【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
孩子 成年 不聽話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位十四歲的孩子 用生命帶給我們的省思與學習】
在詹宇夫妻臉書上
看到一則讓人心碎的新聞
為什麼才十四歲的孩子
要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她生命最後寫的信
才知道原來她長期以來
都覺得父母愛的不是她
而是愛她的排名,她的成績...
她承受不了的
不是課業給她的壓力
而是父母給她的壓力
她無法忍受的
不是分數不夠好
而是自己不夠好
永遠無法得到父母的賞識
永遠對自己感到失望
就算再努力
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更如法面對這樣的自己
最後 她選擇放棄了
結束了短短十四年的生命...
在她離開前
她寫了一些話留下來:
——以下全文——
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
想想也沒什麼,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齡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你們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太優秀,我達不到。
開學就是初二了,你們口中美好的小學,輕鬆的預備,快樂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來的,哪還敢奢望什麼魔鬼初二初三。
也沒有什麼好可惜好難過的,是你們說不指望我的,我相信你們。
我是帶給你們榮譽的人,嚴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在人前彬彬有禮,來了電話時語氣禮貌又文明,在人後我承受了你們口中最骯髒的辱駡。
氣撒出來了,你們開心了,我就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也沒什麼不是嗎?
人生比的不是長短,是價值,我知道許多你們不知道的事,為世界也做出過微薄的貢獻。
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後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後是大腿,打在背上還行,被皮帶或電線抽時腿上最疼,然後是背上,最後是雙臂。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讓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眾,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還說的冠冕堂皇,最後是耍潑婦。
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罵或被打,躺在床上接著聽從主臥傳來的謾駡聲,剩下的時間用來回味一天的難過。
中國人愛說小孩瘋掉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可明明是家長把成績看得太重,先來明白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錯了,過去不知道,現在不知道,未來更不可能知道。
孩子喜歡的玩耍方式一直在變,我們滿意的作業量一直在改,流傳下來的卻是上一輩的那句「我們在你們這個歲數是沒有怎麼怎麼樣,所以現在才怎麼怎麼樣,因此你一定要怎麼怎麼樣」。
但凡你真的認識到自己的差都沒臉說出這種話,但凡你在這方面有一點基因我們都不會這樣。
這年頭就是這麼怪,坐在沙發上躺在床上的人永遠有資格指著鼻子罵一個正在讀書或寫功課的人,不為別的,就因為人家是長輩。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對下一次語文六十多分,數學七十多分和英語八十幾分,我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這輩子做盡了別人的出氣桶,但還是有些對不起的人的,自然不是你們,為了他們,我又意外挺過了初一,的確是意料之外。
既然都受不了彼此,不如我們各退一步,我消失了也不錯啊,我不怕。
我不氣你們,愛護你們的肺的心臟,不縮短你們的壽命了,你們不適合養女兒,或許兒子承受能力更好。
也不能完全怪我,我真的盡力了,實在受不了了,這蠻好,不用擔心我抄人作業,我作業不用交了,也不用擔心我某某時間背著你們玩電子產品,花錢買我喜歡的東西。
為人大氣,我給你們你們想要的東西,桌子上是我能拿的出手所有的現金,你說壓歲錢統一給我三萬,我不要了,手機也不需要了,全歸你。
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給保險金,有的話最好,少了一個敗家子,家庭會富裕起來,微信的錢全給你們了,自己看著分。
我要課都上完了,那羽毛球課叫你們別買你們偏不聽,那個課好像成年人也能上,你們趁著暑假去聽掉,平時沒有打打球挺好。
我不會賴在家裡把房子變成凶宅的放心,把奶奶接過來一起住吧,別整天去那種地方旅遊被人家騙錢。
誠心誠意祝你手術順利,早日康復,少加班少熬夜,別過來煩我。
桌子上那張藍色的卡是我們學校的借書卡,我借了學校三本書:《創業史》、《紅岩》、《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一定要幫我還掉,麻煩跟老師說聲謝謝。
記得用我的零錢給小朋友買棒棒糖,珍珠棒的牌子好,房間裡的東西她們有喜歡的一律隨便拿。
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需要毀了她的童年,其餘一切順其自然,你們已經毀了我,也毀了江雯月,請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請收手這種傷害,這並不威風。
你們把我們想得太堅強了,反省這件事就留給歲月好了。
文章來源: 雪舞寒天刀出鞘@搜狐網
…………
非常希望
我們能重視這位十四歲的孩子
用生命帶給我們的省思與學習
為什麼我們要學蒙特梭利
為什麼要學習正向教養
為什麼想要學薩提爾
為什麼要練習靜心
我想這都是因為
我們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
再經驗到我們成長受過的苦
我們在傳統教育下成長
一路走來 從小到大
很多人心裡還有著傷痕而不自知
現在為人父母
雖然常提醒自己面對孩子時
要正向要安定要有愛要接納
但在孩子不乖不聽話時
我們卻又不自覺地使用
上一代對待我們的方式
若你也會這樣
請不要太難過與自責
因為 你不是故意的
我們不是不愛自己孩子
而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
重新關愛與接納小時候
因為不懂事而不乖的自己
若我們內心這不乖的小孩
有一天被我們找到了...
當我們看到他被打罵著在害怕
看到他躲在房間被窩裡一直哭
看到他瑟縮著在牆角難過著
或看到他趴在書桌上
看著爸媽的相片而愧疚自責...
請你好好地靠近他
擁抱他
告訴他
你已經很努力了
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
告訴他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就算犯錯 就算做不好
你也值得被愛
請讓我好好抱抱你...
當你擁抱了
小時候犯錯的自己
你或許就能以更接納的態度
來看待與接納現在的孩子
漸漸脫離慣性的暴怒與指責
我自己是過來人
到現在 我也還一直在學習
一直在求進步
舉辦講座與工作坊
也是為了避免
把上一代所造成的遺憾
不自覺地傳承給下一代
只要我們願意學習
我們都能變得更好
我們的孩子
也一定會變得更好
這社會
就會更少不幸的孩子
我們一起努力
最後 讓我們
感謝這位十四歲的孩子
因為她用她的生命
教會我們如何看待生命
我衷心地感謝她
孩子 願妳在天上
知道妳給了我們多少祝福
讓我們內心 多了多少愛
深深地祝福妳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繪本
孩子 成年 不聽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曬柿餅|袋鼠肉|嚮往新鮮空氣的人類」
——
在日本,有個曬柿餅的傳統
柿子呢,據網路上資料,最早是從中國長江流域傳來的
古時候的水果,大部分都沒有現代的那麼好吃,因為現代水果基本上都經過改良與配種
培育出好栽種、果實結的大、又甜皮又薄、生長期短,反正水果也好比工業時代一般,經過了相當革命性的轉變,才有現在你我日常在吃的水果
而柿子,最初是相當澀的,不是苦,是吃起來舌頭上會沙沙的,除非要等到整顆柿子熟成後,質地成果凍狀時,才適合食用
可是這時的柿子嚐鮮期相當短暫,由於已經熟到質地軟化了,下一步就是濫掉了
所以也不適合運輸與販售,就是自家人吃一吃罷了
不知何時哪個日本人發現把不熟的柿子在太陽下曬一曬之後,柿子的水分大量揮發,成了柿子乾
(八成就是忘記了之後才發現,歷史上有太多被忘記的食物結果變得超好吃,起士就是一個案例lol)
一吃發現,哇,居然不澀不苦,吃起來相當甜,這件事在古時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畢竟,古時候鹽巴與糖,這種現代很便宜的調味料,是相當稀少且昂貴的,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或達官顯貴才有能力吃的
所以原本難以入口,苦澀無比的柿子,經過大自然零成本的陽光洗禮,居然成了高檔的甜味果乾
當這神奇的加工法被發現以及廣泛運用時,柿子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當時家喻戶曉的水果
而且日曬後不單單是有了甜味,因為水分濃縮了,也方便儲藏與攜帶,根本是神之發現
這個,是現代柿餅的由來,而這曬過的柿餅,用的是苦澀的柿子,而非你我常吃到的改良甜柿,這一點要特別說明
——
之前忘記是看哪本奇怪的書,日本的翻譯書,裡頭是一則則的小故事,關於日本一些很民間的傳奇,不一定是鬼故事,大部分帶有濃厚的傳奇或地方色彩的那種
其中一則故事的標題就叫「曬柿餅」
故事主要說,主角有一天到日本一個鄉下小鎮出差,當時正值秋天,在逛名產店的時候,他看到了當地特產的柿餅,買了不少
之後便詢問老闆娘說哪裡有在曬柿餅,他想去參觀看看
老闆娘聽到之後滿臉笑容地問他說,你想看哪種的曬柿餅呢?
主角一聽覺得奇怪,柿餅就柿餅,還有分別?
之後想詢問下去,老闆娘聽了笑而不答的指向街道的另一邊說
「這邊直直走下去,有一種當地特殊的曬柿餅,很值得去看看。」
主角一聽也不疑有他,便往街道的另一邊走了過去
過去之後街道的景色從商店街,變成了住宅區的樣貌
一整排的建築都是一致性的二層樓建築,而每一間房子的頂樓,都有一根直立的竹竿子
隔三差五的,房子的竹竿子上,會掛著看起來不小的不規則物體,表面霧白霧白的,看起來像人類小孩的形狀
主角看到不禁停下了腳步,正好,離他最近那棟房子的頂樓走出了個老奶奶,熟練且緩慢地把竹竿子上霧白色物體降下來,並拿出刷子開始刷著那白色物體,看似是在清潔表面灰塵似的
由於畫面實在太過詭異,主角就這麼站著,大氣都不敢喘地,看著老太太很仔細地刷完整個白色物體,接著把那白色物體在升上去
當一切結束時,老奶奶轉身時剛好跟主角對到眼,並瞇著眼露出笑容地跟主角點頭致意
俗話說的好,好奇心害死貓,但顯然害不死好奇的人類
於是主角便問老奶奶說
「老奶奶,你剛剛是在整理什麼啊?!」
老奶奶回答說
『這個啊?這個是我們當地最有名的曬柿餅啊!』
主角忍不住想問
「但我沒看過這麼大的柿餅呢,請問是什麼品種的柿子呢?」
老奶奶聽到好似懂了什麼地笑說
『抱歉抱歉,沒講清楚,這不是柿子,是人類的小孩,從都市送來的,送來的時候都有各自的問題與脾氣,曬一曬之後不好的個性與脾氣都會被蒸發,曬完之後,剩下的就會是個乖小孩喔!』
(故事情節我瞎拼湊的,應該有一些細節會不一樣,但我也忘記書名叫啥了,所以如果你也看過這本書發現細節不一樣,歡迎留言修正 <3)
主角一聽冒了個冷汗,但這時只能保持鎮定,繼續與老奶奶聊下去
「哦,原來是這樣啊,那這樣通常要曬多久?」
老奶奶走近了一些,依然在二樓,說
『這得看天氣,也得看小孩子本身的個性,情況不糟糕的小朋友,曬一曬很容易就出「柿霜」,有些小朋友本性比較差的,就得曬久一些才會出霜喔!』
男主角相當訝異,回答說
「原來那是霜啊,我還以為是黴菌呢!」
老奶奶耐心的回答說
『就好比曬柿子一樣,「柿霜」其實是柿子果肉裡的葡萄糖與果糖經過日曬,水分蒸發後,跑到柿子表皮,而這些糖分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後而轉化凝結而成的糖分!
這柿霜可是好東西,還可以入藥,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原來如此啊!真是神奇呢!」男主角回答
老奶奶接著說
『別看這一整排房子,住的人已經不多了,兒時玩耍的朋友有些走的早,孩子也都搬去大城市了,還有在接這「曬柿餅」工作的,除了我之外,也就只剩三四個家庭還有人知道怎麼曬了!』
老奶奶越說越落寞,但還是不忘熱情地跟主角說,要是有小孩子想曬的可以找她,不少問題小孩曬一曬回去之後,當醫生當老師從政的都不少呢!
——
澳洲是個地緣獨特的地方,也孕育出了不少只有澳洲才有的物種
袋鼠,就是其中一種,很多人只要想到澳洲,都會想到袋鼠
自然而然地,袋鼠也成為了國家保育的動物,畢竟他代表了國家
正常來說需要「保育」的物種,都是瀕危的,需要人為管控其數量,且幫助其繁衍
但在澳洲,袋鼠除了人類之外,是沒有其他天敵的,加上其繁殖能力極強,所以袋鼠在澳洲可說是逛大街的物種
去過澳洲打工度假的人肯定能明白,光是我自己在澳洲開車撞到的袋鼠就有三隻了,更別說停在國家公園還是沙灘上看到的那些袋鼠
一般來說,袋鼠是可愛的,尤其當你參加過動物園觀光的行程,八成都會跟無尾熊或是袋鼠拍上照片
但在野外,袋鼠是危險的,雄性的袋鼠體型巨大,直立時高度可達1.6-2公尺高,重量在65-100公斤左右
袋鼠本為食草動物,雄性袋鼠很少攻擊人類,大部分時間是在發情期時會有攻擊性,但也是跟其他雄性袋鼠打架,爭奪交配權
而近代頻發的袋鼠攻擊人類事件,多半跟觀光客的逐年增長有著絕大的關係
袋鼠本身是種草食性動物,意思是他主要是吃草的,跟馬差不多,但袋鼠偶爾還是會吃些真菌類或者是灌木叢裡的果實
之前我在澳洲打工換宿集二簽時有在馬場工作過,每天早晨的工作就是推著推車,載滿乾草,接著推去餵馬,一頭成年的馬一天能吃掉的草量相當驚人
不過也不難想像,草麻⋯是能有多少熱量與營養,但這些動物強大的地方就在於,現代肌肉發達的人類得喝高蛋白搖搖飲長肉,但袋鼠與馬只要吃吃草就能屌打肌肉發達的人類
那時我無聊,拿了顆甜橘子,剝了皮之後拿去餵了其中一隻馬
不唬爛,那隻馬邊吃居然眼睛瞇起來開始笑,邊笑鼻子邊噴氣的那種,還一直ㄏㄧㄏㄧㄏㄧ的叫
這跟觀光客餵食袋鼠是一樣的道理,對於大部分的小孩,甚至是極大部分的成年人來說,紅蘿蔔是討人厭的,不好吃還有奇怪的菜味
但對於主要食物來源是草的袋鼠來說,紅蘿蔔之於袋鼠,就好比小孩看到可樂與雪碧一般
紅蘿蔔所含的糖分,經過研究指出,還會對袋鼠帶來偶發性的牙齦問題,因為殘留在牙齒上的糖分經過發酵之後(很明顯袋鼠不知道也不會睡前刷牙),若袋鼠在啃食這些相對較硬的紅蘿蔔時傷到牙齦,這麼殘留在牙齦上的發酵糖分將會給袋鼠帶來口腔病變
只要是拿「餵食袋鼠」當噱頭,吸引觀光客的觀光農場或是動物園
對他們說,紅蘿蔔絕對是取得最容易,而且也是最便宜的食材選項
這輩子都在吃草的袋鼠,一吃到相對高糖分的紅蘿蔔,基本上沒有不瘋掉的道理,肯定狂嗑猛嗑
道理不難想像,就好比不要讓小朋友吃太多糖,不然晚上睡不著煩死的肯定是爸媽
更別說觀光客偷餵食的其他食物,好比餅乾、薯條、漢堡與雞塊、更高糖分的香蕉與蘋果
這些沒有出現在袋鼠菜單上的食材,高糖分、調味過、甚至是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都會影響著袋鼠單純的賀爾蒙
而改變了賀爾蒙的袋鼠,就算不是在發情季節,也漸漸開始出現攻擊性,甚至會出現搶奪餵食而意外傷人的事件
除此之外,沒有天敵的袋鼠,對於農業來說,袋鼠也是相當具有破壞性的
不少當地的農場主人都會配槍,驅趕袋鼠,以免他們辛勤種植的農作物被袋鼠偷吃甚至是踩踏破壞的農地
對於這一點,澳洲政府決定,制定「特定獵殺區域」,每一年開放一定的數量,給領有「合法獵殺袋鼠執照」的獵人以人道的方式獵殺袋鼠,並將獵物登記之後送往合法的處理廠,處理成各式各樣的袋鼠肉產品
袋鼠漢堡排、袋鼠香腸、袋鼠排、袋鼠絞肉⋯等等的袋鼠產品
我吃過不少,不好吃,但是低脂且高營養,澳洲露天的BBQ台上,肯定少不了幾塊袋鼠排或是漢堡排
而我個人也在深夜的野外遇過兩頭成年袋鼠,應該是雄性,因為目測那兩頭袋鼠站立起來時起碼有190cm+,體型之巨大
那時我跟朋友站著連動都不敢動,就這麼跟兩頭成年袋鼠看著,還好,我們身上沒有隨身帶紅蘿蔔或是麥當勞的習慣,所以只是看了看他們就跳走了
但不唬爛,他們跳一步最少快兩公尺,沒幾下就消失在我們眼前,真要打打不過,跑也跑不贏,馬的到底是吃什麼草能長成這樣⋯
——
OK
以上兩個漏漏長的故事只是為了以下這小故事做鋪陳
今天在騎車往新莊的路途中,經過了鶯歌的腳踏車步道與河濱旁的公園
沿路上沒有100也有60-70個成群結隊騎著腳踏車的人,騎著就算了,不少就在路邊休息,卸下了口罩,野餐起來的也有
更別說河濱旁的公園我還看到一家人在打羽毛球與排球
是怎樣,我意外有騎進時空裂縫嗎?我來到了一年前的台灣嗎?
騎著騎著我腦袋裡的惡魔小漢克不禁開始想著
要是這樣的地方可以修法變成「合法捕捉不聽話人類(澀柿子)」的區域
我們就可以招開「合法捕捉想透氣人類」的訓練營,訓練獵人
我們人道一點,獵人會用沾滿橄欖油的網子罩著這些人,然後分別掛在滿是大樹的公園裡
再從日本請來幾個曬柿餅的專家,讓他們好好在上頭曬出柿霜來,這樣下來之後相信他們就會成為乖乖待在家的好人類
而不是「哦哦哦我需要出門透透氣啦」或是「我們都待在戶外內」的奇怪人類
曬完之後相信台灣疫情會更好的(笑
——
#以上純屬幹話
#感謝你花了好一段時間看我講幹話
#廚師漢克
——
資料來源|https://www.tsunagujapan.com/zh-hant/seven-things-about-persimmons-a-popular-autumn-fruit-in-japan/
孩子 成年 不聽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在規範、管理自己的部屬。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嚴正「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里德曼;他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七到十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五個玩具給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他還清楚的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你可能很好奇。研究人員離開之後,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所以為了解答這一件事情,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啓動。
結果發現喔,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不過呢,福里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結果經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顯然是找同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呢,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
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可能的解釋有幾個哦,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和人類思考「威脅」的方式,是有關的。通常呢,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當對方越想做那些事,這時候就會需要越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
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當孩子聽到嚴重的「警告」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想哇~只有在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讓我做;所以呢,他們才會對我做這麼大的威脅。
於是呢,我一定是很想玩那個機器人。你聽出來了沒有?這是一個,因為你的外部威脅越大,反而造成當事人,他的渴望跟動機越強的內在歸因。相反的,當你委婉的要求孩子,不要玩機器人,這樣子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玩機器人。
然而,也有另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當威脅的語言,一施加在男孩的身上的時候,馬上就把機器人,提升到禁果的地位,反而會誘發他內在底層的慾望。你越禁止,他就越想得到。
然而在學術領域裡面,也強烈質疑這樣的傾向,有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叛逆」的心態,但是大家都同意,這樣的效果很強大。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你越禁止青少年抽煙、喝酒、開快車,而他們反而越是去做那些事情。
所以,不管在學術上的爭議是如何,如果你要孩子在成年之後,不會成為酒鬼,那麼請你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好好的跟他談「喝酒」這件事情,而不是跟他說「你敢沾一滴酒,我就打斷你的狗腿」。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你正好啓動了他內在,原來喝酒是一個,這麼有誘惑力的事情;或者是你這麼強烈的禁止,看來這件事情挺有趣的。
如同我在教學當中常常說的,「別的對待,是自己教出來的」。而別人對很多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內在反應,往往也來自於,你所呈現出來的態度。
強力禁止、嚴刑峻法,或許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放到足夠長的時間裡的時候,它往往是弊大於利。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月26號開課的『幸福工作坊』。
這個『工作坊』呢,是由嘉玲老是擔綱,你會在這個『工作坊』裡面學會,怎樣去經營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
不管你現在是已婚還是未婚,不管你現在有沒有親密關係的對象,我相信這個『工作坊』都會為你創造,更圓滿的幸福可能。我很望期待,能夠在1月26號的『工作坊』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