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他24年了.
那一年我剛分發到爽中實習,他還沒承接家業,我們年紀相當,都在學習怎麼在各自的職場生存.
後來的這些年,我們偶爾會在他到校送貨的時候聊聊,聊各種校園見聞,有些奇談會讓我反省警惕,有些創舉會讓我思齊學習,常常在笑談中,互道加油,揮手告別.
就這樣24年了.
他已經是真正的老闆了,一貫的勤快,同樣的謙和,但我叫他的時候,還是習慣加個小字,雖然他其實已經完全接手主掌家業了.
昨晚,我們線上聊天了半小時.
掛上電話,心情很複雜.
很多的部分是感謝.感謝自己學校行政團隊的勇於當責,彈性應對非常時期的行政舉措,信任校內教師團隊的專業,充分尊重在專業之後的自主;感謝自己學校教師團隊在停課前就開始嘗試學習各種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各班導師在非常時期仍然用心經營班級,透過多元管道持續維持親師生溝通網絡順暢,配合、參與並執行校內行政團隊的規劃;感謝自己學校家長夥伴的支持與信任,提供孩子遠距學習的各種可能資源,偶爾陪伴學習,更常在網路自媒體公開感謝學校行政與教學團隊的努力.
最要感謝的是爽中孩子的高度參與課程.常常看著螢幕上20幾個分割畫面,熟悉的臉龐掛著耳機,隨著老師的指令進行學習任務,即便有時網路不順暢,仍然急急忙忙的克服各種技術問題,盡快上線.要學會好好的把答案拍成清清楚楚,符合框架的照片上傳,要學會在不同的答題或繳交作業的平台切換,在時間內完成線下或線上作業.
要學會怎麼應對人生中第一次這麼巨大的學習型態轉變,要學會怎麼看待生命裡許多原本期待要這麼發生,卻只能那樣呈現的遺憾.
很多很多的感謝.
會讓這麼多感謝變複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話中那許多的無奈.
南投很大,城鄉環境差異跟縣內海拔落差一樣巨大;南投很辛苦,鄰近的大城市私中對縣內中小學學力相對拔尖的孩子與家長吸引力十足;南投許多老師很努力,身處校外行政資源與科層系統應變始終跟校內班內教學需求有落差的現場,只能盡其所能想方設法的挺住拉住許多學習表現相對落後的本地孩子.
這些都很無奈.
更無奈的,是因為這樣巨大的落差不完全一刀二分為縣內的城與鄉,而是因為這樣的落差一樣存在於城內與鄉內、校內與班內.
不知道霧社再往上或者日月潭再往深處或者市區再往邊緣的孩子們,網路是否順暢了?載具是否湊到了?不知道那些只能一直看公播版或者出版社課程節目的學生們,是否有機會跟老師線上對話解惑了?那些點名一直沒出現的孩子,老師是否聯繫上了?
會不會只能望著天,聽著湖?
會不會只能一直看著看著陌生的老師,就沒看著了?
我不知道,也沒有答案,我只能看著我的孩子.
南投的夥伴,辛苦了,我們繼續加油。
週一再上課,我會好好的感謝我的學生,即便還是有人遲交或沒交線上作業.
能看著看著,一直都能好好的彼此看著,就是一種幸福了!
學習型實習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學助理全納勞保 高教工會:應全面廢除「學習型」助理】
過去大學兼任助理因為是否納保問題紛爭不斷,教育部9號宣布,未來「教學助理」全納勞健保,不再區分「學習型」與「勞僱型」。不過研究助理則維持現行分流措施
大學兼任助理分成「學習型」及「勞雇型」,根據教育部規定,若兼任助理的工作與課程、論文、實習或畢業條件相關,被列為「學習型」,學校便不須幫忙保勞健保。造成學校強迫助理修課,以規避雇主責任。教育部表示,本次納保經費全由教育部埋單,預計投入2.5億元,受惠人數共計達5.3萬人,最快今年8月、或明年元旦上路。
政大學生林奕志認為,「研究助理」工作雜務多,進行田調、在實驗室做實驗也有一定危險性,過去幾乎每年都有意外發生,發生意外時助理是否被加保勞保,將決定助理能不能拿到職災給付。,高教工會認為,研究助理也有提供勞務,有僱傭關係,「學習型」助理應該全面廢除。
相關新聞:
https://news.pts.org.tw/subcategory/92
-------------------大圓仔報新聞-------------------
。美麗華球場資遣15人 勞動部裁決須復職
。教學助理全納勞保 高教工會:應全面廢除「學習型」助理
。敬鵬大火8死 民團促桃市府跨部門徹查
-------------------相關新聞報導--------------------
▶美麗華球場資遣15人 勞動部裁決須復職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93587
▶勞資達共識 美麗華球場工會罷工暫落幕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84321
▶美麗華集體資遣案 勞團問勞資協商何在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83766
▶美麗華非工會成員 要求官方拆罷工封鎖線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83519
▶美麗華高球場員工 抗議資方非法解僱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82496
▶大專助理分勞僱、學習 勞僱型才納保
https://youtu.be/ROsyujPhT7I
▶【懶人包】兼任助理納保被忽略的真相!不可不知!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38718
▶教學型助理改名獎助生 各校學生批教育部空洞、毫無改善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76066
▶敬鵬大火悲劇 消權會:「制度殺人」促修法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92728
▶【看見】被迫住在炸彈上的人們
https://goo.gl/JraZhL
▶矽卡火災致6移工死在宿舍 家屬赴桃檢提告、要求真相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76249
-------------------燦爛時光會客室-------------------
【多繳、少領、晚退 鋸箭式的年金改革?】
管中祥 X 劉侑學
明天晚上8:00 PNN 公視新聞網 臉書準時轉播
學習型實習 在 諮商椅上的教養 - 陳鴻彬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慢爸爸碰上快小孩:讓父母安心,不該是孩子的天命》
#小編碎碎念
親子天下 專訪的報導出刊了。
專訪中有一段文字,小編曾在跟小彬老師聊天時聽他談過。
「妳知道年逾三十才知道自己小時候極有可能是未經診斷的ADD,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嗎?」小彬老師看著我問。
我搖搖頭。
他拿起手邊的咖啡,啜飲了一口,緩緩地說:「最大的意義不是開始接受治療(因為早過了適合用藥的階段)、更不是刻意去勉強自己改變些什麼,而是『我跟自己和解了!』」
看著他泛紅的眼眶,我想起他這些年花了好多好多的力氣去翻轉自己身上那些不符主流期待、對學習造成阻礙的特質;也因為自己走過、深受其苦,所以更加用力地在教育現場讓同樣辛苦的孩子身上珍貴的天賦可以發光.....想到這,我的情緒也忍不住跟著激動了起來。
#幫助每一個孩子都成功以前請先幫孩子與他自己和解
-----全 文-----
《心理師陳鴻彬:慢爸爸碰上快小孩,放下大人姿態去欣賞》
作者:邱紹雯 (親子天下雜誌99期)
「我就是怎麼努力也考不好。」通常聽到孩子這樣說,家長總會不置可否認為:「不要再找藉口!」但這樣的心情,國立彰化高中輔導老師陳鴻彬(小彬老師)卻非常能夠明白。
長期從事第一線輔導工作的小彬老師,同時身兼諮商心理師、親職作家、攝影師等多重角色,現在的他一邊關心在學校與家庭間找不到歸屬感的孩子,同時也寫文章療癒受傷的父母。然而,求學階段的他一直不是個會被老師特別留意到的學生,自認個性內向、念書駑鈍、學習的速度非常慢。國中小時,他土法煉鋼用時間換取分數,但隨著學習素材加深、加廣,所有努力換來的是全面的挫敗。國中時他以全校第二名畢業,上高中後成績大崩盤,最後以全班倒數第三名的成績畢業。
【當年若有人看見我的特質,我就不會那麼辛苦】
這種「慢」,其一來自於他圖像式思考的特質。「我看書必須要將書上每個字、每句話都轉化成畫面中的某一筆線條或元素,才能繼續讀下去,」經過這種2D轉譯成3D的過程,文字才能成為小彬腦中有意義的知識,「所以我記得慢,但要是記住了,也很難忘!」他笑說。
這種「慢」,也和他專注力很難集中有關。三十歲那年,小彬在精神科實習,看著醫生如何診斷不同類型的特殊兒,他開始懷疑起自己難以專注的學習型態很類似ADD(注意力缺失症,和一般常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差別在於,沒有外顯的過動行為),便鼓起勇氣向醫生請教,得到答案:「你八九不離十是ADD。」
那一刻,他心裡長久的疑惑終於解開,他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的學習會那麼辛苦,不是因為笨、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他先天的限制。那一刻起,他也和自己和解了。
「當年若有任何師長看到我這一點特質,能告訴我,這不是我的錯,我就不會學得那麼痛苦,對自己有那麼多的批判。」正因為曾經走過學習困境,小彬從事輔導工作,總會自我提醒要主動去發掘孩子的需要,尤其是遇到像他一樣安靜內向、不想麻煩別人的乖小孩,必須從各種面向去觀察孩子,看見他們辛苦之處。
【兒子容易分心、粗心,不急著替他貼標籤】
面對自己,小彬費了好一番功夫才理出頭緒,當上父親後,他發現兒子同樣出現學習容易分心的特質,那又是另一個新挑戰。
他形容兒子像「活在未來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快,腦海裡想的永遠是「未來式」(下一件事),而非「現在進行式」(當下正在做的事)。這種「快」展現在令人頭疼的地方:考試總是第一個交卷;只要是動手操作的題目,若規定要將圓圈塗滿顏色,一定是草草畫幾筆交代就好;生活常規上,光是下課離開座位要將椅子靠攏這件小事,也因為急著要衝到操場玩,提醒多次仍無法確實完成。
這類型的孩子最常被冠上「容易分心」、「粗心」、「欠缺耐心」、「動作不確實」等形容詞。所有父母會焦慮的事情,小彬一樣也沒少,不同的是,他沒有急著替孩子貼上任何標籤,反而調整步調,強迫「想快,但是快不起來」的自己蹲下身,真正去理解兒子那「想慢,卻還不知道該怎麼慢下來」的世界,而非用大人的姿態,自以為是的去詮釋孩子的世界。
漸漸的,他發現,這種「快」不全然都只有缺點,轉換到圍棋與桌球的學習,竟然展現驚人的學習能力。小彬說,兒子幼兒園大班開始接觸圍棋,回家就喜歡找人對奕練習。起初他發現,兒子落子前幾乎不思考,也無法說清楚為何要這樣下,加上總是輸多贏少,他總是忍不住把提醒掛嘴邊:「別急,看清楚再下。」但孩子依然故我;不出半年,局勢轉變,換成老爸輸多贏少。
有一天,圍棋老師找小彬懇談,老師提及:「孩子落子時,有能力預測得到接下來約五至十步棋可能會怎麼發展。」聽完小彬才豁然開朗:「原來,不是我們太慢,而是他太快。」這種預先思考的特質不僅是一名職業棋士必備的能力,也需要高度專注。
小彬在陪孩子練習桌球時也發現同樣的特質。
他記得,那時兒子才剛學發球,動作還非常不扎實,但有一件事很特別,回球時會把球往對手的兩個桌角打,而且會左、右、左、右輪流打。「你怎麼知道要這樣打?」小彬不禁好奇發問,只見兒子天真回答:「因為我覺得這樣你就會很忙,忙著救球,就沒辦法打很難接的球給我。」原來,「活在未來」的兒子腦海裡的畫面並不是停留在當下正在打的那一球,早就想到接下來的二至三球可能如何進展。
【為何要因為升學,把影響成績的特質都當缺點?】
至今,小彬依舊在跟孩子的「快」磨合,持續嘗試很多方法提醒孩子要將手邊的動作「做好做滿」,再進行下一個動作。但他很清楚知道:該慢下來的是孩子的動作,要能在「此時此地」多些停留,而不是限制他的思考。
「孩子慢下來,的確會讓我安心;但,『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安心』並不該是孩子的天命。」放下焦慮的小彬如此說道。
「學習特質沒有人是全面好的,但我們的制度很求全才,太重視升學考試,只要影響成績的特質,都被視為缺點。」他以自己圖像式思考的特質為例,儘管讓他在求學時倍感艱辛,但現在寫作時,他能輕鬆從腦海中提取任何一個畫面來書寫,這也是為何讀者看他的文章總覺得很有畫面感的原因。
面對孩子的適性學習,小彬認為,身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或師長若能看見其身上獨特的性格與學習特性,用欣賞的視角,跳脫傳統上「好」、「不好」二分法的框架,陪伴孩子去經驗,才有可能看到孩子身上看似限制,甚至常因之感到挫折的特性,其實蘊藏豐沛且獨特的資源。
「家長的這份理解可以幫助孩子更安心自在,他們因長久挫敗而澆熄的學習熱情,在少掉自我否定與批判後,才有機會重新被點燃。」此一過程也是小彬眼中,解開孩子學習能量的封印。
-------
親子天下雜誌99期封面故事:看見孩子的獨特,適性而教》》》 https://goo.gl/H67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