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111學年起,將採取 #學習歷程檔案 取代 #備審資料,作為大學入學評分的參考依據。從高一開始,由老師定期上傳學生的學習紀錄,作為大學申請評審的參考依據。
對於這樣的新制,教育部說法:是讓學生在高中有更多元的學習歷程;但有家長反映,這可能會讓本來高三才開始準備的備審資料競賽,提前到高一開打。
我自己是有點擔心,如果所有的學習歷程都要被紀錄,成為評分依據的一部分,那會不會讓 #每一個學習 都具有 #不單純動機。有點像是做了一個學習歷程的框架,讓學生進入一個教育的 #楚門的世界。
以下整理台大鄭秀玲老師所彙整的觀點,也想請大家想想,對於這樣的新制上路,對台灣教育,會有什麼影響呢?
(以下節錄自鄭秀玲老師)
高中生上公民政策平台提案廢除此新制,主要有下列原因和困境:
1⃣想選的課選不到:一些熱門選修課(例如和當地大學合作推出微課程等),因課程數及容量的限制淪為抽籤。想選的課選不到,這樣的學習歷程當考招備審資料公平嗎?
2⃣城鄉高中的選修課程水準差距大:大都市高中可就近和頂尖大學教授、各領域專業人士等合作推出高水準的選修課程,鄉下偏遠地區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很多。城鄉高中生們的學習歷程內容差異懸殊,當考招備審資料公平嗎?
3⃣高一剛入學還在摸索不確定自己的性向: 既然強調高中生的適性揚才及自我探索,怎麼要求高一生還在探索中就要逐學期上傳作業、報告呢?
4⃣學生的能力表現不應侷限在課堂作業和成果: 不宜拘泥在以校內課堂上的作品或作業為考招考核標準。想入學文學院學生或可取得過際語言認證、想進入電資及理工學院或可努力取得Google 認證或國際數學競賽成績等等。透過大量閱讀和旅行(例如Pchome集團詹宏志創辦人所自述)也是高中生自我探索的管道之一啊!
5⃣老師的公平和客觀性不足:不宜迷信以為由任課老師認証上傳就達到公正公平。公立和私立高中的教師們在處理學習歷程的態度及評分標準或有差異,即使同一所高中內的老師們也不盡相同。這樣的學習歷程當考招備審資料公平嗎?
6⃣每個人的吸收能力不同:每位高中生秉賦不同,吸收能力不ㄧ,有些私校或補習業幫學生打造(甚至造假)的漂亮學習歷程,不能反應學生真正實力。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的女兒以「馬術專長生」開後門錄取名校的殷鑑不遠,我們要步其後塵嗎?
學習歷程自述三部分 在 唐俊華的學習歷程聊天室| 各位好: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文章提到學習歷程自述的三要件: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就讀動機、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雖然有不少學系確實在校系分則提到請學生提交這三項,但是未必所有校系皆要求這三 ... ... <看更多>
學習歷程自述三部分 在 學習歷程自述的撰寫要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學習歷程自述 是什麼?跟早期的備審資料、書審資料又有什麼差別?李振瑋老師將 學習歷程自述 裡的三大項目,精彩解析,不容錯過。# 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