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沉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
◎作者簡介
宋冬野,1987年11月10日出生於中國北京,是著名的中國民謠歌手,音樂創作人,代表作品包括〈董小姐〉、〈安和橋〉等。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這是中國詞曲創作歌手宋冬野在 2017 年發行的作品,宋冬野也憑這首歌詞,獲得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關於這首歌詞的含義,宋冬野本人在 2018 年 5 月時,在微博上給出了一種說明,但他也說,「一首歌其實被怎麼解釋都是對的⋯⋯聽歌的人和寫歌的人是平等的」。而今天,透過這首歌詞,我想跟大家聊聊,寫作時常常使用的、讓文字產生詩意的一種方法:陌生化。
「陌生化」簡單來說就是「不直說」或是「不用日常的語言說」,以中文為母語的人,稍微讀一讀歌詞應該就能感受到郭源潮的歌詞的確「不日常」。
以下我用 4 句歌詞,來說明它們到底陌生在哪。也試著用大家國中讀過的修辭來輔助解釋,說明〈郭源潮〉為何能產生詩意: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
|借代|
這兩句話中,最為陌生的,就是「崑崙」與「蓬萊」,在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中,崑崙山是西王母所在的仙境,蓬萊山也是八仙所在的神山。
回到歌詞中,宋冬野就是透過「崑崙」與「蓬萊」這兩個陌生化的傳統詞彙,代指仙境。整句歌詞來看,就是指:用悲歌三首,買到仙境般的生活,在其中落腳生活、暢談思想。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
|調換順序、引用|
根據宋冬野自己的解釋,「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引用自中國民謠歌手萬曉利的歌曲〈陀螺〉,歌中把人比喻為陀螺,並說人「在慾望裡轉/在掙扎裡轉/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就改寫自「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
這段改寫之所以成功,不只因為他把一般人習慣的詞語「東窗事發」和「麻木」拆開,變為令人有點熟悉又帶些陌生的文字,更厲害的是,「東窗事發的麻木」被他拆成「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後,有了新的意思。
「事發」延續上一句的政治意義,可以指任何重大事件的發生,而「樹木」在文學中,也是相對「高大、壯盛」的意象,符合「大事發生」的急迫感、嚴重感;而「東窗之麻」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則有「從東邊的窗戶看見外面麻之類的植物」,窗戶的開闊意象,加上麻相對「柔軟、矮小」的特質,讓整句頗有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感。
因此,這句就有了兩種意思:
(1)東窗事發的麻木
(2)重大事件的緊張+觀看自然的悠閒
而且兩種意思,放在歌詞中,都非常通順。這就是將常用的詞,拆解重組成陌生的句子,進而讓它「一詞多義」,歌詞因此容易打動不同族群的人。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
|婉曲、借代|
想要解釋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我們可以先將句子拆開,變成「風月」、「難扯」、「離合」、「不騷」。
首先聊聊「難扯」, 扯是牽動、拉動、使某個事物改變位置的意思,難扯, 因此也可以解釋成「難以改變」。像這樣需要延伸、聯想,委婉的談論一件事,在修辭學上,稱為婉曲。
接下來,要理解「風月」,則需要用前面提過的借代。「風月」有兩種解釋,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簡稱,代指情感慾望之類的事。
另外一種解釋則是,風、月都是容易隨時間變動的事務,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很常以「月」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因此,整句話翻譯起來就是「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當然,也有人會翻譯成「情感慾望之類的事情,已經難以扯動我的心緒」
而「不騷」這句話中,騷是憂愁、憂慮的意思,不騷就是指「不憂愁、不憂慮」。
「離合」則再一次用到借代。字面上來說,「離」是指「分離」,「合」是指人「相聚」,但這句話要說的當然不只分離和相聚,「離合」是「悲歡離合」的代稱,意思就是人際之間的各種紛擾,「離合不騷」則是「我已經不會再為人際之間的悲歡離合感到憂愁」。
無論採用哪種說法,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兩句話呈現的都是一個人看盡世事滄桑,對於人世一切已經麻木,因此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這個人的想法,就算歷經人事的悲歡離合,這個人也已經心如止水。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
|引用、轉品|
這段歌詞中,宋冬野使用了古典的詞彙:「層樓」、「餘生」,並用古雅的詞句,「誤⋯⋯」代表「耽誤了誰」,另外也把形容詞轉品為動次,寫出「亂餘生」這樣的句子。從詞彙到句式都很陌生。
而「層樓」與「少年」的句子,引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郭源潮〉融合了這闋詞的意義,「層樓終究誤少年」就是指:年少時,為了寫出憂愁的詩詞,耽誤了許多大好時光。
不過,即使不知道辛棄疾的詞,這句話也有另一種別具風味的解釋:層樓本身就是高樓的意思,同時也是人仰望的目標。在現代社會中,高樓不免令人想起都市、浮華夜景或資本主義。
因此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少年時追求榮華富貴,或者從家鄉來到都市追逐理想,卻因此耽誤大好時光。但這似乎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業障,詞句中用了「終究」這個詞,加深了這句話無可違抗的命定感:一代代的年輕人,即使聽過上一被追逐理想失敗的故事,作為少年,總是會情不自禁,被理想的光芒吸引,卻因此耽誤了年少的時光。
然而,如果能夠拋下理想的執著與桎梏,卻可能面臨另一種煩惱:過度自由,可能讓心靈飄零無依。若年少的理想與找工作、賺大錢合流,那麼老後的飄零無依,就不僅是心靈,也可能是沒錢買房、無法養老的、經濟上漂泊與凋零。
兩句話合起來看,世界彷彿注定殘酷,追逐夢想使人耽誤年少時光,但如果選擇自由,也同時要承擔漂泊的痛苦。在「不日常」的陌生化詞句中,宋冬野兩句話就說盡人世的無奈。
歌詞之所以動人,可能包含幾個層次:文辭優美、故事動人、視野/意境遠闊。今天談的只是最基礎的「文辭優美」,如果想知道整首詞的故事和意境,下面附上幾個連結,有興趣都歡迎點進去,看看對這首詞深入的解析。
►宋冬野自己曾在微博上解釋這首詞,現在已經找不到,這裡有人備份他的微博全文:
為什麼有人說宋冬野的《郭源潮》是他寫過的最好的歌曲呢?
https://bit.ly/38CDNC2
► 這篇文章提到,為什麼〈郭源潮〉可以感動中國音樂界
大麻的民謠啟蒙《宋冬野》北京民謠當代傳奇
https://bit.ly/3yGrrTI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宋冬野 #郭源潮
宋詩代表作 在 電影神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徐仁國經典代表作🤩
時光倒轉到 1997 年,成詩源 18 歲(鄭恩地 飾),是個對 H.O.T 充滿狂熱的迷妹,有一對感情好但又很愛鬥嘴的父母(成東鎰、李壹花 飾),青梅竹馬的尹允宰(徐仁國 飾),還有允宰的哥哥尹太勇(宋鍾鎬 飾),在那個能夠為了一點小事賭上性命的年紀裡,經歷著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成長與蛻變,逐漸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道,連劇中使用的道具也是充滿著懷舊的魅力。
#神搜特派員 臺灣歐妮哈韓 x 玩樂誌
宋詩代表作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火山口的園丁》
王維晚年寫了一首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一般的白話文解讀是:人已屆晚年,此時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不想再關心。王維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求歸隱家鄉的山林。若能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弄弦彈琴,那已是最大的渴念。此時君若問人在窮困中通達的道理,就聽水浦深處,漁歌的聲音吧。
王維純粹是老了,退隱江湖,通達人生後,決定「萬事不關心」嗎?
王維此詩寫於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詩是王維寫給張少府(張九齡)的作品。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以此詩爲酬。
王維早年曾是一名充滿政治抱負的書生,張九齡爲相時,他曾是張九齡政治主張的擁護者,受張九齡提拔器重。最終宮廷鬥爭,加上玄宗時期已是唐朝盛世的末尾,張九齡捲入了紛爭,先被排擠,終而罷相。這既代表唐玄宗開明政治的終結,也是唐朝衰落的開始。「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資治通鑑》)
於是曾貴為朝廷之相的張九齡先是失去官位,接著被遠貶。
王維寄詩九齡,他表達的不是人老,而是「心」老去了,抱負老去了⋯⋯世局那麼令人失望,愈關心,愈心亂。
既然對朝政的失望,無能為力,不如歸隱山林。
西元741年,王維寫此詩時,仍任職京官,但對朝政已近乎絕望,他沒有太激烈的語言,恐怕也是自保。資治通鑑記載他開始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寫照。所以歸隱山林,不是重點:「萬事不關心」,「晚年唯好靜」才是他當時自處的哲學。
王維寫下「萬事不關心」,距離「安史之亂」約14年。一個朝代不是瞬間傾覆的,而是慢慢地犯錯、衰微,直到一個事件發生,才驚醒了所有糊塗人們:原來我們的國家如此脆弱,一擊即潰。於是安史之亂後,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楊貴妃被賜死了。
唐朝盛世留下的詩人傳統,到了中唐由白居易接手,寫下了「長恨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長恨的只是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殘酷無奈嗎?還是世事的紛爭,朝廷的衰敗,更令人掩面救不得?
「長恨歌」問世那年,也是安史之亂隔一年,也是王維告訴自己「萬事不關心」後15年,杜甫上場了。
那是唐肅宗至德元年(西元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位,便將一家先安頓於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隻身投奔肅宗,不幸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直到次年春天才脫身。在被迫拘留長安的日子裏,他寫了許多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是代表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朝終於還是亡了。之後,宋朝也出了一位曾經充滿抱負,天下聞名的才子:蘇東坡。他也是捲入朝中政爭,被一貶再貶,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途坎坷,屢遭人構陷,卻始終凜然胸懷,既不苟從王安石新黨,亦不盲目附和司馬光舊黨,他的正直注定了一生遭貶流徙的命運。
從京府一路先貶至黃州、惠州、儋州(海南島)。
他晚年期間也寫下一句名言:倍萬自愛。
朝廷不愛、時代不愛⋯⋯風雨歲月皆無情。人老了,要懂得「倍萬自愛」,加一萬倍地愛自己。https://m.facebook.com/SisyWorldNews/posts/2968783756532616
蘇東坡等朝廷想通了,允許他歸鄉時,他來不及見到最親的弟弟,來不及回到故鄉,才不過一年,一場瘟疫,即奪走了他的生命。只活了66歲,比現在的我大三歳。
或許分擔了相同的心情,這幾年我也漸漸實踐他們的哲學。我看著全球之亂,之痛、之暖化、之自私,慢慢地修為倍萬自愛,萬事不關心 ,「晚年唯好靜」。
今天一個人,在竹子湖,當了整日園丁,汗流浹背,汗從頭頂不斷的往下流,流過淚眼之處,流過話語之口。
山風一吹,特別舒適。傍晚抬頭望大屯火山口,雲層呈龍雲狀。
此時天漸漸暗,我的心卻漸漸的明亮、好好的寧靜。
夜晚剪一大盆花,回到家,置一樓長桌。狗兒們見媽媽忙進忙出,最終我精疲力盡時,倒臥浴室椅子上,所有的孩子們團團圍住我,不斷親吻。
歸隱山林,一點也不孤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