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感與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
有次在一個心理學的書裡面提到一個觀念說:每個人天生的感官都是敏銳的,但是在感官遇到創傷之後,就會封閉起來。
它的意思是說,小時候如果常常聽到不想聽的聲音,例如父母吵架的聲音,讓幼小的心靈產生恐懼的陰影,那麼人的心理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機制把不想聽見的聲音過濾掉,這樣對於聽見的聲音,就會減少刺激,減低對於心理的傷害,簡單說來就是聽力變差。
聽力變差並不是指像耳聾這種聽不見聲音的狀態,而是指對於聲音的內涵辨認的的能力,比較像原本高敏感度的麥克風,現在變成低敏感度,收音品質變差,聲音從原來立體聲高採樣的音質,變成單聲道低採樣的音質。
我調查過幾個音感不好的學生,結果發現家庭父母吵架的情況是100%,而從這裡面還可以區分只有小時候吵,到長大還在吵(已經結婚生子的大人學生),而吵的時間越長的學生,聽音的辨識能力越差。
聽音的辨識力,除了音感(聲音的音高),還包括音質的特性,例如不能聽出不同琴的聲音特質差異,例如我有帶一個學生去琴行,我試拉100萬的琴和1萬的琴給他聽有什麼差別,結果他覺得1萬元的聲音比較好(無言)。
另外對於音樂的記憶分析能力也算是一種聽音的辨識力。例如我有某個音感差的學生,如果給他聽完全和諧與完全不和諧音程,對他來說就只是不同的音響效果,而不是不同的和諧程度(因此他無法有音準的概念)。
另外ㄧ點是對於音樂的記憶力或者分析力也有問題,例如有次有練一首新的曲子,我先用youtube播放整個管弦樂的音樂片段,然後我拉一次接著要練習的小提琴聲部,他會以為我在拉另一首曲子。
(譜例與音樂連結請到部落格上觀看:http://violinpuff.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27.html)
以上這幾種情況,都是音感不好的人會有的連帶問題。
關於音準的訓練方式,我想另外找機會說明,在這邊我是想提供一個可能造成音感不好的原因,當我們知道音感可能是後天造成的影響,那樣會使得我們對於音感的訓練可提出不同的對策,也希望在遇到音感不好的學生可以更有同理心來面對。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