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周四起放寬 多數與接種疫苗相關】
隨著連續14日本地零確診,特首林鄭月娥今日(6月2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放寬若干社交距離措施,本周四(6月24日)生效,為期14日。
然而,獲放寬的社交距離措施普遍與接種疫苗掛勾,包括C及D類食肆放寛入座人數限制至75%及100%,D類可每桌12人,但市面最常見的A及B類食肆則不變。
宗教聚會人數放寬至處所容量50%,三分二出席者已打一針疫苗可放寬至100%
酒吧、夜總會放寬至每桌4人。派對房間、卡拉OK每房或每桌8人。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6-21-2021/73831
#林鄭月娥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App 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宗教聚會 限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澳洲今天境外感染2例,本土感染0例。
相較世界多數國家,澳洲和紐西蘭是後來疫情爆發後,幾個抗疫成功的國家之一。我們在布里斯本基本上已經恢復正常生活,除了可能有時來個封城。
澳洲一開始疫情爆發也是每天是幾百例增加,接種鎖國和各州關邊界,疫情逐漸控制。因為雪梨和墨爾本人口比較稠密,所以難免疫情擴散和封城。看著現在的台灣的疫情爆發,像是經歷我們去年一開始走得路,至今澳洲政府還是沒有放鬆。記得上個月發現1例,昆州政府馬上封城3天。
澳洲每天還是有成千的澳洲公民,從海外返回澳洲,包括疫情最嚴重的印度,能持續目前的疫情控制,實屬不易。
這裡分享澳洲政府和企業當初和現在持續實施的一些政策:
1.澳洲政府當初非常強調不要拜訪長輩,因為他們是高危險群。
我們當時也不敢拜訪公婆,就怕我們和小孩雖然沒感染,但可能有沾染病毒不小心感染給老人家。我記得當時過節,新州州長說他也不拜訪母親,怕感染給家人。當時澳洲許多死亡病例都是養老院的居民。
2.購物中心美食街關閉
3.商店多數關閉
4.公園遊樂區封鎖關閉
5.餐廳不內用,只能外帶或外送
6.所有營地、遊樂區、運動場、表演娛樂場所、教會、宗教聚會關閉
7.強調與人保持1.5公尺距離
8.疫情app,出門就打開。
9.昆士蘭打卡app,全家可以用同一隻手機一起打卡,很方便省事。像我們一家3口,每次都是保羅負責打卡。
10.各店家QR code,掃碼才能入內用餐。
11.離住所不能超過旅行幾公里限制
12.住同間房子的人才能坐同一輛車
13.超市開放特殊時段讓老人和行動不便者購買
14.超市每人購物限制,包括米、麵、衛生紙、牛奶等。
15.不能私人聚會或人數限制
16.室內外聚會人數限制
17.超市收銀處有透明隔板
18醫院許多手術延期,除了緊急手術
19.隔離飯店14天檢疫,需要兩次病毒檢測,確認第二次還是陰性才能結束14天隔離。每人隔離飯店費用2800澳幣。
20.鼓勵人民有症狀就做檢測
21.鼓勵電話問診、不鼓勵去醫院診所看病
22.房東不可以驅逐因為疫情失業繳不出房租的房客。房客可以延後繳,最後還是需要將之前欠的房租全額繳清。房東可以跟銀行討論延後繳房貸的可能性。
23.拜訪醫院病人和養老院有人數限制或是不允許拜訪
24.喪禮、婚禮有人數限制
25.托兒所不關,除非有病例發現。
26.學校關閉,採遠距教學。
27.必需工作者,還是可以讓小孩去學校上課。
28.只有四大理由才能外出:工作或上學、購物、運動、幫助別人或需要被幫助者
29.出門戴口罩、包括開車。
30.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戴口罩
31.到處都有消毒劑
32.感染病例輕症在家隔離
33.50歲以上注射az疫苗,50歲以下輝瑞疫苗,分批注射疫苗。
34.紐澳泡沫旅行,兩國間旅行不需隔離檢疫。
35.只有澳洲公民可以回澳洲
36.如果工作許可,鼓勵在家上班
37.建房、裝修有政府補助,必須符合條件
疫情期間,家暴、離婚率、精神疾病、生育率增加。實體店面關閉許多,轉成線上商店為主。商家倒閉、失業率增加。
昆士蘭人口相較不稠密當初第一個月也是每天幾乎百例,約1個多月病例減緩得差不多,但大家還是很小心防疫。一發現病例,像上個月只有1例,下午政策馬上出來,各州也跟著拉警報。
防疫是長久之路,小心能駛萬年船。政策需要隨著疫情而改變,人民自律和配合政策也很重要。
澳洲跟台灣學習防疫,現在台灣也跟各國取經,防疫就是互相學習和幫助。
祝福台灣也早日控制疫情成功,盡量不要把疫情焦慮感帶給孩子。自身家人做好防疫,少謾罵,台灣跟歐美許多國家的疫情比起來,已經很好了,接下來也會度過難關的。💪
宗教聚會 限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打咗疫苗,有冇得「講價」(放寬),多D人返教會,出去食飯,做運動,跳舞...?
點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