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與神化|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制。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扎之地,如今雖已荒冢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這是台灣《經典》雜誌編輯李菁菁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書中撰寫〈馬六甲的鄭和餘韵〉一文的引言。
鄭和是回教徒嗎?還是佛道信徒?若是回教徒,華人是否就不能膜拜他?鄭和有沒有住過三寶山?三寶井是鄭和掘的嗎……
《星洲日報》記者來電問詢這些事,我有點慌亂。要談的是歷史中的鄭和,還是華人理想中,神化了的形象?真人與神化之間,該如何議論?
李業霖說得好:(東南亞)華人眼中「鄭和已成了一個半神的人物」。「這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其影響層面的深廣,從幾個傳說得以窺見。」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大盛事。其船舶之大,隊伍之壯,為歷代之盛,但論及鄭和下西洋,必探知其本質為何。事實上,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而下西洋的。這時的明代中國同時實施著海禁令,禁抑民間海商的私自出洋。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當時明成祖所主導,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組織大規模「走出去」的海洋活動。以禮治和平的方式,靠「德」與「威」的氣魄,鄭和下西洋招諭海外諸國前來中國,主動擴展了中華朝貢體制的內容。
鄭和船隊氣勢不凡,消滅舊港華人頭目陳祖義,扶持和護衛滿剌加,壓服鍚蘭王,縱橫於印度洋。如馬歡《瀛涯勝覽》所云: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蓋古所未有。」但鄭和也曾在爪哇,因訊息掌握不足,適逢東西王內戰相攻殺,卻貿然上岸東王治所,而被西王兵斬殺了170名鄭和隨部。
鄭和出身伊斯蘭教哈芝世家,曾在泉州伊斯蘭教聖賢墓行香,在清真寺祈禱以及奏請重建南京禮拜寺。但他為了完成航海的壯舉,安撫崇奉佛道的大部分船員,亦曾施財印造佛經,也曾祝禱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迦里,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當年鄭和所遣送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塊石碑刻有漢文、淡米爾文和波斯文3種文字,3種文字的內容不相同。碑面上的記年是永樂七年。漢文部分說的是要在佛寺供奉,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並記有當時的供品和布施的清單。淡米爾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贊揚印度教的保護神維什努而立碑。波斯語的碑文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伊斯蘭教的聖者。
對此,擅於評寫歷史人物的陳舜臣說:「一塊石碑中,以3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3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為中國的海洋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他又是一個從小就被去勢,失去男性機能的太監。在明太祖明訓嚴督宦官的祖訓下,弔詭的,有明一代卻是宦官極度亂政的朝代,深受士人蔑視。鄭和的地位與功績,曾一度被湮沒。大航海行動停止之後,當時的正直官僚劉大夏把官藏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藏匿起來,甚或盡為燒毀。這是何其荒謬之事。
在本地華人眼中,鄭和是偉大航海家,也是一個賜惠、傳播高文化種子予斯土的聖賢;是開拓斯土的先驅,也成了斯土的保護神。鄭和是華族的驕傲,亦是華族的哀歌。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擁護與受挫,如同華人史的悲命。
於此,我們談的,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鄭和是一個圖像,一個感情豐富,如同極其複雜矛盾的馬來西亞華人的圖像。我們的喜和悲,憤怒與歡笑,往往就在這半人半神的圖像中時隱時現著。
歷史與神話之間,其實就是如此這般的有趣與荒謬。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
宦官太監分別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代皇帝嫌棄宮廷餐? | 生活知史
現在大家一說起皇家御膳,就肯定想起是御膳房。其實御膳房是清朝才設立的,明朝還沒有這個部門。那麼當時是由誰來負責皇帝的膳食呢?那就是光祿寺了。明代光祿寺位於北京皇城東安門內。大凡皇宮內的祭饗、宴勞、酒醴都由光祿寺處理。他們會從皇家的上林苑、自營的乳牛廠,以及市場採購所需食材。當時明初諸位皇帝吃的東西都挺豐富,例如朱元璋的日常午餐就有十五道菜,豬羊牛魚雞統統齊備。
照理來說,這麼豐富的菜在當時也只有皇帝才能天天享用,為什麼皇帝會不喜歡呢?很簡單,那就是當時的廚師水準實在不行。明人謝肇淛有說:「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就是說,皇上吃的御膳,不過是大魚大肉加上大量調味罷了。甚至民間也流傳著光祿寺做飯難吃的傳說,《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當時北京城流行的諺語「京城四大不靠譜」分別是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可見御廚的水準不過爾爾。
但是光祿寺雖然做飯難吃,但是皇帝每年舉辦的宴會都是要靠光祿寺籌辦。所以皇帝也沒有辦法裁掉這個部門。所以後來皇帝就委派太監們負責膳食了,《酌中志》記載:「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當時的太監們為了滿足皇上,都挖空心思找來最好的大廚,皇上也終於吃上美味的飯菜了。明朝皇帝寵信依賴宦官有許多原因,不過一定包括「吃」這方面。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皇室
#明代 #御膳 #光祿寺
宦官太監分別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宦官曾在中國的三個朝代獲得極大權力
分別是:
東漢、唐朝、明朝
這其中尤以唐朝的宦官權力最大
為何如此說?
因為東漢及明朝的宦官沒有廢立皇帝的權力及事件
(東漢最囂張的宦官集團─十常侍
做過最出格的事情,是殺了外戚首領─大將軍何進
但在皇帝面前乖得像小貓一樣
明朝宦官就更離譜了
任憑權力再大,比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
皇帝只要一張紙條下命令
立馬叫他們死的乾淨俐落)
但是唐朝的宦官卻可以廢立皇帝(還不只一次)!
主要原因
在於唐朝宦官自安史之亂後逐漸掌握兵權
尤其是鞏固中央的禁軍
這票沒卵蛋的傢伙之所以能掌兵權
就是因為......他、們、沒、卵、蛋!
要知道古代皇帝最大的使命
就是努力做人、繁衍後代,如此才能讓王朝延續
所以宦官這種喪失生殖能力的物種
注定無法讓自己當上皇帝
(這樣講好像不太把宦官當人
但事實上,宦官在古代還真就不被當人看待)
尤其安史之亂
是皇帝寵信將領所發動的叛亂事件
皇帝因此對文武百官喪失了信心
只能任用宦官掌握軍權
其中尤以靠宦官支持而當上皇帝的唐肅宗最為over
唐肅宗讓眾多宦官擔任監軍,嚴重的影響將領統軍的能力
其中一位叫魚朝恩的死太監
曾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等使」
負責監督九個節度使進攻河北的史思明
本來這場戰爭
九節度使穩操勝券
而且若是戰勝,唐朝就能徹底評定河北終結藩鎮
結果魚朝恩這個不懂軍事的死人妖亂指揮一通
竟讓九節度使大敗!
使得安史之亂又死灰復燃!
更重要的是
唐朝中央軍自此再也沒有實際掌握河北的機會
釀成日後的藩鎮割據
順帶一提
有一次魚朝恩為了顯威風
竟把超級名將─郭子儀的祖墳都給挖了!
而郭子儀卻不敢指責魚朝恩
由此可見宦官在當時的權威)
皇帝把兵權將給宦官
是認為宦官無法自己當皇帝
但他們沒想過另一個邏輯:
「宦官不能自己當皇帝
但擁有兵權的宦官卻能讓人無法當皇帝!」
於是
皇權就受到一群死太監的影響極度不穩
唐朝皇帝自然不願看到這個局面
於是曾多次試圖收回宦官的權力
其中
唐順宗即位後
開始推動所謂的「永貞改革」
其中一項內容,就是要從宦官手中收回進軍的指揮權
無奈的是
唐順宗即位不久竟然中風!
搞得身體虛弱、話都說不出口
宮中宦官於是聯合反改革的勢力
廢除了唐順宗,改立順宗長子─李純為帝(也就是日後的唐憲宗)
為了徹底鎮壓改革派
宦官還把贊成改革的10位主要官員
全部貶官下放地方
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二王,指的是兩位王姓官員
八司馬
是指有八位官員全部被貶為「司馬」這個缺錢沒權的破爛職務)
這其中
就包含了日後留名文學史的......柳宗元!
其實
我想柳宗元本身對於自己被定位為文學家想必很鬱悶
因為古代讀書人
大多數都是想要奮鬥於官場,開創一番大事業
而不是被貶到地方上
成天沒事幹只好發文度日
重點是......這票文學家都是死後才被人拱到宗師的地位!
他們活著的時候
根本是不被人重視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的魯蛇!
而且既然是被貶官
大多數情況都是被貶到不毛之地
異鄉的異文化
著實讓這些政治魯蛇一整個不酥服
看得開時,或許還會發文表示:「我體悟到了人生奧秘。」
看不開時,就會猛烈發文:
「我好慘哪!我好悲劇啊!我覺得我快死啦!」
然後
當我們這些後人要在國文課背誦他們的討拍文時
學生時代的老ㄕ不禁想:
「要死就快去死一死啦!
不要每次說要死,就都只想一篇廢文!
你根本在荼毒後代啊!」
但也正是這些文學家的發文
能讓後世逐漸認識到
除了繁華的長安城
唐代各地區的生活文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那個時代也因此變得更多采多姿及立體
而不在只是單一的刻版印象
(比如說爆乳的低胸唐裝......
拜託!不是每個唐代女性都這樣穿啦!)
說了這麼多
還是看看鑽研唐史的謝金魚
透過柳宗元及飲食文化,帶我們穿越時代身歷其境吧!
http://gushi.tw/archives/10929
宦官太監分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裕勛齡給她拍的照不滿意,也可不加罪責,這樣勛齡才能在清宮為慈禧、光緒等皇室成員連續拍下眾多的相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佔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則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園建成,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宦官太監分別 在 冷知識#宦官#太監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宦官 和 太監 一樣嗎? 宦官 是不是 太監 ? 宦官 和 太監 的區別動畫科普冷知識中國文化 · Comments75. ... <看更多>
宦官太監分別 在 知史- 宦官和太監有區別嗎? | 舊史新知... 的推薦與評價
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下有「少監」、「中監」,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 ... <看更多>
宦官太監分別 在 [閒聊] 祖制宦官不得出紫禁城?? - 看板HK-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7%E6%B5%B7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出京辦貨,乘上兩艘太平船從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
招搖煽惑,聲勢赫然」[7],七月二十日,駛入山東境內,抵魯北古城德州。山東巡撫丁
寶楨以順治帝祖訓「宦豎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表示:「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
^^^^^^^^^^^^^^^^^^^^^^^^^^^^ ^^^^^^^^^^^^^^^^^^^^^^^^^
聞有命,必詐無疑」為由,命泰安縣知縣何毓福將安德海與其隨從逮捕,派人秘密向慈安
^^^^^^^^^^^^^^^^^
太后請示,慈安命軍機處回文,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
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
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
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
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大太監安德海已被正法,且問李蓮英 李公公如何能依聖旨出皇城到廣東聽審,影響
辦案呢?? 再者,私自出來聽審,且不是干預朝政嗎?? 那又能如何向 西宮
慈禧太后請到黃馬褂呢??? 有強者能解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81.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K-movie/M.1537102225.A.FD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