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算法:日常和人生十字路口陪伴你的「無形之手」
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 ...... 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
假設,如果中國有一年取消高考,用算法根據歷年成績給每個應屆畢業生打分,然後大學根據這個分數決定是否錄取,錄取到什麼專業?
英國今年的中學畢業生對算法的這種威力有切身體驗。
因為新冠疫情而取消了決定數萬名中學畢業生命運的考試,用電腦算法 ( algorithm)給學生打分,讓機器根據學校往年的考試結果,經過一番運算,得出今年畢業生的成績。
決定命運的是高中畢業生的A-level 考試也決定了能否上大學,能上哪所大學。初中畢業,不再上學而開始求職謀生的,需要憑GCSE考試成績去找工作。如果凖備繼續上學,日後申請大學時,這組成績也是重要參考數據。
除了這種「十字路口」式的人生關鍵節點,算法在現代人生活中很多方面扮演著「無形之手」的角色,而我們未必知道。
BBC科技事務記者克雷頓(James Clayton)和克萊恩曼(Zoe Kleinman)梳理了幾個算法左右命運的平台。
社交媒體
從許多方面來看,社交媒體平台基本上就是龐然大物般的算法。
它們根據你所提供的,以及來自其他各種渠道的數據,確定你的興趣、愛好、口味,然後為你推送更多它們認為你喜歡的內容。
這些數據包括你點的每一個「讚」,看的每一條訊息或視頻,點擊的每一個鏈接,都被記錄存檔。大部分應用軟件還會從你的上網習慣和特點,以及地理位置等信息提取更多數據,關於你的數據。這些數據用來判斷你喜歡什麼,哪些內容吸引你的眼球,能讓你在網上流連。
這個算法對你了解越多,對你生活的影響力就越大。 除了推送更多合你口味的內容,它自然還會用這個知識向你推銷產品。
社交媒體公司收集儲存的數據也被用來訂製個人化的廣告,定向投放,而且精凖度高得令人咂舌。
當然,這類算法也會犯很嚴重的錯誤,惹大禍。比如它發現極端的、刺激的、重口味的、充滿仇恨和煽動性的內容,在社交媒體上很吃香,比平淡普通的內容更賺眼球、點擊和轉發更多。所以有些人髮現自己收到各種極端主義的、暴力的、仇恨的推送內容。
臉書針對民權問題做過一次內部審計,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到,公司必須盡一切所能阻止它的算法把用戶「驅趕到極端主義自我強化的迴音室裏去」。
算法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對種族歧視和仇恨類產品不加分辨地推送,導致投訴甚至吃官司。
保險
保險公司需要評估風險,要做精算,無論是房產險、汽車險、壽險、醫療險,保費的多少依據這個評估結果來定。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保險業很早就開始探索利用歷年積累儲存的數據來分析、預測未來;在電腦和算法尚未普及的時候就開始了。
有了算法,保險公司如虎添翼。
哈克尼斯(Timandra Harkness)是這方面專家,有一部關於大數據的專著(Big Data: Does Size Matter)。
有些顯而易見但人們通常不太在意的事,背後就有算法的無形之手。
她舉了個例子,比如家庭住址的郵編就決定了你的保費高低,而你在這些問題上毫無發言權,完全被動。
你的房產或車保險保費在搬家後漲了還是降了,跟你個人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這個地區的其他居民曾經,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或者遭遇水淹,或者出車禍,等等。
現在比較普遍的行車記錄儀,汽車上的「黑匣子」,可以用來記錄司機的駕車習慣,如果記錄顯示車主基本上是安全駕駛,即使其他指標都屬於高風險群體,他/她的汽車險保費也可能降低。
這是利用算法制定個人化保險產品的一個例子。
保險行業的 實質是風險分攤,人人交保費,需要的人從錢庫裏取。個人化的保險產品能否普及,或許還需要算法來幫忙,確定這類新業務對保險公司有何利弊。
醫療
人工智能(AI)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日益普及,有些地方AI甚至可以提出治療方案和療法建議。
2020年1月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通過X光片子診斷乳癌,算法的表現超過醫生。
其他例子也有,比如可以預測子宮癌患者生存率的工具,這個工具還能幫助確定治療方案。
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發的人工智能可以分辨出哪些病人最容易忘記就診預約,因此需要提醒服務。
海量數據是訓練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這就涉及到許多棘手的問題,包括病人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
2017年,英國信息委員會裁定,皇家自由醫院NHS信託沒有妥善保管病人數據,跟谷歌的人工智能子公司DeepMind分享了160萬病人的數據。
警務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對警察機構來說具有顛覆性的巨大潛力。
理論上,算法具備了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種「預測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的功能,可以利用歷年刑事罪案的數據分析來確定警察資源的部署。
問題在於這種算法有先天缺陷,容易產生算法偏見,甚至形成算法種族歧視。
科技智庫WebRoots Democracy專家喬杜里(Areeq Chowdhury)解釋說,這就跟算法確定考試分數類似,實際上是根據別人過往的學業表現來給你打分,有什麼道理?
他說,根據算法,一個特定社區很可能被不成比例地突出和強調。
國防和安全智庫RUSI今年稍早發表了一份報告,闡述算法在警務實踐中的應用。
報告提出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包括沒有全國統一的凖則,也沒有影響評估機制。
另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是算法如何放大、加劇種族主義傾向。
警務部門已經在使用的人臉識辨技術受到批評,矛頭集中在用於機器學習的數據庫是否會導致算法種族主義。
比如,用於人臉識別的攝像機識別白人更凖確,是否因為它們背後的數據庫裏白人的面部數據更多?
這方面,數據是否足夠多,足夠多元化,就至關重要。
喬杜里說,最應該避免的是因為算法誤判而錯抓無辜。
#科技 #社會
實踐大學錄取分數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耶魯歧視白人及亞裔 這宗可能是近年最有影響的教育公平判決,打兩年官司美國司法部終於有結果了:耶魯涉歧視白人及亞裔美國人。
申訴稱,耶魯大學的白人及亞裔入學招收標準要高於其它種族,這些大學還使用了非法的配額制度來限制白人及亞裔美國學生的數量,優惠非裔及拉丁裔等民族。過去配額制是用於鼓勵多元族裔收生,讓更多少數族裔可以以較低分數入Ivy league。
雖然美司法部判未有明言其他院校的配額制、降低門檻等做法是不合法,但看來司法部有意限制這些措施的濫用,以防歧視白人及亞裔。耶魯實踐這些措施時,應該是無限制地,多層強化了種族因素。判斷認為這些措施必須乎合以下原則:
👉要求大學僅以“靈活,非機械的方式”將種族作為“加”因素。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種族不能是“決定性的實踐”。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換句話說,種族不能成為申請的“定義特徵”或決定申請人是否被錄取的“主要因素”。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此外,根據《平等保護條款》330條,“種族平衡”是“明顯違憲的”。 因此也違反了《民權法》第六章。
👉招生計劃不能“給不屬於偏愛的種族和族裔成員的個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最後,大學的“種族入學政策必須及時加以限制”。
判決認為
「對於絕大多數申請人而言,亞裔美國人和白人只有具有相同學術能力的非裔美國人申請錄取可能性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耶魯大學每年都會根據種族來拒絕數十名亞裔和白人申請人。
儘管最高法院裁定,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可以會在某些有限的情況下將申請人的種族視為眾多收生因素之一,但司法部發現耶魯大學對種族因素的使用絕非限制性。 耶魯大學在錄取過程的多個步驟中都考慮到申請人的種族,這導致種族因素對申請人影響倍增,讓耶魯在種族上平衡。」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applicants, Asian Americans and whites have only one-tenth to one-fourth of the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s African American applicants with comparable academic credentials. Yale rejects scores of Asian American and white applicants each year based on their race, whom it otherwise would admit.
Although the Supreme Court has held that colleges receiving federal funds may consider applicants’ race in certain limited circumstances as one of a number of factors,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found Yale’s use of race is anything but limited. Yale uses race at multiple steps of its admissions process resulting in a multiplied effect of race on an applicant’s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nd Yale racially balances its classe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a university use race only as a “plus” factor “in a flexible, nonmechanical way.”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Race cannot be “decisive in practice.”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In other word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that race cannot be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or “the predominant factor” that decides an applicant’s admission.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Additionally, “racial balancing” is “patently unconstitutional” under 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id. at 330, and thus also violates Title VI. In addition, an admissions program cannot “unduly burden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members of the favored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Id. at 341 (citation omitted). Finally, a university’s “race-conscious admissions policies must be limited in time.” Id. at 342.//
https://www.justice.gov/opa/pr/justice-department-finds-yale-illegally-discriminates-against-asians-and-whites-undergraduate
實踐大學錄取分數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綠豆爸|好書推薦|最高的教養:從「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培育,談世界級人才的五大特質
說實話,這是一本連我都會錯過的好書,還好出版社將書稿寄給我。
我閱讀過後驚為天人,因為書中的內容,和我們創辦及運作 可能 非學校-台北 的理念不謀而合。
連 可能育學教育教養俱樂部 主要推動的「先育後教、多學少教」的理念,作者也寫在書裡:「不用教,讓孩子自己學」。
這本書打破了教育和教養的界線,既談教育、也談教養,書中的每個章節,都附有「即知即行,家裡也能做!」
家長只需要依照書中的說明,就能夠在家庭當中,培育孩子各項「素養」(聽說這是108課綱很重要,但學校不見得知道該如何教的迷因)。
如果你沒有機會加入 #可能非學校,但想要在家裡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溝通力」、「復原力」、「突出力」、「合作力」,那麼這本好書推薦給你。
我將各個章節的標題和重點,整理成圖片,如此「結構性」的整理,是我個人很喜歡、也很習慣的方式,然而書中有更多的案例、記錄、故事,可以讓大家理解這些標題要如何實際落實。
去買書來看吧!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8
.全球大學都重視的「非認知能力」是什麼?
.哈佛為何不錄取考試滿分的學生?
.為何世界重視「恢復力」更甚於菁英教育?
「你要考上好大學,然後進入好公司!」
成長過程中,被這一說法洗腦的人應該不少。
學力愈高,通常都被認為能夠進入愈好的學校;但近年來美國教育卻改變了方向,不再尊崇「分數至上」主義,全新的教育方式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成效。
無法被評量的多樣性及創造力、溝通能力,已成為當代教育的主流。
「全美最優秀高中生」獎學金競賽的審查標準,反映出「世界所需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思考力、溝通力、自我表現力、復原力,與擴展自身優點,本書具體介紹任何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的方法,藉此促進「學力技能」與「非認知能力」之培育。
讓孩子能自行開創人生,任何時候,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
近距離觀察美國名校第一線教育狀況,分析具學術研究證據支持的世界級「教養」技巧,讓孩子習慣處理「沒有正確答案的事」,在面對未來世界的變化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進而解決問題。
〇支持讓孩子眼睛閃耀光芒的事情
〇每天吃晚飯時,都問孩子「今天一整天過得如何?」
〇與孩子一起閱讀同樣的書、欣賞同樣的電影,並交換心得
〇養成「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做」的口頭禪
〇一天20分鐘,讓孩子天馬行空
〇不要害怕對孩子展現「失敗」
〇幫助孩子克服「樹大招風」的恐懼
〇成為「沒有意見的大人」,貫徹「聆聽者」角色
作者簡介|博克重子 Bork Shigeko
於倫敦的研究所取得當代藝術史碩士學位後,與在南法認識的丈夫結婚,1998年移居美國華盛頓DC,之後產子。在全美研究機構最密集的華盛頓DC,她懷抱著「希望孩子能自行開創人生,任何時候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堅強地活下去」的願望,試圖自行摸索出最好的育兒方法。仔細研究了各種科學數據、最新的教育方式、心理學研討會、大學裡的研究,以及對知名大學教育的想法後,好不容易才終於找到了能同時培育思考力和堅強心智的美國菁英教育。進而成功讓女兒絲凱成為「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The Distinguished Young Women of America」。
2004年,於華盛頓DC開了第一間亞洲當代藝術專業畫廊。兩年後,該畫廊成為美國副總統夫人、美術館及著名收藏家等VIP光顧的頂尖畫廊。2006年,透過藝術達成社會貢獻的做法獲得好評,和歐巴馬總統(當時為參議員)及《華盛頓郵報》的副總裁等人一起被《華盛頓人》雜誌選為「在華盛頓的美麗25人」。2009年,為了調整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平衡,轉至藝術諮商業。2011年,新開設的女性支援網站askshigeko.com成為人氣部落格,也取得了生活教練(Life Coach)的執照。
現在除了有長達近20年的藝術產業資歷,更以生活教練的身分,在全美及日本各地進行關於育兒、職涯發展、工作與生活平衡等的演講活動、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