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國際書介📖】《當世界席捲而來:在自由與民主的困局中,中國如何想像世界?》
2021年還未踏入一半,國際發生的一切,依然驚心動魄。中國外交的日漸強硬,不單令學者更關注中國價值觀與西方價值的分歧,香港、台灣位於文明衝突的震央,更需要了解自己身處的位置,才能知道往哪裹走。
表面上,這本書以編年史為主,其實卻是當代全球思想的詳盡整合,通過近二十年國際關係的發展,如何對自由民主產生種種影響。作者強調,昔日的普世價值,在各國內部不斷受到自身的衝擊,同時亦衍生出很多新思潮,例如川普在應對全球氣侯變化及外交上的孤立政策,令美國與昔日盟友越走越遠,彈劾危機亦動搖了人民對制度的信心,乃至在教育、媒體、文化、國際合作、科學等角度,都呈現出自由主義與民主化進程不再順暢。
於是世人無不開始想像:「究竟未來人們作為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有沒有其他更美好的實現?」歷史是線性的延續,今日的危與機,如何成為將來歷史改變的契機,我們只能拭目以待。本書到了 2020年作結,然後拜登上場,雖然希望重新強化價值觀在全球治理的角色,但時代畢竟變了,要了解這困局,同樣非閱讀本書的宏觀背景不可。
本書特別收錄了「對話中國」附錄,對一些在中國的敏感概念如「自由主義的發展與局限」、「公民社會的參與」等,都有深入探討。作者提到「新世界主義」,嘗試在價值觀衝突、文明衝突等現狀下,提倡各自放下優越感、尋找最大共識、建構跨文化的普遍主義,嘗試為日益緊張的中美衝突降溫。然而,這樣的理想恐怕難以落實,因為時代真的變了。
例如互聯網令一切社會參與的門檻大幅降低,在後真相年代,「一個事實,各自表述」,甚至以偏蓋全,卻往往能招徠滿地粉絲。網絡演算法更有人工智能篩選出你想看的東西,確認偏誤越演越烈,讓我們以為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例如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居然在台灣、香港都出現大撕裂,就是典型後果。作者的理論及知識基礎無用置疑,但如何落地,恐怕是另一疑問。
John Mearsheimer 指出冷戰後的自由國際秩序只是「大幻覺」,究竟這個短暫的幻覺,會維持多久?還是已經邁向終點?我們固然可以像上一代知識份子那樣,單純討論思潮的起承轉合,但今天科技大幅扭曲思想的產生過程,再配合舉國體制的加工,得出的效果,可以和昔日的邏輯推論大不相同。
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在處理「自由」與「民主」等議題時,難免總有禁忌,恐怕這亦是未來香港學者難逃的命運。正如他自言:「這裏面是有風險、有挑戰,但是迴避這些東西,你其實付出了另外一種代價,就是門關起來了。如果所有的學者都自己把自己關起來,那這個公共空間可能質量會更差,它就會完全被現有的邏輯控制了。」至於背後有多少曲筆,還得自行判斷。正如他大膽預言每次交戰中,民族主義大多會戰勝自由主義,再看看我們今天「壞與更壞」的美麗新世界,我想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希望自我實踐的預言不會成立。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1437890
▶️ 張潔平:端傳媒前總編輯成為香港人之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i0JkCFez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為上班族,從來不是人生選項。 大學畢業、進入社會,追求成為一個穩定的上班族,是大部分的社會新鮮人的寫照,不是大家不敢放手一搏做夢,而是面對社會現實,所以妥協選擇一份安穩的生活,或許比較輕易。 「宋家耘」藝術大學畢業,出了社會以後希望能以戲劇、音樂創作維生,但是發現現實跟理想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出...
「實踐 傳媒 畢 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 畢業展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2022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畢業展/跟著安啾拉看展覽 的評價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南時尚設計課程 - 實踐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2022 SCCD 實踐媒傳| 畢業展| ( ( ( ) ) ) | 主視覺影片 的評價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2020 SCCD 實踐媒傳| 畢業展| 傳達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2022 SCCD 實踐媒傳| 畢業展| ( ( ( ) ) ) | 概念前導影片 的評價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者證作為呈堂證物]
與反修例運動的法庭審訊,出現不同證物。有黑衣、護甲、護目鏡、防毒面具,甚至雷射筆、索帶。然而,今次法庭上呈堂的證物,包括一張來自「香港電台」的記者證。一位曾經榮獲過多次新聞報導獎項的記者的記者證,和她有份拍攝獲得逾百萬點擊率的優秀紀錄片光碟,成為了檢控的證物。在今日香港,一位盡責的記者原來如此「危險」。
上周三,因為採訪721元朗事件,香港電台鏗鏘集記者蔡玉玲捲入「虛假陳述」案件。開庭審訊時,控辯雙方都同意的事實是,被告在網上申請車輛查冊,按掣時從三個選項中剔了「其他有關交通及運輸事宜。」(其他兩個選項為「進行法律程序」和「車輛買賣」。)
控方把案情說得簡單:記者查車輛車主身份作採訪用途,在現行法例並不容許。控方指,在網上填表,申請拿車牌車主資料,涉及敏感資料和個人私隱,不能「毫無約束和約制」地隨便向公眾披露,否則是濫用,亦不是「立法原意」。
控方說,字面上,申請表格上的「與交通相關事宜」選項,並不包括記者今次的行為。控方提及記者的行為時,咬字清楚,於庭上指控道:
「去訪問呀!去訪問呀!被告打畀地產公司的職員,聯絡車主,被告繼續去…….做訪問呀!佢使用資料係想『訪問』,查找一件和交通無關的事。『訪問』呢樣嘢呢,呢個行為呢,係和交通無關的。」
「佢做咗兩樣嘢,一。係採訪;二,係報導出來,達至兩個目的。佢係電話訪問埋間公司既職員,係節目播放出來,並非係和交通有關既用途。」
在現場旁聽百計人士,不少是資歷十數年的新聞界前輩和管理層。有人甚至說笑,整個香港電台的同工,都告假來旁聽了。大家聽到新聞業內數十年均用作為負責任報導的查冊工具,在法庭被指為從來都不容許做的事,都啞口無言。席上的旁聽者,大半生做的,就是「訪問」「報導」這兩件形事。
「而採訪和報導,即使係同721元朗事件有關,這件事都不是和交通有關,亦不是和交通有關的罪案。」控方律政司代表續道。
此時,穿了黑衣、墨綠色布褲子,剪了清爽短髮,微胖的蔡玉玲,交叉雙手放在胸前,坐在犯人欄前的長木櫈,專心聆聽着。「採訪」和「報導」就是這宗案件不容許的罪名。
更諷刺是,控方呈堂的「證物」;除了該集《鏗鏘集》的光碟,還有是警員從蔡玉玲家裡搜出來,於採訪時使用過的手機,還有一張香港電台發出的「記者證」。
然而,在案中被追查的車子,不是一架普通的車子,而是一架於7月21日,元朗發生白衣人襲擊市民的當晚,記者透過詳細追查元朗的閉露電視片段而發現的一輛車子。法庭上,播放了涉及今次案件的《鏗鏘集》。
兩個離地十來呎的投射屏幕上,一粒珠子「叮」一聲,耳熟能詳的《鏗鏘集》片頭音樂響起,「誰主真相」的節目名字打出。這天在法庭上,「誰主真相」四大字,格外諷刺。追查真相的記者,這天坐在犯人欄裡,舉頭看到自己拍攝過,百萬計全球觀眾看過的偵查報導,這天,明明是別人的犯罪片段,反而成為了控訴她的罪證。
節目中,無辜被打得整個背部都是籐條印的市民在屏幕上控訴着:「要還事件一個公道,我唔知點解畀人打,點解打我?點解警察做唔到嘢?定唔去做呢?」
接着,畫面左上角看到一輛淺色的車子。辯方律師提醒裁判官,這一節片段,就是和案件有關。辯方大狀說:「請法官閣下留意13分48秒……有人從車裡拿出武器。」
《鏗鏘集》的旁白男聲說:「這架中港車,當晚八時半到場,兩小時後,一班白衣人,從車尾箱拿出竹枝來分派。」片段裡亦見到白衣人從車尾拿出條狀物。記者稍後聯絡了該車子的登記公司負責人,其後,一名男人聯絡記者,表示知道司機是誰,但指司機應該在做「私事」,近半年身處內地。
辯方律師在節目播放完畢後,反問法庭:「這件事,怎會和交通沒有關係呢?有閉路電視拍攝到車輛運輸了疑似武器,而疑犯用了該車子在路上作犯罪工具。顯而易見,被告沒有作出虛假陳述。」
控方不同意,堅持以狹窄的字面意義解讀「和交通及運輸相關事宜」,並只舉例,如一架車子停泊在路上阻塞交通,要把車子移走,需要聯絡車主才算相關事宜,而記者採訪報導就不是相關事宜。
此時,辯方說:「那這就涉及複雜的法律問題,有點學術性了。」整個下午,辯方律師展開了漫長的法律觀點辯論。
從車輛查冊自1935年緣起,到1950年開始有車輛查冊,到「私隱」概念乃近年才出現,數十年前究竟政府有權不接納申請,還是付費了就必須提供車主資料的歷史都有沾上。從英國的案例,談到香港的案例。從法律上 “May”和 “Shall”的使用,與運輸處處長的權限都提及到。
技術性的觀點沉悶枯燥,午飯後旁聽席上不少人都忍不住打瞌睡,也有有多個聽審經驗豐富的記者忍不住私下討論,審訊的不尋常:「今次只是在裁判法院,討論到的法律層次問題,好像在更上級法院才會辯論吧。」
究竟事件是如控方所說,這只是一個個別記者「誤導」了電腦系統;還是如辯方所說,今次申請根本就是如填表時所述的交通相關事宜,只是控方定義太狹窄,根本不存在犯罪行為?
辯方大狀找出立法會文件,裡面披露了運輸及房屋局對車輛查冊措拖的看法,其中一份文件引述了2003年的數字,可圈可點。文件透露,車輛查冊之中,有一年度其中25%涉及新聞機構的申請,亦即2800宗。
每年數以千計的車輛查冊,是由記者以新聞機構名義作出申請,而政府是知情的。
辯方律師說:「控方說到,好像從頭到尾是不容許傳媒申請車輛查冊,但我們看到歷史,看到幾十年的紀錄,這個脈絡……」
辯方說到最後,向裁判官陳述:「車輛載着的物品用作犯罪工具,公眾有權知道負責任車主如何使用其車子,怎會不是和交通有關的事宜?故此,被告並不是作出虛假陳述。懇請法官閣下,判我的當事人罪名不成立。」
裁判官表示,需要約一個月時間考慮,着雙方於四月底回到西九龍法院三庭,亦即是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法庭,回來作裁決。
在庭上播放的《誰主真相》鏗鏘集中,結尾是一名於721元朗事件中的商戶,這名挺身而出,把店裡的閉路電視交給記者,該商戶語重心長說:
「勝利者正不停竄改歷史,真相慢慢好像被世人遺忘,他會用千方百計令真相消失。但每一件事情發生咗既事會記係我地心度,我相信良知一定會戰勝邪惡,幾年或者幾十年後,我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
審訊之後一個星期,《鏗鏘集》及港台的多個製作,被管理層以各種原因被抽起,另外,多年來在國際新聞比賽橫掃獎項的港台,廣播大樓走廊擺滿了獎座的陳設或許也會成為過去,管理層最新指示,要求港台同事暫停參加各項比賽,即使早前遞交了申請表,也要求撤回參賽資格。
記者證可以被沒收,比賽可以不參加,節目也可以被抽起,然而一個人的「記者魂」並不那麼容易被消磨。香港電台亦沒有再跟蔡玉玲續約,但她仍在鍥而不捨地實踐記者的職責。早前白衣人被控暴動案開審,蔡玉玲以自由身記者身份,仍然旁聽着案件發展,在網絡平台,仍然繼續紀錄真相。
(圖為上周三蔡玉玲在審訊時於西九龍法院留影,攝影:CK)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狂舞派3》:Heyo 自道與導讀提議
經過了多年的作戰,《狂舞派3》終於 2021年農曆人日,跟隨堅尼地城高先電影院之開幕上映!
在港正式上映前,成片有幸在金馬時期,於台灣影院與觀眾一同看了一遍,期間黃修平導演、呀弗與自己也即時感受著當地觀眾的反應,而同場也有香港人,在 Q&A 時也有率先回應過些提問,如:續集為何偏向「現實」,而沒了那種「夢想」的形狀?而在導演回應過後,我也不忙補充:對,實踐過「夢想」後,確立過就成了「理想」,就是現實的問題。這點是文創從業員的自白與感同身受。
回港後,除了期待著疫情期間的上映安排(另一邊廂也趕工著狂舞版電影禮儀片段的音樂部分,最後也順利配合),同時也期待著在港上映後的觀眾回饋與意見提問,畢竟,台灣群眾與香港受眾的觀後感一定不盡相同的。自己雖未能在上映當日立即再看一遍,而於上映第四天,終能如願入場觀看!能與本地觀眾一同觀賞,便能意會到《狂舞派3》原來給香港人怎樣留下著不同的感受。
或許正路來說,《狂舞派3》給人一種有著跟《狂舞派》一樣的歌舞設定預期份屬正常。可導演早說過若複製成功樣版便有違狂舞精神,而又要怎樣延續故事?那才假定著《狂舞派》成員拍過了續集,複製了「成功」樣版過後,從而面對著的真實問題吧!
正因如此,自己看畢後在離開戲院時,在梯間前後就聽到兩種聲音:「這不是一齣戲。」男友附和道,「我明你意思..」;前排夫婦談論著,「好睇過《狂舞派》(2013)」。
自己是有份參與幕前後的工作,也就是順應導演的意向前進,畢竟也就必須承認這不再是個初出茅蘆、投身社會後在選擇追夢與否與面對當中困難的故事;我也不妨說這是個有關《狂舞派》成員,在確立自身後,在這種土壤上依然摸著石頭、繼續奮鬥與實踐時的所遇所感,從而希望能讓同途振作及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預視。
在這種發展走向底下,必成了兩種可能:一,如若還在涉獵、探求、與摸索中的我,業也未創,在跟我說守業?你傻的嗎?;二,對啊.. 我就是這樣走過來了.. 看,我很代入了這個這個那個角色呀。這也正好跟前作成了呼應,就拿 Tommy Guns Ly 來說,他在8年前的出現,是在反問著,你為何、你憑甚麼、你怎值得要一席理想的位置?而到現在,他是在同業的位置和你說,我們能再遇是因為我們的這個初心呀,若果我也忘了,你要提我啊。
角色與故事定位轉向
就 Heyo 而言,大家會好奇為何戲份大增,那就 Hip Hop 元素而言,塗鴉的比重也多了啦!整體故事上,今集在 Hip Hop 文化上涵蓋得更全面,甚至邀得元老 OG 們亮相,是滿足著文化愛好者的靈糧。 又從顏卓靈及 BabyJohn 的角色上,他們從第一集的「角色」身份上,跳出至續集的藝人自身的身分上,探討功成過後,現實又成了甚麼回事?
若就自己 Heyo 現實路途上的比對,就如自己在首張專輯《花華》推出後,我才肯確立自己唱作人的身分,就如走到了一個一直想到的山峰眺望,可就是到了,才發現一將功成後,原來往後的才更為險要,而若果早有著更整全的地圖,多好呀,又若果未有這份 Update 版的地圖,也得先走一次,再去碰撞,才叫繪製得了。
所以,導演有了這個跳回現實的創作方向,若不認同又怎能完成這數載的創作?就如導演也說,他也不是當年初執導的導演啦,在創作上,每位《狂舞派》成員也非新鮮人,在編製期,也注入了不少大家的現實遭遇及意見,包括顏卓靈、包括 Babyjohn、包括奶茶、包括我,看來其實我們也真的很想藉著電影,去真切的告訴人們,我們就是如斯走來,不是說《狂舞派3》要㵉熄對夢想的希望啦~倒不如說,在我而言已不想「求其是但」叫你去追夢了,你看,讓你再一覽現實背後的問題與更多可能性,只是為著能令我們發的夢能更周全,再借你一面鏡,來願望成真。
然而,在續集中的不同角色上,也能讓人們產生代入感,甚為喜出望外:如戲中的幾位 intern 熱血仔,給初嚐職場滋味的觀眾有會心的感覺;如記者的角色,身邊有做傳媒的朋友都說是道出了他們的心底話;又如呀良,其實這制度下又有幾多也想走出制度、卻為口奔馳而身不由己,自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打工仔?這年頭,我們或多或少都算是面對著身心不平衡的幸運兒,也望能給大家一個情感的出口。
說實在,《狂舞派3》的確在每項從業員的探討上較為深入,姑勿論在舞者生路、藝人、記者、以至經理人等。就像有點 Insider 的感覺,不明所以的頓覺一頭霧水,但我會視此為推進同理心的手法,何況都來到 Slash 世代了,別院放著的卡通也述說著靈魂跟驅體分別的關係,早幾十年,又大路嗎?所以為何也願意透過續集去作出「夢想」與「現實」的呼應,明白的,祝你一帆風順,還在細味的,不要緊,適時再用一遍,One day you’ll be on tour, Ya bish.
《狂舞派3》的藝術形式與形態呈現
再看一遍,亦留意起各項的 Hip Hop 藝術形式的形態呈現。對比起上集,除了舞蹈,也滲入更多周邊元素,在音樂上是以 Rap 敘事,也加入了很多塗鴉元素。在舞蹈上,若然求的是 Bollywood 的歌舞效果,導演已有說在此種社會氣氛下,雖他很想拍,但哪有心情載歌載舞?而若再度觀察,便會發現其實也呈現著許多藝術範疇中不同的形態:齊舞跟 Battle 都不在話下,還有在不同地域上課堂模式的比對、排練時的、自娛時的、真實表演時的畫面、與紀錄廣告類別的應用等,這樣的角度切入也紀錄與交代出在現實生活中舞蹈是如何被呈現。就記得一位舞蹈前輩說,生活中的每個動作也可以是舞蹈,譬如你拿一對筷子、穿件衣服,也能發揮出來。我相信這也是導演想呈現出舞蹈會是怎樣被發生出來的意思。
而我也想說的是,在 Rapping 上也呈現了很多可能的形態,如寫作出來的、A cappella 的、商業用的可能、Busking 形式呈現的,甚至當中有一段就是偏在拍攝時沒太早說,就 Roll 機來段 Freestyle 的。這樣不單一、廣集各個藝術形式裡多種形態均集於一身,再帶給觀眾認識的手法,作為創作人的自己,其實是甚為認同與滿足的。
能力、責任與光環
預告片中,從呀良口中說出「地產霸權」,那麼呀良的動機又是甚麼?
呀良透過《狂舞派》成功轉成 Youtuber,有著的是員工與規模,回到茶水間,就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現實壓力。他做的就全然為了利益?然而呀良就是單純的希望快快取得資源,再回饋身邊的同伴,從而改善處境,相信自己有著「鋌而走險」的能力。
這裡,誰也有道理,沒邊要你站,只是托出了作出選擇後的過程和遭遇,是好是壞?誰對誰錯?利利弊弊,總有兩面。有了能力與資源,又該怎行使責任?又怎麼叫已行使了責任?那夜開了 Clubhouse 過後,Mic 後說著,要是你有了光環,你便得好去作些那能力所及的實事與貢獻,若大船留在岸邊,早晚會擱淺。
就是這種處境,早也不是人人皆懂、人所透徹,問題只在於,我們要解決的,是異己?還是共同的問題核心。
《狂舞派3》,讓我們獻給仍在努力奮鬥與實踐的同途。
我們身邊誰沒有犯過甚麼甚麼,可又要怎樣?在同一族群,善良的,便同行。
你要睇,因為這是屬於一代人的電影。
就去看看那一個時代,我們是如何走來,步出影院,繼續開展這個屬於我們這世紀的二十年代。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成為上班族,從來不是人生選項。
大學畢業、進入社會,追求成為一個穩定的上班族,是大部分的社會新鮮人的寫照,不是大家不敢放手一搏做夢,而是面對社會現實,所以妥協選擇一份安穩的生活,或許比較輕易。
「宋家耘」藝術大學畢業,出了社會以後希望能以戲劇、音樂創作維生,但是發現現實跟理想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出了社會讓她明白,長大就是一段不停在嚮往與妥協中擺盪的旅程,所以她進入了「一件襯衫」這間新媒體公司工作。
25歲的我,犧牲生活也不能妥協的事?
成為一位上班族對宋家耘來說,也算是某種對於理想的讓步,但是心裡還是有種不甘心,不想因此放棄原本熱衷的事情,所以她利用下班時、週末間,排戲、練團、寫歌,總覺得不把自己榨剩最後一絲力氣,就會對不起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這段時間,她拍攝了幾則突破百萬流量的人物故事影片,並且組了一個樂團,也正在籌備新歌的錄製。雖然生活豐富,也踏實,但卻因此犧牲了最應該珍惜的事物,錯過了和最愛的家人相處的時光。
實踐理想不可能沒有犧牲,但我們卻常常犧牲最應該珍惜的事物
兩年前,宋家耘的阿嬤罹患阿茲罕默症,記憶力退化嚴重,過去她總是趁上學空擋搭車回南部陪阿嬤,但是因為工作在身,所以錯過了許多跟阿嬤相處的時光。
最愛的親人,總是在你工作打拼的時候,悄然老去,這是所有都市青年的課題,那些夜歸以後,放在桌上涼了的飯菜;工作之中漏接的幾通未接來電;閒談之間提起家人的名字,熟悉卻遙遠的記憶浮上心頭,才發現自己多久沒有好好跟家人講一通電話、吃一頓晚飯。
難道生活就沒有一種,不用選擇,可以兼得的解答嗎?
現在的科技發達,智慧科技應用生活的案例多元,像是透過智慧APP找尋停車位,節省時間;透過線上視訊會議系統跟遠端的公司同事開會,能擁有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兼顧工作;甚至把智慧科技發展到偏鄉的老人安養中心,透過智慧定位、偵察系統就能有效定位長輩位置、和監測身體狀況。
這樣的智慧科技的生活影用,給了年輕人兼顧工作、生活和家人的解答,智慧科技跨越距離的籓籬,超越時空的限制,那些多省出的時間、空間,讓你有多一點時間可以把握,用在你不該錯過的事物上。
年輕人的籌碼就是,失敗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工作就是一場等價交換,不可能沒有犧牲,生活依然有許多難題要面對,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但是年輕人就是該放手一搏,反正年輕的籌碼就是失敗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智慧科技,可以讓我們的犧牲多一點價值,減少生活的擔憂,只要夠堅定方向,一定有方法在追求理想時,守護好家人、照顧好自己,嘗試更多可能。
影片授權: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60623605185809)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2022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畢業展/跟著安啾拉看展覽 的推薦與評價
25 Greatest Na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 - Travel Video · 2018 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毕业 展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 <看更多>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南時尚設計課程 - 實踐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實踐 大學服裝設計學系 ... 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系 ... 大一上做裙跟褲一下做上衣之後有立裁有服設1服設2 還有展演設計跟畢展都要做服裝設計. ... <看更多>
實踐 傳媒 畢 展 在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 畢業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實踐 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 畢業展. 641 likes · 3 talking about this. ( ( ( ) ) ) 2022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畢業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