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磊落做人去到心口得個「共」字:最後一次談論楊千嬅
世人聽歌,都習慣從流行曲之中尋找慰藉,但求就手,對號入座,但其實可以睇住歌手一路成長,代入歌手視角,從歌手故事之中領略情理,先至更有意義。正因為咁,只有填詞人觀察仔細,遣詞精準,同歌手心靈契合,歌手嘅真貌至會得以立體呈現,而唱片公司期望嘅形象塑造,至會事半功倍。林夕同黃偉文同以楊千嬅摯友自居,為對方寫唔少度身訂造嘅歌詞,透過比較佢地對楊千嬅嘅理解,世人就可以明白到楊千嬅嘅事業有成,以至人生路上開花結果,何者居功更多。無奈嘅係,以上討論已經變得無謂,事關而家嘅楊千嬅已經唔再係林夕同黃偉文筆下、屬於香港嘅楊千嬅——正因為曾經唱過嘅磊落做人都做唔到,曾經支持過佢嘅香港人無法視若無睹,自然係情有可原。
情路受挫階段——姊妹 v.s. 野孩子
眾所周知,楊千嬅有「大笑姑婆」之稱,但事實上,佢嘅大笑往往只係掩飾面對鏡頭時嘅尷尬不安(訪問中曾提及過係唔知講咩好而陪笑),而喺愛情路上,與其形容佢為奮不顧身,倒不如話係左計右計,恨有愛情恨到憂心甚至神經質,而林夕旁觀者清,自然睇得相當清楚。〈姊妹〉出自林夕手筆,其中歌者既係楊千嬅,亦係林夕,因為佢地兩人都對愛情有憧憬,亦同樣喺經歷挫敗之後發現到用力不當,痛楚難當,於是學識調整心態。婚姻具有象徵意義,但將就而成婚又唔等於搵到真正快樂,因此歌者見到身邊好多人都遇到另一半而自己屢試不果,就開始思考點解世人可以輕易穿起婚紗,而自己距離修成正果遙遙無期。「我都有聽你勸告/不要計數/他錯了要故意扮成糊塗」係成婚友人向歌者分享嘅心得,但歌者理性清楚知道自己無法愛人愛到不辨是非,為求有伴而捨棄自我,於是就懷疑自己係咪真係企得太硬而導致愛情失利。「終於你守得到」所贏得嘅係表面上幸福嘅婚姻,但歌者重視嘅係雙方價值觀係咪契合,係咪可以同對方相處自在,觸及咗一般人從未觸及嘅核心之後,歌者陷入迷惘,進退失據。然而,又正因為歌者始終清醒,無法從眾,佢知道關鍵在於「愛到跌入漩渦/將錯就錯/關係亦出錯」,唔應該為錯誤嘅人委曲自己,而要搵到真正愛情,就係要改過「我總太愛人/迫到愛人/變做朋友再變生疏」呢種執迷。一個人唔愛自己,過分依賴對方,就會造成壓力,而只為得到對方而將自己扭曲變形,亦只會係勉強幸福,欲求不滿,所以歌者過去嘅愛情觀都係出錯。然而,當時歌者仍然未好好振作,於是結尾就只有「若我說我願意誰在乎過/你知道那答案快提示我/分半點福氣給我/不准留低我一個」,寄望上天保祐。
即使情路多舛,歌者仍然堅強,於是姊妹亦感同身受,繼續陪伴。「我信我有這一日/伴侶肯專注待我/每晚也固定安樂/像俗語講開花結果」反映歌者對愛情仍然抱有信心,而其實所謂專一,從來都唔係一種需要追求嘅個性,因為雙方都具有足夠能量,就會吸引對方,專一並非目標,而係過程。只要自己努力不懈,以成為更好嘅人為目標,漸漸身邊人就會發現自己嘅優點——人散發光芒,就自然會獲得愛慕,呢啲就係吸引力法則。認知到自己「情感可錯贈/婚紗照不敢拍錯」,歌者學識再愛都唔可以愛到失去平衡,於是就開始尋求指引,「你知道那答案快提示我」,希望「總有天親耳聽到/我愛侶對天宣佈/生與死都愛惜我」,真命天子有朝一日降臨身邊。林夕為楊千嬅所寫嘅,都係楊千嬅當時飽受困擾嘅真實想法。
同期,黃偉文寫咗〈野孩子〉,楊千嬅喺呢兩首歌裡面形象反差之大,值得留意。當林夕仍然陪伴緊楊千嬅自傷自憐,尋覓答案,避免輕舉妄動,黃偉文以「野」字形容楊千嬅,其實就係話緊楊千嬅知,未學行先學走唔緊要,任性放肆唔緊要,同林夕嘅建言近乎相反。首先,觀察〈姊妹〉中嘅楊千嬅可以得知,楊千嬅絕非「就算只談一場感情 /除外都是一時虛榮」嘅人,而「情願獲得你的尊敬/承受太高傲的罪名/擠得進你臂彎/如情懷漸冷/未算孤苦也伶仃」亦非佢嘅取態。林夕要訓練楊千嬅精進自身,唔好計較可唔可以喺對方身邊得到任何好處,或者留低任何痕跡,但黃偉文就話「朝朝暮暮讓你猜想如何馴服我/若果親手抱住/或者不必如此」以及「必須有這結果/才能懷念我」,進路係截然相反。野孩子為野而野,視愛情為可以操縱人心去贏取嘅俗物,「不受命令就是一種最壞名字」都係為免獻醜而強裝野性嘅表現,為求自欺欺人,刻意疏遠對真愛嘅渴求,偏偏昧於最後受苦都只有自己嘅悲慘下場。歌者態度倔強,輕視「許多旁人說我不太明瞭男孩子」,又話「沒有幸福都不介意」,呢啲都係晦氣之語,因為一言以蔽之,就係自己輸唔起。楊千嬅當時唔以呢種晦氣情緒作為第一主打,自然有佢嘅理由,而外界從兩種姿態之中再次思考面對愛情嘅應有態度,則係楊千嬅同佢嘅支持者嘅關鍵連結,後來,呢種港女形象亦逐漸成為咗一種香港文化嘅參照。
療傷自強階段——楊千嬅、笑中有淚 v.s. 自由行
自我拷問之後,林夕以好友身分交出指引,寫咗〈楊千嬅〉去鼓勵迷途羔羊楊千嬅光復自己,其中句句精心,為後來佢同丁子高嘅婚姻美滿埋下伏筆。首先,佢提點楊千嬅反省自己,思考自己擇偶條件,「誰人曾愛過你/你盡量幻想他貪你甚麼/好心地也不錯」,就係借助與人相遇,查找自身長處,而「誰人曾厭棄你/你問問自己他憎你甚麼/或是怕你會肚餓」,就係借助他人批評,了解自己不足。林夕本身對楊千嬅有作為朋友應有嘅了解,因此就以三個「請」字,善意建言:「如果想照耀萬人/請加點信心」,自信心只有精進自身先會獲得,依賴他人評價,將自身價值單純建築喺歌唱事業成就之上,都係虛妄;「如果想抱住情人/請吸取教訓」,愛情方面,唔好以為每段愛情都係獨立成段,必須從每段愛情之中一再翻檢,直至妥善整理好過去所犯嘅錯,先好再次上路;「如果想快樂做人/請敲敲你心」,楊千嬅曾經喺訪問講過,佢覺得楊千嬅係一條set好嘅路,營營役役,就忘記咗做自己應該先於一切,但林夕認為只有安靜落黎坦白面對自己情感先至有助成長,於是佢勸勉楊千嬅忠於自己,向「童年時那個你/與弟弟在家中演你自己/哭只因你歡喜」學習,放低偽裝,成熟之中亦「別要太過顧忌」。楊千嬅曾經提及,丁子高令佢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有另一個演繹,於是自在,而回頭去睇,原來楊千嬅唔係只得一款之說,係愛情顧問林夕早有教導,而「你未有卻恨有」嘅就係嗰位會欣賞自己任何形態嘅人。最後,即使未來盡皆未知,際遇無人可料,素來含蓄嘅林夕,都係選擇咗以「但是我永遠愛你」收結,其中友誼之深,不言而喻,遠非如今一個反共、一個親共嘅日益疏遠可比。
雖然道理已經擺在眼前,楊千嬅仍然無法釋懷,於是當年嘅林夕又再以一首〈笑中有淚〉加以點撥,等楊千嬅唱出心聲,排解傷感。知行合一,從來艱難,於是林夕當年只係想佢明白,傷痛可以照舊,但必須開始學識感激他人嘅離開,因為「如果將來能得到誰/其實多得這過去」。「戀愛路有幸捱不死/競技場上當嬉戲/今天講來彷彿一世紀」反映,歌者已經學識用笑去面對失戀,但其中仍然有傷感,因此有淚在所難免。無論如何,因為已經有所消化,歌者「早已記不起自己/有否憎恨/ 至少今天再站起」,所以佢的確明白「經歷就當福氣」,只係情緒上過唔到,「當我無情無恨望過去/還是笑中有淚」係描述現實,而「抓緊愛侶只靠寬容不靠淚水/無奈要被你拋棄後/先瞭解我是誰/如若那天我大多幾歲」就係覺悟。因為愛情觀尚未成熟,因為曾經用力過猛,「當日是我迫你」,歌者可以唱出「明白到毋需因你會分手過慮」,因為擁有失去已非關鍵,亦可唱出「誰亦可以沒誰/離合全為了大家高興」,因為性格不合就係不合,無謂拖拉。當時,楊千嬅太驚自己唔再遇到愛情,以為遇到過嘅已經夠好,於是無法放低執著,但到同丁子高相遇成婚,佢終於就明白咗林夕當初嘅開解其實如同預言——想唔分手,首先就要唔好擔心分手,而只有做好自己,至可以毋須擔心,繼而開花結果。
當林夕鼓勵楊千嬅勇於自省,收拾自己,另一方面,黃偉文未有開導,而係陪伴楊千嬅繼續逃避,認為暫時空等都唔緊要。林夕為楊千嬅所寫嘅歌,有按住楊千嬅覺悟速度而逐漸滲入哲理,但黃偉文所寫,則係著重描述楊千嬅尚未清醒嘅狀態為主,所以更有抒發悲傷之用。〈野孩子〉寫自己天生天養,唔介意男孩子點睇自己,鼻孔朝天,但到〈自由行〉又一時盼望,一時絕望,狀態相當不穩。所謂散心,實際上只係「避了你至少幾千百公里/原來為了讓你不要再度被提起」,呢種出遊目的本身係咪值得鼓勵,留待楊千嬅同大家自行思考,因為「遇不到他/怎夠狠/放得開你/願我那尾站在馬德里」即係將希望寄託喺新對象,心結既然一直未解,所謂尾站都只會重複錯愛,重複傷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或者至係更好。尚未諗通嘅歌者,每次傷心之後都走去旅行,唔去處理前事,直接跳過應有程序就去「盼會遇上安份」,呢種聽天由命而懶於自省嘅態度,係絕對唔會爭取得到真正適合自己嘅人。如果真係咁想真愛降臨,與其原地踏步,呼叫「最怕世上遊遍/發覺沒有此人」,倒不如收拾前塵,準備真正起行。「一生在旅行/買票預了雙份」係因,「站站停下最後也空等」係果,「畢竟也自由過/算有幸有不幸」則係自我打發,自暴自棄,成段副歌所反映嘅就係歌者太渴求愛太過依賴,反而從未學識獨立自主,未有資格得到真愛至係天道人情。「最愛縱使真的要等/靜靜坐著亦會走近」呢句單獨睇問題唔大,但配合前文後理,就會知道呢種等待同靜坐係真係單純等待同靜坐,極之被動,極之天真,不但唔會改變宿命,得到上天眷顧之期只會不近反遠。黃偉文呈現出楊千嬅喺深淵徘徊嘅狀態,為楊千嬅失戀後嘅停滯不前提出咗合理解釋。
漸入佳境階段——烈女、化、原來過得很快樂、真命天子 v.s. 最佳損友
光復自己之後,楊千嬅抱持烈女心態,再次入陣。林夕寫〈烈女〉之時,楊千嬅丁子高尚未相識,因此寧願剛烈都唔肯屈服,係因為楊千嬅已經有少少打定輸數,一切情有可原。楊千嬅一度以為「跟你到家裡去掃地/讓情敵跟我講恭喜/放棄是與非/與魔鬼在一起」就係美妙愛情,但醒悟之後,知道忠於自我永遠係優先考量,所以唱得出「烈女不怕死/但憑傲氣/絕沒有必要呵你似歌姬」以及「烈女不怕死/又何懼你/不會失去血性和品味」,無視他人目光。佢已經描繪出對象嘅輪廓,唔再盲目恨嫁,單身亦在所不惜,「迫你待我好我寧願傷悲」,只因佢明白人若然扭曲自己去愛對方,下場自然係令愛情顯得浮淺難測,易離易分。回望過去,呢段時期其實係佢嘅過渡期,而零七年與丁子高發展,傳媒大肆唱衰烈女遇上花花公子,全城睇淡,當時冇人知道烈女本身並非烈女,而花花公子本身亦非花花公子,只有佢地兩個自己知道對方真係有令自己卸下裝甲嘅能力,鼓起信心同呢個人一齊,可能真係可以還原真我,熱愛生命。由此可見,林夕借助愛情觀去啟發楊千嬅人生觀,令楊千嬅是非分明嘅港女形象變得鮮明,可惜嘅只係而家嘅楊千嬅已經墮落到對人民幣投懷送抱,「放棄是與非/與魔鬼在一起」。
零七年八月,楊千嬅推出心灰意冷嘅〈化〉,用理性說服自己接受單身,「忘愛自然合襯」。對應返楊千嬅喺婚後講返自己曾經諗過準備雪藏卵子,靠攏獨身主義,佢其實一直都唔想求其搵個人嫁咗佢,所以即使所謂中女大限將至,佢都無法輕易妥協。當時嘅林夕,無法保證楊千嬅一定會遇到真愛,因此亦選擇咗以呢首歌幫佢記錄心情,唔知獨立係咪就係出路嘅徬徨,係每個人都總要面對嘅人生命題。「何必擔心下半生/何苦不信任緣份/談多幾次心/自然就似情人/唯有甘心」選用「甘心」二字,其實就指出咗世人輕易成婚,只係因為輕易放棄,願意同「似情人」嘅人共諧連理;而「毋須等的別要等/庸碌一世沒遺憾/人家不費心亦能恩愛互吻/誰說別人未襯」選用「未襯」二字,其實就指出咗世人覺得合襯都係外在條件,唔會計較對方係咪靈魂伴侶,但因為歌者自己缺乏資格插嘴,只好獨善其身。「未信共對上百年未愛他」就係講感情其實可以培養,所以價值觀唔夾可以忍,全部都係游說自己接受平庸,唔好再心存奢望。不過,因為林夕始終理性,所以佢亦不忘點出「如果戀愛為結婚/如果擁抱為名份」嘅因果倒置,而淨返落黎嘅,就只可以睇楊千嬅自身造化,因為林夕要講嘅經都已經講曬。值得留意嘅係,到零七年十一月,傳媒爆出楊千嬅丁子高相戀已有數月,可知佢嘅心態已經慢慢轉變緊,而〈化〉嘅心態,只係維持咗好短時間就因為丁子高而完結咗。
〈原來過得很快樂〉面世之時,楊千嬅已經認定丁子高,而林夕一直觀望,自然知道時機成熟,天機不妨再洩。歌詞第一句,就點出「原來在快樂中便不必明白快樂/原來愉快共處未必需要學」,因為佢從楊千嬅嘅轉變之中,睇到真愛並非傳說,而係充滿可能,一如香港民族終於意識到抗爭都可以愉快,全因確認到共同體心有所屬,理念一致。遇到頻道相同嘅人,個性唔同正可以互補,背景迥異正可以相成,相處原來毋須費力,亦毋須費神。對照返少女時期擔心分開,擔心對方用情不專,楊千嬅終於發現「未怕被嫌討厭/過份完仍沒顧慮/傻或錯/也深知他允許」至係相愛,而一路以黎,林夕點畀佢嘅都係明路,過去慘痛經歷因而都消化出積極意義。「原來安心才能開心/誰還管笑容可吸引」,丁子高令楊千嬅明白到,做自己就已經會得到對方嘅愛,「亦再不必證實我多麼勇敢」(可對照〈勇〉)。「原來極盼望的幸福可來自意外/原來未靠付出亦得到厚待」,好多個「原來」,正反映出道理其實顯淺,但人總係兜兜轉轉,至學識回歸簡單,由愛自己做起——要愛人,必先自愛,自愛就會有自信,所以「找到使我自信的人/自然會/一直動人」就係少女祈禱終於有回音,夢想成真。林夕所講嘅係,未遇到對方之前,一定要精進自身,唔好隨便依賴,而當真係遇到同路人,就要再學識開心唔一定源於自己,因為他人帶畀自己嘅開心,至可以令自己更加舒坦。「曾經與某人一吻/動心得不放心/如此小心/再愛亦不合襯」擊破為求合襯而勉強自己嘅錯誤觀念,將要結婚嘅楊千嬅,終於深明自己從來都唔係狂野之徒,亦缺乏匹夫之勇,姊妹林夕嘅誠心陪伴,可以話係不可多得。
同時,林夕亦以〈真命天子〉為結婚禮物送畀楊千嬅,點明何謂真命天子。要等到真命天子,首先就係要做好自己,而等到之後,就要記得對方有幾難得,因此「誰在真心中有假意別要再查/衡量哪個才值我的終身自然又憐又怕/我/便無力愛他」,就係唔好再去思索到底眼前人係咪就係真命天子,用心生活去驗證至係唯一方法。真命天子可能有無數個,但關鍵係自己願意認定,然後經營同相信,因為「人生有幾個下次」,一拖再拖,就會同真愛失諸交臂。「誰/抵我講我願意/分手前怎可能證實他算真命天子」之中,反映楊千嬅真係極之理性,亦極之自私,因為只願意去愛值得愛嘅人,然而,林夕就再次直接話佢知,計算同論證係必須停止,否則就會因小失大,「無力愛他」。楊千嬅維持烈女姿態已久,會行到結婚呢步,已經反映丁子高好值得佢放低自己,所以林夕就提醒佢好好捉實對方。呢種捉實,已經唔再係當年嘅太怕失去而單方面捉實,而係兩個獨立嘅人知道同對方依存比單打獨鬥更有意義嘅互相捉實——當大家都夠力,大家都深愛,未來有難題自然都會迎刃而解,舉行婚禮,就係慶祝十年練習終有所成嘅慶功宴,一如民族獨立,都係為齊上齊落甘苦與共留低見證,建國只係對同胞深厚感情嘅追認儀式。
根據江湖傳聞,呢段時期,黃偉文同楊千嬅已經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前者因為心有不甘,寫咗一首〈最佳損友〉聊表怨念。黃偉文曾於自己嘅紀念專輯《AFTER TEN 十年選》控訴,喺〈可惜我是水瓶座〉歌詞下方寫道:「其實我一直都懷疑楊小姐從來都不喜歡我為她寫的歌詞,那些道謝,直覺上都是客套話,但一直不太喜歡卻一直採用,也許才是種更偉大的包容。而我,真的,都盡了力了」,為雙方分道揚鑣提供個人見解。從「楊小姐」呢個客氣稱呼,不難得知佢地已經唔係朋友,但其實佢本人似乎冇留意過,自己同楊千嬅嘅友誼只係放負,而非互相打氣。或者,黃偉文確實耗盡全力,但如果耗盡全力都係捉錯用神,所反映嘅其實係自己根本有心無力,無法開解朋友,令朋友搵返人生希望。
同一張紀念專輯,黃偉文嘅不甘更加表露無遺,可見佢仍然無法理解自己作品受到冷落嘅根本原因。佢寫:以前會想:「如果同期沒有〈姊妹〉,這首歌會不會更受歡迎?」現在覺得:「即使當時有姊妹,一首好歌還是不損它的好。」事實上,撇除監製作曲編曲因素,就詞論詞,〈姊妹〉係比〈野孩子〉更適合塑造楊千嬅形象,亦更切合楊千嬅心理,〈野孩子〉並非劣作,但係確實係無法同〈姊妹〉相提並論。同樣道理,〈楊千嬅〉態度正面,濟世有益,而〈勇〉則執迷不悔,示弱求憐,前者跑出,亦係合乎情理。喺埋怨朋友之前,未有反思友情深淺,耿耿於懷,大概都係源於缺乏自覺,昧於自知。
修成正果階段——火鳥、好不容易遇見愛、一二三三二一
終於,林夕為楊千嬅填出一首尚未成長嘅人必然無法理解嘅〈火鳥〉,足證楊千嬅面對過去未來已經相當自如。生命所有悲喜都有價值,每段相遇都有意義,值得記嘅就記住,淡淡交匯嘅就唔去強記,曾經深刻亦只係愛嘅遺產,所以「遺忘是過程沒壞與好」,人開始學識破執。「過去給拋進熔岩的心灰飛了/浮塵沒帶來天動地搖/近鏡的一切化為長鏡/閉目/然後/微笑」呢種從容,就係源於領悟人生,因而舉重若輕。相比起以前就算無情無恨回望,都控制唔住眼淚,「曾經/盲目到望晚空等黃昏/麻木到願發生的蠢事持續發生」,浴火重生過後,楊千嬅已經可以勇敢到「從頭細數命運由甚麼鑄成」,無懼回顧前事,笑對昔日低潮,而之所以勇敢,就係因為佢已經健康到足以理解「心境每秒在註釋生命」。起初係痛楚,然後係消化,最後係覺悟,「你也痛醒請做證」,就成為向世人說明堅持到底之必要嘅參考對象——「我不變/怎改變一個人/如像火鳥在洪爐內/花瓣在懸崖上躍下才可再生」,有破方有立,方有「今天火鳥在洪爐外/飛舞在懸崖上/看雲裡有星」嘅雲淡風輕。
其後,林夕以〈好不容易遇見愛〉向楊千嬅說理,理中有情,姊妹情誼又再昇華。「想那年的你/誰忍心去漏低你/然而每個他/拿舊愛相比/祈求他寵你又懂你/回眸絕美/轉眼嫌他語言無味」,就係當年只知羨慕他人嘅懵懂,而「想這時的你/說他親切像空氣/閒來會氣死/但仍然要吸氣」,就係後來學識抱緊真愛嘅淡定。結婚之後,從相處之中,楊千嬅理解到「無人天生會是一對」,因此「情人定變知己/這齣戲/才能沒結尾」就係提示自己要每日精進,努力活出真我,從而確保對方可以了解自己,絲毫不差。林夕見證住佢「曾踏破過深海/尋求你我所愛」,又喺佢身邊「陪同你失望又期待」,去到某啲樽頸,甚至連林夕咁通透都擔心前行無路,一齊跌入谷底,「我幾乎奉勸你離開」,可知好友嘅支持係何其重要。可能,冇林夕沿途加持,楊千嬅就無法開花結果,而冇楊千嬅嘅全心信任,林夕亦未必輕易參透。「回望每寸滄海/原來最愛非愛/抬頭後笑中帶淚說/誰還要轟烈地期待」,寥寥幾句,已經係一部血淚史;「 門就算拍不開/那天涯為你我移開」,交付上天,亦只因人事已盡,問心無愧。遇見真愛之所以好不容易,係因為遇見之前,大家都必須出盡全力做人,而聽任際遇之人,就只配浮浮沉沉,虛度一生。
舊事徹底整理之後,楊千嬅轉眼已為人妻人母,要開始展望將來,為小朋友嘅人生負責,而如今嘅展望將來已經係切實可行嘅展望,而非如同空中樓閣嘅幻想。林夕喺〈一二三三二一〉之中,寫到「徬徨時想捉緊命中那伴侶/固定了想知怎樣相處面對」,就寫出咗楊千嬅目前嘅圓熟,只係家庭生活只局限於家庭之內,未有發揚成為民族之愛。「轉身醒覺情路有秩序/不追過不知所需」,又再一次為所有發生過嘅事心懷感恩,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同時又不忘做好自己,持續追趕。「從前未知轉眼近了/未似傳說世事難料/初心傷過重新再跳/願我真情性再大也改不了」之中嘅真性情,其實即係接受咗「請敲敲你心」嘅建議,不以心為形役。只要每日都過得無愧於心,想要達成嘅夢想都如願以償,就可堪稱無憾。至此,林夕已經同楊千嬅相守接近廿年,一齊感受世界,觀察世界,共同面對恐懼,迎接浪漫,如果冇當初嘅林夕,就唔會有後來嘅楊千嬅,更唔會有終生嘅丁子高。喺拋棄香港支持者之前,楊千嬅嘅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究其原因,大概就在於佢一直都係生命力頑強,從未輕言放棄,而且誠實面對錯誤,檢討自己。
根據網上新聞流傳,林夕曾經喺楊千嬅婚禮發表感言,以一件小事,講出自己接受丁子高嘅原因:「農曆年,千嬅同丁生來我家拜年,好多人說,麻將檯上見真章。千嬅打牌打錯,丁生的笑容卻一片溫馨,像看著一個小朋友做錯事,但又好疼愛這個小朋友的樣子,我好放心將這個姊妹交給丁生。」林夕之所以認為楊千嬅終於搵到自己嘅幸福,係因為佢自始至終都知道自己嘅姊妹本身從來唔狂野,亦從來唔係小孩,但只係佢願意向丁生流露小孩一面,而丁生之所以會視丁太為小孩,唔係因為對方真係幼稚,而係佢打從心底憐愛對方。因為深愛,佢為楊千嬅痛心,因此想保護佢,呢啲心思從小事之中最可以睇得清楚,而林夕心思慎密,擅於觀察思考,自然可以從打牌之中發現具體而微嘅愛。當丁子高挺身而出,保護同照顧楊千嬅,楊千嬅終於變得隨意,放低自保心態,做最自在嘅楊千嬅。
當香港藝人一再背棄香港民族
「天知道大家好不容易學會愛」,香港人之所以咁用力狙擊楊千嬅而唔係楊明,其實都係因為愛之深,責之切。睇住佢跌跌撞撞,喊過痛過瘋狂過,去到搵到真命天子,成為人母,佢出post回憶入行,其實亦同時勾起緊香港人同佢嘅共同回憶,於是失望之情又再浮起。楊千嬅呢個港女icon,流住香港文化嘅血,香港人嘅長年捧場,支撐住楊千嬅嘅事業,雙方無法體諒,其實都係源於香港人覺得楊千嬅辜負咗香港人畀佢嘅愛,一如林夕同楊千嬅之間曾經真心相待,因此亦更難和解。當林夕始終深愛香港,成為香港文化界嘅忠烈戰士,受惠兼受教於林夕多年嘅楊千嬅居然無法飲水思源,同林夕拍住上,支持者嘅心情,其實應該係心痛多於憤怒,只係痛到盡處,想佢改過但佢始終唔改,最後只可留言宣洩,向曾經支持楊千嬅嘅自己道別。
一直以黎,我都相信香港民族嘅存在係既定事實,香港獨立亦係必然會發生,但有理想,唔等於可以唔尊重意見不合嘅人,因為以理想為名去排斥他人,就會變成自己都睇唔起嘅人,再犯上世紀嘅人已經犯夠嘅錯。爭取獨立嘅路上,香港民族始終要理解一個事實,就係唔係任何香港人都可以將小共同體嘅感情同民族呢個大共同體扣連,而真正有損失嘅其實係失根嘅佢地,而唔係已經學識互助互愛嘅我地。藝人離地係常態,商人睇錢做人唔識政治都係常態,因為佢地嘅分工從來就唔係讀書讀理論,亦唔係思考大歷史,因此期望佢地意識到中國將會解體,好明顯就係一種奢望。我選擇相信香港藝人總有一日會醒覺,係因為我相信香港始終係一個令人恢復人性嘅地方,而即使佢地到2020年都尚未意識到抉擇時機已經迫近,我都只會將責任擺喺自己身上,因為宣揚理念係已經覺醒嘅人嘅職責,未改變得到佢地對時局嘅認知,都只可以繼續耕耘,繼續等待。
我地已經識得將愛發揚光大,比香港藝人更早行到去識得同成個香港民族分享愛嘅呢個境界,原諒再原諒,係我地最應該做嘅事,因為只有原諒,至會更令人明白民族有愛。我始終重視嘅係民族嘅存續,因為土生土長嘅香港人死一個就少一個,對香港文化曾經有過貢獻嘅藝人都係鬧一個就走一個,冷嘲熱諷、網上批鬥,只會令佢地更難加入香港民族嘅一方,傷害係永遠唔會令對方改過遷善。想對方磊落做人,我地要示範言出必行,例如日日撐黃店,謝絕一切中國商品,每日都有睇書睇新聞不停精進。楊千嬅刪除留言,其實正係源於對中共同網民批鬥嘅恐懼,而佢始終未明白嘅係,人要免於恐懼,就必須追求自由,拒支持者於門外只會令自己距離磊落、正義同自由更遠。自由即獨立,有愛即民族,學識求同存異,將心比己,香港民族一定會等得到置諸死地而後建國嘅嗰一日。
https://gnimmm.com/2020/07/18/miriam_yeung_linxi/
寧願相信世界上有 鬼 歌詞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於任何時代,任何地區,有知者都係少數,因此如果成日都為世間不變嘅定律而憂愁,埋怨平民民智未開,目光短淺,只係攞苦黎辛。青少年時期,我一直都擺脫唔到呢一種憤怒,於是反感邪佞當道,覺得人生諸事不順,厭惡身邊人,厭惡社會,最終演成某種年少必經但又份外強烈嘅憤世嫉俗。
我厭惡大多數身邊人缺乏深度嘅言談,抗拒光陰白費,於是傾向寡言,傾向觀察,以免言多必傷,鋒芒太露。就正如前幾晚適逢台灣九合一大選綁公投,而我所寄居之處,正有一檯人打緊麻雀,談笑自若。我並唔認為政治冷感有罪,更唔覺得香港人關心台灣份屬義務,但我實在抵受唔到蜻蜓點水式嘅廢老論政。「咁混亂,又公投,好心就分開搞喇。」話聲未落,右手連隨入章。牌局中人與我無尤,但九合一之所以係九合一兼且結合公投,正係為節約選務經費,減低社會成本,方便政府統一宣傳,即使選舉程序確實混亂,都係人流控制同票站安排問題,同應唔應該全國同時舉行關係唔大。我學唔識袖手旁觀,以三言兩語簡潔反駁,然後發言者已經無言以對(亦可有另一種嬉皮笑臉式自我解套,反應不在此限)。
平心而論,我從來唔享受疾到對方一幢都冇嘅所謂快感。假如無論如何都要與人相處,付出時間,我希望自己係領教一方,可以唯唯諾諾,溫良謙恭,點頭稱是,演好一個後學青年嘅角色,而非橫眉冷對匹夫謬論,句句直接見血封喉。事實上,我唔敢肯定,喺台灣呢一個公投稱唔上係生活日常嘅國家,選民會對兩次投票都熱烈回應,但如果話分開搞係更好,提出主張一方,又係咪真係有理性分析過?我絕對樂意理論何謂真正理性,或者理性到底可以點樣定義,但見新聞彈幕提起乜就講乜,然後意見不出三句嘅人,相信亦難有高見。大概,要怪只怪出身寒門,如果生於書香世家,我嘅品行應該會溫和得多。
然後我又諗起兩個禮拜前嘅一件小事——某個自覺通達嘅中年親戚同我閒談,主動同我講起中國,講起Donald Trump,最後以「一直覺得你份人係好勝,原來你都真係識幾多嘢」作結,悻然離場。其實我素來知道自己一開口就難以自制,講緊孔子可以扯去講耶穌,而見識淺薄,只及皮毛,我亦心知肚明,但面對視野比自己更狹窄嘅人,水鬼可以升城隍,在所難免。當一個人連皇帝乾隆身處於十幾世紀都唔清楚,連天主教同基督教大有分別都冇概念,偏又擺出一副成熟態度向青年曉以民族大義,再有理性嘅人都好難維持和善。呢個世界有太多人唔明有啲道理必須要條理分明咁講,而條理分明又必然消耗時間同精神去消化,佢地太習慣細讀虛假但易明嘅訊息,而懶於略讀公道而詳盡嘅資訊,因此再努力嘅提攜,都只會係對牛彈琴——無奈為快速得到答案而不惜捨難取易係大腦協助人類生存嘅原廠設定,大多數人註定受限,而自命自覺如我,亦不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為免自暴其短,同時同大多數人劃清界線,我選擇沉默是金,安靜修行,但至今努力盡皆徒然。
另外,我亦厭惡大多數身邊人缺乏節制嘅社教化,反感人云亦云,於是寧願倔強,寧願挑戰,視禮數如無物,咄咄逼人。人類從眾心態有其功能,無謂亦毋須消除,但從眾應該運用喺團體合作同聽取意見,而非為求不落人後而執人口水尾。以往我唔認為謠言止於智者係乜嘢至理名言,但當世道趨於卑污,阻止大多數人散播愚昧,就係以有識之士自居者應有之義。十幾年前,社交媒體尚未普及,反智言論再多,都經唔起時間考驗而自然淘汰,但當資訊可以一秒橫跨太平洋,凌越經緯線,我開始發現邪不能勝正只係世人寄放希望於影視情節嘅虛妄道理,而真實嘅人生,只有不停嘅奮鬥,以及無盡嘅奮鬥。就算最終迎接我地嘅只有絕望同滅亡,我地都只可以沿此路進,無路可退,因為只有及早認識荒謬,我地至唔會鬆懈到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天真到以為民主終有一日從天而降,單純到誤以為自己已經盡咗人事,然後推卸責任,諉過於天命。正因為悲觀已經先入為主,所以我地應該嘗試樂觀,嘗試積極,嘗試說服自己——民主係一大班人共同進步嘅過程,中間陣痛都係在所難免,假若他日不幸全軍覆沒,落入中共手中,亦係天意,但我地有喺各自嘅崗位之上,終止愚昧,終止習非成是。雖然奮力戰鬥過後,諸事繼續不順,但順流逆流都可以穩定發揮,已經可以視為成長。
我地必須要理解,人云亦云份屬人類天性,既然無法擊退,只有努力適應,但適應之際,亦要堅持理念,不畏強權,唔可以輕易退讓。例如喺語文方面,我始終認為有一套理型,而呢套理型係可以戰勝後現代主義同解構主義,就如寫流行曲歌詞要文從字順,就係基本。有人會認為,歐化語句早已經係大勢所趨,而且講究用字意境高遠亦非必要,而執著優劣就係泥古不化,墨守成規,但事實上,我成日都有撫心自問,警惕自己避免淪為執拗古音正字嘅象牙塔魔人,提醒自己面對後來之人以及新興之思潮,必須敬慎謙恭,盡量開放,可惜我距離不亢不卑呢個目標,距離始終太遠。自視甚高嘅人,會認為一般人習慣因循,甚少不停挑戰常識同權威,當你偶一為之,難免驚動,難免顯得有意滋事,但其實我知道,少數人不停挑戰,其實亦都係習慣緊另一種因循——要擺脫因循,只有不停突破,不停反省一途,而人格上嘅鍛鍊,從來係一條不進則退嘅不歸路。
最近心態趨於平和,保留自省,減少爭辯,但潛意識緊咬唔放,內心波濤依然洶湧,夢境之中,人仍然慍怒,仍然驚恐。唯有靠近貓靈,至可以放低雜念,偷得半刻平靜。如果上天真係有靈,邁仔一定係助渡我穿越黑暗嘅貓界先知。我只係凡人,唔係太陽神,但我開始明白法老王陵寢石壁之上,何以有貓,何以需要光明嘅化身。
gnimmm.com/2018/11/27/bastet/
寧願相信世界上有 鬼 歌詞 在 港.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除了本土,世界其實很大
//黃霑的事,有何新意?再講黃霑,關我何事?關今天風雨飄搖的香港何事?我知道,這些結,不易解,想解,恐怕要拋開成見,重頭再來 ...細心再看,霑叔的書架同時十分「集體」。他八歲時跟家人由廣州來港定居,背後是內戰的烽煙,前面是殖民地的攤子,一代人正在摸黑重建。霑叔屬猴,最愛在黑夜摸索,糊塗地摸到書本,碰到知識,萌生感覺,再對時代大膽提問。黃霑一生愛書,他在書本劃下的問號,由青蔥開始,至蔚藍不息,如年輪橫跨幾代,見證了本地讀書人由三毫子小說經存在主義到達後現代的路...我曾經花了不少氣力,構思一份「黃霑書單」,將書房的藏書,分門別類,餽贈親友。但我又想,霑叔堅持做人和讀書要兼容越界,不要分門別類,要享受,不要負擔,要兼愛,不要偏食,要知道好書不是天下無敵,壞書也不一定一無是處。作者少一些指點規劃,讀者多一些觸類旁通,世界會變得更加好。//
#香港 #世界的香港 #本土 #書寫香港 #黃霑 #黃霑書房 #梁款
【黃霑書房八年記】與黃霑亦師亦友的梁款,整理霑叔的書房八年。他看見甚麼?得到甚麼?
黃霑書房網址:http://www.hkmemory.org/jameswong/wjs/web/index.php
(預告:《ReadIt悅閱》將與梁款舉辦座談會,詳情即將公布,敬請密切留意!)
------------------------------------------------------------------------------
八年記
text/梁款
2005年開始,我進出黃霑書房,整理遺物,閱讀手稿。這八年間,不少朋友問:黃霑書房,有幾多書? 黃霑的事,有何新意?黃霑已經過去,今時今日,再講黃霑,關我何事?每一次,我都笑而不語,心想,這倒是要執子之手,談到天亮的事情啊。
今天,讓我先講兩點我本人在書房 的得著。
一、我增進了知識。我讀社會學,學科教人尋根究柢,分辨因由。黃霑是香港 流行文化的大師,黃霑書房是這創作的發源地,行入書房,閱讀私房文案,目的就是要打開黑盒,暸解創作流行文化的奧妙。我翻 閱黃霑筆記,讀到《滄海一聲笑》歌詞五次 修正的原稿,親眼目睹甚麼叫做高手過招,大樂必易。然後,我讀到更多:《家變》的手稿,顧嘉煇的深夜傳真、林子祥的獨門英語注音歌詞……我搞研究,這種經驗,有如聖誕節的拆盒日提早降臨。
二、我重新認識了一位朋友。慢慢我發覺,黃霑書房其中一個最大的黑盒,是黃霑。
對於我,黃霑是一個結。他是名人,但生性親民。他愛文,但出名不文。他是大師,但竟然變成我的學生。他是鬼才,但其實最討厭人叫他做鬼才。文化人說黃霑是香港的傳奇,但他一直堅持,所有傳奇,皆由眾多平民手造,誰要突出某些人(例如黃霑之流)的「偉大」貢獻,最終只會言不及義,誤己誤人。因為黃霑的規勸,過去八年,我經常問自己,黃霑是否偉大?平民怎成傳奇?黃霑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黃霑的事,有何新意?再講黃霑,關我何事?關今天風雨飄搖的香港何事?我知道,這些結,不易解,想解,恐怕要拋開成見,重頭再來。
過去八年,我在黃霑書房重頭再來。我偷偷複製了他所有的童年玉照,我勤讀 他的生平事蹟,我讀了很多好書,老老實實重新認識了一位朋友。託這位朋友的福,我行近了一個年代, 並且抓到一種我以為大家已經失去的心情。以下所記,少講創作,多講書房,和那位曾經在這個書房以他喜歡的方法認真地生活過的朋友。
初到黃霑書房
初訪黃霑的舊居,我見到很多霑叔的手稿和物件。樂譜、筆記、相片、書信、似曾相識的眼鏡、長期放在廚房跟老火湯為伴因此從未曝光的電影配樂原始錄音帶。回家,我對媽說,我發現寶藏。
黃霑書房簾外樹影婆娑,室內裝修簡約。偌大的書桌上有放大鏡、間尺、七色水筆、《漢英字典》和私房原稿紙。坐椅前面,是饒宗頤大師相贈的墨寶,後面是他寫博士論文時硬啃的西洋典籍。離開書房,步入大廳,沙發和飯桌之外,是書,一本一本,佈滿牆壁,層層疊疊,書後有書。我發覺,霑叔整個舊居,其實是一間書房。慢慢我也發覺,黃霑才跨影視,到處留情,最愛的,原來是書。
我老實翻揭霑叔的書:大的、小的、洋的、土的、硬皮精裝的、甩皮線裝的、民國初版的《嶺南即事》、新世紀再版的《等待果陀》。在摸書與聞書之間,我問:黃霑因何愛書?如何愛書?怎樣讀書?讀甚麼樣的書?我不肯定這些問題對研究香港流行文化有何貢獻,但我知道,書的背後,有人,有事,和一個會發光的世界。
書的背後,有人,有事 和一個會發光的世界
我見到許多印鑑。其中一個,散見封面內頁,上刻霑叔心願,願自己能夠睡前讀書,睡醒讀書,從此以後,「年年歲歲一床書」。
黃霑惜書,每遇精句,喜歡用間尺點畫,左畫右畫,橫畫豎畫,第一次讀用藍,第二次用綠。他的舊裝古籍,書頁日久變黃,但眉批點畫,全部五彩繽紛,不少(相信因為過度興奮而)力透紙背。
霑叔眉批,老老實實,由眉心開始,該批就批。霑叔說自己盛年時正職做廣告,兼職填詞寫稿當司儀,沒試過同一段時間做少過三份工。我看他漏報了一份他不分寒暑流汗實幹的兼職:為書本做校對、加註釋、查金句的出處、考史事的因由,並定期在頁面留言,長嗟短歎,跟作者吵嘴,吵的題材由天文地理(上海灘究竟會否浪奔浪流?),到哲學思潮(存在主義是否仍然存在?),到色情小說的鹽份和成色。
我也見到藏書。「文學頑童」張大春說書架是很「個人」的東西,我有同感。書房所見,是如假包換的霑叔藏書,見書如見其人:孔子與耶穌並肩,馬克思跟花花公子貼面,初看天南地北,細看亂中有序。喜愛的書,他會死心塌地,初版再版一一收藏。喜愛的作者,他會鍥而不捨,通論全集大小通吃(在圖書館以外,我未見過如此齊全的羅素專集)。
細心再看,霑叔的書架同時十分「集體」。他八歲時跟家人由廣州來港定居,背後是內戰的烽煙,前 面是殖民地的攤子,一代人正在摸黑重建。霑叔屬猴,最愛在黑夜摸索,糊塗地摸到書本,碰到知識,萌生感覺,再對時代大膽提問。黃霑一生愛書,他在書本劃下的問號,由青蔥開始,至蔚藍不息,如年輪橫跨幾代,見證了本地讀書人由三毫子小說經存在主義到達後現代的路。
遇到一套有體溫的百科全書
我是全職讀書人,在西環一帶頂著知識分子的招牌行走多年。行入黃霑書房,我見識到甚麼叫做地大物博,學海無涯。霑叔的書,坦白說,許多我聞所未聞。它們大部分不是甚麼駭人鉅著,(雖然確實有鉅著)但處處散發霑式(同時是港式)的魅力:古今交匯,唐番不拘,通情達理,各見精彩。行入黃霑書房,我好像遇到一套有體溫的百科全書,讀著,見人,見識,也見時代。這八年間,摸著他的書,感覺有像跟霑叔握手交談。以前我有許多疑 問,關於流行文化的、香港的、人生的,沒能向他好好提出,今天我彷彿抱著霑叔送贈的一籃子滿的答案。我開眼,也窩心。
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我在黃霑書房的遭遇。我曾經花了不少氣力,構思一份「黃霑書單」,將書房的藏書,分門別類,餽贈親友。但我又想,霑叔堅持做人和讀書要兼容越界,不要分門別類,要享受,不要負擔,要兼愛,不要偏食,要知道好書不是天下無敵,壞書也不一定一無是處。作者少一些指點規劃,讀者多一些觸類旁通,世界會變得更加好。
比起指點,我寧願講心願。假設明天黃霑書房(跟「雲門舞集」的排練場一樣)不幸失火,我身在現場,我會率先拼命搶救那幾種書?如果嫌這個假設不吉利,不如試想假若明天開始我要長住荒島,我會由黃霑書房拿走甚麼書本,伴我浮生,記住塵世的一點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