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其實不難稿」IEEE線上專題講座開放報名中
由於全球疫情持續延燒,IEEE今年改以線上學術研討會的方式舉辦台灣區投稿講座,共有二場,分別在5/12及5/19的下午2點到3點,讓參與者能用最有效的時間內聆聽IEEE專業講師的分享,也歡迎線上提問,全程免費,歡迎系所師生踴躍報名參加。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VmJbBfn9X9mCf5XdA
演講內容包括:
• 科技論文寫作淺析: 論文結構與準備要點
科技論文寫作需遵循一定的文章架構與表述原則,並報告科研內容,方法及結果。
此次分享著重解析常見科技類論文的架構 要求,及各部分的相應要點。雖以IEEE期刊與會議論文為例,
但基本原則適用於常見科學技術及工程類學術論文。
• 科技論文發表探討:渠道與流程
論文發表常見的渠道有兩類:學術期刊類與會議論文類。此次分享重點介紹此二類的投稿流程與同行評審
要求及常見問題,有助於初次投稿者了解相關注意事項,以進行更高效的論文寫作與發表。其基本原則適
用於常見科技及工程類期刊與會議。
專題論文架構 在 純靠北工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純靠北工程師4ow
----------
真的只會python,大學課上有教C,java,但上完後就沒再用過了,這能說會這些語言嗎?
專題、論文都是用python做AI相關,刷題也是python,履歷只填寫python很合理吧?
但mtk, google大公司 python AI職缺連面試都沒有,小公司又要多語言or多架構測試,我又不會...
----------
💖 純靠北官方 Discord 歡迎在這找到你的同溫層!
👉 https://discord.gg/tPhnrs2
----------
💖 全平台留言、文章詳細內容
👉 https://init.engineer/cards/show/6080
專題論文架構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下的金馬影展,前往明天的路上】
今年由我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策畫的金馬影展專題,最後一篇文章今天中午上線,代表這陣子因這專題產生的焦慮與煩心也告一段落。
今年八月底苦尋主題,思考金馬影展能做什麼面向的專題。最終決定從自身經驗切入,介紹金馬影展中的「奈派克獎」以及兩年前我曾參與過的「亞洲電影觀察團」,進而思考「電影」和「影評」的關係。
專題會以這樣的主題呈現,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時常耳聞許多人不清楚這些獎項與活動,且目前似乎找不到一間媒體有組織地統整這件事,希望藉此機會,無論是回首過往或是展望未來,都能提供影迷們做為索引參考。
專題前言我這樣寫:「1990 年『亞洲電影促進聯盟』成立,而後為了推廣亞洲電影與世界各大影展合作頒發『奈派克獎』。2007 年,金馬影展增設奈派克獎,藉以鼓勵新銳導演,是台灣唯一頒發奈派克獎的影展。此外,更在 2015 年成立第一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徵選 20 名左右的影評人,並從中頒發『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此專題探討奈派克獎與亞洲電影觀察團的成因與脈絡,並延伸挖掘電影與影評的關係。」
於是順著專題架構,第一篇文章就該好好介紹什麼是「亞洲電影促進聯盟」,什麼又是「奈派克獎」。這篇文章感謝資深電影工作者「#許耀文」撰文,耀文精準回答了這個組織的歷史和獎項的意義,也從中帶出奈派克獎和金馬影展的關係,這篇文章詳細、完整,可以一解影迷搞不清楚的奈派克獎到底是什麼👉https://bit.ly/3f16ASU
從第一篇文章延伸,自然就帶出金馬影展安嵌在「奈派克獎」底下的影評團體「亞洲電影觀察團」。所以第二篇文章,我專訪了此團體的幕後推手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藉此脈絡化地梳理清楚金馬影展單位對亞觀團的源起、初衷和過程👉https://bit.ly/3kA50bR
訪問過程聞老師談笑風生,信手捻來都是影史,閒話家常都是智慧。他的成就與高度無庸置疑,但老師是個極為謙讓且風趣的長輩,言談舉止中讓我感受到他十分樂意提攜後輩的善意,且步步皆為台灣電影環境著想,台灣影壇能有聞天祥,是寶貴的。專訪聞老師過後,也讓我對影評寫作更有動力一些,也更堅信一些。
聞老師解答完「亞洲電影觀察團」的幕後,第三篇文章理應收錄歷屆團員們的心得感想,從參加者反饋活動,無論好壞,都能回應影展。於是我在一到六屆中,從「職業」、「國家」、「年齡」三個面向各抓出一位受訪者,同時讓外界影迷知曉此團體的多元性。
感謝六位受訪者,他們有人來自香港、泰國,也有律師、法官和金鐘得主,更有年紀僅 18 歲的聲音,其寶貴意見都替文章增色👉https://bit.ly/3kzvSc7
「亞洲電影觀察團」是一個以「影評」為出發的團體,當然要探究「影評」與「電影」的關係。在當代,評論文化越來越普及,與網路發達有關,雖然門檻降低,相較於報章雜誌的年代稀釋權威感,但卻帶來更多可能性。
於我而言,是肯定評論的存在,不認為評論毫無幫助,或僅是嚼舌根的無病呻吟,也不認為「作者最大」,因為當作品完成之時「作者已死」,更篤信評論能帶著作品和觀眾去到更遠的地方。於是專題就以「影評」與「電影」作收尾。
感謝曾在《放映周報》擔任主編、第四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團長資深影評人「#洪健倫」撰文,健倫理性與感性的文筆並容,獨到的以「亞洲電影觀察團」的經驗回答了「影評寫作的意義」👉https://bit.ly/3kI7JQR
以時間作為切片與斷點,2007 年金馬影展與奈派克獎結盟,2015 年聞天祥推動第一屆亞觀團,時間走到 2020 年,亞觀團舉辦六年,若以台灣人的求學過程檢視,小學畢業,將邁入中學,是尚還稚嫩卻已有自我想法的階段。
而亞觀團招募的成員已然破百,凝聚士農工商各角落熱愛電影的人,貢獻文字與觀點,每一屆多變的視角、鮮明的聲音匯聚成一塊,自成一格,無論更成熟或更叛逆,皆成為推動亞觀團甚至影評寫作的養分之一,進而長成現在的模樣。
最後,要感謝金馬宣傳和我一起討論文章需要什麼,安排聞老師的專訪以及提供團員們的照片和聯繫方式。最後的最後,希望這幾篇文章能真的提供有興趣的人幫助,回應金馬影展的「奈派克獎」和「亞觀團」,這則專題應該夠用。
以上,就是關鍵評論網 2020 年的金馬影展專題。
#2020金馬影展 #前往明天的路上
專題論文架構 在 【高中職專題小論文製作】04 中學生網站小論文新架構與排版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