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論林燿德長詩〈軍火商韓鮑〉 ◎陳顥仁
一、前言
林燿德生於1962年,雖然年僅三十四歲就與世長辭,但對台灣文壇留下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長詩〈軍火商韓鮑〉(註1)被視為是林燿德的自傳詩,全詩共60節,長達數百行,以法國詩人尚·尼可拉·阿爾居爾·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的生平作為敘事長詩的基底,並以此寄託自己與創作、與文學,甚至文學際遇的關係。而本篇論文將著重在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長詩中所展現的詩語言狀態,及詩人如何操縱實象與虛象,創造出詩語言的特殊質地。
日前,讀到顧城詩作〈美〉(註2):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恆與生命;
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
卻無感無情;
生命的美,千變萬化,
卻終為灰燼。
筆者以為,這幾乎可以說是創作者所必然遇到的矛盾,而林燿德也不例外。於筆者而言,林燿德的形象可以說是「一個永遠的眺望者:踩在灰燼裡,陷得很深,眼睛裡都是遠方。」詳細將於本篇論文分節敘述。
二、踩在灰燼裡:林燿德的實象書寫
首先,將從林燿德對於實象的書寫策略開始,筆者將再細分為兩項:語言的陌生途徑,及語言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的陌生途徑:性的、殘忍的、暴力的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可以明顯地將主題分為:宗教、性、文學等,而如新批評理論所說,詩人借用一種「陌生化」的途徑使語言產生詩意,而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中,即是藉由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畫面和文字,來使讀者產生一種陌生感,如同第4節(註3):
「4
十八歲,他吸毒,蟄存在整個
巴黎最骯髒的角落,自瀆
,在自己飽實的陽具上
吐口水,苛薄地唾棄那些
被稱為詩人而活在中古時期
的騙徒們。他在迷濛的意識裏
想像革命與屠殺的風景,
發現自己即將供應這個都市
一部賣淫者的憲法。」
林燿德將詩人韓波加入巴黎公社之時的社會狀況,以及想像韓波當時不為社會所見容,甚至也不齒與社會為伍的狀態,大量描寫進入詩中。包括毒品、自瀆、陽具、騙徒、革命、屠殺、賣淫等等。林燿德替一個實際的年代重新造景,是為了凸顯林燿德想表現的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美學觀點,而這樣的視角及畫面也就形塑了林燿德詩中的實象氛圍。進一步,這樣的實象也就成為林燿德敘事詩中的詩語言質感來源。
(二)語言的表現形式:並置的、鋪排的
林燿德經常將許多意象並置在一起,在沒有連接詞、主詞受詞的情況下,以單個意象的狀態,同時呈現給讀者。在這樣並置的狀況下,讀者會自行在閱讀過程中,重新將所有支離破碎的細節建構起來,但同時,這也是一種沒有留給讀者呼吸、喘息空間的書寫方式,讀者必須連貫地、毫無停頓地接收所有的實象。這也跟林燿德所選用的意象主題:性、殘忍、暴力產生呼應,成為完整的一個意象組織。如第31節(註4):
「31
韓鮑曾經目睹
生長六對翅膀的大天使
飛越黑色的夜空
韓鮑曾經目睹
兩個酋長都使用他所販賣的槍枝
將彼此的腦漿轟出腦殼
韓鮑曾經目睹
一個更年期的慈祥修女
以歪斜的姿態被姦殺在荒野之中
韓鮑曾經目睹
自己在自己的夢境裏
將背後的翅膀一對一對撕裂下來」
林燿德藉由鋪排「韓鮑曾經目睹」這一句型,將幾個畫面重新並置,儘管這幾個畫面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藉著相似的句型,也做到了使讀者同時接收而無障礙的狀況。而在這幾個句子之間,也能見到黑色夜空、槍殺、姦殺、撕裂翅膀等等的意象,就像是不間斷地呈現給讀者,所有不舒服的、不適的場景畫面,而且這些畫面是一個一個接踵而來,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壓迫的力量。
而筆者所謂「踩在灰燼裡」,正是在描述林燿德在詩中相當重視顧城所謂短暫的、將化為灰燼的生命之美,藉由一個個體,去感受這個世界,不排斥裡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憤恨、所有的不舒服。
三、陷得很深:林燿德的虛象變形
在這個章節,將探討林燿德又是如何處理詩中的虛象,並以兩個方向進行:「緊的語言狀態」,以及「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一)緊的語言狀態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也常用典故。如第6節(註5):
「6
母音E是霧靄與天幕
交綏後的純潔色澤。
凋萎了白之後的白
純潔被火藥炸碎之後剩下空茫。」
若以平常的詩語言觀之,「母音E」一詞可能因其「母音」、「聲音」或是聲響「E」的特性,產生一自由闡釋的多義,但當讀者進入韓波的文本,韓波在其代表作〈母音〉中,曾明確表示──A是黑色、E是白色、I是紅色、O是藍色、U則是綠色。縱觀〈軍火商韓鮑〉一詩,其他以「母音」借代的句子,就可直接看出,這裡的「母音E」確是實指顏色「白色」。
如此一來,「母音E」便失去了一個詞語生動的變化性,因為它有一個實際的典故,因此這些詩中的名詞便受到了綑綁,對比於鬆的、可以多重解讀的一個原本面貌,林燿德所使用的虛象,便進入的光譜中緊的、限定的那一端。名詞與其象徵物有了沉重的牽連──非此不可,讀者沒有其他的詮釋空間。這樣的虛象策略限制了讀者的閱讀空間,但也固定住讀者的視野,讓讀者直接接受林燿德腦中的意念。
(二)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在翁文嫻教授的〈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註6)中提到:「『折疊』是力求句子詩質稠密,不令之平與滑,最佳狀態有尺幅千里的效果,雖然不一定能如是,但總見到不斷經營的苦心。……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是洛夫,他的《石室之死亡》系列,凌空劈出了中國現代語言這一面折曲的風景,此詩據稱已超過三十萬字評論。」
翁文嫻教授將「變形」一概念分為四類: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句與句之間的夢幻連接、將內心衝突擴展為系句畫面、不斷分裂的語言。而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即是筆者認為林燿德與洛夫所共享的變形特質,也就是「不同詞性被擠壓相處的句法」(註7),且見林燿德〈軍火商韓鮑〉中的第22節(註8):
「22
。魏蘭沒有回答
他瘖啞成一堵牆
牆縫間睜開無數眼瞳
憂傷瞠視
韓鮑髮絲狂舞」
即令人想到洛夫《石室之死亡》第一首「任一條黑色之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同樣都是一堵牆,洛夫的是石壁,在被注視之時鑿出血槽;而林燿德的則是瘖啞的牆,在牆縫間還睜開無數眼瞳。
牆本身無法言語,而瘖啞本身也非一個動詞,牆縫間更不是一個可以睜開眼睛的主體,如此這些不合理的、不同詞性被擠壓在一起,產生出一個超現實的畫面,這就是林燿德一個重要的處理虛象的模式。
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林燿德提供的一個「緊的語言狀態」,加上「洛夫式的變形」,即可從虛象的策略中,清晰見到林燿德對於詩語言的控制,其絲毫不放任、要求掌控全部畫面的性格,這也就是筆者為何稱之為在灰燼裡「陷得很深。」
四、眼睛都是遠方:林燿德的嚮往
除卻實象和虛象的運用策略之外,筆者認為,在林燿德疼痛的、不適的、控制的文字質感之外,還有一種遙遙指引著這些意象的方向的,林燿德嚮往的遠方。可見第14節(註9)、第20節(註10):
「14
當我 離開的時候:
世界將 會變成什麼
除了 這疲累的城市
無所不在 ,蹲踞
新人類的 古代幻覺,」
「20
我的棕髮沾附精蟲黏溼
的渦流。我已經
無法尋獲 古代」
林燿德也有疲倦的時候、離開的時候,但在第14節,儘管有許多缺席、許多未完成,但有一個不曾離開、無所不在的「新人類的古代幻覺」;在第20節中,儘管真實的身體依舊在精蟲的黏濕裡,處在一個生命的困頓裡,但這樣的困頓,其實是面向一個無法尋獲的「古代」。
由此可以見到,林燿德所給出來的所有性的、殘忍的、暴力的實象,其實都是「當代」,都有一個隱藏的「古代」與之相對,那裡有所有的平靜、那裡有所有的平安。
翁文嫻教授在討論顧城的論文(註11)中也提到,「(顧城)是用現象來表達心內感知的美,那些美萌生於象,亦只能回到現象界中尋訪,這是一大片無邊涯之境,非個人區區意識所可主宰、變形、指示就可以及至的。」,對筆者而言,相對於顧城所發展出來的「無我」詩學,林燿德似乎就是在這個光譜的另外一端,借翁文嫻教授之語,即是「藉由個人意識主宰、變形、指示」其詩歌文字,所開展出來,具有強烈林燿德自我色彩的詩學道路。
於是筆者說,林燿德眼睛都是遠方。因為林燿德的眼裡有這一個遠方,因此才竭盡所能的扭曲現在、折疊當代,所有的變形都是一種對遠方的思念,儘管這個遠方可能曾經出現過,也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
五、結語
在〈軍火商韓鮑〉的註(註12)裡頭寫道:
「註:
法國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R. Barthes1915-1980)在
《寫作的零度》一書中指出:現代詩始於韓鮑而非波
特萊爾。這種看法至少在本世紀已成為詩史的共識。」
由此可見,林燿德對於自己的詩作,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的確是以一個現代詩的繼承者、甚至是開創者自居。
而在詩的最後,第59節(註13)與第60節(註14)提到,「睜開眼睛/幽光在軍火商的意識中折射」、「漶散的瞳睛,這迷惘的漩渦/多麼類似一個/誕生的星系」,對於上一章提到的當代的終結,在林燿德的詩的末尾,卻給出了一個意象:死亡之後才誕生的星系。這可能是在詩人韓波過世之後才日益壯大的現代詩潮流,也可能是林燿德詩的一個祕密指向。而林燿德在當代作為一個以技術見聞的詩人,其結構、敘事技巧、主題內容等等的開創性,著實替當代華文文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而在本篇論文中所探討的,林燿德的詩語言則呈現出了一個相對於普遍性、相對於客觀現象的個人主觀特質,這樣的詩語言將林燿德的詩密度提高到一個險峻的高峰,但也將他限制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難以左右上下、朝四方開展。
正如林燿德詩所言,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
註1: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頁67-138。
註2: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頁27。
註3:同註1,頁74-75。
註4:同註1,頁110-111。
註5:同註1,頁76
註6:翁文嫻,〈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之「變形」問題〉,《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52-77。
註7:翁文嫻,〈「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驗證〉,《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11-40。
註8:同註1,頁99。
註9:同註1,頁90。
註10:同註1,頁96。
註11:翁文嫻,〈「賦」體美學探討之二──顧城詩「呈現」界域的存在深度〉,《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頁288-315。
註12:同註1,頁138。
註13:同註1,頁135。
註14:同註1,頁136。
參考書目
專書與期刊: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2006)
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
翁文嫻,《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燿德 #軍火商韓鮑
「尋隱者不遇主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閒聊] 余光中:中文西化常見非驢非馬怪句- 看板CFantasy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松下問童子主詞、山中唐詩、云深不知處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松下問童子主詞、山中唐詩、云深不知處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賈島松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賈島松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Zass17 - 松下問童子Panasonic asks kid. 言師採藥去Say ...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書法草書影片尋隱者不遇五則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尋隱者不遇20210107#台語#臺語#母語學習#尋隱者不遇 的評價
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年前楊婕問我對《房間》的感想,當時簡單回答四字「正正之師」。後來幾次碰面她都還提起,我猜她在意,而她在意是因為我沒有清楚解釋。在談這本書之前,我想要先說明我那個私下而簡短的評語,希望能撥開她心裡可能有的遲疑,同時也作為談論這本新作的對照基礎。縱然猜想她會更希望這部作品被獨立地看待,我依然決定從這裡開始,因為那份「變化」在我眼中確確實實是美麗的。
在《房間》中,許多篇章的收尾,我都讀到被更巨大的某種東西所引致的自我糾正。更確切地說,我感覺到她總是在關鍵時刻去除了故事中「個人性的、具個人雜質的部分」。如〈房間〉中外頭施工的噪音傳進房間,她聽著聽著,以「漸漸得到踏實的力量」收尾(《房間》P27);又如〈作親〉中提及與房東夫婦相處,在樸實之中「終能踏實地觸及自我。」(《房間》P37);與戀人在東海岸的晨間對話,「我說,這於你於我,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璀璨時光。」(《房間》P240)當然,對讀者而言,楊婕可能是真心這麼想的、真心對萬物有著如此積極有愛的感悟。但對與她親身相處的我而言,這種對事件情節極盡體貼、使勁要從中找出「有禮貌的結論」的作法,卻總是有著一股違和感。
當我一一鎖定這些違和的部分,我發現,這種狀況通常發生在她述及自身的時候。不,應該反過來說,正因為她有或無意識地避免述及情緒與情節,才不得不陷入必須以某個範圍很大的結論收攏敘述的結果。於是,當她(即將)寫到情緒,她會自動地、不描述事件細節作為情感鋪陳,反而以概括性、統合式的說明簡單了結:「那座房間成了兩人的密室。情人在其中任意改變妳的線條。」(〈房間・龜裂〉,P55)、「穿衣鏡接過往日歲月,一完整映照便背棄妳。」(〈房間・穿衣鏡〉,P117);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恨意」有關的內容中,也發生在與「愛」或「理解」等性質正面的描述裡:觀察了周遭鄰居的曬衣模式,似有所悟時,最後只說了「我想,該學著用曬衣的方式,和往事較量。」(〈房間・曬衣情事〉,P44);《房間》中稀有地以中文化名出現的室友媛(似乎較以各種英文字母代稱的其他人物更親暱),當要說明媛對自身的救贖,敘述完幾個事件之後,也僅只是「那間藍色的宿舍如同海洋,寬闊、能夠容納。媛出門。媛睡覺。媛回來。媛的作息使妳有了落定點。」(〈房間・女生宿舍〉,P74)
一旦將要表露自我,就立刻自動收斂。缺席的往日細節,像喻依永遠隱瞞著背後的喻體。如此為一個段落找尋結尾時,不得不畫一個較大的圈。而那去除了作者性格的說辭,也就自然會顯得「正正之師」了吧。
尤其,與上述描述「內景」時的情況相對,楊婕描述「外景」的技術實在很強。為寫這篇序重讀一次,我依然被《房間》中精奇的外景詩意震動:寫到午後到巷弄兜售點心的男人,「他的聲音讓我碰到傍晚。」(〈房間・雨中婚禮〉,P170);寫到因濕氣而無法收下的衣物,「滿窗衣服動彈不得。」(〈房間・曬衣情事〉,P43);寫到博士班宿舍走廊燈光幽暗,「女博士生們,就在其中變成一個個模糊的存在。」(〈房間・鬼屋〉,P61);寫到把玩C贈送的燈泡,「反手按亮,幾秒後關掉。/像關掉一朵雲或關掉一枚貝殼般關掉。」(〈房間・蟲洞〉,P123)。
寫得這麼好的外景,對我來說又更顯出寫及內景時的迴避。當然,也有人能夠在這樣的特徵中感到好處,解讀為寫景即是寫情,不寫作者的私經歷,反而讓人容易代入。我卻自覺這樣是讀者對其後的真實故事的傲慢,不願僅止於如此解讀。
或許因為我認識她。《房間》之後,我一直期待有一天,楊婕能用與描述外景時同等的功力,召喚她的內景。
然後,我的願望實現了。
●
讀過《房間》的我,在《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終於點開了原本只有幾段字的超連結 ── 在《房間》中出場的別墅主人Y,在這本書中有了確切的位址、職業和交涉場景*;上面提到「任意改變情人線條」的那位情人,不再是三段話解決,這次有了整整一篇散文好幾千字,細述他究竟如何恐怖;就連在《房間》中老是以畫作名稱旁敲側擊的那位畫家,楊婕也終於明明白白這樣寫了:我喜歡梵谷*。
當然,上網搜尋〈星空〉和〈麥田群鴉〉也總會找到梵谷的。退一萬步說,這兩幅畫作其實著名到一看就知道是梵谷了。可是,從最早的作品一路閱讀、直到看見「我喜歡梵谷」這樣一句清楚的表白……這個直白到不行的句子,可以說是這部新作征服我的方式的隱喻:這是我作為讀者、終於被作者同等地信任的感動。
如果說,《房間》是在模糊霧中隱晦指名的寓言書,《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就是句句署名的生死簿了。這一點,除了從事件描述的方式,也能從表層的敘述者位置變化察覺:相較於《房間》中以第一人稱「我」與第二人稱「妳」作為主詞的篇章各半,《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以「妳」敘述的篇章只剩下一篇(〈林王鵝肉飯〉),作品和作者的距離更加趨近,作者也往讀者大幅靠近。以作品作為中介,我們以當中的經歷更加認識寫出作品的這個人,不再只能捕風捉影地尋找投射的對象。
願望實現了,但如果我能更張揚一點,我想要更精確地描述我的期待:在和盤托出內景的同時,楊婕描述外景時的技術性也減少了。這一點,我認為是她主動的選擇,為了不讓讀者在事件中失焦。但同樣身為寫作者,我仍舊貪心地期待她用如「也許衣服更像這條巷弄,而我不過是衣服的訪客。」(〈房間・曬衣情事〉,P47)或者(在蟻群隱隱騷動的穴窟上)「地面是遲鈍的枯葉和泥土。」(〈房間・裸住〉,P77)這樣具詩意企圖的句子來敘述事件。但是,此時此刻,我甘心她以說起越南室友的故事時那樣純粹的神情(是的,當讀到「Xin Chào ! tôi tên là Yang Jie」時,我看到了她的臉)來交換一種修辭美麗的姿態。
── 而這又何嘗不是我的傲慢。拿出真心誠意相搏的模樣,誰能說不美。
本書某些作品中,還是出現我自稱為「正正之師」的結論式自動糾正,如談到實習學校的高中生時加了一句「青春不能被禁抑。」又或〈黑暗之光〉寫到對學生的隱微情愫,「我想念奇。」之後立刻接上「她將永遠比我小九歲,以孩子的形象,留在我心中。」(第一次讀到這裡,我在心中吶喊:怎麼沒停在「我想念奇」就好!)但是,由於其他部分的坦誠,這些地方已經不再會「擋住」故事了。
我在這本書裡,終於讀到了楊婕。
●
捨棄了單個句子的詩性之後,得以順暢而迅速地閱讀著楊婕的我,會在以整篇結構為單位的詩意中,被累積的力量一拳打穿(這也或許是她放棄單句琢磨的另一個原因,它們有時會分散情節的力道)。〈扯鈴女孩〉中,寫到甄在熱舞社的發表影片中一眼即可認出,結局卻是楊婕觀看甄就讀軍校之後的龍船比賽,「我將影片放大、重播看了老半天,還是認不出甄。」;〈原型女人〉中,寫到曾向自己出櫃而又遲卻地意識到自己也愛上的M,在人群中偶遇時,只一句「我不會認錯。」就顯示了用情至深。捨卻了小範圍的修辭,而得大範圍的震撼,頗有大巧不工之妙。
在楊婕的短篇作品中時常看到一種技術,是在一段敘述語意將盡之際,補述另一種語意來造成哲思上的驚喜。在《房間》裡是「花瓶砸到地上,沒有受損,妳不了解受損。」「有時睡覺是最好的選擇,有時不是。」在這本書中則是「歐說,我知道。我知道。失望卻溫柔著。」「夜色是糊的,你也是糊的。但字句清楚。」「或許她最喜歡的是我沒送出的那一張(貼紙),以為聊著聊著就能得到,而我也以為自己會給她。」
相較於《房間》,本作中各篇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互文,形成一種以整本書為範圍的內部連動,當中許多也成為她不同成長階段的參考點和對照組。〈黑暗之光〉中,「奇會注意到我,終究是因為我是老師,卻不像老師。」到了〈恨的教育〉,當年身為學生的自己卻也是「我喜歡歐,因為歐是老師,卻不像我碰到的其他老師。」;〈我的女性主義的第一堂課〉中,說著「笑死了,從來沒看過有人向別人要讚美的。」的恐怖情人讓楊婕「我腦中開始出現兩種聲音:一個是我本來的聲音,一個是他的。」到了〈怕狗婕〉中,終於看見所謂腦中的聲音是如何干涉著她的魂魄:「好笑死了,搞不懂妳在難過什麼,牠又不是妳養的狗。」此類前後篇章的聯繫,與其說是創作意圖,或許也是楊婕誠實地寫出個人史之下,自然出現的連續性。
認識楊婕的人,無論喜不喜歡,大概都會承認她是可愛的。那種可愛是由她時不時脫口而出的小劇場,和時時不禁與他人再三確認價值觀的叨絮構成的。讀《房間》的時候,我無法看到這一面的楊婕,也就是說,這一面的楊婕本來是由身為朋友的我所獨占的。然而,在讀《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時,面對她的坦率,我卻沒有因占有欲而生的相對剝奪感,反而笑得非常、非常開心。
嗨楊婕。作為讀者和朋友,我很開心當妳是作者的時候,也把我當朋友。
楊婕
楊婕《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序
2019年1月9日
iifays.com/archive/jieandjane
封面設計_ 朱疋
翻攝_ 蕭詒徽
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075109
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kmcode=2018551832252
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23352736501
books.com.tw/products/0010810516
taaze.tw/goods/11100866580.html
*
所引相關內容收錄於原稿〈生活白痴〉〈色盲島〉兩作,編輯後已自書中刪去。
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松下問童子主詞、山中唐詩、云深不知處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翻译赏析. 松下問童子主詞在只在 ... ... <看更多>
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松下問童子主詞、山中唐詩、云深不知處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翻译赏析. 松下問童子主詞在只在 ... ... <看更多>
尋隱者不遇主詞 在 [閒聊] 余光中:中文西化常見非驢非馬怪句- 看板CFantasy 的推薦與評價
和網路小說比起來,都是小問題
記者除外.....
---
余光中:中文西化 常見非驢非馬怪句
2011/06/12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詩人余光中昨天為中山大學畢業生致詞,提醒大家「不要把英文習慣帶到中文」,一定要
用「正宗中文」。
余光中舉例,譬如吃素,犯不著說成「我是一位素食主義者」;獨子,不必贅語形容「他
是父親唯一的兒子」。
他也要學生日後多與老師保持聯繫,「因為有售後服務」,舉凡寫推薦函、當證婚人,甚
至是生了孩子要取名字皆行。
余光中認為「中文西化」現象日益嚴重。他表示,每種語言都有其特色,中文與英文各有
特質,學生努力學英文之際,不要把英文習慣帶到中文裡,「讓原本清清楚楚的用語,變
成非驢非馬的奇怪句子」。
他以唐朝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為例,教外國人中文時,若以字面直譯,外國人霧煞
煞,只得將五言轉成七言,變成「我來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採藥去;師行只在此山中,
雲深童子不知處。」英文語法少不了主詞,但中文的彈性就很大。
余光中舉例,有人會對教授說「你扮演老師的角色非常成功」,這是英文的語法You
play a role of something,對方原本已是老師,就不必再「扮演」老師的角色了。「就
像我們也不能對著馬英九說:你扮演總統的角色如何如何,因為他就是總統。」
「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這樣的說法也有問題。余光中說,實驗本身就是很好的動詞,
直接說拿老鼠實驗即可;另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也是英語用詞,「但中華文化數
千年,古人絕對也有這事」,中文的用法是「調戲」,肢體、口舌都包括在內,中文的形
容已非常豐富,不須以英文用語來填補。
余光中說,學生念英文很認真,不知不覺就受了影響,用英文語法思考,表達回到中文就
有些不倫不類。他提醒學生,一般的溝通達意就行,訴諸文字則要把握簡潔通順原則。
余光中的致詞對台下許多畢業生,猶如醍醐灌頂。海工系學生蔡一豪靦腆的說,自己就常
犯這類錯誤;余老師一席話,是最好的畢業禮物,日後會小心別再用西化的中文了。
中語西化 名詞化、被動式亂用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周中天表示,很多人講話時贅加「的動作」,應該是受到英文語
法「名詞化」的影響,而且不只是台灣,大陸人用得更多,例如「取得重大的成就」、「
做出具體的貢獻」或「起到了一個巨大的作用」等。
周中天指出,傳統中式語法說「他貢獻很大」,但是按英文語法,則成了「他做出很大的
貢獻」。中式語法說「他來台灣訪問三天」,但現在媒體也常常寫成「他來台灣進行為期
三天的訪問」。
周中文觀察,受到西方語法影響,不少青年學生也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他請客了」
,就連大人也常說「我並沒有被告知」,但其實只要說「我沒聽說」就可以了。中文的被
動語態用得比較少,且多為負面,如「被打」、「被偷」、「被陷害」等。
國立陽明高中老師洪美雀也說,現在學生常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告白了」或「我被
挨罵了」。
在冗字贅詞部分,周中天表示,常見的有「基本上」、「所謂的」,如「基本上,台灣是
個海島」,但不管基本不基本,台灣就是個海島;而「所謂的」則有質疑的意思,如「所
謂的」專家,但也有人不論講到什麼都加「所謂的」。
台北市明湖國中老師施教麟說,學生常用「出乎意料之外」,但並沒有「出乎意料之內」
,所以只要說「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就可以了。常見的誤用及贅詞還有「必須一定
」、「給他忘記」、「身心都俱疲」等;學生寫文章也常誤用「其實」,但「其實」後面
接的應是相反的意思;還有學生用「三重否定」,如「不要去的不要不舉手」,把大家都
攪暈了。
這主播 29分鐘講了29次「部分」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蔡容喬、祁容玉、李青霖/連線報導】
不少網友批評電視主播、記者用語錯誤、贅詞過多,作家侯吉諒在個人部落格指出,常見
的贅語「進行什麼動作」,他只能說,觀眾受不了,到最後會「進行關機動作。」
侯吉諒舉例他曾看過的新聞播報為例:現在「來到」內閣的人事「部分」,準閣揆正在做
一個宣布的「動作」;接著主播表示,現在「來到」大陸富豪團的「部分」,進行精品旅
館的考察「動作」。
侯吉諒還提到,股票行情、油價波動或美股開盤,不管回補、加碼、買進、上漲或下跌,
都得做一個○○的「動作」。「這些贅語多到令人無法忍受」,他只能說:「『來到』電
視的『部分』,也只能做一個關機的『動作』了!」
記者語言文字運用錯亂的現象,比比皆是,曾有記者敘述群毆打架事件,可能是為增加「
現場感」,竟出現「一拳打在長在臉上的鼻子」,讓人不解,「鼻子不長在臉上,會長在
什麼地方?」
擁有軟體工程師、大學講師、作家身分的蔡學鏞,也在「言程序」個人部落格吐露,有次
在健身房運動,看到一名女記者誇張報導歹徒逃逸過程,「彷彿吸了K他命或搖頭丸」,
他笑岔了氣,差點被手上的啞鈴掉下砸傷。
網友shoppingyang說,智障新聞會影響日常生活,有次公司開會同事做報告,「營收來到
成長百分之四十這樣一個狀況」「要進行一個處理的動作」,彷彿聽到電視新聞。
有網友說,主播喜歡問「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子呢?」「真的如此嗎?」網友表示
,就是不知道才要看新聞,主播卻一直問沒意義的問題,「你問我,我問誰啊?」
近來塑化劑新聞整天播送,電視新聞播報用語再度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到新聞網站留言
板抱怨,有主播在廿九分鐘內講了廿九次「部分」,令人厭煩。
一份由多所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中心合作撰寫的「提升技職校院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
」,蒐集文法錯誤、用詞失當的電視新聞播報用語當教材。教材指出,電視新聞全天候重
複播送,同樣措詞句法不斷出現,聽久了,錯的也變成對的,閱聽人無法辨別,間接影響
語文能力。
--
我希望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為不羈之民。
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
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獻媚……
我希望慶國的國民,每一位都能成為王;都能成為統治被稱為『自
己』這塊領土的,獨一無二的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151.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