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笑稱,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可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不過對於茱麗葉.休姆(Juliet Hulme)而言,真的有過殺人經驗,或許真能帶來不少靈感。
.
此事要先從1954年2月開始談,時年15歲的寶琳.帕克(Pauline Parker)在日記上寫著:「為什麼媽不能去死?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為什麼爸媽不能都去死?」
.
同齡的寶琳.帕克與茱麗葉.休姆當時同樣就讀位於紐西蘭基督城的一間女校,兩人當時的關係堪稱形影不離,是最要好的朋友。然而,她們之間的出身背景卻有很大差距,寶琳是魚販之女,茱麗葉的父母則是來自英國的顯貴,她的父親受聘來當地擔任大學校長。
.
不過兩人一見如故,茱麗葉並未因為家庭背景而覺得忌諱,經常帶寶琳回家玩耍。起先雙方家長都對兩個女孩的友誼不以為意,直到雙方的關係開始日漸緊密,連澡也要一起洗,對待彼此的態度宛如愛侶,家人開始有些擔憂,試圖拆散她們,至少要她們保持距離。在當時,同性戀在紐西蘭被視為一種禁忌、嚴重的精神疾病。
.
究竟寶琳與茱麗葉到底是什麼關係?後來學者的觀察莫衷一是。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個女孩從小都有嚴重生理疾病,寶琳罹患骨髓炎,茱麗葉則有結核病,或許正是同樣罹病的遭遇,使得她們更覺得親近,生命觀也與同齡人不同。她們甚至共同發明了一個宗教,這個宗教謝絕基督徒,擁有自己的天堂境地與獨有的聖人(多是好萊塢名流),稱作「第四空間(The Fourth World)」。而且不必等到死後前往,她們經常一同「造訪」此地。
.
除了一同生活在虛幻世界之外,寶琳與茱麗葉還共同撰寫小說,並想像她們構思的作品將會在好萊塢大獲成功。一起前往美國發展,成為兩個少女共同的夢。
.
1954年,茱麗葉的父母決定分居,父親辭下校長職位,雙親協議後,決定重返英國,並將愛女送往南非。寶琳得知後,也想要跟著去,但可想可知的是,她的母親堅決反對。寶琳於是向茱麗葉提出一同殺害她母親的可能性,這項提議獲得了茱麗葉的支持。
.
在當時的日記上,寶琳寫道:「我們已經想好了,並對這個想法感到好興奮。當然,我們很緊張,但期待大於一切。」
.
在1954年6月22日,她們決定付諸行動。
.
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兩位女孩與帕克夫人在享用午餐之後到維多利亞公園的山丘漫步。茱麗葉先將一個飾品扔在地上,讓帕克夫人彎腰撿拾,寶琳隨即將預先準備好的──盛裝著半個磚塊的襪子──舉起重擊母親頭部。帕克夫人立刻尖叫倒地、面目抽搐,茱麗葉接手拿起磚塊狂砸。少女們原先預想能夠一擊斃命,沒想到卻足足花了20分鐘才將之殺害。
.
女孩們確定帕克夫人斷氣後,隨即衝到山下,向一名小販經理誑稱母親跌倒,撞到了一顆石頭,必須請人救助。警長聞訊後到現場勘查,很快發現帕克夫人並非死於意外,她的頭骨被狠狠擊碎,共計有45處受傷,而兇器也很快被尋獲。警方隨後羈押了涉有重嫌的寶琳與茱麗葉,她們隨後也坦承犯行,只是寶琳為了保護茱麗葉,佯稱自己是獨力行兇,茱麗葉卻給予了不同的供詞,承認自己也有參與施暴。
.
這則新聞不僅在紐西蘭成為轟動的消息,也立刻成為國際頭條。兩位正值碧玉年華的少女,究竟何以動念殺害至親?精神科醫師雷金納德.梅德利科特(Reginald Medlicott)受聘替兩人做了詳細的心理衡鑑,同時詳細閱讀了她們的日記與著作。他的結論是,寶琳與茱麗葉確實處在嚴重的精神錯亂底下,而且是相互牽動的,兩人幾乎像是同一個個體。
.
梅德利科特甚至直接指出「她們絕對是瘋了」,並提及自己在探訪過程中遭到兩人嚴酷的污辱與咒罵,強調寶琳與茱麗葉的傲慢與自負遠遠超過正常人。他最後做出結論,明確指出在六月時,她們已經精神失常。
.
不過即便已經犯下罪行,寶琳與茱麗葉卻絲毫不認為自己應當負上任何責任。寶琳說自己唯一後悔的只有讓茱麗葉的家人造成麻煩,但是殺害母親乃是合情合理。茱麗葉也說,謀殺不僅是「正當的」,「殺害任何阻撓我們的人,也都是正當的」。
.
法院陸續傳喚多位精神科專家進行鑑定,結論不約而同指出兩位少女的瘋狂。在痛下犯行之前,她們就如同一般少女一樣表現出活潑與純真,但下一刻卻能拋下良知殺人,已經不是常人會有的舉動。報告亦指出,寶琳在作案前一天,對母親尤其熱情,表現善意。這些細節見報後,寶琳與茱麗葉被冠上「惡魔」稱號。
.
在審判當日,現場座無虛席。當犯罪細節被公開時,少女沒有任何反應,但當有任何被描述被她們認為侵犯了她們的虛榮心,寶琳與茱麗葉便會立刻出言反擊。出人意表的是,寶琳與另一名男孩有一段情的證據也被隨之公開,這尤其激怒了茱麗葉。而這很可能是她們此生最後一次見面。
.
1954年8月28日,法官作出宣判,認定由於兩人年紀太輕,不能判處死刑,又因為評審團不同意寶琳與茱麗葉患有精神疾病,他們不會被送入精神病院(然而,這卻符合了寶琳事前的期望)。兩人最終被判處無限期監禁,送進基督山監獄,並且分開羈押。
.
不過,監禁時間僅有五年。有傳言說,釋放條件是兩人承諾不再與彼此見面,但政府後來否認了這個說法。原籍英國的茱麗葉被無條件釋放,她來到義大利與父親團聚,而寶琳經過六個月假釋,也完全重獲自由。至於後來兩人究竟何去何從,則又有了出人意料的發展。
.
1994年,紐西蘭編劇法蘭.華許(Fran Walsh)向經常共同合作的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提出了將該案搬上大銀幕的構想。華許說在當時,兩位少女被媒體營造成世界上最邪惡的人,但她對於這些流於表面的報導有些不以為然,始終認為此事欠缺合理的解釋。為此,他們採訪了當時與事件相關的17位同學和老師,以及兩人的鄰居與家人,也向心理學家請益。
.
透過日記內容,華許發現兩人其實富有超越非凡的想像力,以及獨有的幽默感,絕非只能以「邪惡」一語帶過。透過全國海選,他們找到了新人梅蘭妮.萊恩斯基(Melanie Lynskey)來飾演寶琳.帕克,而當時已經有過影集演出的英國演員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則從175位女孩中脫穎而出,爭取到茱麗葉.休姆的角色。
.
最後這部《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1994)問世,獲得全球性的成功,法蘭.華許與彼得.傑克森一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這也是兩人首次揚威美國,為日後他們再次合作的《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埋下伏筆。而凱特.溫絲蕾也因為這部作品,成功打響名號,開啟了輝煌的表演之路。
.
向來擅長打造奇想場面的彼得.傑克森在《夢幻天堂》成功構築了一個屬於少女的私密幻境,包括由黏土構成的奇幻王國,還向出演《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1949)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致敬,以遊走與光明與陰影底下的人物隱喻角色關係。重點是,他試圖帶觀眾同理兩位少女的心理,而非一味妖魔化的呈現。兩位演員的詮釋尤其近乎完美。
.
不過電影的成功對於兩位當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
寶琳與茱麗葉的下落遭到媒體「肉搜」。1997年,紐西蘭記者在英國肯特郡找到了隱姓埋名的寶琳.帕克,她改名希拉蕊.南森(Hilary Nathan),在當地經營一個兒童騎術學校,皈依天主。她透過姐姐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對弒親感到萬般後悔。據寶琳姐姐的說法,她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終於意識到自己鑄下大錯,後來決定遠離人群,試圖默默貢獻社會。
.
不過更勁爆的則是茱麗葉.休姆的發展,她後來改名為安妮.佩里(Anne Perry),曾在美國與加拿大生活,後來搬到一個蘇格蘭的摩門教社區。她在1979年開始出版小說,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成功的犯罪小說家,創造了名警探湯瑪斯.皮特一角(後續延伸了34集系列小說),並多次獲得文學獎殊榮。
.
在1994年之前,沒有人知道她就是茱麗葉.休姆。在電影問世前,她不得與她的經紀人會面,安妮.佩里鎮定地對他說:「請坐下與我談談,有一些關於安妮⋯⋯但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得坦承相告。」
.
截至2003年為止,她已完成超過40部小說,作品在全球銷售達千萬冊,小說《No Graves As Yet》(2003)曾登上《紐約時報》銷售排行榜。安妮.佩里依然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她的聲譽確實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作品銷售量也有下滑趨勢。她始終試圖挽回自己的名望。
.
在2003年接受採訪時,她向《衛報》記者坦言自己確實「有債要還」,但卻也試圖將責任轉嫁在寶琳身上,指控寶琳當年威脅她若不幫忙就要自殺。她也談到了《夢幻天堂》上映之前,自己的身分遭到揭露時所感到的恐慌,安妮指出「這一切都不公平,我為重返社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全部遭到了抹殺」,並且埋怨編導沒有事前請求她的許可。
.
不過安妮.佩里表現的「懺悔」卻未必讓大眾買單,在紀錄片《Anne Perry: Interiors》(2009)當中,她一再將罪刑歸咎在寶琳身上,並且誇張化地表述自己在未成年時遭受監禁的「苦難」,與其說是加害人,她更認為自己是一名受害者──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協助殺人的無辜少女。這個被害者形象反而使她更顯爭議。
.
安妮.佩里不常受訪,但每次談及此案,都是一概切割態度,例如在2006年,她承認自己的確癡迷於與寶琳的關係,但否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在2012年,她在受訪時提到自己在監獄的經歷成為了創作養分。並說自己已經負起了責任,不需要再為了過去的行為懲罰自己。
.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更好的人,並確保自己也能原諒別人。這意味著『遺忘』,不要帶著怨恨。這不容易做到,但你得學會。如果你相信寬恕,那就請寬恕所有人。」安妮.佩里說道:「除了繼續活下去,我別無選擇。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有這樣遭遇的人。我只希望,天啊⋯⋯都快60年了,我們讓事情過去吧。」
.
不過針對這些發言,寶琳本人沒有再做出任何回應,其家族成員也沒有予以反駁。事實上,有些觀察者指出寶琳與茱麗葉當時都能很快全身而退,除了她們尚未成年,很大原因是她們的白人身分,以及茱麗葉的特權家族背景。不過後續的發展,也反映了兩人確實存在明顯的階級鴻溝,寶琳在小鎮低調討生活,而茱麗葉卻成為暢銷作家,享有富裕的生活以及舉足輕重的發言權。
.
2017年,年近八十的安妮.佩里為了希望讓自己的小說影視化,遷居到好萊塢。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一部關於她的小說改編的作品問世,是一部名為《The Cater Street Hangman》(1998)的電視電影。在目前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導演、演員涉及性侵會面臨除名懲戒,遑論原作者曾經殺人,因此目前顯然沒有公司對翻拍她的作品表明興趣。
.
反而是談論這起「帕克-休姆謀殺案」(Parker–Hulme murder case)的相關影視作品與紀錄片遠多過安妮.佩里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夢幻天堂》之外,還包括更早一步拍攝的法國電影《Don't Deliver Us From Evil》(1971)與多部舞台劇。連《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都曾在第20季第9集的《Lisa the Drama Queen》(2009)鬆散地改編這個故事。
.
編劇們常掛在口邊說,你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但安妮.佩里不僅真的殺人,還將經歷轉化為自己的作品。有一點她說得沒錯,她不是文壇第一個曾經犯下殺戒的名作家,有類似經歷的還包括曾撰寫《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的弒妻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才氣縱橫的奧地利作家傑克.溫特維格(Unterweger)甚至是一名連續殺人魔。
.
從中可以帶出很豐富的議論。安妮.佩里能以年少無知為由逃離社會大眾的公審嗎?抑或更生人難道只有隱姓埋名一途,沒有機會選擇重生?再來,創作者的私德究竟與它的作品有無直接相關?當然,這已是老生常談,或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對於是非的論定,只能交給讀者自己裁決。
.
https://lihi1.com/bOndt
請點連結觀賞《夢幻天堂》預告、關於該片的更多情報,以及其它凱特溫絲蕾的演出作品
.
.
(附圖上,圖右為茱麗葉.休姆,圖左為寶琳.帕克;圖下為《夢幻天堂》劇照,圖左為飾演茱麗葉的凱特.溫絲蕾,圖右為飾演寶琳的梅蘭妮.萊恩斯基。)
ez訂 #夢幻天堂 #凱特溫絲蕾 #梅蘭妮萊恩斯基 #安妮佩里
對待 精神疾病 者 之 正確 態度 在 律師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精神病就應該送醫院關起來?!】
近期有週刊報導,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控訴被家人設局,送進醫院的精神重症病房,還強制住院了10天,透過立委關心才逃出來,難道有精神病就會被抓去住院嗎?
🎸什麼狀況會強制送醫?
其實就算罹患了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可以透過就醫治癒或用藥物控制,也不見得就不能在外面生活,根據精神衛生法,在特定狀況的病人可以強制送醫。
首先是經醫師診斷,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或嚴重病人,當情況危急,如果沒有馬上送醫,會導致生命或身體有立即危險的話,病人的保護人,例如監護人、父母、配偶,可以做緊急處置協助護送就醫。(精神衛生法第19條、第20條)
而所謂的嚴重病人,是指經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認定病人有與現實脫節的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導致沒辦法打理自己的病人。(精神衛生法第3條)
再來就是,除了病人之外,沒經醫師診斷,但思考、情緒、知覺、認知或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的「疑似病人」,出現傷害自己或別人,或有傷人的疑慮,民眾可以通報,由警察、消防機關通知地方政府並強制護送就醫。(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32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9條)
🎸什麼狀況會強制住院?
就像不是得了什麼病都需要住院,精神疾病也會區分程度,尤其強制住院是對人身自由很大的限制,不能隨便就把人抓進醫院關起來,所以精神衛生法有制定一套SOP。
只有「嚴重病人」有傷害自己或別人,或有傷人的疑慮,並經過專科醫師診斷有住院治療的必要時,保護人才應該協助送病人到精神醫療機構住院。
不過病人可能不想去住院,病人拒絕接受住院治療的話,地方政府可以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將病人做緊急安置,安置期間不能超過5天,並讓2位以上專科醫師進行強制鑑定,強制鑑定要在緊急安置的2天內完成。
醫師鑑定之後如果還是覺得病人必須要住院,並再次詢問病人意願,病人依然不願意住院或根本嚴重到無法表達要不要住院,就要準備相關文件資料,向審查會申請強制住院,而且強制住院基本上不能超過60天。(精神衛生法第41條、第42條)
🎸 把人押去住院沒這麼簡單
根據報導,那位董座說「那天只是要資遣一位資訊部主管,因為感覺被人監控,在辦公室、汽車裡都找到密錄器,結果太太、2個兒子和小舅子都衝進來,小兒子脫鞋作勢要打我,我拿出防身用的辣椒水槍朝牆壁射,要大家冷靜。沒想到短短幾分鐘內,包括警察、消防隊都到了,還出現一個沒看過的醫生,說我有躁鬱症,就馬上把我強制送醫。」然後就在醫院待了10天。
躁鬱症在醫學上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加上他拿辣椒水槍開噴,確實有可能會被當成「疑似病人」強制護送就醫。不過送醫後是否住院,要經過好幾道關卡審認,而且送醫時警察就要通知地方政府,就算安置也不能超過5天,怎麼住院這部分的過程報導並沒有交代,信或不信就見仁見智。
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不一定需要被隔離,隔離常常也不是治療最好的方式。
不過出於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不瞭解,片段的將所有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認為是瘋子,認為有傷人的可能,而希望望能將他們隔離處置,而讓醫院、警調體系都有莫大的壓力。
但這樣的認知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並沒有幫助,也只會造成社會的恐慌,醫療上的判斷就交給專業醫師,但對待疾病正確的態度每個人都需要建立。
對待 精神疾病 者 之 正確 態度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命中,永遠不會缺乏內心的衝突:特立獨行或隨波逐流、獨自生活或融入群體、羨慕成功或無視於它、嚴厲教養或放任孩子成長、聽從父母的話語還是追尋自我……我們被拉入這些衝突與矛盾之中,選擇跟隨大眾,抑或沉浸在衝突的痛苦中又無法脫離。
【衝突1】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
>>>我們到底是真心喜歡某個人,還是因為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喜歡上這個人了?
【衝突2】是習慣還是確切的悲傷
>>>父母去世,我們表現出來的痛苦,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習慣如此表達?
【衝突3】是熱忱還是看中利益
>>>我們想要成為醫生或是律師,究竟是真的喜歡這個職業,抑或是看中這個職業的收入?
【衝突4】是真心還是形塑出的表面
>>>我們總說希望孩子能幸福、獨立,到底是真心想做到這一點,還是在外人面前隨便說說?
周遭環境帶來的想法、觀念、文化……總是與我們真正的想法背道而馳,於是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擺脫不掉的內心衝突。無法放下卻又逃避不了的「理想自我」,讓我們不斷的用各種防禦機制來面對外界、面對可能遭遇的衝突,就算會傷害自我人格也在所不惜──我們抹滅了自我,選擇順從他人;我們不信任這個世界,所以選擇控制一切;我們屏蔽了所有情感,害怕與任何人有更深入的交流……但是,我們卻逐漸發現,內在失衡逐漸侵蝕了我們的生活。
讓我們看見隱藏的內在矛盾、學會面對不平衡的衝突,…找回安定的內在、成為最真的自我。
取自《我們內心的衝突》
*********************************
「主動體驗衝突可能讓人覺得痛苦,但這卻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才能。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在遭遇衝突的時候,拿出勇氣去面對,同時儘量去尋找解決辦法。」
人格結構的衝突,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來源,這是佛洛依德的假設。卡倫‧荷妮則傾向用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更貼近我們的理解,去解析我們所遭遇的心理困境。
只要走出去,願意做點事,內在的糾結衝突便難以避免。然後,犯錯、挫折,隨著我們不斷回應環境的變化,應運而生。願意面對,才有活路,才能多一點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的自我,去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別小看這一點,我在談人際溝通的時候,會提到,有些人在發脾氣的當下,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者要的並不合理,可是沒經過清楚檢視,不斷進行無效的溝通,傷人傷己。
但是藉著閱讀,我們可以不斷釐清,社會要的是什麼?而我個人要的是什麼?並且鼓起勇氣,為自己主張!
「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才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值得羨慕,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很多人遇到心理衝突,一句話「不要想太多」,不只勸他人,也這樣面對自己。這便是一種壓抑與否定,可惜啊,連自己的所知所感都不願意尊重地對待,長此以往,自己就變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時的虛假的平靜,確實不堪一擊,講起話來,漏洞處處,卻又沾沾自喜。
我分享大師智慧,固然有些篇章或文字的使用會略顯生澀難解。然而,對於自我認識與理解,大有裨益。
出版社希望我提醒各位,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文/ 卡倫‧荷妮】
首先我要強調:有衝突並不等於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們的生命中,絕不會缺少內心的衝突,比如我們生活中的夢想、樂趣和看法,經常會和周圍的人對立。生命會出現內心的衝突,其實和我們經常與環境產生衝突是同樣的道理。
■ 衝突是人類的特權,也是無法避免的負擔
動物本能決定了動物大多數的行為,牠們並非想要就能作出如交配、哺育後代、尋找食物和防禦等等這些事情,很多時候早已被決定。只有人類能夠做出選擇,這是人類的特權,但也是人類的負擔,因為人類必須做出選擇。我們的願望有時候可能完全相反,比如:想要有人陪伴卻又不希望被打擾,再比如想要念醫學卻又不想放棄音樂,這時候我們就要做出選擇。或者,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想做的事情,比如:必須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時候,我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和愛人待在一起;我們可能會面臨「認同他人想法」以及「表達相反意見」的局面;又或者,兩種相反的價值觀擺在面前,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像是戰爭期間,到底是去當兵打仗,還是留下來照顧家庭,就是非常艱難的選擇。
我們所處的文明決定了這些衝突的種類、範圍和程度。如果這種文明傳統維持不變,個體產生的衝突就會非常少,可供選擇的種類自然也不多。不過,衝突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完全消失。一種忠誠很可能與另一個相互矛盾的,而個人願望和集體義務,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文明快速轉型期是可以共存的。在這個時期內,人們有無數個選擇,但是要真正做出決定並不容易:在想法上,他既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也可以隨波逐流;在生活上,他既可以獨自生活,也可以融入某個群體;對於成功,他既可以羨慕,也可以無視;對於孩子,他既可以進行嚴厲的教育,也可以不管不顧;對於男人和女人,他既可以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也可以用相同的態度來面對;對於兩性關係,他既可以認為是外顯的情感,也可以認為是單純的欲望;在種族問題上,他既可以看不起其他種族的人,也可以認為種族並不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而這樣的選擇還有很多。
生活在這個文明中的人,必須經常面對這類選擇,這一點不容置疑。所以,在這方面發生衝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大多數的人在面對這些衝突時,總是被意外事件左右,別人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被拉進矛盾當中後,根本就沒有理解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忍不住讓步。這就說明,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些衝突,更沒有任何解決方法,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而我在這裡說的,都是沒有罹患精神疾病的人。
所以,想要發現矛盾,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要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而,這還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感情:比如對於某個人,我們到底是真心喜歡他,還是因為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喜歡上他了?面對去世的父母,我們所表現出來的痛苦,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習慣如此表達?我們想要成為一名醫生或是律師,到底是真心喜歡這個職業,還是看重其收入和社會地位?我們總是說希望孩子能幸福、獨立,到底是真心想要做到這一點,還是在外人面前隨便說說?我們自己的真正感情和需求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 看清衝突的先決條件:健全價值觀
想要看清衝突,首先要建設一個健全的價值觀。因為衝突大多是受到觀念、信仰和道德觀影響而產生。只有我們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引起衝突並指引我們做出決定,別人的價值觀不會對我們產生這種影響。當我們接受了新的觀念之後,就可以輕易的用新的價值觀代替原有價值觀。如果單純的把別人的價值觀當成自己的,關係到自身利益的衝突便無法產生。比如,儘管父親的心胸並不寬廣,但是兒子卻從來都不這樣認為,所以,當父親安排讓兒子去做一份他並不喜歡的工作時,兒子的內心就不會因為抗拒這份工作而產生衝突;一個男人明明已經結婚,卻又愛上了另一個女人,這時候的他就已經陷入衝突。此時,他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婚姻,自然也不能針對衝突做出決策,只能找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就算察覺了這樣的衝突,也必須願意且能夠放棄兩個衝突當中的一個。然而,我們的感情和信仰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很少人能夠真正意識到,並且能夠自願放棄其中一個衝突。之所以不願意放棄衝突,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欠缺安全感和幸福感。
任何決定都有可能是錯的,所以做決定的前提是:願意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願意承受錯誤決定帶來的所有後果、不怨天尤人,以及有能力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他可能會想:「這個決定是我自己做的,和別人沒有任何關係。」他必須具備大多數人都沒有的內在力量和獨立性。
那些完全不受衝突影響、做什麼事情都非常順利的人,無疑讓因為衝突而產生龐大壓力的人,感到既妒忌又佩服。當然,我們確實有理由佩服他們,就算我們不願意,也必須承認這一點。那些人可能有完整的價值觀,所以衝突基本上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或者那些外表有著強者鎮定自若氣度的人,是因為多年的衝突,以及必須下決策的需要,早已失去了根除的力量。然而,我們所看到的鎮定很可能是假象或是表面現象,我們所佩服的那些人,其實也是隨波逐流或是透過小聰明得到一些好處,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和信念,真正、主動的解決衝突,基本上是靠冷淡、服從或者是運氣好。
主動體驗衝突可能讓人覺得痛苦,但這卻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才能。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在遭遇衝突的時候,拿出勇氣去面對,同時儘量去尋找解決辦法。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才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值得羨慕,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如果生活中充滿了衝突,不要說解決,就連面對都很困難,但是我們不能選擇迴避,因為我們還要活下去。而認清自己和建立自信幫助最大的,就是教育。生活需要一個奮鬥目標,也需要一條正確的道路,若想找到它們,就必須先理解和意識到選擇中所有因素的重要性。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內心的衝突:【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是發自內心還是社會期待⋯⋯】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解開你內在煎熬的療心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23
【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對待 精神疾病 者 之 正確 態度 在 Mental Disorder, Insight, Asperger - Free Fallin' 的推薦與評價
在判斷「病患是否有病識感」的過程中,醫者必須非常的謹慎,避免只用自己 ... 我們的社會是否具備對於精神疾病正確的觀念與友善的態度,讓他可以接受 ... ... <看更多>
對待 精神疾病 者 之 正確 態度 在 王婉諭- 「精神病人,就該去住精神病院啊?」 先前伊甸活泉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希望能夠好好解釋的是,我們絕無貶低醫療人員的用意。在摸索、爬梳這個議題的過程中,我們理解到,早期是由醫療院所承接精神疾病者的醫療、收容養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