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孟母的煩惱(3) 中年級的孩子 妳在學校都在做什麼?
這個問題我真的每天都在問咪咪也問自己和老J。因為咪咪看起來太開心了,每天9點上課,3點就下課;從來沒有回家功課;還跟我說:我每天都很期待去學校上課!
有被害妄想症的媽媽因此覺得:妳這麼開心,是不是在學校都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直畫畫?一直玩桌遊???
可是看起來也不是啊,看她跟我分享的工作項目,每天都有閱讀、寫作和數學,還有很多是跟認識新字彙相關的工作⋯,跟在台灣學習的主要科目一樣啊!可是問咪咪真的問到翻白眼,所以還是靠自己研究比較快,以下就分享給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吧!
咪咪是Year4, 所謂的教室指的是一個大的Learning Common(LC),裡面包含了開放式空間和4-5間小型的綜合教室和Science Room,方便學生分組上課。
半混齡的學習模式,每個LC包含3個年紀的孩子,像咪咪這個LC就以Y2-Y4的孩子為主。雖是Y2-Y4的教室,但在進行workshop的時候,孩子會依照assement的結果進入適合的group中一起學習。按照紐西蘭的八個橫向學習層次帶,每個年紀的孩子,可以依照其學習成果,往上或往下跨越兩個年級學習。以咪咪Y4為例,如果學習成果佳,則可以與Y5Y6的孩子一起學習;若學習成果比較落後,也可以與Y2Y3的孩子一起學習,孩子被允許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速度前進。(參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EveryoneIsInTheirOwnTIMEZONE)💕
🙋🏻♀️那麼Y2-Y4中年級教室是怎麼進行學習的呢?
進入中年級之後,由於孩子的心智較為成熟,同時也已適應學校的生活及學習。因此邊玩邊學的模式會逐漸被 #ImmersionLearning (#沈浸式學習)及 #ProjectLearning (#主題式學習)的學習模式取代。
🙋🏻♀️ 請簡單解釋沈浸式與主題式的學習模式以及其目的?
HPPS裡,每個學期會會有3-4個教學主題,每個主題都會進行大約3-4週。在這段時間,所有的課程和工作都與主題經過串連和整合,因此教室環境會讓孩子可以很自然的沉浸在這個主題中,透過自行選擇的工作來進行自我學習;與他人(同學或老師或父母)進行互動/討論/挑戰/問答,以獲得多樣化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完成Project的過程中,也可以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學習模式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經驗應用在現實生活層面,未來在遇到措折與難題時,可以幫助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 請問中年級孩子的課表是⋯?
每個人的課表都不一樣!因為中年級孩子的一天,就從自行安排課表開始!除了Reading, Writing, 和Maths的workshops以及Specialist以外, 其他時間孩子可以自行安排老師因應主題所設計的各種工作。
🙋🏻♀️老師如何因應主題來設計工作?
每個LC的老師在進行特定主題教學時,會將其融入在語言、數學、社會、科學、美術等…各種學習領域,進而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工作。
以本期的主題”#Sustainability”(永續性)為例,這個主題抽像又廣泛。不是一堂課就可以探其全貌,因此老師將其應用在不同科目,形成各式各樣的工作,學生可以藉由每日的規劃,透過不同層面或學科來學習和思考有關”Sustainability” 的相關知識與資訊。例如:
應用在數學上,Family food math;
應用在寫作上,Wellness Journal…
應用在美術上,Water Art, 請你畫出乾淨的水從哪裡來;
應用在社會上,Rubbish Sorting,垃圾如何做分類;
設計的內容自然又貼近生活,讓孩子可以廣泛的認識/涉略與主題相關的資訊,進而激發孩子的興趣,更可以發掘自我的專長及潛力。
🙋🏻♀️學校沒有課本也沒有固定課程,那具體來說,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項目是哪些?
紐西蘭小學有 #八大重要學習領域(essential learning areas),包含:
Literacy(識字能力) , Numeracy(算術能力), 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 Technology(科技), Health & P.E(健康與體育), Science(科學), Languages(語言) & The Arts(藝術)。
其中Literacy即Reading, Writing,以及Numeracy即Maths為最主要的學習項目。
因此週一到週四都會安排Reading, Writing, 和Maths 的workshop。老師會在workshop中讓孩子學習新的知識,讓孩子將新的知識運用在各個project及工作中。而孩子的Weekly Must Do's的都在這三個項目中: 如 weekly writing,handwriting, reading to self, Maths Wall, Maths challange...。
因此雖然可以安排自己的課程表,但大原則是每週必須完成主要學習項目。
至於在其他學習領域上,老師會對應當期的教學主題,設計出不同的”工作”,因此你會有很多的Can Do's可以選擇。(如何設計請參考問答4😘)
每個主題都很龐大且有點嚴肅,但融合到不同領域後,設計出來的課程變得活潑、多樣又貼近生活!
真的跟傳統的授課方式差異很大,就比較沒有被逼著背誦的感覺!我還記得咪咪在台灣上社會課時,每次的考試和作業,答案都很死!社會是有彈性會變化大,所以教學方式應該也要更靈活才是!
結論:
現在可以理解
為什麼咪咪說每天都期待去上學
學習之所以有趣
因為樂在其中
所有媽媽應該可以暫時放下一下了☕️
最後,爸爸分享在教室參訪所進行的活動。
咪咪教室裡的三個老師,利用上期主題”Change”,針對”家長🙋🏻♀️🙋🏻♂️”設計了三堂各10分鐘的小小課程,讓家長可以感受一下學校的教學模式:
首先第一堂是 #STEAM
老師出了一道題目: 請你使用15個紙杯還有30根冰棒棍,做出最高的建築。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使用很原始疊金字塔的方法(完全沒有使用到冰棒棍),疊了5層; 而老J使用一個杯子搭配兩根冰棍的聰明法,因此疊了10層以上。
老師看到後,開心的跟大家說,這位爸爸一定有偷學過STEAM,因此疊出了最高的建築物。 STEM教育也是學校很重視的一塊,它是一種結合科學(S)、科技(T)、工程(E)、藝術(A),以及數學(M)等五種專業領域的跨學科教學方法。其將五大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合,除了補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不足,同時將課程與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做結合,在跨學科領域的教學架構下,孩子可以把重心放在特定主題上,但卻不會侷限於單一學科上去做思考。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學習用不同的觀點來切入思考,並在多元發展下培養出跨界溝通的能力。
第二堂課 #WhatiIsMostImportant?
老師說很多的技能在過去被認爲重要並且無法取代。但在現今時代,其重要性早已被超越。例如,以前學校可能會要求學生死背每個國家的首都 ; 但現在使用網路搜尋,不到一秒就可獲得答案,因此電腦科技及工具使用能力的重要性已超越背誦能力。
第三堂課 #ClassroomImagining
老師請家長在紙上畫出夢想中的教室。她說,傳統教室的設計是讓老師在前方講台,學生排排坐聽講。然而,現代化的教學法,是讓小孩自己找一個舒適的空間,不管是坐在地上、懶骨頭裡面、還是小桌子,老師可以隨時走動到每個小孩身邊,方便了解每個人的程度與進度,除了提供小孩個人化的學習,孩子更可以融入和享受學習。
短短三堂課,老師向家長表達了”改變”所涵蓋的不同面向,同時也告訴我們將學習的主題融入在各種不同情境中,孩子的學習可以更自然更多元更豐富。
圖片:
咪咪教室裡的各種Must Do's & Can Do's 以及爸爸當天的工作成果- 10層高STEAM建築物
想看低年級的教學方式,請參考上一篇
孟母的煩惱(2) 低年級的小朋友 你怎麼每天都在玩?
小尋y2教學 在 跟著莎莎一起旅居紐西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五章 孟母的煩惱(2)低年級的小朋友 你怎麼每天都在玩?
克克去學校第四週,前兩週都還在適應中,很多時候他不願意進個別小教室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而是在共同空間玩了一整天的拼圖或樂高,甚至是玩iPad看影片…
我當時認為學校只是單純的要讓他穩定下來,但了解更多之後,發現原來這些都是教具的一部份。每個孩子,不論你是幾年級,在學校裡,老師們會尊重你今天決定想要做什麼,不會強行的要求你必須做什麼,因為在這樣情況下做學習是沒有意義的。
HPPS的教學理念就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行有意義的(Purposeful)、互動的(Engaging)、開心的(Enjoyable)並且融合生活的(Authentic)學習。
在這個理念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信任與尊重)是良好學習的第一步,因此低年級Y0-Y2的教室中結合兩種教學方式來實現: 一是Reggio Emilia(瑞吉歐教學法) ; 二是Play Based Learning(邊玩邊學)。
#ReggioEmilia(#瑞吉歐教學法)源於意大利,是一種創新且富啟發性的幼兒教育,其是一個以孩子的興趣為重的教學方式,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潛力,這種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了解他們的世界及自己的定位。教學法沒有固定課程,而是以計劃(project)作學習形式,並藉由各種活動及材料啟發孩子們的創意。
#學習環境極為重要:Reggio Emilia認為環境是第三位教師,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充滿自然光、秩序且美麗的環境,開放的空間沒有雜亂,每個角落都放置有不同的材料,每一個材料都有著其教育義意,用來刺激孩子們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興趣,並鼓勵孩子們進行合作、交流和探索。
#教育注重合作關係:Reggio Emilia非常強調孩子、家長和教師三方面的合作關係,教育空間由兒童和成人們一起照顧,同心協力建構有意義、歡樂和充滿可能性的學習環境。
#老師的角色為輔助: 老師因應小孩的需要來輔導而不是單方向教學,也就是說每個孩子會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進度,目的是希望可以精進表現好的項目,而其他表現落後的項目可以按照個別孩子的速度進步。
#PlayBased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邊玩邊學。學生藉由遊戲來學習,老師從中觀察、發問和挑戰,這些挑戰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發展。對許多家長和老師來說,玩耍是一件很浪費時間的事,但實際上玩遊戲是兒童社交,也是情感、身體和認知發展的重要成份。遊戲不會有預定的結果或時間限制,所以藉著玩遊戲可以允許孩子帶著不確定性來進行以測試自己的想法。在遊戲過程中,不論是個人或群組的遊戲,孩子們在無形中自我探索、並透過與同學的互動來發展判斷及談判能力、並了解如何承擔風險…這些就是遊戲的義意。孩童經常進行有意義的遊戲可以幫助其擁有良好的記憶及語言發展能力,並使孩子行為變得規律,這有助於孩童適應學校的生活及學習。
Reggio Emilia(瑞吉歐教學法)和Montessori(蒙式教育)有些類似,目前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是在蒙式教育比較注重獨立自主,比較優雅有秩序 ; 而Reggio則注重群體互動,相對來說比較放任,所以通常小孩會玩的很瘋,不穿鞋或搞得全身溼澾澾髒兮兮回家。有這些感觸是因為咪克之前在台灣就是讀蒙式的幼稚園,因此溼澾澾髒兮兮是有點挑戰控制狂媽媽的神經…不過媽媽也得順應時勢改變才行。之後如果之後有發現更多的異同點,再來分享。
Y0-Y2的學習方式如上,那學習內容有哪些? 其實大項目不外乎就是Reading, Writing, 和Maths。老師說,實際上在真正開始Reading, Writing, 和Maths前,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材料、教具放置在各處。老師以孩子的角度,告訴爸爸媽媽們:
* I WILL LEARN TO READ but first I need to … Rhyme, Look at books, Track, Talk, Build, Do puzzles
* I WILL LEARN TO WRITE but first I need to … Imagine, Build, Scribble & Draw, Manipulate, Climb, Play with letters & words.
* I WILL LEARN MATHs but first I need to … Count, Sort & Match, Explore, Measure, Pattern, Recognise shapes.
父母在家裡可以協助孩子們進行自主學習,老師提供一些網路資源和工具,讓孩子在家也可以學習Reading, Writing, 和Maths。到這裡我真的才大悟,原來堆積木、拼拼圖…等很多看似打發時間的材料是教具的一部份,孩子不是只是在玩,而是為了學習做熱身呢!
最後,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大小肌肉群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提供了一些在家可以陪孩子邊玩邊訓練的ideas。例如:
在家用舊木材做一個平衡木,讓孩子在上面自己行走; 用枕頭或紙箱佈罝成一個小型障礙賽,讓孩子們或跑或跳; 大人與小孩輪流向上丟接球,每接到球就要講出下一個字母ABCs或123s ; 在家裡的各處藏特定物品,再用顏色或形狀做為線索,進行尋寶遊戲……
哇~ 怎麼每一個感覺都很好玩,我以前怎麼都沒想過呢?! (還有好多,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看更多的ideas!)
結論: 低年級的學習方法 --> 玩耍可以成就有意義的學習。媽媽要謹記在心。
圖片:
克克上學第七天 雖然還不適應也還不夠有安全感
但他看到了擺在地上的地球儀
仍然專注的找出他最熟悉的兩個國家
台灣🇹🇼和紐西蘭🇳🇿
現在看起來 隨處是教材 ❤️
預告下一篇:
孟母的煩惱(3) 中年級的孩子 妳在學校都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