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傳產:
-航運-1.58%,成值957億,佔成交比重28.74%,長榮及萬海平盤、陽明-5.26%、台驊+4.29%、四維航-2.02%、新興-2.72%、裕民-3.92%
-鋼鐵-1.37%,成值159億,中鋼-0.26%、燁興-6.18%、燁輝-3.16%、中鋼構+6.15%、威致+4.25%、大成鋼-3.63%
-航空,華航-2.01%、長榮航-3.19%
電子相關:
-電子股-0.25%,成值1573億,佔成交比重47.24%
-IC設計,成值649億,聚積+7.98%、九齊+6.94%、創惟+4.91%、新唐+4.63%、晶宏+4.33%、晶豪科+2.14%、敦泰-1.34%
-IC封測,精材-5.94%、同欣電-5.53%、南茂-4.43%、菱生-3.72%
-車用電池,美琪瑪漲停、聚和-2.96%、順德-4.71%、統振跌停
-ABF,欣興+1.11%、景碩-1.15%、南電-1.18%
防疫相關:
-電商,東森跌停、91app-8.63%、網家+3.65%、富邦媒平盤
-生技,高端漲停、基亞+5.26%、台康生+4.74%
-今日心得:
今天是股市小王子的下集,之前重看了一次小王子覺得有些感觸,跟大家分享一下。聯電小狐狸只是覺得聽起來很可愛亂取的名字,不代表推薦喔!!
小狐狸不說話了,久久地看著塔莎。
「請……投資我吧!」它說。
「我很願意。」塔莎回答,「但我沒有很多時間,我還要去尋找飆股。」
「我們只了解我們投資的東西,」小狐狸說,「人類總是不想花時間去做研究,只想買現成的飆股。不過,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如果妳想要一個穩定獲利的標的,就投資我吧!」
「我該怎麼做呢?」塔莎問。
小狐狸回答:「妳得有耐心,做好研究才可以下單,像這樣,坐在電腦前。我用眼角的餘光看妳,妳什麼也不要說,語言是誤會的源頭。但是,研究越透徹,就可以買越多我的股票……」
第二天,塔莎下單了。
小狐狸對她說:「妳最好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下單。比如,如果妳固定十點鐘下單,那麼從九點鐘開始,時間越挨近,我就會越開心。到了十點鐘,我就坐不住了,我就會擔心,這就是幸福的代價!
如果妳隨便幾點鐘下單,我就永遠沒法知道幾點鐘該KD黃金交叉等妳……必須有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塔莎問。
小狐狸說:「這也是完全被人忘掉的事情。儀式感,就是確定一個時間與其他時間不同的方法。比如,外資有一個儀式,他們每星期都有一天會倒貨給航運的韭菜,那天就變成了水鬼日!
我可以知道水鬼日他們不會注意到我。如果外資隨時倒貨,天天都一樣,我就沒有辦法休息了。」
就這樣,塔莎投資了小狐狸。但隨著股價攀升,離別的時刻快到了,小狐狸說:
「啊,我會哭的。」
「這都是你的錯。」塔莎說,「我不願意你難過,你卻要我投資你……」
「沒錯。」小狐狸說。
「可是你會哭的。」塔莎說。
「沒錯。」小狐狸說。
「你什麼好處都沒得到嗎?」
「有的。」小狐狸說,「多虧韭菜的味道。」
「再見!」塔莎說。
「再見!」小狐狸說,「臨別前跟妳說個秘密,你知道狐狸是怎麼叫的嗎?」
「這我知道。」塔莎說,「我有聽過那首歌。」
「那我再跟妳說另一個祕密好了。」小狐狸說,「它很簡單:只有用心看,才能看清楚。重要的東西新聞是不會寫的。」
「重要的東西新聞是不會寫的。」塔莎重複著,要把它記住。
「因為妳為了妳投資的船花了那麼多時間,它才變得那麼重要。」
「因為我為我投資的船花了那麼多時間……」塔莎重複著,要把它記住。
「韭菜已經忘了這個真理,」小狐狸說,「但妳不要忘記。妳永遠都要對妳投資的標的有責任。妳對妳投資的船有責任……」
「我對我投資的船有責任……」塔莎重複著,要把這句話記住。
小王子狐狸代表什麼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和孩子好好說沒有用? 讓翩翩寶鴻告訴你】
「...當幼兒因為不了解規則而犯錯時,當然需要成人解釋和說明,但在現場我們看到的是很多三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早已了解所有的規則道理,但還是不斷試探爸媽的底線,很可能是曾經因此而得逞過,或是根本在和爸媽玩權力遊戲... 」- 何翩翩 園長
「...近年,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家長被孩子逼得節節敗退、充滿挫敗,陷入教育的窘境。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在這愛裡面,有著太多隨性與隨順,卻少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該有的規範與原則。...」- 羅寶鴻 老師
我的好友何翩翩園長,去年圓滿了自己多年心願,在台北成立了服務孩子與家長的「牧村親子教室」。有感於看到這世代太多家長,都正用著不正確的教養觀念與方式來對待小孩,既辛苦了自己、又蹉跎了孩子,翩翩園長有感而發,寫了以下這篇文章。
在文章中看到,翩翩園長是目前眾多親子教養專家中,少數不忌諱直接說出孩子應該要「合理管教」的教育者;而確實,在現今教育現象越來越混亂的社會中,大人教育孩子時必須要有該有的權威,才能幫助孩子從錯誤的發展方向中引導回來。
記得以前我在學習蒙特梭利時的指導老師 - 杜博威博士,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蒙特梭利教育代表,她曾對我說:
「成人教育孩子,是需要有權威的;但我們要有的是『理性的權威』,而不是『非理性的權威』。」(詳見【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一書)
此理性的權威,我想正如同翩翩園長所說的「合理的管教」,亦即是正向教養裡和善態度中必須同時兼備的「堅定」。雖然詞彙使用不同,但亦有相同涵意,殊途同歸之妙也。
近年,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家長被孩子逼得節節敗退、充滿挫敗,陷入教育的窘境。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在這愛裡面,有著太多隨性與隨順,卻少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該有的規範與原則。大人都心亂了,孩子怎麼會安定呢?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連我們大人對規範的準則都錯誤了,孩子又怎麼會對?這確實是值得我們當代父母省思的一件事。
翩翩園長在本文章裡,除了清楚說到她所看到的家長出現問題的原因,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以外,莫後更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一個重點:
『「家」是培養孩子控制力、挫折容忍度最好的地方,因為孩子知道你愛他,也相信你是出於善意的在管教他,與其讓孩子之後到了學校,未來出了社會才被學校、社會磨練,痛得遍體麟傷再來學習和改變,不如讓我們在家中畫好界線,做出堅定與合理的管教,不用怕孩子哭鬧,穩穩接住他的情緒,不需要擔心管教會讓孩子討厭你。只要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孩子反而會因此更有安全感,因為他將知道你是一位有原則並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大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位舉止合宜,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尊重他人的人。』
若我們覺得現在自己的孩子無論在情緒上、控制力上、忍耐度上都有不足的話,與其急著去預約醫生或治療師做評估,不如好好檢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因為這或許才是治根之本啊!
經翩翩園長本人同意,謹在此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by 何翩翩園長)
在我們牧村親子教室有不少相當用心的爸媽,有時甚至連在一旁的我們,都會無比驚訝他們對孩子的耐心,要回家了卻不肯穿襪子,媽媽可以花上十分鐘講道理說服他;在教室不斷尖叫,媽媽可以無條件的包容,慢慢和他溝通;甚至曾經發生老師蹲下來請小孩不要再猛踩教室的垃圾桶,孩子忽然一拳打在老師的鼻子上,老師痛到講不出話,媽媽看到小孩不肯道歉,就把小孩帶到旁邊去好好說,過了好久孩子才過來有點不情願地說:「對不起。」
不是都已經耐著性子,照書上說的做良好的身教、不吼不罵,示範好好說話了嗎?為甚麼孩子反而越來越難教呢?
首先我們先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要管教小孩,通常不外乎四個面向:
1、安全性考量:當孩子可能發生危險,或誤判自己的能力時,我們必須立即出手管理,像是在馬路上奔跑、闖紅綠燈等,適度的、依照孩子發展的需要而給予保護和限制是必須的。
2、行為界線:當他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或群體的權益,或是甚至是違反了文化中的價值傳承,我們都應該要進行管教,這些價值傳承是社會化的一部分,如看到長輩打招呼、公共場合不喧嘩、不能當別人的面說他長得醜、生得胖等,而這些種種的界線當然不應該只是流於儀式或是造成孩子莫名的壓力,而應該是成人身教過後發自內心對於環境、文化與他人的一種尊重。
3、學習承擔合理的後果:這是孩子「控制力」的一種展現,不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被威脅恐嚇後的反應,如果只是出於外在的控制,當外力消失時,孩子反而會有更大的反作用力,甚至變成兩面人,連親子關係都可能被破壞,有些孩子18歲一成年就急著脫離家庭,很可能就是出於長期被壓抑,並沒有把對的價值觀內化,真正的管教應該是讓孩子「服氣」,就算還是想要熬夜玩手遊,但是當爸媽提醒時,知道要為自己的生理負責,所以放下手機準時上床睡覺,是一種像是「小王子」故事中最後小狐狸被馴服的感受,而不是出於害怕威權而不敢去做,這樣一來不但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負擔應有的責任。
4、面對現實:這也是我們一直大力疾呼的「挫折容忍度」,要讓孩子快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學會如何面對『不快樂』!」。不是你想要就可以擁有,不是你想贏,大家就要讓你。身為成人我們都知道快樂和不快樂的事永遠是相伴而來的,沒有永遠快樂的工作、婚姻、朋友關係、生活…,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懂得活在快樂的「無菌室」中,將永遠無法獨立的面對這個世界。
在我們教室中目前最讓老師困擾的,應該就是爸媽對於孩子的行為界線管教上模糊不清,當幼兒因為不了解規則而犯錯時,當然需要成人解釋和說明,但在現場我們看到的是很多三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早已了解所有的規則道理,但還是不斷試探爸媽的底線,很可能是曾經因此而得逞過,或是根本在和爸媽玩權力遊戲,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合理的管教」,而不是還在努力說明解釋,那些「好好說」根本都是多餘的,請記住「溝通」是不會幫助孩子行為改變的,只有良好的管教才能做到。
甚麼是合理的管教呢?就是當孩子在教室不斷尖叫時,你必須清楚、堅定的告訴他:「請你不要在教室尖叫,這樣影響到大家,也讓我們耳朵很不舒服,如果你還是做不到,我就會把你抱到教室外面,等你準備好再進來。」而不是當孩子不斷尖叫時,轉頭告訴老師:「他可能是今天沒有睡飽,所以情緒比較不好」,你不需要代替孩子和老師道歉,因為這是孩子的問題,請讓他去面對、改善,並請陪伴他積極處理。
當孩子出手打了老師一拳,請你拿出該有的管教強度,這絕對已經違反文化中的價值觀,更是非常不尊重師長的表現,當下立即喝止並糾正孩子是必要的,而不是帶到旁邊好好說、慢慢溝通,努力說服他、拜託他來和老師道歉,小霸王的養成,就是出於成人的過度尊重,你的溫和討好,卻助長了孩子的無理任性,不可不慎啊!
「家」是培養孩子控制力、挫折容忍度最好的地方,因為孩子知道你愛他,也相信你是出於善意的在管教他,與其讓孩子之後到了學校,未來出了社會才被學校、社會磨練,痛得遍體麟傷再來學習和改變,不如讓我們在家中畫好界線,做出堅定與合理的管教,不用怕孩子哭鬧,穩穩接住他的情緒,不需要擔心管教會讓孩子討厭你,只要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孩子反而會因此更有安全感,因為他將知道你是一位有原則並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大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位舉止合宜,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尊重他人的人。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小王子狐狸代表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界線、架構、關係】
.
●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
目前網路上以社會大眾為閱聽受眾,教導大家如何判斷心理師是否踰矩或是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師的文章已經很多人寫。「心理師,日常」的閱聽受眾設定在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對於心理治療領域有興趣的人。因此我會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從界線、架構、關係來看。」。當然,這類文章絕對不可能多「精簡扼要」,應該標註「文長慎入」,不過依照以往經驗,我對大家的耐性有信心(?)。
.
心理師一定會學過倫理與法規,會發現,心理治療真的很囉唆,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學習者或是一般社會大眾往往只看到「不行」,但卻不見得清楚「為什麼不行」。那我現在要講的就是「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搞不清楚背後的原理原則與脈絡,很多時候可能只會感覺到這些規範,對於心理治療的從業工作者來說只不過是種又臭又長的「教條」。衍伸出的感覺有可能是好不通人情、好冰冷、好僵化、真古板。為什麼不可以?哎呀,這樣也沒關係吧?這樣比較有「人味」吧?而忽視了這些規範的重要性。
.
● 我稍微整理一下,近日網路上爭議事件,並改以疑問句的方式列出:
A. 心理師可以創立網路社團,讓(前)案主們可以在裡面討論嗎?
B. 心理師可以向案主透露其他案主的個人資訊嗎?
C. 心理師可以邀請(前)案主去喝咖啡?或是約私下見面嗎?
D. 心理師可以邀請案主去吃飯,心理師的家眷陪同,就沒有關係嗎?
E. 當心理師遭受社會輿論壓力,可以把(前)案主的(表達感謝的)治療心得公佈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業上嗎?
.
我不會每一題都直接給答案,但我邀請閱讀這篇文章的(準)心理師或有興趣的讀者思考,上述幾件事情中,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作為心理師,我們當然需要依循《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與《心理師法》的規範,但除此之外,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而這些想法背後的核心信念又是為何?
.
不能免俗的,我要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
一、心理治療關係:真實的,但又同時需要「被限制」的人際關係。
.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學的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因此會以成人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立場看事情。我會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真實但卻是需要「被限制」的關係。通常我們會這樣說「治療室內的,就留在治療室。」意味著心理師不應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來到他的日常生活中,除非案主做了或說了保密原則的特例。例如:有自殺、傷人、家暴、性侵等事情。又或是實習心理師有接受督導的必要性。基本上,心理師不會也不應當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治療室外,就算是已經結束治療關係,都不建議如此。
.
(一)「清楚的心理治療關係界線」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清楚的界線:保護案主不受傷害
維持清楚的界線與避免雙重關係是為了保護案主不受傷害。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是人,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來協助我們保護關係與維持良好的界線。治療關係應當是很單純的,不允許衍伸出其他諸如商業合作、情侶、師生、上司下屬等雙重關係。治療關係也應避免原本就有的人際關係。因為治療關係本質上無法迴避權力議題,通常心理師相對於案主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且會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人,有時是在情緒低落或身心狀態較為脆弱的期間。
.
2. 單純的關係:避免關係上的混亂
從治療關係衍伸出的雙重關係剛開始會給人感覺心理師對我好特別、我好重要,但隨後而來的很有可能是感覺自己被利用。而若將原有的人際關係延伸為治療關係,治療雙方原本就認識甚至熟悉,也可能會造成界線的混亂不清,訊息的混亂,治療室中所獲得的訊息與原有人際關係接觸所得到的訊息攪和在一起,而使心理師無法有足夠清楚的思考與個案概念化。而相同的是,雙重關係都容易造成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和案主雙方搞不清楚對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以哪種身分、哪種立場、哪種社會位置來表達,又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顧慮到對方治療關係以外的身分而造成治療上的阻礙。例如:同時是心理師和課程老師的身份,案主就可能會擔心,如果我的治療效果不好,會不會影響我的課程成績?那我是不是應當要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得很好,看起來很有療效,甚至討好身為課程老師的心理師。
.
3. 清楚的身分與位置,才能好好治療,好好地被治療
當治療關係是單純的,心理師就是心理師,案主就是案主。各自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的治療或接受治療,無論是案主還是心理師,都不受對方另一個身分的干擾,這讓除了讓治療可以更順利進行,也更有效能。也因此,心理師應當避免與案主有治療室外的接觸,迴避衍伸出其他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吃飯、喝咖啡這些看似平常的人際互動也應當避免。至於結束治療後,是否就可以約出去喝咖啡,我認為就算結束治療,對案主而言,心理師還是心理師,不太可能一刀兩斷,立刻轉變成另一種身分。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樣的舉動,是有可能讓案主感到混亂、不安,甚至是困惑的。另外主動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件事,是滿足誰的需求呢?(前)案主是沒有義務要滿足(前)心理師的個人內在需求的。
.
個別心理治療關係會是一對一的關係,就算是同一位心理師,不同的案主也會有不同的心理治療經驗,因此對於每個人個別的心理治療經驗,都需要被尊重。同一位心理師,一位案主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不代表其他案主也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相反的一位案主在心理治療中感到受傷或不舒服,也不代表這位心理師的其他案主也在心理治療中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並不認同,把案主拉進和其他案主或其他人的紛爭中。簡單說,在個別治療經驗中,誰都沒有資格替誰證明什麼。
.
(二) 「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好的治療空間,包含物理上和心理上
如果說「清楚的治療界線」是消極的保護案主和治療關係,「穩定的治療架構」就相對是積極的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心理治療架構一般來說是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心理治療,除非特殊原因,否則不會輕易更動架構,就算要更動,也會經過心理師與個案雙方充分的討論。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心理師在了解案主 (也就是個案概念化) 的過程中降低外在環境因素的干擾。這可以讓治療師和案主有機會在穩定的環境中思考與感受。
.
2. 穩定的架構,讓治療更清晰
長期每週固定的時間與固定的晤談室接受心理治療,在動力的觀點就有如母嬰關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在固定時間給予固定量的奶水。因為都固定,所以孩子的變化,今天喝的多,明天喝得少,都可以以較客觀的方式觀察出來。孩子在長大、在改變,照顧者也可以有明顯的感覺。但若照顧者是用隨意的方式決定給予孩子奶水量與時間,很可能就無法清楚地觀察到孩子的變化。
.
回到心理治療上,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外在環境的變動降低,心理師和案主都知道每週的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地點有治療,彼此都會有所準備。例如,案主會知道,啊,我每週三下午六點要心理治療,那我會把工作或雜事盡可能排開,而心理師也會留那段時間和空間給我。治療架構是一個雙方都為彼此準備。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對於小王子的等待,不過不同的是,對於案主和心理師而言,這個感受很多時候不是像狐狸等待小王子那樣,是幸福的,有可能是複雜的、矛盾的感受,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儘管如此,案主對於這些過程的想法與感受都可以和心理師討論,這些感受也都是治療中重要的訊息。
.
3. 心理治療不同於看感冒去診所拿藥
心理治療並不是感冒看醫生,有症狀、有不舒服再來,治療目的只是讓症狀和不舒服的感受消失,相反的,心理治療是深層的了解自己,在治療過程中一起思考與感受。因此並不是一蹴可幾,或把案主的狀態訂一個病名或標籤,說你就是如何、如何,或是怎樣做一定會好。而是需要治療關係的雙方長期的時間與投入,有時花兩三年以上也不為過。
.
二、心理治療關係就是移情關係:當然移情,哪次不移情?
.
在心理動力的觀點下,治療關係就是一種移情關係。我有時會在網路論壇看到有人在談論「我好像喜歡上我的心理師了,我該怎麼辦?」、「你那個是移情啦,不是真的喜歡。」那麼,移情不是真的感情嗎?移情到底是什麼?
.
1. 移情是什麼?
移情是當事人把他早年對於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至治療關係之中。且移情也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喜歡或愛的感受,也有可能是負向的感受,是討厭、憤怒、恐懼等感受。通常會需要被詮釋的會是負向移情,因為在治療關係中負面的感覺過大的話,治療關係張力會很大,案主會因為太難受,乾脆就中斷治療了,所以心理師會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點出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不一定需要標註或點名這是負向移情,但當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有機會被說出來,被理解,被看到,案主通常會因為自己被理解而緩解了不舒服的感覺。然後,治療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
2. 治療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移情嗎?
雖然說是移情關係,事實上治療關係中雙方的互動與感受有三種成因:(1) 案主的移情 (2)心理師的反移情 (3)相對外在現實環境。因此心理師在理解與思考案主的過程中,三者均須兼顧。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可以降低外在現實環境的干擾因素。那麼,案主對於治療的感受和狀態就可以比較歸因於移情。所以治療架構很重要。如果心理架構很混亂,這週週三治療,下週週二治療,我們就比較困難把案主在治療中的感受歸因於移情。
.
3. 面對移情,心理師該怎麼做?
在治療關係中,案主在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下,把自己對於小時候重要他人的情感、情緒、感覺轉移到心理師身上,那心理師要做什麼?當然不是在那裡沉浸在被正向移情的感受中,覺得自己真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師,自己的言語真的好有療效而沾沾自喜。心理師需要去思考的是,案主感覺到的是什麼。無論是正向移情、負向移情,還是那些難以言明的複雜感受。當然有可能是真的心理師的言語帶來的幫助,但也同時可能是案主把自己對於幼年時期的情感關係,帶進治療關係中。
.
而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為何,是坐立難安、如坐針氈,還是治療前一天會做惡夢,或是很開心看到案主來治療?這些心理師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與情緒就是反移情,心理師要敏感於自己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去理解、去消化,而非將之化為行動 ( 即,行動化)。並在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反饋給當事人。以此來協助案主思考與了解自己。
三、 維持界線與架構的挑戰,以及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
心理治療真的超囉嗦,對於心理師和案主而言都是,心理師能做的,是帶著案主去思考這些想要破壞界線的背後是什麼怎樣的感受、想法,這對於治療關係的意義是什麼?但如果今天破壞界線與架構的是心理師呢?已經取得證照的心理師,每六年都需要換照,換照的前提是要參與一定量的研習時數(六年120),其中也有倫理時數的要求。這都是法規在制度上對於心理師本身專業與倫理的要求,遺憾地,這並無法保證每位心理師在面對案主的時候,都能遵守界線,避免雙重關係,不在治療室外和案主有非必要的接觸。
.
心理師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當有想要破壞界線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什麼讓你想要破壞界線,這背後有什麼自己的需要在。讓自己停下來,用思考取代行動化,為什麼想要約(前)案主喝咖啡,為什麼想要邀案主吃飯。這真的為案主著想嗎?這樣的行動背後的欲求是什麼?因為事實上,作為一位心理師,破壞了治療界線,破壞了治療架構,這樣的治療關係,還剩下什麼呢?
.
小王子狐狸代表什麼 在 小王子的愛情哲學 -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小王子 連問了三次。 狐狸:「那是常被忽略的一件事。馴服其實就是『建立關係』」 狐狸:「對我來說,你只不過是個小孩,跟其他成千上萬個小孩沒甚麼 ... ... <看更多>
小王子狐狸代表什麼 在 《小王子》象徵寓意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王子》中的人物可分為兒童和成人,兒童的代表顯然是小王子,而成人的代表則是各個星球上稀奇古怪的人物以及飛行員“我”。 1.小王子:童年原型的象徵.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