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阮鬥陣做
作伙鬥三工
幫助肝苦人
快樂一世人
有愛就有溫暖
今天聖翔救援協會同
華山基金會板橋2站志工
一起前往板橋地區關懷長輩
送上高鈣奶粉給長輩
第一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阿嬤臥床
阿嬤失智症第七級
然後阿公失明
平常都靠兒子在照顧兩老
送上高鈣奶粉給老太太
讓老太太保養身體
第二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阿嬤小腦萎縮以及重聽
三個月就必須到醫院一次
跟孫子相依為命 孫子快50歲有穩定工作
有時候華山志工會陪同阿嬤看醫生
平常孫子上班時 華山也有送餐
今天送上高鈣奶粉給阿嬤
讓阿嬤保養身體
第三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九十幾歲的阿嬤去年失智
跟女兒相依為命
女兒精神障礙 只有國中智商
平常都會有居服員來照顧阿嬤
母女兩人感情非常好
今天送上高鈣奶粉給阿嬤
讓阿嬤保養身體
第四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老奶奶獨自一人租屋
獨居無身體子女
行動緩慢不便
今天送上高鈣奶粉給阿嬤
讓阿嬤保養身體
第五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阿嬤長期臥床
都靠住在樓上的房客靠朋友照顧
兒子住外面久久回來
送上高鈣奶粉給老太太
讓老太太保養身體
第六站
在華山志工帶領下前往
阿嬤失智臥床很久 靠兒子照顧
阿嬤已經不太會互動了
平常創世也會來幫阿嬤洗澡
送上高鈣奶粉給阿嬤
讓阿嬤保養身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錦源,23歲,患有小腦萎縮症第11型。 「仲有一個禮拜就18歲生日,點知會患上一個冇藥醫嘅病。」18歲,本是充滿活力的青春年華,熱愛運動和攝影的錦源正期待著精彩的一生,可惜病魔偏偏在這個時候找上他。 小腦萎縮症是一個殘忍的不治之症。 它不會給你一個死期,亦不會影響你的智商,但患者會逐漸失去運...
小腦症智商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音樂進了耳朵之後去哪裡?
2018-11-12‧ MUZIK AIR編輯部
© CMUSE
如果不是大腦在我們顱骨下以超級複雜的方式在工作,再美好的音樂對我們都只能是充耳不聞的空氣振動而已。儘管大腦如何解析聲音進而讓我們聽到音樂,至今機轉尚未完全明朗,但目前腦神經科學已經能為我們初步指出,大腦究竟用哪裡在「做」音樂,而音樂又對大腦做了什麼。
大腦怎麼處理音樂?
音樂能從各種不同向度來定義,諸如音高、旋律、速度、節奏、音色等等。而人類大腦要產生聽覺,則由較低層次的察覺(detection)循序漸進到較高層次的訊息處理(processing)。舉例來說,「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簡單旋律,並不只是七個音符,而是在空間與時間當中接續起來的聲音頻率、音量強弱與時值長短。耳朵察覺這些微妙的聲音特徵,而大腦不同的區域則負責詮釋耳朵傳遞過來的資訊。在研究大腦損傷的失樂症者(amusia,無法感受音樂)之後,科學家方能在大腦中定位出處理不同聲音向度的部位。
音高
音高是用來堆砌旋律的磚瓦。人類以兩側顳葉處理音高資訊,不過右腦往往更為活躍。有絕對音感的人,大腦構造也不太一樣。神經科學家愛默(Stefan Elmer)的研究就指出,絕對音感者的聽覺皮質(顳葉上處理聲音的部份)與額葉之間有著較強的連結。
速度/節拍
小腦負責處理節拍、節奏與速度的變化。小腦在日常生活中能幫助我們維持運動技巧與全身協調。研究顯示,演奏家的小腦體積會比非演奏家還大,因為演奏家需要精準的時間感與身體協調,才能好好完成演奏。
音色
音色是聲音的品質,與音量強弱無關。當我們辨認不同樂器的音色時,右腦顳葉就運轉起來了——因為音色是不同頻率泛音的疊加,所以處理音高的能力正是處理音色的能力。
情感
杏仁核是大腦當中掌管情緒,特別是引發「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的重要部位。當然,這個部位也深刻牽涉著音樂情感。
另一個被認為與音樂情感有關的部位是海馬迴。海馬迴的功能主要是儲存記憶,而強烈的記憶則與強烈的情感連接在一起,每當音樂觸動了這種回憶,情感也因此受到激發。
若想再考慮其他層次的音樂組成元素,腦部究竟是怎麼同時統整這些,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音樂能讓我變聰明嗎?
大部分的人認為聽古典樂能變得更聰明,這種所謂的「莫札特效應」時常遭人誤解。1990~2000年代許多人都相信,從幼兒時期開始聽莫札特(或是普遍而言的古典樂)能大幅提升智商。聆聽莫札特音樂時,的確可以暫時增進空間知覺與推理能力——不過大概也就僅限於此。然而莫札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在大腦這個主題上依然相當耐人尋味。研究顯示,時常聆聽這首奏鳴曲的癲癇病患,發作頻率會確實下降。
就算不能讓你變聰明,音樂依然是帖良藥
音樂與大腦之間耐人尋味的連結,讓研究者們能夠更深入理解音樂可以如何應用於改善人類生活。音樂治療以腦神經科學研究作為輔助,對行為與情感疾患進行復健與治療,也能用來治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
音樂療法牽涉到腦部結構的知識其中一種,叫做旋律語調療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MIT)。這種療法為患有失語症的病患所設計,主要藉由音樂的輔助,幫助病患重新控制發聲器官,而人類處理說話的主要腦區則位在左腦。韋尼克區(Wernicke area)跟布洛卡區(Broca)區都會影響口語模式,這些部位要是有所損傷,病患就會得到失語症(aphasia)。研究顯示,將旋律語調療法整合進療程當中成效顯著,也能讓病患更快恢復口語能力。
以腦神經科學解析音樂對大腦影響的另一個範例則是腦神經音樂療法(Neurologic Music Therapy)。有一種被稱作節奏性聽覺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RAS)的療法時常被用來讓無法正常行走的病患重拾行走能力,不論其成因是肢體損傷、帕金森氏症、還是中風。在聆聽一組聽覺「信號」(cue)同時,病患要跟著節奏安排自己每個動作的時機,藉此快速重新掌握肌肉運動能力。
此外,一名亞利桑那州的女議員在2011年遭到槍擊,她藉由音樂治療康復的過程還登上了新聞。音樂治療師用這名議員從小就熟悉的流行歌曲輔助,恢復了她的口語能力。
不只腦神經科學家關注音樂
其他關於音樂與大腦的研究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音樂心理學,這也是許多音樂療法發展的基石,同時是一個有待探勘的深邃領域。生物音樂學也關切音樂的心理面向,但更著重音樂之於人類的生物與生理面向。
動物音樂學與生態音樂學則分別檢視音樂與動物、音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最後,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也包括音樂經驗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面向,因為來自不同音樂文化圈的人演奏並體驗音樂的方式,不僅在外顯的行為與反應上有不同表現,在大腦運作層次也有所不同。
音樂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式能讓我們的每日生活變得更好;而認識大腦則是了解音樂如何改善生命的關鍵一步。不過要是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覺得大腦疲累,不如聽首莫札特好好按摩一下大腦吧。
小腦症智商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曾錦源,23歲,患有小腦萎縮症第11型。
「仲有一個禮拜就18歲生日,點知會患上一個冇藥醫嘅病。」18歲,本是充滿活力的青春年華,熱愛運動和攝影的錦源正期待著精彩的一生,可惜病魔偏偏在這個時候找上他。
小腦萎縮症是一個殘忍的不治之症。
它不會給你一個死期,亦不會影響你的智商,但患者會逐漸失去運動協調能力,由口齒不清到完全發不到音;由行路搖晃,到完全走不到路,要坐上輪椅,最後甚至長期臥床。這些情況不會好轉,只會每況愈下,直至死亡。
「我咁後生,你叫我點接受,確診頭三年無出過門口,借酒消愁,試過自殺。」三年裡,錦源萬念俱灰,每日好像坐著等死,面對一個這樣的人生,他如何重新振作?已經要坐輪椅的他,又如何重拾最喜愛的單車運動?今集《港。故》帶你聆聽一個小腦萎縮症病人的自白。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小腦症智商 在 [寶寶] 頭圍太小ˇ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