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29
「沒上五台山,就不算來過 #高知 啊」
雖然我是直到第三次去高知,才自駕上了五台山,當時心中的確發出了如此慨嘆。
這系列寫下來,基本都遵循「正史」的摘要,而不太敢參閱司馬遼太郎先生的《龍馬行》。原因,正如之前寫過,司馬先生為了小說的戲劇效果,加了不少想像的人物與情節。儘管讓故事讀起來更鮮活,但如果一路「參閱」「考證」下去,那真的會沒完沒了。
(之前邊寫邊卡關,這也是原因之一)
但有時如果只按照史料,或維基百科上的生平,流水帳般的紀錄,也的確有點無趣。所以今天,就引用司馬先生小說的一段情節吧。
在小說中,描寫龍馬出發去丸龜等地「劍術詮議」前,有一篇題為〈待宵月〉,講到龍馬的姪女春豬,偷偷約了下才谷家的小姐「美以」,找龍馬上五台山賞月的橋段。
毫無疑問,這位美以小姐,當然也是美若天仙,且傾慕龍馬。而同樣的,對於仍在找尋自己志向的龍馬,這當然又是一段沒有發生的戀情(或也因他將美以視同姪女晚輩看待)。
情節點到為止,但既然提到五台山,就看一下場景吧。
五台山位於高知市東側,可以俯瞰鏡川、國分川、下田川等交會處,從這個高度看,才真正體會到,高知實是背倚四國山地的一座河港城市。
望向出海口的方向,則是浦戶灣。雖然因為浦戶灣口地形彎曲且狹窄,大型船隻無法進入,但卻反而保留了悠閒風情。
展望台的欄杆上,留有一些「愛情鎖」。顯然也是約會勝地,勉強要比喻,有點像是台北市區的圓山(象山離市區太近,陽明山又太遠)。
五台山西麓,靠近平地處,有一座吸江禪寺,小說中也寫到,這是個賞月看海(浦戶灣)的好地方。其實高知以賞月聞名的景點,除了五台山,還有桂濱。有人可能也好奇,寫高知,怎麼都沒寫到桂濱?別急,因為要留到最後。
幾次去高知,多半匆匆來去,雖也過夜,卻無閒暇賞月。怕是要被高知人嘲笑,不懂風雅了。
小說摘要怎麼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請看到最後,有抽獎贈書活動喔!
很少寫西方哲學,雖然我對西方哲學也很有興趣,但畢竟不是本科專業,怕寫錯了會誤導大家,但或許分享一些「摘要」及「閱讀心得」還是可以的。
《瘟疫》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在1947年所撰寫的一部小說,內容描述一個虛構的城市「奧蘭市」突然遭逢了鼠疫,一開始居民生活如常,無所警覺,沒想到疫情愈演愈烈,死亡人數節節攀升,政府不得不下令封城,居民陷入集體恐慌之中,過著宛如被囚禁的絕望生活。
在隔離期間,社會亂象叢生,不僅物資短缺,趁火打劫者所在多有,還有不肖分子藉著瘟疫大發國難財。閱讀卡繆的《瘟疫》,經常會令我們心驚: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卡繆所描寫的,根本就與我們當下遭逢疫情的狀況如出一轍!這就是我常常說的: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最優秀的小說都會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所以小說可以說是一種「可能的現實」;很顯然,《瘟疫》的故事已經從「可能的現實」轉變為「真正的現實」,在我們的周遭上演中。
👉 有興趣的讀者可購買最新翻譯的《瘟疫》(2021,大塊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6?sloc=main]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網路上就經常盛傳卡繆《瘟疫》中的一句話:「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這次閱讀《瘟疫》的過程中,我也特別注意到這句話,出現在大塊出版社《瘟疫》的第191頁。
這段故事情節來自主角李厄醫師與記者藍柏的對話。
這位記者(藍柏)只是剛好經過這座城市的異鄉人,卻突然被疫情困在此地,他想盡辦法卻無處可逃;有一天,藍柏正與李厄醫師討論到是否留在奧蘭市參加「志工服務隊」一事。
很顯然,藍柏不太願意加入志工隊,他認為像李厄醫師這種奮力對抗疫情的人,不過是心中的「英雄主義」作祟罷了——想當英雄而已嘛!——這種心態實在不可取。他們的對話如下:
—
藍柏:「而我呢,我受夠為信念而死的人了。我不相信英雄主義。我知道英雄主義很容易,也得知它是會殺人的。 我關心的是人為自己所愛而生、而死。」
李厄醫師專注傾聽記者的話,目光始終盯著他,輕聲說:「人並不是一個信念,藍柏。」
藍柏從床上跳起來,滿臉激動通紅:「從人背棄愛的那一刻起,他就只是一個信念,而且是個淺薄的信念。而我們恰恰再也沒有愛的能力。放棄吧,醫生。讓我們等待有能力去愛的時刻到來,倘若真不可能,就等待未來解救大家,不要充當英雄。這就是我目前的想法。」
李厄醫師站起來,突然神情疲憊:「您說的有理,藍柏,完全有道理,您要做的事是正確的、是好的,我一丁點都不想讓您改變心意。但是我必須對您說——這一切無關英雄主義,是關係到正直。我的想法或許令您發笑,但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
「正直是什麼?」藍柏突然神情嚴肅地問。
「我不知道一般的定義是什麼,但對我來說,它的定義就是做好我的工作本份。」李厄醫師說。
—
從上面這段論辯中,可以看到作者卡繆的態度。卡繆之所以在小說中創造出一個奮命抵抗疫情的醫師(李厄醫師),並不是為了鼓吹什麼英雄主義,不是要推崇什麼高尚的節操,也無關乎憐憫或同情心;他想寫的,其實只是小人物的「反抗」,無論是面對兇猛的疫情,還是面對荒謬的命運,我們這些小人物似乎都只能在「反抗」中找到一己存在的意義或價值。
大家不要誤會了,「反抗」的行為本身,並不是為了成為某個被歌頌的革命志士(那只是某種政策宣傳中的樣板人物而已),「反抗」往往只是體現在「做好我的工作本份」——無論疫情多麼兇猛,我們都不會向它屈服,始終默默地盡到自己的本分(例如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輪到就去打疫苗……等等),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小人物都能做到的「反抗」。
雖然我是小人物,但是當我在疫情面前進行著「反抗」行為時,就已經與其他反抗者組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這時不管你是不是奧蘭市的居民,你都成了我們這個反抗小隊的一份子,「沒有人是局外人」。
也就是說,恰恰是「反抗」這個行為,讓「我」成為了「我們」,所以卡繆說:「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
本篇文章與「大塊出版社」合作,想要邀請各位讀者一起閱讀卡繆的「反抗三部曲」。這是台灣首度完整出版卡繆反抗系列作品,以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三種不同類型作品展現反抗意志。
👉 卡繆「反抗三部曲」現已出版,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61]
👉 出版社提供「三套」正版書籍(價值1040元)要送給我們「厭世哲學家」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方式如下:
(一)轉貼本文章至個人 FB ,並設定為「公開」。
(二)在你的轉貼文章中,寫下你對「卡繆的認識」、「對厭世哲學家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或是「你個人對於疫情的思考」(三個主題擇一即可),文長不限。
(三)厭世哲學家將在下週二(7/20)選擇其中寫得最好的三篇,送出書籍。(會請出版社編輯以私訊方式通知。)
————————————————————————————————
👏👏👏工商服務時間👏👏👏
【在防疫時代,重新思考生活】
厭世哲學家要開課啦!!這一系列課程,我命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風格」。我要嘗試的是:不想把哲學當成抽象的玄思,而要將哲學放回它所生長的土壤——也就是你我的「生活」中,來探討哲學對人類生活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又能如何指引我們當下的生活行動,甚至解答生存的困境。
👉講座詳細資訊: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aspx?classid=235
共有四堂講座課程,可只參加其中一堂,亦可四堂全部參加。
👉 講座費用:單堂250元
👉 報名全系列講座再享兩項好康:
★好康一:預購系列四堂合享八折優惠,點選「我要報名」後,於「報名方案」處,選擇「系列講座」,即可享優惠價800元。
★好康二:凡報名系列四堂講座,就有機會抽到厭世哲學家親筆簽名的「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乙本(共5名)
7.31 如果「性善」是對的,人類又是怎麼墮落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29
8.14 如果「無為」是對的,是否意味不必再努力?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0
9.25 如果「自然」是對的,文明生活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2
10.16 如果「神話」是對的,科學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3
小說摘要怎麼寫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能夠終結嗎?
《十月終結戰》線上新書發表會摘要
上週五晚間,感謝《十月終結戰》譯者也是生物人類學家 #王道還 先生、前台大感染科孔醫師(林氏璧)、作家 張國立先生,以及特別來助陣的中研院生醫所 #何美鄉 博士,透過線上會議模式,和超過200位讀者分享他們如何看新書《十月終結戰》,以及對疫情走向的看法。
活動雖因為意外遭「會議炸彈」干擾中斷,第二天晚上同一時間,三位主講人再度線上集合,聯手談疫情與小說。在此感謝他們及所有支持的讀者。
兩天的活動中,孔醫師(林氏璧)介紹了書中的「主角」:「恐溝里」病毒。來自印尼西爪哇的恐溝里病毒有著極高R0值(傳染力強大)、很短的潛伏期、出血熱、青壯年死亡率高等特點,與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相似,但醫師也提到:「現實往往比小說來得恐怖」,面對疫情,人類所知太少,小說的驚悚情境可以提醒人們更謹慎面對現實。
張國立老師則以小說家的角度提及寫小說的人對病毒主題充滿嚮往。無論是《末日小鎮》、卡謬《鼠疫》,都以病毒帶來的衝突為題,在擇善縱惡間,展露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譯筆札實雅麗的王道還老師,不但是此書最重要的功臣,更親自為大家介紹《十月終結戰》作者勞倫斯.萊特。他引用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評論,分析這位「報導者」如何受美國媒體界尊崇。
萊特在1993年報導了上世紀80年代轟動全美的大案——兩位女兒出面控訴遭受身為郡副警長的父親長期性侵,更聳人聽聞的是,她們證言父親以及公寓居民參加了撒旦教儀式。<重憶撒旦>(Remembering Satan)獲得了當年美國雜誌大獎,而在九一一事件爆發後,他深入中東採訪,寫就《末世雙塔:基地組織與通往9/11之路》獲普立茲獎、而後還深入採訪了信奉科學的山達基教。
王老師細數萊特的報導作品,並指出他將過去寫報導深入了解的題材全融進了《十月終結戰》,小説十分精彩。
特別來賓何美鄉老師拿到書後很快地就看完了。她笑說,書中對於公衛人員的描繪非常傳神,直言無諱、該說就說,而她特別喜歡書中描寫主角亨利的一對孩子討論天堂會是什麼樣子的段落。
張國立老師曾擔任《時報周刊》總編,他談起自己在SARS 期間最困難的抉擇——要不要冒著染疫的風險,派報社記者進和平醫院進行報導?也因為這個經驗,讀《十月終結戰》時他重新想起那種無所不在的壓迫感。
孔醫師則補充這本書裡寫了好多醫學史,若出現在醫學報告往往枯燥無聊,但小說中不時巧妙地說起歷史故事,簡直是豐富的傳染病史課程,讀起來像是看電影。
王道還老師總結道,不要像國外強調這本小說「預言」了全球疫情,應該看作「寓言」來讀。小說中,書中無論主要、次要角色都面臨著選擇,他們是怎麼做選擇?又該如何面對選擇造成的後果?這是小說、故事的力量。
最後,對於「疫情,能夠終結嗎?」這個問題,孔醫師林氏璧很有信心,他認為Covid-19會像流感一樣,從此與人類共存。但也絕對不要小看「流感化」,歷史上從沒有比流感與人類纏鬥更久的病毒了。
張國立老師則從書中對病毒包膜的描述,體會到一種美感,只是短時間內,恐怕口罩還是得戴牢了。王道還老師說疫情揭露了我們過去美化自身社會的所有包裝、化妝。病毒暴露了社會、政治、經濟的本象,而未來傷口會不會癒合,還得觀察下去。
(記錄:新經典文化.羅士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