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際遇下,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都經歷過遷村的事件,那些曾經留下生活與記憶痕跡的地方,許多當時移動的路徑,都埋沒在荒煙之中。原住民回舊社尋根,不光是找回記憶,也是重新認識傳統領域之中重要的歷史,找到自身認同的定錨。
這篇來自【蘋果日報】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屏東林管處對於原住民古步道的修復計畫。從中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古道乘載著多少過往。我們或許不是原住民的一份子,卻也能給這些古道追憶與尊重。’
————————————
屏東林區管理處育樂課長陳至瑩表示,針對轄內魯凱、排灣的古步道,委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勘查後,提出「舊好茶山徑」、「舊排灣泰武步道」、「巴達因舊道」、「泰武來義舊道」、「舊古樓山徑」、「白鷺望嘉舊道」及「浸水營古道」等7條路徑;屏東林管處也已在霧台、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及春日等地召開6場次的說明會,並舉辦2場次的訓練課程,並找來該二族會修傳統步道的耆老來做文化、經驗傳承,目前已受訓38名族人,成為未來部落修復步道的種子學員。
屏東林管處表示,目前列入評估的有7條步道,但這些步道可能牽涉傳統領域、私有原住民保留地等問題,需與各部落溝通、討論其興闢意願?經評估、討論等若具可執行性後,才能提報計畫,並向原住民族委員會、縣政府及鄉公所等相關單位達成共識後,作為後續經營管理的參考。
被找來當講師的排灣族榮譽步道師呂來謀,講解階梯、步道如何砌石、做水路等傳統工法,他私下表示,他很希望把他自小學會的工法傳承下去,把這些文化實務經驗傳承下去。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810/SECTJ5QGNFBEPNR3QTHBFMZR7A/?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tw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fbclid=IwAR3wZJmGxoaulU_VoY_c1JcSv8tZXmeh-BYxQG_z2iEknPsGY8bsNvSh7Ak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