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制訂規則之前,先檢視親子關係】
情感,是幫助人與人之間更融洽。
規則,則是幫助事情以更快更迅速的方式進行。
教養,則是人與事兩者需兼顧的範疇。
只有規範沒有情感,則人心叛變。
只有情感卻沒有規範,則使人無法無天。
正所謂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想管理人的事情,只靠規則是不可能達成,因此兩者需要花點心思與功夫,是絕對需要的。
因此若有人問我責任如何下放,規範如何讓孩子遵守,我想先從親子關係的生活互動來與大家聊聊。
當大家詢問,想知道當孩子不遵守規範,假日孩子經常出現3C產品成癮的狀態,平日孩子也會偷用手機,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或處罰。回答這個提問之前,我想我有必要先揭露我與孩子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讓大家知道在設定規定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得優先處理。
我所經營的家庭,在假日裡,是最緊密的時刻,遠的不說,就拿就近的假日來說,上週日,我與先生帶著三個孩子,去騎腳踏車了。
腳踏車道風景無限,我們一家五口,一共騎乘了20公里,連最年幼的一一(五歲),都騎完全程。
這什麼意思?
意思是,孩子的習性養成,是仰賴大人的陪伴與示範,當假日全家人聚在一起,沒有人拿出手機使用,且父母的姿態是願意與孩子同在同樂,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是愉快多於壓力,孩子自然願意與父母在一起活動。活動留存下來的記憶,自然是美好多於痛苦,那麼每一次的假日,孩子當然會更願意與父母玩樂,而父母全心陪伴的收穫,也在此累積著未來親子關係融洽的儲蓄。
除了假日,日常生活的陪伴,則貴在精而不在多。
只要孩子們寫完作業,我與先生會陪孩子一同玩一場桌遊(最近玩的是璀璨寶石),遊玩間,親子之間聊天說說玩笑話,感情自然的流動起來,孩子會明白與父母一同玩樂,原比3C產品強多了,久而久之也能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
最近為了讓孩子們更投入遊戲,先生還公開邀請孩子競賽,只要贏過他,就能得競賽獎金。這讓孩子們對桌遊更為狂熱,每天都期待趕緊寫完功課,與父親母親玩一局桌遊。
孩子們想玩桌遊,除了獎金,更多時候是父母的陪伴,孩子們從中得到樂趣,而父母從中得知孩子的能力,確實是一舉數得。
許多父母也許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多,能花大把時間陪孩子玩,幾乎不可能,但我強調的是「陪伴孩子重在心意的臨在,而不在時間長短」。
一個人內心有許多事情煩憂,陪孩子時,心思混亂,心不在焉,這樣的陪伴孩子感覺到的是「父母的敷衍」,且衍生出來的感受是「我不被爸媽重視」,在這樣的心境下陪伴孩子,增添的不是感情,而是彼此感情上消耗,也就是每陪伴一次就多一次傷害。
真誠的陪伴,是無關乎時間長短,即使只有10分鐘,只要父母是真心的投入與臨在,孩子便能在渴望上得到愛的飽足感。
記得過年前,三三的合唱團表演後(晚上9點),三三與前來欣賞她演出的好朋友,期望我能給予讓她們在廣場上玩樂,我欣然搭允,孩子們便在廣場上玩起紅綠燈,我看著孩子們玩得起性,我自己也加入戰局,自願當鬼、當警察,在廣場上踩著靴子狂奔追逐孩子。
我以自己的體力陪伴,孩子們瘋狂的大笑大叫,陪跑了10分鐘不到,我的體力便已耗盡,出現疲態,而孩子們呢?她們絲毫還不累,還想繼續玩,她們開心的說:真好玩,跟媽媽一起真是太好玩了。
我在孩子心裡種植一根苗,這個苗裡有愛,而滋養這愛的芽苗,用的是全心全意的陪伴。
因此,當父母要建立規範之前,需要先體認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陪伴,究竟能不能讓孩子體會「父母的愛」,在愛的沃土裡發展出融洽的親子關係,爾後我們才能在融洽的關係上,建立起「規範」,這是一層又一層的卡隼,彼此牽動與關連,缺一不可。
因此,當有人問我「如何規範孩子」時,我會先探詢:「親子關係是否相處融洽到足以建造一個蓄水壩的重量」,如果沒有和諧的親子關係做為堅固的基底,那麼無論是再輕的重量,也都會壓垮親與子的矛盾關係。
有了融洽的親子關係,也有了父母做出生活的示範,接下來,才是「規範」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讓孩子遵守,這亦牽涉到許多層級的問題,包含:父母的穩定(價值)、溝通協商方法、父母對孩子的課業期待……
(大家想知道哪一區塊學習,現在開放問問題,而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大家假日與平日親子活動有哪些,歡迎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高雄工作坊11月6和7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中工作坊12月11和12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規範:以情感為基礎】
一位最近相識22年的老朋友與我聊天,彼此交換養育孩子的心得與心路歷程。
朋友同樣也生養三個孩子,一男兩女,次序剛好與我相反,我是兩女一男。
朋友感嘆時光飛逝,感嘆青春逝去,年齡不再。
我安撫朋友:你比我還年輕,你於我而言,永遠青春的。
朋友卻回我:一旦成為母親,不管年齡幾歲,為了照顧孩子,看上去可能都差不多滄桑。
我:好像也是。
朋友:但,你除外。
我:阿?
朋友說:我最近發現你好像越來越年輕了,為什麼?你有做特別的保養嗎?
朋友間說話,就是直白可愛,於我完全沒有距離上的隔閡呀。
我坦言:我有吃膠原蛋白,有一位朋友是食品師,她自己研發出來的產品,我還蠻信賴的,所以有使用她們家的膠原蛋白粉。
我本來想,如果朋友有興趣,可以推薦她我正在使用的膠原蛋白粉,畢竟是食品師朋友自己研發的,我很信賴,如此一來也可以讓她一起變得青春美麗。
沒想到朋友冷冷的說:拜託,膠原蛋白,我也有吃好不好,但我還是越來越蒼老。
我想,如果不是膠原蛋白在品牌上的差異,那可能是在教養孩子的領域上,規範的使用方式有所差異了。
養育孩子,我大多把責任下放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負擔其責任,而我,只負責大方向的規範制訂。
例如:孩子的功課,歸孩子自己規劃、書寫;孩子睡眠時間,需在晚上10:30以前上床;餐袋的放置與洗滌高年級後由孩子負責;高年級之後可購置自己的洗衣籃,自己負擔自己的衣物清洗與折疊……
隨著孩子越大,責任與權力逐漸下放的越多,包含家庭網路。
事實上,在我經營的家庭裡,網路是24小時沒有禁令,全天候開放,而孩子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平板,想上網只要打開平板就能連上線。
這樣的開放,以及權限的下放,前提當然是孩子們得有良好的控管能力。
孩子們能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使用平板上網?必須符合底下規範:
1. 功課與責任完成
2. 使用前需詢問父母是否能使用
3. 告知父母使用的時間與觀看的目的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裡,就會忍不住搖頭:管理的這麼鬆,孩子們怎麼可能遵守?
但熟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的家庭,孩子們目前是沒有網路成癮的習性,出去遊玩,也從來沒有主動拿出平板觀看的習慣,至於我是怎麼做到養成孩子的規範,這可能要從許多面向來談(意思就是今天先不談XD),而我今天想說的是,身為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給出無微不至的照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制訂好規範,以感性做包覆,以理性做牽引,如此孩子有了方向,也就越來越能獨立成長了。
父母的責任在於陪伴以及規範的制訂,而孩子的成長,一如山的矗立,水的蜿蜒,無須變更山與水發展的走向只要給予一方一圓,山與水就能長成她們自己想要的模樣,這便是最好的教養之道,亦是規範的功用。
(今天的重點好像有很多,有想知道的點,放膽大聲說出來XD)
#台北工作坊9月25和26 https://reurl.cc/1gGbAX
#高雄工作坊11月6和7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中工作坊12月11和12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母親的一致與不為人知的冰山】
工作坊內,我會將左腦的「感受」與右腦的「理性」提列出來,運用兩者強大的天賦,以及差異性的特質,在教養孩子時既接住孩子的求就情緒,也給予明確的規範,讓孩子有方向的遵守。
教養孩子,我們以往習慣從「左腦」的邏輯下手,想要「快速的解決問題」。然而教養孩子偏偏需要先從右腦的情感著手,其次才能以左腦的工具輔助,因為唯有感知打開了,我們感應孩子的需求後,才能有貼近孩子的可能。
然而在貼近孩子之前,有個重要的「我」,需要先被自己同理、穩定,如此才能往下貼近想貼近的人。
一位夥伴(母親)上完課後,將「左腦」的感性與「右腦」的理性運作的非常精確,並且對孩子做出一次非常好的示範,既穩定了自己,又貼近了孩子,看了讓我感動。
上週,粉專裡提到「我們與孩子的距離」,藉由一個成年女兒拭母的新聞,從多方的角度來看待事件,而今,我想藉由夥伴的這個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母親」與孩子衝突時,她所需要面對的,除了孩子帶來的衝突外,其實還有自身背後的困境與壓迫,而這位母親以安頓自己為優先的方式,成功的穩定自己後,才有機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展開「一致性」的溝通與對話。
這是一次很好的示範,與大家分享。
「安定自己,開啟一致性的表達」/文:工作坊學習夥伴
日期:110.3.20(六)
地點:廚房 時間:晚上10:00
事件:
我在廚房洗碗槽房做完麵包,國一的兒子打完電動後,從樓下到樓下來準備要洗碗,看到滿水槽的碗都沒洗……
兒:(爆氣)看到這麼多的碗沒洗,都沒有人會幫忙洗嗎?
我:(愣了五秒鐘左右…. )兒子…你電動打輸了在生氣是嗎?
兒:什麼打電動輸掉啦~~~ 我說碗這麼多都沒人會幫忙洗嗎?
我:(沒有回話… ,因為覺察到胸口已有一股情緒湧上。)
兒:我在問你,你怎麼不回答我???
我:(依舊沒有回話…,因為覺察到生氣的情緒已衝上腦門,若開口說話就是傷人了。) 所以我選擇離開廚房,上樓去洗澡,留兒子自己在廚房裡洗碗。
在浴室裡順著淋浴嘩啦嘩啦的水聲,我忍不住的哭了。我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有生氣、難過、自責的情緒。
我問自己怎麼會對兒子的這些行為感到生氣?
瞬間腦裡的畫面回到了小時候八、九歲,我是一個在鄰居小朋友眼中又小、又黑、又醜、又笨的小孩。每次玩遊戲時我總是排到最不好的角色,例如:玩紅綠燈,我常常就是那個鬼,永遠都抓不到人。遊戲人數太多的時候,我常常是那個被排擠出去的小孩。
畫面好清楚的播放著,我背對著他們死命的跑回家,深怕被其他孩子看到我流下的眼淚。我生氣著鄰居小朋友都欺負我;我難過著為什麼鄰居小朋友們都不想跟我玩;我自責為什麼自己長得這麼醜又笨。
剎那間我突然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對兒子的這些行為感到生氣了?因為我看到兒子就像鄰居小朋友那般的在欺負我。
我試著靠近了小時候的我,感受著身體的感覺,陪著她並回應她可以生氣、難過。但我並沒有陪著她自責,我將自責轉化成為了欣賞,我告訴自已在過去的十年裡我不斷的學習著如何做好媽媽的角色和孩子做良好的溝通。即便在孩子有情緒的狀況下,那字字句句如鋒利的刀,已把我殺死千百回,我都沒有放棄跟他做連結。我是個勇敢又值得讓人敬佩的媽媽。
隔天我參加了儀婷老師第二天的工作坊,工作坊我大膽的舉手回饋了前一晚的故事,說著說著一股情緒湧上的心頭,我開始嘴角站顫抖、說話哽咽、熱涙盈眶…,謝謝在場的所有夥伴的包容,給我時間讓我照顧自己。謝謝儀婷老師帶著我又辨視到我更細微的感受(委曲與孤單)。
儀婷老師在我最情緒最高的時候,適時的輕撫著我的肩,讓我知道我現在很安全,大家都在,不要怕….
第二天的課程提到了應對的「一致性」,這是我一直想要學習的方向。透過老師及夥伴們的案例與練習,我終於有了些許的認識。把心裡(渴望)想說的話能夠表達出來,讓情感先出來,再下理智(界限)。
課程結束後,先生帶著兒子北上來接我去吃飯。
兒:媽媽~ 你看起來不太開心。
我:是啊~ 我還是有點不太開心。
兒:媽~ 妳可以抱我一下嗎?
我:兒子啊~ 媽媽現在還有點情緒,所以沒辦法抱你,再給我一點時間,我會整理好自己,等我整理好自己,我會主動去抱你。但….媽媽要告訴你,即便我現在沒有抱你,我都是非常愛你的,請不要擔心。
睡前,我特地找了兒子,表達我想和他聊一聊…
我:兒子~ 昨天的事情讓我真的很難過,因為我覺得你在欺負我。
兒:我其實沒有要欺負你的意思,我是因為爸爸限制了我的電動時間,下樓又看到這麼多碗要洗,所以我有一股情緒,我是生爸爸的氣。
我:可是爸爸當下不在現場啊?
兒:我因為太生氣了,想找人發洩。
我:所以我是你可以發洩的對象?
兒:媽~~ 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
我:謝謝你那麼坦誠的告訴我,你當時的狀況。媽媽看到了你的勇敢,即便你感到媽媽是不開心的,但你還是大膽的嘗試想跟我連結。 我能了解,昨天晚上你一定是非常的氣憤,才會對我說出那麼傷人的話對嗎?
兒:(點點頭…)
我:我也相信你如果有選擇的話,你一定不會這樣對我對嗎?
兒:(點點頭…)
我:兒子~ 媽媽必須要告訴你,以後不論你有多生氣,你都不應該、也不允許這樣對待長輩,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會傷害到你也會傷害到別人。 (停頓)
我:來~ 給媽媽抱一下… 我沒有忘記我對你的承諾。
兒:(抱著我)媽~ 謝謝你…
過去的我很害怕跟青少年的兒子談論有關底線這件事,因為我害怕衝突,所以我常打岔逃避問題,使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輪迴發生。又或許我就豁出去了,指責數落別人的不是,讓所有人都兩敗俱傷。但…. 這些結果都不是我想要的。
現在我清楚的知道,我是自由的、我是可以有選擇的。我可以先照顧、穩定自己的內在,再表達我心裡的渴望來連結對方。即使我做的不夠好,我也可以欣賞自己,鼓勵自己下次可以再更好。
#台北工作坊9月25和26 https://reurl.cc/1gGbAX
#高雄工作坊11月6和7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中工作坊12月11和12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僅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工作坊由長耳兔主辦三人以上團體有優惠 在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推薦與評價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官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官網文章:https://is.gd/OaObdE · 長耳兔心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