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昨天在吉美博物館看展的心得筆記。
附帶一提的是,還發生一個小插曲:
昨天其實是自己連續第三次看這個青花瓷展了,我有個怪毛病,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展覽,就會像著魔一樣在展期當中連續看個好幾次,然後做心得筆記,想把整個展覧吃進肚子裡那般。
昨天看完正準備離開展場時,一對法國老夫婦叫住了我,很迷惑的問我:「你分得清楚什麼是中國的青花、什麼是歐洲的青花嗎?對我們來說都一樣呢!你能告訴我們其中的差異嗎?」我點點頭,於是非常低調的替他們導覽了一遍,並仔細解釋胎質、釉色、形式、與紋飾畫風,然後當場出題目考他們,他們一開始還含含糊糊的,後來都能夠答對,我們開心的笑了起來。這時有位看起來像是葡萄牙裔的館方人員朝我們走過來,頤指氣使的對老夫婦說:「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不要問不相干的人!」我們三人頓時愣了一下,老太太連忙表示我是他們的友人,大家一起看展交流心得不可以嗎?那位人員丟出一句「我們有專門的導覽服務!」然後瞪了我一眼就大步離開了。老夫婦很不好意思的向我致謝,我聳聳肩表示沒關係,祝他們看展愉快,就轉身離去。
我真倒霉,總是被規定要成就別人而不准成就自己!做甜點有人不高興、畫畫兒有人不高興、研究青銅器有人不高興、寫個臉書也有人不高興,現在連看個展覽也有人不高興⋯⋯,我惹誰啦我?不高興?不高興那就都去吃大便啊!
#死官僚
【由西到東,再由東到西的青花之路】
在西方世界説到中國瓷器,大部分的人直接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儼然成為中國瓷器的象徵;然而,鈷藍色料與白地藍花的設計最初竟是道道地地的外國貨呢!
波斯(即今之伊朗)出產的鈷藍色料於8世紀大唐盛世時傳入中土,為原本即存在中國的單色與三彩陶器加上了罕見的藍色。8世紀下半葉,伊斯蘭世界首次在燒造陶器時利用鈷藍色料繪出白地藍花或藍地白花做為紋飾,從此鈷藍色料一直流行於東方伊斯蘭世界。時序到了14世紀,蒙古人在中國建立了元朝的同時也征服了伊斯蘭世界,在蒙古帝國的龐大版圖中,透過波斯文化的影響與來往之下,中國開始燒造自己的藍白對比瓷器,鈷藍色料到了中國有了「青料」這個名字,而中國最早的藍白對比瓷器就是「元青花」。到了明代前期(15世紀初),在外交與商業的背景下,大量中國燒造的青花瓷經由陸路與海路被運往伊斯蘭世界與東南亞。明代中期(15世紀末)中國開始燒造專門外銷的青花瓷,或者是接受外國客戶指定紋飾與形狀的訂製,或是深受國外歡迎的中國傳統樣式,皆以大型貨船經東南亞運往歐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從里斯本出發,南下繞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北上最後到達印度,開創了由歐洲到達亞洲的水路,卻也剛好避開了伊斯蘭世界;1499年,達伽馬的船隊為葡萄牙國王帶回來在印度購買的香料、絲綢、以及許多中國瓷器。1511年,葡萄牙船隊到達麻六甲,1513年扺達中國南部沿岸,1522到1554年因被中國禁止貿易而躲在廣州南方的小島進行走私,1557年,澳門成為葡萄牙對中國貿易的軸心鈕。隨後,荷蘭循相同航線,西班牙則走美洲至菲律賓航線,分別展開與中國的全球貿易。
這些運送到歐洲的東方貨物中,最受歐洲人歡迎的莫過於在航行過程中還可以用於壓艙的大量中國青花瓷器,大家深深被這種中國瓷器的光澤、富於變化的藍色、以及藍白對比產生的力量感到魅惑,甚至在16世紀末開始仿造。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主宰了與亞洲的海路貿易,而中國青花瓷也因此成為荷蘭上等人家的日常生活道具。
葡萄牙在16世紀同時自中國進口青花瓷並從西班牙與義大利進口粗陶器,到了16世紀末,葡萄牙在這兩者中得到靈感開始自行燒造陶瓷。礙於當時對於瓷土仍不甚明瞭,他們採用陶土來燒造仿中國風格的青花粗陶。17世紀,葡萄牙成功的仿造出中國克拉克瓷(即盤沿多個開光圍繞盤中心大開光宛如芙蓉花型紋飾的青花瓷盤),17世紀中期,中國青花瓷已成為全球風潮,葡萄牙決定進行大量仿造揉合歐洲與中國風格紋飾的克拉克瓷器來賺這筆熱錢,而此時恰好中國景德鎮的瓷業又因明清交替之際的戰亂而暫歇不振,日本、伊朗、荷蘭與法國竟也都搶搭這趟順風車自行燒造出不少「克拉克瓷」!
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宮(Santos Palace,現為法國駐葡萄牙大使館)」當中有一「瓷器室」,收藏了極豐富的16至18世紀的中國青花瓷,該室的金字塔形天花版四面都鑲滿了中國青花瓷,其中佔最大比例的就是克拉克瓷!
#巴黎吉美博物館正展出青花瓷的蒼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