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每個鄉鎮都有其主要的溝通語言和部落文化,例如:閩南語、阿美族語、布農族語等等,這是在其他地區少見的情況,也是花蓮「在地老化」獨特的地方,但相對地,也帶來更多 #照顧 上的挑戰。
辛勤的專業照顧,有時卻被貼上標籤-「她只是來顧的、來打掃的。」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51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歡迎大家加入fb社團-照顧者聯盟
👉https://bit.ly/3dxSDMS
愛長照整合式行銷-讓大家更認識你的銀髮、長照好物與服務
👉https://bit.ly/2T1FmoR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的南橫嘉明湖登山路線,每年吸引上萬名山友前往登山,出入口在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但近年來有山友開發新的戒茂斯山入口路線,曾發生山難,也破壞環境,當地布農族利稻部落打算向林務局提出共管他們的傳統領域方案來解決,其中包括要向部落租借帳棚、入山一定要請族人的高山協作團隊帶領、入山者酌收100元的部落文化...
布農族 部落文化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1是台灣 #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過去因為在玉山國家公園及漁業採訪工作關係,我跟布農族及阿美族朋友有比較多的互動,
我是很喜歡到部落的,在山林生活也時常受到他們的照顧,我也因此知道,很多布農族朋友的漢名,是被日治時期 - 國民政府時代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當時為了便於行政管理,原住民在登記戶口時,被強迫一定用用漢名登記,有時候,為什麼姓那個姓,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
近年,一些職棒球員,例如:陳鏞基(MaYaw Ciru)、林智勝(Ngayaw.Ake)在球衣上,都用自己的族名,而其實張泰山(阿帝‧馬紹Adi Masiao)在2011年就希望可以用族名漢名註冊登錄,但是礙於身分證上只能有一個漢名,所以後來製作完成的阿帝‧馬紹球衣也成為隱藏版。
🔺這次東奧賽場上奮戰的運動員,有13位具有原住民身分,分別是:
舉重:郭婞淳/Tana(阿美族)、方莞靈 (鄒族)、 高展宏 /Bisazu Takiludun(布農族)、 江念欣 (布農族)
柔道:楊勇緯(排灣族)、林真豪 (阿美族)
田徑:陳傑(阿美族)、 楊俊瀚/Futing(阿美族)、 謝喜恩/Sawnah(阿美族)
跆拳道:蘇柏亞 (阿美族)
拳擊:陳念琴(阿美族/布農族)
射箭:林佳恩/Upah Yabu(泰雅族)
自由車:馮俊凱(泰雅族)
有些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不曉得是否還有部落的名字,而我們對於原住民,長期用行政制度來介入傳統部落文化,甚至用開發計畫直接將原住民傳統領域切割碎裂化,都不見得有徵詢過 #傳統部落會議,而直接用行政審議的決定。
甚至有些地方首長,在傳統部落節慶時,硬要上台高歌一曲(沒錯就是那個花蓮王!),把個人權力的傲慢,硬加在部落文化上,要求部落得因應觀光需求發展符合遊客可觀賞的祭典活動,實在看了令人搖頭。
原住民選手在奧運場上代表台灣發光發熱,但在真實社會中,政府對部落的理解及其文化的尊重,又是另一件事了。
布農族 部落文化 在 欣西亞和Shane任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跟媽咪一起去看 #聽見歌再唱
當作一種為母親節暖場的節奏。我本身就很喜歡部落文化,孩子有著天真無邪的笑容,然而,在他們最需要引導、教育茁壯的成長時刻,卻也最欠缺資源。我常跟Shane說起退休後的計畫,就是跟他一起去深山偏鄉當美語老師,哪裡缺師資就去哪裡,這也是我人生裡的一個夢想。
電影看著看著,耳邊聽著他們的歌聲,看著他們的故事,眼角總是保持濕潤的狀態,並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內心有很多的感動、觸發、喜悅、快樂,會因為情緒激動而癟嘴,也會因為歡笑而嘴角上揚,直到電影結束,我跟媽咪還是意猶未盡地坐在原位欣賞完孩子們唱五月天的「知足」。
當孩子們練唱時,正好有一首布農族是敘述媽媽的「媽媽頌」,歌詞大意是
『媽媽的眼睛隨時注視著孩子的生活
每天的生活雖然辛苦
但她的心情是快樂的...』
用這首歌獻給我自己的母親
跟全天下當媽媽的super women💪
母親節快樂‼️❤️🥰
布農族 部落文化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的南橫嘉明湖登山路線,每年吸引上萬名山友前往登山,出入口在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但近年來有山友開發新的戒茂斯山入口路線,曾發生山難,也破壞環境,當地布農族利稻部落打算向林務局提出共管他們的傳統領域方案來解決,其中包括要向部落租借帳棚、入山一定要請族人的高山協作團隊帶領、入山者酌收100元的部落文化傳承基金等共12項草案。不過這個草案外流後,引起山友不滿。部落強調,還在討論沒有定案,外界不要過度解釋。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84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GQZOQSFTqg/hqdefault.jpg)
布農族 部落文化 在 Celine and Cynthia - 不只是旅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今年已經參加過超多次部落文化的體驗活動,但這次還是被震撼到了!
沒想到可以這麼近距離聽到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還是在超美的小米田裡面~~
還喝到從地窖拿出來、真正的小米酒 (以前喝到的原來都不醇)
大家如果有想要體驗的話可以點這個連結
http://www.jacreative.com.tw/hdt/2020/food-kaiana.html
影片勘誤:
00:20 關山鄉為口誤,正確是「崁頂部落海端鄉」
可以去 follow 我們的 IG!
Cynthia|https://www.instagram.com/cynthiachen25/?hl=en
Celine|https://www.instagram.com/celineclar/?hl=e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yVmBRT7mA0/hqdefault.jpg)
布農族 部落文化 在 台東製造ZZTait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布農族生活以農為主、狩獵為輔,傳統祭儀就是跟著小米農事而行的「歲時曆」。最近,在春季播種、除草之後的農閒期間,便是部落舉辦 #射耳祭 的日子。
孩子們從小透過家人的指導逐漸學習生活技能,射耳祭是每個家族歷年的重要祭典之一,也是唯一有關狩獵的祭儀。祭典前,婦女們會為全家族的人準備釀酒、食物、祭祀所需的祭品,而成年男子須先上山狩獵,除準備儀式上重要的山鹿外,還有其他儀式裡一定要有的獵物。
祭祀時,參加狩獵之男人圍靠著在獸骨架,汲取酒渣並將酒糟撒潑在獸肉、顱骨上,祈天祝福能捕獵到豐富獵物,並揭開這天的序曲。
射耳祭儀、開墾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嬰兒祭、報戰功,場中藉由活動展演述說著族人的生活時序。榮茂哥告訴我們,其實每個家族的射耳祭流程都不一定相同,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去學習傳統族人的生活方式,讓剛學會走的男孩練習拿弓箭射肉,再大一點的便拿弓箭練習射鹿耳,再來則是獵槍;族人必須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而伴隨著耆老的祝福,都代表著成長。
現在我們所見的射耳祭活動與傳統不同,正賢哥說最早部落射耳祭是以家族為單位,隨著時代演變改為村、鄉,甚至是全國性的射耳祭,過程中也多了摔角、射箭、搗米、背木、鋸木等運動競技,除讓現代族人感受社區團結與彼此交流的意義外;更希望透過老人家、中生代、新生代、孩童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儀展演,對外、對內傳遞布農文化的意義。
當然,對於認識深厚的部落文化,兩天活動真的不夠,有機會記得來台東多走入布農原鄉,感受生活,朝向”min-bunun”更近一些。
註:min-bunun是布農語成為人之意。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RPIVGo2DB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