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鱗的「不忘初衷」
其實很多彈鋼琴的人從小就彈了很多「變奏曲」,林林總總的變奏曲存在於莫札特那兩本、貝多芬那兩本、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奏鳴曲、然後十九世紀的各個大大們就不太想要叫做「variationen uber什麼主題」,可能因為這樣看起來原創性不夠高吧?
而且十九世紀來到,個人主義漸漸高漲,也不太需要特別弄個主題變奏曲像哪位大大致敬一下~~不用啊,我就是大大啊~~!法國波旁王族都被砍頭了,誰還需要寫曲子向大大致敬(再說,滿地都是大大的情況下,寫曲子致敬不就是另一種選邊站嗎?嗯嗯嗯...)
十九世紀的取名和曲名-尤其是在李斯特大大的手下-就開創了文創(咦?)手段的一種-五花八門的各種「其實是變奏曲」但不叫做變奏曲的模擬曲、甚至幻想曲。
奏鳴曲,在長久演變之下,成為一個具有闡述、議論個性的曲體,並在交響曲、室內樂與鋼琴獨奏曲上各有璀璨華麗又複雜的演變,我們很多學鋼琴的人,可能由於長久以來必須與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搏鬥、學習並演奏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影響的許多其他奏鳴曲與實質為奏鳴曲式的作品,而比較注重奏鳴曲。
然而,其實就演奏與創作技巧的探討來看,具有「專業人看門道、外行人聽花招」的變奏曲,可能才是更貼近、記錄著作曲家內心思維軌跡的作品。
為什麼是貝多芬的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 Op. 35而不是三十二變奏曲(WoO. 80)、布拉姆斯的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而非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柯瑞里主題變奏曲而非蕭邦主題變奏曲呢?
我手上的曲目中還有很多變奏曲,都沒能排進來的原因,
其一是在一場音樂會中要聽「多少變化」,能不能讓聆樂者因此而多認識曲子、至少每一首曲子的主題都能沁入人心?
再者,就樂曲本身而言,這次選的貝多芬與梅特納的變奏曲都遊走於主題旋律與低音和聲進行作為主題之間,是原創的主題;而布拉姆斯與拉赫瑪尼諾夫這兩闕變奏曲的主題來源都與巴洛克音樂關係密切;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變奏曲各自於結尾時寫上了精神抖擻、一點也不拘謹的賦格,可說是這兩位作曲家青年時期對於自己譜曲技巧與演奏能力的「戰力展示」啊!
貝多芬「英雄」主題變奏曲是我第一次到莫斯科(上音樂營)時很湊巧受到我的老師E. V. Malinin教授、以及T. Nikolayeva大師指點的曲子,而布拉姆斯與拉赫瑪尼諾夫的這兩闕變奏曲則是我將要結束莫斯科學業時,Malinin老師辭世前最後聽到的曲子的其二。
在這次沒有機會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蕭邦主題變奏曲中間有一個小賦格,而柯瑞里主題變奏曲中間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和他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異曲同工的、像是宣敘調(recitativo)一般、充滿華麗裝飾奏的變奏。
每次彈這兩首變奏曲到了這中間的「腰帶」,我都覺得自己好像走到人生分水嶺、眼前出現大峽谷。
對我而言,莫斯科或許可以算是我人生中的那則賦格-那則在主題的留存與變體受到種種磨練、鼓勵,而啟發其後的變奏,但永遠不會忘記來時路。
Search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變奏十八鋼琴譜 在 拉赫曼尼諾夫: 帕格尼尼狂想曲-第18段變奏... - 文生音樂藝術 ... 的推薦與評價
拉赫曼尼諾夫: 帕格尼尼狂想曲-第18段變奏這首曲子曾為經典電影「似曾相識」裡主要使用的 ... 想曲旋律做為主題創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共譜出二十四段給鋼琴的變奏.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