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二):大正浪漫、民主與文化運動、血液科學、和柄圖像起源 // 鄭雋立 👹
.
本集將探討《鬼滅之刃》作者為何將時空背景設定於日本史上最短、文獻史料相對稀少的大正年代,同時回應網友提問,提出該年代暗藏的政治、社會與醫療科學因素,趁機提醒大家,《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已於昨天(10/30)在台灣上映,記得上車來趟大正浪漫之旅!(見圖一)
.
■ #政治實權轉移與大正民主
.
大正時代(西元1912-1926年止,僅14年)因天皇體弱多病、實權轉移到帝國議會與民主政黨,政治環境相對前後的 #明治(寡頭政治)與 #昭和(軍國主義)兩時代相對開放,有著「大正民主」(たいしょうデモクラシー)的美稱,這樣的境況源自日俄戰爭、一次大戰後國內快速富裕的影響。彼時主流思潮為折衷的自由主義、有限的民主主義,妥協帝國架構與天皇制,言論自由提升後,知識份子大多對帝國主義擴張政策大肆批判。
.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留學生較接近右派自由主義者,從中獲益良多。如此的開放使得跨國文化交流踴躍,甚至與朝鮮人合辦刊物、互相聲援,當時仍為殖民地的 #台灣也產生了史上第一個地方議會(陳翠蓮,2013),同時尚有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等(蝴蝶忍表示:是個有點厲害的時代呢)。
.
■ #美麗的藝術文化
.
百花齊放的大正,承襲了明智時期的西化:民眾和洋混搭的美麗穿著、電纜與燈火、蒸汽火車等現代化的便利,更因為風氣開明促成了文藝活動的蓬勃,同時因為與西方浪漫主義運動接軌也提升了自由戀愛的風氣。日本與歐陸的美術品貿易,在國際間形成浮世繪、印象派、新藝術等型態的交互影響、刺激出版與設計蓬勃發展,至今藝術界仍津津樂道。
.
身在台灣的我們,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此期間商業活動與美術教育促成的 #商品包裝設計觀念,已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礎(姚村雄,2013),以台灣日治中期同化階段(1919-1937)為例,此時的商業設計不但有著歐陸 #新藝術(Art Noveau)與浮世繪的交融,也有著 #和漢並存 的農產品圖像運用,它們既是設計也是藝術,更是大正民主的美麗遺產。(見圖二)
.
由於民主盛世短短14年即被殺氣騰騰的昭和軍國主義取代,故在藝文圈與大眾文化經常成為被緬懷的背景,例如SEGA公司著名的戰爭與戀愛模擬電玩《櫻花大戰》系列(首部於1996年發表,續作《新.櫻花大戰》已於日前2019年12月發表),即虛構了類似大正年代的史觀建構了動人的蒸氣龐克(SteamPunk)時空「太正年代」,更掉了 #夏目漱石 的書袋「大正浪漫」(たいしょうロマン),祭出「太正浪漫」的標語,虛構與史實只差漢字上的一點。文學運動的浪漫思潮也導致了昭和文壇持續出現呼應大正浪漫的作品,筆者個人推薦網友參考 #芥川龍之介、 #谷崎潤一郎 等人的著作。
.
■ #鬼殺隊與地方政府密謀合作的推測
.
日本曾經歷明治3年禁止百姓佩刀、次年宣布剪髮令及廢刀令,採取逐步漸進政策廢除舊傳統,明治9年(1876年)更是全面頒布「#禁刀令」後,皇室、軍警以外人員禁止攜帶佩刀(許耀華,2001)。鬼殺隊成員公開帶著武器多少有點疑慮,但在動漫作品部分虛構的考量下仍然可行。比方說在政府與軍警其實深知「鬼」的存在,然考量揭露其危險恐致民心大亂、皇室與軍警忙於一次大戰與徵收糧食導致的「米騷動」也無力招架,加以主導鬼殺隊的家族「產屋敷」家族是富有的地方望族,故極有可能以 #冷處理 的方式默許鬼殺隊的行動。
.
筆者按:關於米騷動(又稱越中女房一揆)的細節,將在續篇介紹。
.
■ #醫療發展與血液科學
.
上一集有網友留言提出吾峠呼世晴老師筆下的鬼「會授血、吸血」,且懼怕陽光,這樣的設定想必多數人會解讀成受西方吸血鬼影響,但筆者認為鱷魚老師在血液方面的設定別有用心。
.
近代日本醫學的躍進始於明治維新,當時透過留學生大量吸收荷蘭的醫療技術,明智8年政府甚至聘請荷蘭籍教師在國內教授外科手術,內外科都開始完善,但針對血液的技術則較晚成形。根據日本紅十字會「大阪府血液研究中心」官網解釋,最早的輸血技術是在大正8年(1919年)由西方引進,而開始普及化的契機是1930年(昭和5年),首相濱口雄幸遭右翼社運組織槍擊命危,因為 #獻血(捐血的和制漢語)救回一命。
.
臨床醫療依血型實施捐血的「#枕元輸血」制度,則是昭和20年(二戰後)才普遍並組織化地運用(趙淮躍,1999),因此可推論,《鬼滅》劇情裡被無慘鬼化的女醫師珠世、學徒癒史郎對鬼採血研究,很可能直接反映了大正醫界致力發展的血液科學。
.
大頭目鬼舞辻無慘施展血鬼術殘殺並食用人類,時而授血將人鬼化納為黨羽(十二鬼月等)以鞏固勢力、便於尋找克服陽光的藥方「青色彼岸花」;另一方面,善良的珠世與癒史郎則購買「獻血」代替食人維生,以醫學方法研究鬼血以對抗無慘。
.
珠世為了將鬼變回人類委託炭治郎採血、也發現禰豆子血液細胞變化、癒史郎的採血器的造型明顯是早期針筒變體…這些細膩的描寫與醫療發展完全契合,鱷魚老師想必下足了功夫考究。
.
鬼靠吃人增強能力,恰好也與人類的血型稀有程度有關。前上弦之陸,響鬼奏凱與同黨內鬨,擄來的男孩正是稀血體質,以今日常識來看,當事人極有可能為 #RH血型。
.
■ #主角的服裝玄機與和柄圖像起源
.
目前網路上對《鬼滅》主要人物的服裝已經有相當多的討論,但大多忽略美術史的淵源。這些圖像被染織工藝職人以和製漢語稱為「#和柄或文樣」(わがら,wagara、文=紋),據美術史家海野弘(2018)的研究,文樣具有「將處於浮游狀態、無秩序的空間加以整理的作用」,英語的ornament與order(秩序)的字根語源可作為證據。
.
龔詩文(2007)則採取「完形心理學」 的方式,指出裝飾行為的母題(motif)與形式(form)都是有意識的被用以凸顯「被裝飾物」,有助於界定空間,並說明物件的性質與位置(含工具、墓地、建築),可對照東西方各國官服制度的演進:所有特徵都在說明階級、個性和信仰,跟商標一樣是角色的 #身分識別。
.
藝術史家宮布利希(Sir 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將史前人類的創造行為區分「建築」和「製像」(image-making)兩種概念,建築是為了居住安全;製像是為了免於超自然力量的危害,換言之,繪畫等製像行為是 #原始交感巫術 的體現。從上古文明即已存在的裝飾行為與美術工藝圖像,是涵蓋五大洲、各民族皆有的文明遺產。
.
史前日本在上集提過的 #古墳時期 (西元250-710年)則有埴輪陶偶與墓穴中的三角形、矩形圖像(高田大輔,2010)後來被染織工藝沿用,成為最古老、最泛用的兩種樣式,恰好就是炭治郎(市松)與善逸(鱗文)披在蘭服外的羽織圖案(富岡義勇表示:抱歉伊之助,你沒穿上衣…)。(見圖三)
.
現今所知的市松名稱,源自江戶中期廣受歡迎的歌舞伎演員「初代-佐野川市松」在戲劇《高野心中》演出時的戲服,此前由於狀似道路舖石板,被染織業界望文生義地稱作「#石畳」(いしだたみ,ishidatami,畳=疊),神社中以3X3呈現的格狀被稱為九字切,代表日本密教及修驗道的九字真言:「#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
.
除了今日普遍解讀子孫繁衍的隱喻外,更有 #祈求勝利與驅魔 的用意(藤依里子、水野惠司,2017)。近期視覺設計師野老朝雄以「組市松紋」為該念設計的2020年東京奧運標誌,可說是當代致敬古文明的典範。(圖四)
.
另外,看似膽小卻潛力無限的善逸,身穿的 #鱗文(うろこもん,urokomon) 事實上更是大有來頭,經常應用於鎌倉幕府時代武士家紋,很可能是鱷魚老師借傳說典故暗喻「雷之呼吸」的強大爆發力。容筆者賣個關子,下期將繼續介紹其他和柄與應用、鱗文最著名的民間傳說及其他逸事,敬請期待!
|
■ #延伸閱讀:
.
👉 鄭雋立寫鬼滅文化導覽,第一集回顧: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 李長潔介紹竈門神社與劍術淵源: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4343393086613
|
■ #參考文獻:
.
1.陳翠蓮(2013)〈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6期》,P.53-99
2.姚村雄(2013)《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台中市:晨星出版,P.231-237
3.許耀華(2001)〈日本戰刀沉記〉《輕兵器》2001年10期,北京市: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出版,P.26-27
4.趙淮躍(1999)〈日本的献血制度和血液管理体制〉《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1999年04期,江蘇省:江蘇省衛生廳
5.日本赤十字社:大阪府血液センター,公式WEBサイト:www.bs.jrc.or.jp/kk/osaka(2020.09.25瀏覽)
6.海野弘(2018)《日本の装飾と文様》,東京都:株式會社東京印書館,頁6-7
7.龔詩文(2007)〈中國早期植物紋飾初探:以研究法與研究史為中心〉《美術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2007年03期,頁02-16
8.高田大輔(2010)《東日本最大級の埴輪工房・生出塚埴輪窯》,東京都:新泉社
9.藤依里子著、水野惠司監修,李艾祺譯(2017)《日本文樣圖解事典:帶來好運的日本傳統圖案480款》,台北市:遠足文化 (原典為2010年日本初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Yu-Ming Huang Illustration 黃昱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倪瑞宏 Ni Jui_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心得] 台師大藝術史東方組、台大藝術史研究所-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藝術史研究所課程推薦&介紹- 師範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師大藝術史課表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Yu-Ming Huang Illustration 黃昱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了台北插畫藝術節的主理念的某些寫法看得我不太認同...
我認為大眾要看到和了解所謂— 「壞對了」,就目前而言並非是好的方向,畢竟連基本的什麼是「插畫」? 到目前大眾都還沒理解,就開始先給一個過於進階的概念。
You either draw it extremely beautiful or extremely ugly, but make sure it’s a good work, then you will have markets.
上述這段話是在發展成熟的藝術教育環境裡能成立的,因為醜的畫作也有好的準則!雖然文章裡有提到注意到細節的「壞」對了的觀念,但是大眾大概很難去理解何謂「壞」對了,尤其是單純只透過一個藝術節。
一個專業價值都尚未建立的環境,卻先來到了壞品味的探討給大眾,如果來觀展對象主要是瞄準給已經對插畫專業有一定認識的工作者來觀賞,那這個議題確實是非常有趣味的;但是對象若是普羅大眾卻以這樣的「展覽主題式」去探討「壞品味」,卻很有可能產生許多誤導,甚至是對插畫專業的傷害。
為什麼在台灣各個專業都會被重視,但是藝術設計往往會被認為不受重視呢?這就是因為我們創作者們給人家一種藝術設計可以不嚴謹甚至過於簡單化解釋我們的專業,導致社會大眾的誤解!
文中提到「未受正統創作訓練的插畫師,大膽地運用粗糙的、不哪麼成熟的繪畫技巧,以即興的、反諷的、幽默的直覺來創作自己的符號。」這應該是我最不能接受的,這會讓人頓時失去了對於插畫的專業價值感,也會錯誤引導大眾的認知,認為這個行業其實也可以是不需要專業與學習的。
以藝術史來說,畢卡索、Jackson Pollock和草間彌生這些跨時代的國際級藝術家,都是受過正統創作扎實訓練而成為流派的創新者與先進!也因此他們才能有強大的藝術文本基礎和表達並且創作出自己的符號來說服大眾與專業人士,讓大家感到視覺的衝擊與偉大!
台灣大眾對於藝術的好與壞本來就已經不是很具體,使得這個專業環境受重視提升的高度有限,而這個插畫藝術節的主理念卻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大眾做解釋,我真心不覺得對於台灣在這個尚未成熟的插畫環境的階段是好的!
單純試想一下,各位正在學習素描水彩基礎和美學的時候,我們看到表現主義和一些極為抽象的繪畫時,因為美學、藝術史和藝術鑑賞涵養還不夠,所以我們內心是否是覺得,「這個我也會啊!」「這是在畫什麼?好醜」之類的心裡話呢?
但是當我們進入美術系和研究所後,接觸到更多歷史與文化薰陶而開始理解,才理解到許多進階的美感看法和思維,並且有了不同的理解,然而沒有接觸深入了解藝術的大眾卻還是停留在不能理解的階段。
因此,把「壞」當作主展主題是否是好的呢?如果這個「壞」是插畫節其中一個研討性的講座,那我相信會是非常好也精彩的議題,還可以提供讓插畫創作者有不同的創意突破思維。
插畫藝術節是否要加上一個如藝術展覽的主題還是單純就是一個推廣和讓插畫市場與大眾有互動的活動,其實也是可以再做深思的,畢竟在紐約看了這麼多漫畫藝術節,因為作品多元性,我從來沒有看過主題性的漫畫插畫藝術節。
我們不該弱化和廉價化我們的專業來供大眾接近。應該是闡述人人都可以接觸和了解藝術,藉藝術提升生活品質與感受,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因為這個專業,需要非常異於常人的耐心、敏銳的觀察力、對事物的剖析和扎實的基本功,而這個基本功,少說也要真正的藝術家們付出和投入10年的時間培養。
說了這麼多,我是會去參觀與支持的,看他們怎麼讓觀眾去理解所謂「壞對了」的專業。
#插畫 #台北插畫藝術節
http://tif.freedom-men.com/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倪瑞宏 Ni Jui_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母親節已經過十二點了,剛剛刷牙時想到應該要來介紹一下我的強力母親, 我在2016年台南參加齁空間姑嫂展(婦女的午後時光),畫了一幅畫獻給我媽媽,這是當年寫下的一些文字。
今年帶她去吃母親節大餐的路上她也還在讀巴西通史,想著說明年要去秘魯參加考古隊,問她丈夫有何看法。
在家裡寫『台灣遺民圖』:一位母親與她的學者日常
我媽是一個重度藝術史迷,青少女時期偶然在一本畫冊看到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像』的圖片後,便開始將心靈寄託在這迷人的世界。就算結婚當了母親,對於藝術的迷戀依然熱情不減,只要有空閒就往美術館、圖書館跑。得知師大美術系最近成立了美術史研究所,我爸鼓勵她去考考看,果然一考就上。研究所以期間她幾乎不缺課,唯一幾次趕不上,我爸說她竟然難過在車上大哭,寧可把小孩托給婆婆也要去上課...(女兒相比之下好不認真..)
一開始她想寫馬蒂斯當作碩士畢業論文,買了一堆法文原文書,還飛去巴黎找資料。1994年,我剛上幼稚園小班,北美館幫劉錦堂與陳澄波兩位台灣前輩畫家辦大型回顧展,媽媽第一次看到劉錦堂作品,他多變的畫風,和帶有太多未解之謎的生平故事,陳澄波相比之下有些失色。然後改了論文方向,從龐大的資料中去找尋所有能與劉錦堂對話的線索,同時要一邊照顧我們三姐妹(後來我弟也加入),和生病的阿嬤。而我對於當時媽媽如此拼命的記憶,只剩下貼在家裡客廳那張『台灣遺民圖』的複製畫海報,和爆量的書和黑白影印的文獻資料。我總是會盯著那幅畫很久,特別是那隻手掌上的眼睛,對當時的我是一種十分強大有帶著些微恐怖的視覺震撼,除了美少女戰士之外我最愛的作品。
而發覺這個故事是從我和策展人星佑討論新的作品,他打算規劃一個和家庭主婦有關的展,媽媽在客廳埋頭唸書的影像立刻浮現(她其實沒有真正的書房,因為要一邊顧小孩一邊看電視,所以一切學術工作都在客廳進行,和星佑的展覽論述相呼應),我問老爸那本論文現在在哪裡,他說得從我家的書海中去撈,可能有困難。我上國家圖書館查尋後,立刻衝去國圖,都怪平常太少使用知識系統,在3:59分提出調閱申請,被櫃檯小姐明天請早回復,本來有些沮喪,但念頭一轉,何不直接去師大圖書館看?
親手翻開論文那一刻十分微妙,我彷彿見到了年輕時的媽媽(此時此刻她人正在歐洲自助旅行),回到了1995年我家那個凌亂又吵鬧的客廳,我在旁邊靜靜地看她用黃色螢光筆劃下重點。論文開頭有個序,不是寫要感謝教授指導,而是想將這本論文獻給她的母親(我阿嬤),在論文寫到3/2時她就因而癌症過世,在最後的日子還想盡辦法想幫女兒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讓女兒專心完成學業。
而回頭看我自己,沒有家庭要照顧,也沒有沈重壓力,論文卻還是拖延,媽媽在有四個小孩在肩上,又心情極度悲傷完成她的畢業論文,真的需要有超人般的意志力....到底怎麼辦到的?我發自內心佩服她。
這次在台南『齁空間』的聯展『午後的婦女時光』,我邀請媽媽和我一起參加,展示她的創作,我做了ㄧ幅複製畫回應她的論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我們的母女關係又因為這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多了另外一層關係,如果他也能參加座談會,不知會說什麼?從資料來看他在創作『台灣遺民圖』當下非常孤單,一個當時在中國為理想努力生活,卻被同事視為日本人的台灣人,藝術創作是唯一寄託,而研究他的創作讓我媽更接近她心目中最真的藝術,我則是用創作記錄下這個微妙的三角關係過程,希望能夠繼承這股熱情。
畫面解說:中間是我媽亞麗女士本人的臉,給她穿上了耐走涼鞋比原畫的光腳可以走更遠。後面兩旁的兩個女子是她四個孩子綜合體,還有一隻貓,幫她背書,讓她在追尋知識海的路上都有我們當她後盾。(我反而覺得我媽才是我征服宇宙最大的後盾)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5142128246968/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台北市。 2370 個讚· 12 人正在談論這個· 42 個打卡次。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的粉專~ 對藝術有興趣嗎?希望多瞭解藝術作品背後的. ... <看更多>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藝術史研究所課程推薦&介紹- 師範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史研究所 課程推薦&介紹. 師範大學. 2022年2月25日06:04. 各位同學好有人想要多修課結果選不到課或是錯過選課時間的嗎?! 對藝術領域\藝術史研究所有興趣, ... ... <看更多>
師大藝術史研究所 在 [心得] 台師大藝術史東方組、台大藝術史研究所- 看板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台師大藝術史研究所東方組 落榜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 正取
小魯今年報考台師大的藝史所東方組和台大的藝史所,準備過程沒有補習。本身是文組畢業,非藝術相關,所以在準備的過程有點盲目。(我大概花了半年時間準備)
【準備】
剛開始準備的時候,我先上兩校網站,尋找推薦的閱讀書目和歷屆考古題,也有參考板上學長姐的心得。 我覺得歷屆考古題蠻重要的,可以大致上知道學校出題的方向和重點在哪裡。
簡單來說,我覺得台師大的歷屆考題比較傳統,且偏向在時代背景。而台大相較之下就比較靈活。而在考試的時候也真的強烈感受到兩校的不同。但筆試的部分,我忘了今年有哪些題目,所以大概提一下有考到哪些。
【筆試】
@台師大今年筆試部分,有考明代書法史、好像還有宋朝繪畫、瓷器的歷史。中英文的部分,有考文言文和英文翻譯。(所以藝術品拍賣的英文期刊可以多看,或有些專有名詞要事先知道)
@台大的部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考台灣與亞洲藝術史的時候,有考一些東南亞藝術史的專有名詞解釋(某某帝國、遺址、宗教等),蠻令人招架不住的。
台大英文A的部分,個人覺得不難,但平常英文程度真的要練習,如果覺得自己本身英文程度不好,就要加強自己閱讀和字彙的能力。(我蠻快就寫完的,因為題目只有50題,比考多益輕鬆很多)
【口試】
@台師大是在筆試結束之後,馬上就口試的。當天口試的老師有三位,會請你自我介紹一下,然後坐在中間的老師會拿出一些書墨,請你當場解釋。認不出那些畫是誰畫的也沒關係,就其中的文字畫風去判別年代和作者想表達什麼,千萬別回答不知道。
還有一位老師會拿出很多各窯瓷器的照片問你,這些瓷器是什麼窯,釉色技法、瓷器名字叫什麼。
@台大的部分,因為要等筆試通過,才會有下一階段的口試,這期間除了準備個人自傳、學歷之外,還要準備一份研究計畫。
準備一份研究計畫真的蠻讓我苦惱的,因為我還蠻認真的在想到底有哪些題目是沒人做過的。花了好幾天在想題目,終於想一個出來,然後到國圖找資料,寫完一份10頁的計畫。
口試的時候,會有一排的教授坐在對面看著你,但千萬不要緊張,請自信回答。
一開始一定是先自我介紹,然後問你為什麼選擇本校,對系上師資了解多少,然後再專攻你的研究計畫。
教授對你的研究計畫會問得很仔細,你選用的史料、引用的文章和作者,以及你本身的題目,都問得十分仔細。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這只是一份口試研究計畫而輕視,一定要準備充足,才能回答教授的問題。
那基本上台師大和台大的教授都很和藹可親,氣氛也不錯。面試的時候,我看到有人穿蠻正式的,也有人穿得稍嫌輕便。我覺得穿得整齊、乾淨、稍微正式就可以了,畢竟最重要的是你能讓教授知道你知道什麼,而不是你長得像什麼。
好了,以上。
謝謝學長姐提供的資源,希望能提供一點心得給之後要報考的人~~~~~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710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30.125.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522493988.A.DD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