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香港Patreon】港府戰後安置春園街貧民 造就健康村誕生
全文閱讀: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395813
香港重光初期百廢待興、被破壞的城市仍未妥善修復,有居民甚至被迫窩居於戰爭廢墟之中,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灣仔春園街便是一例,港府官員當年更用幾近「不是人住」之類的字眼,形容情況糟糕之極。
在此背景下,港府一九四七年著手把部份春園街的居民遷到七姊妹採石場舊址,讓他們自行搭建簡單房屋暫住;就是這個安排,造就了北角「健康村」平房區誕生。
而平房區隨後又清拆重建成房協「健康村」廉租屋。如欲了解完整經過,可登入: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39581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經濟日報】有傳媒報道,將興建公營房屋的摩星嶺前平房區一帶可能是鼠疫墳場遺址,在1894年起安葬當年的鼠疫死者。 本港地少人多,政府覓地建屋面對不少困難。相對今次在「鼠疫墳場」建屋,未來市民可能還要接受更多「騎呢」地點。……(更多內容:http://video.hket.com/video/20...
平房區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台灣】一九九六年初,清拆在即的調景嶺平房區。
平房區 在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移山填海」這四個字,可以形容香港數十年來的變化。70年代港台劇集《獅子山下》的風景,今天大多數已經歷了拆遷重建。劇集《獅子山下》取景在獅子山一帶的徙置區,反映的香港基層生活。同在獅子山腳,有在1950年初建成的竹園平房區,竹園平房區是香港早期的徙置區,在1953年石硤尾大火之前建成,在1950年初,很多原本住在臨時房屋的人被鼓勵搬進竹園自費起廠房及房屋定居,而大火之後徙置區都是集中興建的多層大廈。
在上世紀80年代,政府開始清拆竹園平房區收回土地興建公屋。由於50年代時是按「徙置區法例」跟據緊急措施條文讓人們搬入,因此屋證上寫清楚不會有賠償。但當時已在此居住了超過三十年的居民,怎麼面對拆遷狀況?請觀看<清拆竹園平房區>: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flashbackhk/episode/725950
在七十年代,面對拆遷的老村還有青衣島的上涌美村、下涌美村以及老屋村,這些村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和很多新界的鄉村一樣,它們都逃不過搬遷的命運,由於政府要發展青衣,計劃在島的北面興建第二期公共屋邨,因為這一項長康邨工程,將會影響到這三條村落,所以在七二年中,政府便開始和村民接觸,商討搬遷的事。由於七十年代的樓價低,與現時的搬遷賠償相差相遠,然而當時政府提出的補償額是七元半一立方呎不被居民接受,除了要重新安置村民,還要補償村民的農業損失,原來村內不同品種的果樹及菜蔬賠償金額都不一樣,居民又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好賠償呢?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flashbackhk/episode/725948
《快閃香港・話當年》
星期一至五 下午2時 港台電視31播出
港台網站: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flashbackhk
#快閃香港 #話當年篇
#香港電台 #電視部 #公共事務組
平房區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經濟日報】有傳媒報道,將興建公營房屋的摩星嶺前平房區一帶可能是鼠疫墳場遺址,在1894年起安葬當年的鼠疫死者。 本港地少人多,政府覓地建屋面對不少困難。相對今次在「鼠疫墳場」建屋,未來市民可能還要接受更多「騎呢」地點。……(更多內容:http://video.hket.com/video/2045135 )

平房區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哋希望喺呢度重建牧場。」薄扶林村村民蕭昆崙(Alun)小時候與牛牛一起成長,全因村子毗鄰生產牛奶的牧場,亦是老一輩村民的集體回憶,後來當然是逃不過被發展商全面收購的命運,牧場關閉了,換來一幢又一幢的高樓住宅。
內地有一用語叫「城中村」,用來形容粗放式發展下,被現代化大廈包圍的古老村落。翻查文獻,薄扶林村足足有二百多年歷史,此刻就是被城市包圍,變了「城中村」。現時村內古色依然,人情味濃厚,餐廳及士多會讓村民「賒數」,村民亦會把家裡門匙託管在士多內,但最大問題是,這種生活方式仍能維持多久?
在政府眼中,薄扶林村只是一幅土地儲備,多年來都面對著被清拆的威脅,「你有你高樓大廈,我有我一個平房區」,這是蕭昆崙兩父子的心願。近年,他帶著6歲的兒子開辦導賞團,向「城市人」介紹村內文化特色,又將村內的舞火龍活動推廣出去,「難保有一日,政府要強硬收返呢個地方,我哋用一種懷柔既方式,同政府對抗,俾全港市民覺得呢個彈丸之地,原來有佢嘅價值。」
今集《港。故》帶大家深入有逾280年歷史的薄扶林村,感受一對父子為保育村子所作出的努力。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