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再一瓶免運
推薦~ #兩瓶送晚霜
#工作勞累‼️
#作息不規律時常加班‼️
#白天容易犯困沒有精神‼️
#容易勞累的亞健康狀態
#及愛美人士‼️
❇️紐西蘭高端治療型保健品牌
❇️MitoQ 經全球權威機構共同認可
❇️MitoQ 擁有39項全球專利
❇️全球頂級保健品醫療大獎(Top Medical Nutraceutical)
❇️通過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
❇️入選NIH美國國立衛生局抗衰老獨立研究計劃
❇️極致吸收,促進細胞能量提升修復
❇️支持器官健康, #改善身體機能
❇️改善亞健康, #增強免疫
❇️全面 #延緩衰老,換活年輕體態
❇️駐顏保濕、減少皺紋,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MitoQ經典抗氧化膳食膠囊 60粒(素食膠囊)
「教你增加粒線體,留住青春」
✅建議你連續使用MitoQ經典膠囊至少3個月,親歷見證轉變。
#全球專利粒線體靶向 抗氧化專項技術成果-MitoQ分子,直達粒線體幫助修復細胞,經大量交叉實驗驗證,MitoQ分子能穿越粒線體膜,抗氧化功效是普通輔酶Q10的847倍。
MitoQ®獨創的突破性配方專為支持你的全身健康而設計:#幫助均衡身體能量、#維護器官健康、#改善注意力等問題。
MitoQ經典膠囊 #將抗氧化劑直接輸送至細胞的能量工廠 — #線粒體 ,幫助器官發揮最佳性能。
相較於常規輔酶Q10補充劑,MitoQ能 #更有效地進入線粒體對抗自由基,支持因為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的傷害。
MitoQ 經典膠囊幫助對抗氧化,#支持細胞健康,賦予身體活力。
•MitoQ 5mg為CoQ10提供有針對性的抗氧化支持,幫助器官發揮最佳性能。
•MitoQ分子賦予線粒體能量,使細胞煥然修復,身體能量隨之增強,由內而外的散髮年輕活力。
•MitoQ可以幫助控制自由基,有助於我們抵抗他們對身體造成的天然傷害。
•MitoQ 5mg促使能量的產生,支持人類整體細胞的健康,增加彈性和活力。
質量與安全
原料成分均保障其質量和安全性
使用的原料和配方確保人體的最佳吸收
確保所有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都符合GMP的國際標準
MitoQ®分子
• MitoQ®分子是抗氧化劑輔酶(CoQ10)添加了一種叫做三苯基膦離子後的縮寫,自身帶有正電荷。
• 改造後的MitoQ®分子能夠穿過線粒體膜,有效抵御自由基的侵害並優化線粒體產能過程。
成分列表
每劑量(兩粒)含有效成分:MitoQ®分子10毫克。
同時含有:木薯澱粉,微晶纖維素,羥丙甲纖維素,無水膠體二氧化硅,純淨水,角叉菜膠,果膠。
什麼是粒線體?
細胞是人類生命的最基本單位,細胞裡還有粒線體,他們通常被稱為「細胞發電廠」。
粒線體通過結合我們吃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氣來工作,轉化成細胞運作需要的能量,能夠為身體提供能源,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
人體內每分每秒發生的反應都需要能量支撐,如果細胞得不到他們所需的能量,他們就沒有辦法完成指定的任務。
為什麼補充輔酶Q10?
輔酶Q10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胞內的物質,它正是在粒線體內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大家應該在很多護心類保健品中都聽說過輔酶Q10,輔酶Q10參與我們身體的所有細胞產生能量的過程,能量需要越多的器官(心臟,血管,大腦,肌肉,肝臟,胰臟等等),輔酶Q10數量越多。
當我們年輕健康的時候,粒線體 100%的工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粒線體功能開始下降。這個原因就是線粒體中的輔酶Q10隨年齡增長而下降,19-21歲達到巔峰值,21歲後開始下降,到80歲的時候,輔酶Q10的含量只有年輕時候的35%。這導致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的代謝變慢,細胞再生減緩,加快衰老。
補充輔酶Q10可以讓我們身體的各個需要產生能量的細胞進行更有效的呼吸作用, 產生更充足的能量用於細胞的各項代謝活動。
食用方式:
成人:建議每日早餐前三十分鐘,空腹服用兩粒。
常見問題:
MitoQ品牌旗下所有產品都含有核心成分MitoQ分子,根據您自身的健康需求,可以搭配不超過兩種MitoQ的產品同時服用,避免補充過多同種營養素。
年齡縮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東京奧運,號稱是「性別平等」奧運,你知道為什麼呢?
這得從歷史來看。
前天我去參觀「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展覽,看到一百年來女性在運動上的推進,相當感動。
#54年前女性仍被禁止參與馬拉松
Kathrine Switzer是一位熱愛跑步的女性,雖然她的教練堅持女性無法完成馬拉松,但她仍努力訓練並代表俱樂部報名1967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Switzer以原本貫用的中性縮寫註冊成功、取得參賽資格,進行賽事。但跑到一半時,被賽事人員發現她是女性,試圖阻礙她、要將她趕出比賽,但Switzer仍堅持跑完全程(你可以想像那畫面嗎?)
當時波士頓田徑協會主任對此表示:
「女人不能參加馬拉松比賽,因為規則禁止這樣做。我們不遵守規則,社會將陷入混亂。…..如果那個女孩是我的女兒,我會打她。」
這次賽事後,勇敢的Switzer和其他女選手努力與田徑協會溝通,希望開放女性參與的機會。
在她們的努力下,五年後,波士頓馬拉松終於開放讓女性跑者正式參賽,而且,連之前努力要把Switzer趕出比賽的賽事人員也幫助推動女性參賽!
#奧運的性別平等推進
其實不只是田徑,許多現在大家習以為常、女性能自由參與的 #運動空間,都是這樣一步步辛苦爭取而來,並非從天而降。奧運中的女性,當然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1896年 首屆奧運有女性運動員,但無參賽權。
1900年 女性取得少部分奧運項目的參賽權。
1928年 奧運首度開放女性參與田徑項目。
1981年 國際奧運組織首次出現女性委員。
1991年 奧委會制定的新規章,所有新增加的項目必須男、女選手都可參與。
1997年 國際奧會首位副主席由女性擔任。
2012年 首次所有奧運參賽國皆有女性參與。
2014年 國際奧會改革議程中,將性別平等列為重要議題,將參賽選手男女性別比各佔50%列為目標。
2020年 首屆「性別平等」的奧運。
東京東奧在性別平權上的突破包含:
🏅女性運動員達48.8%,為歷屆奧運最高。
🏅增加9個男女混合項目,總數提升到18個。
🏅獨木舟、賽艇、射擊、柔道、帆船、舉重項目,首次實現男子及女子項目一致。
🏅首次開幕式上鼓勵各代表隊任命各一名女性及男性擔任掌旗官(以往旗手一位且多為男性)。
🏅規定每個代表隊運動員至少有一位女性及一位男性運動員(過去曾有部分代表隊禁止女性參加)。
🏅在《奧林匹克憲章》中通過納入禁止性傾向歧視。
🏅為歷屆奧運中最多出櫃LGBTI+選手(據Outsports統計共168位)。
本次東奧開始前,國際奧會便宣示:
「不分性別、年齡或體育技能的高低,都能參與體育活動,作為奧運的領導者,國際奧會正不斷採取行動促進性別平等。」
#台灣男女選手都傑出
#台灣女性選手超亮眼
台灣過去歷屆奧運共得到24面奧運獎牌,其中女性共獲15面(4金、4銀、7銅),佔62.5%。
本次東奧,台灣68位參賽選手中有35位女性,人數超過一半。
台灣獲得的12面獎牌中,女性獲得6.5面(1金、1銀、4.5銅,銅牌包含混雙),可見不分性別,台灣選手表現皆相當傑出,和東奧設定的標準比,台灣女性選手的表現,又更為突出!
#從基層開始支持更多女性進入運動領域
奧運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 #體育深耕 不能只停留在奧運,更要從小且從基礎做起。
我在立法院內多次對此質詢及提出預算案,便是希望能從基層體育開始,在學校教育、全民運動到選手培訓等面向,打造更加友善、更加平等、不受暴力傷害的運動環境。(歡迎參考:https://bit.ly/2XIX7v5 , https://bit.ly/3qk4cec , https://bit.ly/3D1BfLB , https://bit.ly/2N6a8Kf , https://bit.ly/2W7r3As , https://bit.ly/3D34ihN , https://bit.ly/3szL3rb )
只有每個孩子不分性別,都愛運動,都能擁有平等的機會以及支持來發展,台灣的體育潛能才是真正發揮!
#遺憾與歧視仍然有
#改革和突破要繼續
這些年來,台灣體壇和奧運在性別平等上都有進展,我們很開心看到許多女性自在發揮運動專長,不再需要像過去許多女性選手,必須刻意隱藏自己的女性身分。
但,性別平等這條路上,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空間。像本次東奧籌備及舉辦期間便發生許多重要的性別事件:
🔎東京奧運主席因發表歧視女性言論,在輿論批評下辭職,改由前奧運選手橋本聖子接手,東京奧組委因而檢討將朝增加女性參與決策的方向邁進。
🔎美國體操隊核心運動員Simone Biles在比賽期間察覺需要先處理自己的身心狀態,所以在決賽前決定退出比賽。
她的決定和說明,促使大家更加重視心理健康議題,以及體育領域的性侵害、性騷擾問題及 #MeToo 運動。(2017年美國體操隊爆出史上最嚴重的性侵案,上百位選手站出來指證遭隊醫性侵,Biles是其中一位長期受害者,也是唯一一位現在仍繼續參與國際賽事的倖存者。)
🔎為了抵制體操界性化女性的現象,德國體操隊選擇穿著覆蓋大腿的長褲型緊身衣上場。
🔎韓國射箭選手安山(An San),只因為剪短髮、就讀女子大學,便遭許多韓國網友列為「女性主義者」及「仇男」,並被嚴重攻擊。
⠀
以上列出的,只是有被報導的部分事件。
在台灣,我們偶爾還是會看到針對女性是否賞心悅目、男性運動員是否能有陰柔動作等各種爭論;也還是有女性運動員遭遇性騷擾等事件、從小訓練期間遭受性侵害的事件;各種數據也顯示女性在基層參與運動的比例仍然較低。
這些現象都提醒著,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當下,前方還有更多的路要大步邁進。
就像勇敢「破壞社會秩序」報名參賽的女選手Kathrine Switzer在跑道上被驅趕的50年後,再度參與波士頓馬拉松時所說的:
「看看過去50年我們做的改變,未來的50年,我們肯定會做得更好!」
下一屆2024巴黎奧運的Logo已經揭曉,法國作為主辦國,決定用一張女性臉龐,向女性運動員致意,並呼應1900年的巴黎奧運,就是首度開放女性參賽的奧運!
曾經是大學田徑校隊的我,親身體會過運動帶給我的許多挑戰、成長與快樂。期待三年後的巴黎奧運,以及未來台灣基層的各種運動場域,都能看到更多人,從小到大,不分性別,在運動場上自在翱翔,揮灑汗水,為更好的自我而突破。
也提醒大家,帕運會緊接著將在8月24日開幕,歡迎大家和我一起關注,繼續為台灣選手加油!
最後,一定要向大家推薦我去看的這個「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展覽,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去了解與感受女性參與運動的突破過程。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加平等、友善與茁壯!
【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
展期:2021/08/05-12/12,09:00-18:00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
費用:免費
主辦單位:中正紀念堂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管理處、臺灣國家婦女館、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年齡縮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9例本土、9死,桃園0確診後新增11例;華航倉儲員工確診,未直接接觸疫苗 ;12日是否解封仍在討論中,中職復賽有望;自購62.6萬劑AZ疫苗抵台 ;陳時中澄清:疫苗平台登記後不會刪除資料 】
台灣今(7)日新增39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1例境外移入,以及9例死亡個案。染疫縣市仍以台北市與新北市最多,各有14例,三級警戒後昨天首度0確診的桃園市,今天一口氣出現11例。今天新增的案例中,1人為華航倉儲員工,另有3名同住家人也確診,華儲公司正在展開大規模篩檢,預計篩檢897人,2天內完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這名華儲員工不是專門負責疫苗載運業務,不至於直接接觸到疫苗。
外界關心7月12日是否會解除三級警戒,陳時中今天再度重申,各行各業的指引仍在討論,「先準備起來,還是要看疫情做最後決定」,之前三級警戒降級的標準是每天少於10例不明感染源病例,每週小於3起社區感染,但若只有單一這樣的標準,很容易因為突發事件升降級,對社會安定不好,指揮中心正在研究相關判別標準。
■華儲1人染疫,目前還不知道傳染源,897人篩檢
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的39例本土病例,其中2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總計有2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6日。個案集中在3個縣市,分別為台北市與新北市各14例,以及桃園市11例;其中23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1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桃園在5月28日全國三級警戒以後,昨天首度0確診,今天卻一口氣新增11例,不過今天確診的華儲員工居住地是新北市,未納進桃園確診案例。桃園市政府表示,新增的11人中有8人是匡列解隔離前PCR核酸採檢,陰性轉陽性確診,包括國軍桃園總醫院染疫的匡列者、北農確診家屬及中壢確診接觸者,另有1人是在居家隔離期間發病採檢,2例是在台北就醫或同病房接觸確診。
陳時中表示,目前華儲公司只有1位確診,一家6人同住,共4人確診,確診者不是專門負責對外業務,所以沒有打疫苗,也沒有直接接觸到運送來台的疫苗;目前還不知道傳染源,公司同一組工作者都已經匡列,華儲也針對同樓層所有工作者採檢,相關疫調、匡列已經完成,下午起會做大規模採檢,預計規模900人左右,2天內完成。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也召開記者會表示,從0確診到增加11例,「連我自己都嚇一跳。」他表示,華儲員工工作地點在桃園,居住地在新北,昨(6)日晚間6點,他就和新北市長侯友宜通過電話,由兩邊衛生局合作疫調,建好社區安全網,目前判斷是家庭群聚感染。這名華儲員工的爸爸、媽媽、老婆都染疫,老婆在7月2日有症狀去診所就醫,7月5日4人都去採檢呈陽性,下午起針對華儲4樓層各單位的員工,共897人全面採檢。
今天另新增9例死亡個案,分別為4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6月27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9日,死亡日介於7月3日至7月5日,皆有慢性病史。其中1名女性死者僅40多歲,感染源不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她有洗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史,在6月6日開始有發燒、嘔吐相關症狀,6月11日採檢,13日住院,肺部右側的X光片就顯示肺炎跡象,住到加護病房就使用呼吸器,15日確診,住院期間病況沒有恢復,住院約3週後,在7月5日過世。
另1名同樣較年輕的死者為50多歲女性,有慢性精神疾病史,5月底因為骨折住院,後續因為該醫院有確診案例,列為相關接觸者,有乾咳3天,篩檢後確診;後續住院時因為肺炎併發呼吸衰竭,7月3日過世。
■台北三市場明天起再度篩檢
台北市第一果菜市場、第二果菜市場、環南市場,明(8)日起再度進行大規模PCR篩檢,7月10日後必須持7月8日的陰性報告證明才能進入市場。陳時中表示,目前這三個市場看起來比較穩定,但還是要經過明天大規模篩檢,才能知道前幾天環南市場驗出的41名確診者,是否有沒被匡列到的對象或其他染疫者。
陳時中表示,預計環南市場須篩檢3,000人,7月6日起也已在環南市場周遭的雙園國中設置篩檢站,已篩檢附近里民380人,皆為陰性。目前仍會持續篩檢,希望透過大範圍篩檢、匡列,把傳播鏈阻絕住。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希望PCR結果能在1天內出來,最慢到9日全出來,目前環南市場雖然造冊3,300人,不過可能還是會有別人跑進來做篩檢,所以準備4,000人份篩檢。
許多非法移工會到菜市場工作,昨天柯文哲在記者會上提到,要思考對5萬名非法移工打疫苗,今天柯文哲前往萬大指揮所和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環南市場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討論。王必勝受訪時表示,希望這些移工出來篩檢,甚至接種疫苗,但有難度,要系統性思考如何處理,會和指揮中心再研究,「這是實務上要面對的問題。」
■張上淳對用詞不精確致歉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7月5日在記者會上分析了5月11日以來675名確診死亡的案例。在解釋台灣死亡率偏高的說法時,張上淳指出,統計中有簽署DNR(註:Do Not Resuscitate縮寫,指的是病人或家屬簽署同意書, 在病人臨終前不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拒絕急救的死亡個案將近20%,這之中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此說法遭到醫護人員反彈,張上淳在今天記者會上,對前幾天用詞不夠精確造成傷害二度表示歉意。
他表示,在整理病例過程中,注意到簽署DNR的人很多,感到有點驚訝,因此想把狀況整理出來給大家知道。去年國內病例不多時,許多醫護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努力將病情嚴重的個案救治康復,對比之下,想到或許其中一部分人在適當情況下可以避免死亡,因此提到相關用語。
張上淳表示,醫療有很多不確定性,即使插管也可能無法救治,且對病人和家屬都是長時間身心煎熬。簽署DNR是很嚴謹的過程,都是醫療團隊與家人充分討論後的決定,要予以尊重,「前天用詞不恰當,抱歉,絕對沒有要指責或傷害任何人的意思。」他強調所有醫護團隊過去都非常辛勞,自己在SARS期間也在第一線,深知第一線煎熬,也知道家屬身心壓力,醫護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大家都該給予最大的感謝和肯定。」
■下週是否解封仍在討論中,中職復賽有望
全台確診人數七天平均值,近兩週穩定下降,今天七天平均值為44,創下三級警戒以來新低。陳時中這兩天都被問到7月12日後能否解封,不過他今天再度重申,各行各業的指引仍在討論,「先準備起來,還是要看疫情做最後決定。」他也表示,三級警戒標準降級是每天少於10例不明感染源病例,每週小於3起社區感染,但若只有單一這樣的標準,很容易因為突發事件升降級,對社會安定不好,指揮中心正在研究相關判別標準。
中華職棒5月18日起就停賽,先前指揮中心曾和中華職棒討論不開放球迷進場的相關措施,原訂6月29日復賽,後因屏東Delta變異株群聚事件而延宕,至今仍停賽。媒體詢問7月12日後能否解封,陳時中透露,「慎重考慮中」,正和中職密切聯繫,檢視最後防疫計畫。
健身房在三級警戒也被列為第一波停業對象,許多業者爭取解封,陳時中今天表示,現在分兩大面向,第一是防疫準備,第二個是有疫情時候的應變,目前各行各業還是有難以控制的情況,盡量都以這樣的方向來做規劃,大家如果可以執行好,相對會開放得比較早,但還要以疫情控制為前提。
■陳時中澄清,疫苗平台登記後不會刪除資料
昨天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宣布,第九類、第十類民眾可以先輸入「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進行意願登記,指揮中心會按照疫苗的存量,依據簡訊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接獲通知者就能去接種疫苗,目前登記人數已超過百萬,但網路上也出現許多訊息指出,這些登記會取消,將來才正式開放。對此,陳時中澄清,系統已經上線了,「登記成功就有紀錄,不會刪除」,民眾可以上網修改施打的疫苗、地點、時間。
今天下午3點40分,台灣自行購買的62.6萬劑AZ疫苗抵台,陳時中表示,這批有效日期到10月30日,一樣會先進行封緘檢驗。媒體詢問台積電和永齡採購BNT疫苗的進度,陳時中仍舊沒有鬆口,只回應要大家稍微等一等,「讓大家有餘裕空間好好談判,有好消息跟大家報告。」
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疫苗接種96,720人次,其中莫德納89,273人次,AZ有7,447人次,累計接種274萬540人,全國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11.45%。昨天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新增12例死亡個案,1例危及生命死亡個案,都是接種AZ疫苗,死亡年齡為46歲至90歲間,75歲以上9人,3人住機構,4人洗腎,7人有慢性病史。
(文/林慧貞;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余志偉、陳曉威、林彥廷、楊子磊、中央社)
#延伸閱讀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whU7S0
【投書:「善終」定義在疫情下的新挑戰】https://bit.ly/3AzpPNT
【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從Alpha到Delta,19個月內4大重要變異怎麼發生?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https://bit.ly/2UsxWeK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三級警戒 #疫苗 #疫苗預約系統 #AZ #BNT #Delta變異株 #DNR #中職 #環南市場 #華儲 #群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