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2看了一本大中醫李可的書,裡面提到 大部分的病都來自「寒氣」。其中甚至還包含了憂鬱症
書中教導一些排寒的方式,我都照做,之前的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身體疼痛各種婦科狀況都改善非常多,身體也比較柔軟。再也不用每週去診所報到,替健保局省了許多錢🤣
因為寒氣排得差不多,所以對身體再次受寒的感覺更敏銳,也幫助我在挑選商品時更能避免某些寒性成份傷害姐妹
後來在臉書上看見李璧如醫師不斷耳提面命大家排寒的重要性,也常常舉例,讓大家輕鬆了解排寒的過程,我覺得她很熱心 很棒,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西醫比較針對問題點處理,可能這次病徵瞬間被止住,但下次又復發
而中醫則細微又全面,療程有時比較長,但比較不會再復發。
兩個領域都有厲害的醫生 也有普通的醫生,很難全面斷論好壞,但選擇到好醫生真的很重要。我自己會根據不同病徵選擇,但大部分都是小病,所以我看中醫的頻率還是相對高
總而言之,希望姐妹有空可以閱讀李醫師的文章,對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喜歡看見大家快樂漂亮的模樣❤️
*沒有育兒基本常識,苦了孩子
自從當媽媽後我加入一些台灣媽媽聊天群組,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育兒方式,最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媽媽都用常溫的水泡配方奶給女兒喝,夏天甚至是用冰水泡,然後冷氣開24小時都不關,就怕她女兒長熱疹。
她女兒一歲後,開始常常生病,她都說是因為去托嬰中心的關係。前陣子女兒開始動不動就發燒,不時就去急診。上個禮拜又發燒,不久就在群組po了張女兒喝椰子水的圖片。還建議其他媽媽,小孩不愛喝水的,就給他們喝椰子水。
我看了心驚驚,果真幾個小時後,她發訊息說小孩全身發紫還不停抽搐,她人在急診室,緊張得發抖。
後來醫生說是熱痙孿,當天她在群組說,女兒還在燒。即使我知道她不會聽進去,還是忍不住跟她說,可以煮葱白粥給她女兒吃,讓她發點汗。她沒回我,接著有人建議躺冰枕,她馬上說好,我看了很無言。
而且不止這樣,這些媽媽們都把止痛藥當解藥,不論是小孩長牙或是發燒,都餵嬰兒吃的panadol;還有小孩晚上睡不安穩,她們也會餵,因為吃了比較好睡。
今天那個媽媽說她女兒又發燒了,她女兒還有體氣發燒,一直想排寒,可是這媽媽不是餵她吃退燒藥,就是躺冰枕和喝椰子水!很慶幸我和兒子都是您的信徒。(2017年6月7日 8:53)
◎李醫師按
從來沒有熱疹這回事,其根皆為寒,澡後、熱食後、衣服穿多、曝日後出疹,乃是熱能推寒外出,邪尚淺,故以皮表疹子表現。多悶汗,不再受風,排完也就好了。
至於冰枕貽害很多,耙文即知。冷水或冰水更是傷孩子脾陽,她要不洞瀉,不然就便秘,腸子整個無力蠕動。
椰子水冷冽利尿,何況低於體溫,這是要孩子如何消停?當媽不是只會交合,你起碼要有點常識吧?
參見:
小兒急驚風與熱痙攣—案例、處置&李醫師評釋
http://blog.udn.com/rubyskylark/5330464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幾 歲 可以 躺冰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花向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疫苗] AZ/男/28歲- 看板nCoV2019 的評價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請問小孩發燒可以用冰枕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小兒退燒躺冰枕無效,恐影響代謝致休克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冰枕退燒有效嗎?別再自欺欺人... 的評價
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中醫觀點/感冒症候群-發燒
小孩感冒發燒,因五臟調理五氣產生體能而生體溫,若五臟調理五氣,熱不能排,為皮膚毛孔被風、暑、寒、濕、燥火之氣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歛(肺主皮毛),致體溫、熱氣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這時就會產生發燒的狀況。
『別光想著退燒,應檢查全身狀態』
幾年前開始出現流感大流行,大多數的病人多以咳嗽為主,少部分出現腸胃道的不適症狀,而小孩則是很容易出現發燒的情況,發燒究竟該不該馬上退燒?在之前醫界還沒有共識,但現在最新研究發現,不應該馬上使用退燒藥或冰枕退燒,這樣反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針炙搭配正確用藥頻率』
有一次晚上診間來了一位小病人,媽媽很仔細的述說這位小朋友的病史,包括很容易一感冒咳嗽就併發氣喘的體質,以及之前使用過哪些藥物等等,因為孩子正在發燒,我建議先使用針灸之後,再服用中藥,針後特別囑咐回家後幫小朋友泡熱熱的熱水澡,要出出汗,燒才容易退,一旁的爸爸看得出來有些不耐,不知是我太囉唆,還是這位爸爸不太認同,不過媽媽倒是很認真的記下我說的話。
隔天媽媽又帶著小朋友再度就診,因為小朋友仍舊沒有出汗,她說她在家量溫度都介於攝氏38∼39.5度,是不是應該用退燒藥呢?我摸摸了小朋友的額頭,完全無汗,再摸摸其臉頰和雙耳,比昨天燙些,看看昨天開的藥是對證的,再詢問服藥的狀況以及泡澡的情況,才知服藥的頻率不對,而這位小朋友不愛泡澡,也不愛喝溫開水。再幫這位小病人針灸後,叮嚀媽媽如果沒有出汗,仍舊發燒,請兩小時就吃一包中藥。
媽媽很認真的聽完後告訴我,她很希望讓小朋友持續吃中藥,因為上次吃了西藥後斷斷續續發燒、退燒,持續了四天,但他的先生似乎不太能接受中醫,我告訴媽媽,如果先生想帶小朋友去看西醫當然可以,但是相信西醫醫生也不會建議一發燒就退燒的,觀察小孩的活動力才是重點。
到了第三天,診間外傳來熟悉的聲音,就是昨天的那個小朋友,沒有哭鬧,沒有咳嗽,聽得出來是開心地自得其樂的聲音,輪到這位小朋友了,按了燈號他拿著一台黃色的車車蹦蹦跳跳走進來,有些不一樣,因為這次換爸爸單獨帶小朋友來把脈、看舌象,都無外感的現象了,摸摸額頭,髮際間有些微的汗水,心知燒已退,爸爸說:「昨晚就沒有發燒了,咳嗽的頻率也少很多了,白天幾乎沒有在咳」,我為其開藥後,特別囑咐因為燒已退了,之前的藥別再吃了,爸爸說:「藥吃完了!因為有多吃些。」服用中醫的粉藥,藥效沒有水藥來得快,所以可採取加強服藥的頻率,讓身體快速的痊癒,這位爸爸的態度和上次真的很不一樣,也許中醫在他的觀念中已經有了改變。
『貿然退燒,邪氣留連更不利!』
發燒其實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措施,正氣與邪氣相爭自然產生的反應,出汗是讓邪氣有所出路,邪氣退了,人體自然恢復應有的健康,利用中藥幫助人體微微出汗,汗出了,邪氣有所出,感冒也能較快速的痊癒,而不會產生其他的病變,若貿然退燒,很容易讓邪氣留戀,邪無所出,索性就定居體內,不僅是延長了生病的時程,更可能邪氣深入成為肺炎,或其他器質性的病變,或著邪氣深入在節氣轉變,或人體正氣虛衰就開始再度發病。小小的感冒,唯有正確的處理,身體才能快速的康復,古人老早就交代了,只是聽的人越來越少,可惜了!
『中醫的退燒4大建議』
1不躺冰枕、不吹冷氣、不隨意吃退燒藥。
2穿透氣的薄長袖、長褲,蓋被保暖以利微微出汗。
3不吃寒涼性味水果、生的蔬菜、不利消化食物,例如:麵、米粉、糯米。
4發燒食慾不佳,可少量多餐,吃喝都以溫熱為主,最好是喝熱粥。
『喝熱稀粥、蓋被子,出汗幫助退燒』
孩子感冒初期有微燒,而且沒有流汗,這時候建議媽咪準備一盆溫度約攝氏38~40度的熱水,讓孩子浸泡一下,流點汗,浸泡後要立刻將身體擦乾再出浴室,不可吹到風,也不要讓孩子繼續玩耍,最好是喝杯溫水,蓋條被再睡一覺,流些汗後,燒就會退了。
而在飲食方面,肉、黏滑食物要忌口,媽咪可別因為孩子生病,特別準備他愛吃的食物,或擔心孩子食慾變差,小孩發燒食慾不好,不用強迫要吃下多少,吃的油膩或肉食過多,都會加重腸胃的負擔,進而影響身體的恢復,有時聆聽許多專家的意見,更要聽聽身體告訴自己的聲音。
在漢代的醫書《傷寒論》中,就已經提出利用喝熱稀粥和蓋被子的方式,幫助身體出汗,但注意是要微微的出汗,不可大汗淋漓,這樣反而會讓身體元氣過虛,疾病反而流連不去。智慧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古人很早就體認到,而我們得繞了好大一圈才驗證古人說的「其實不錯」。
那些食物要忌口?
忌口對於病情的恢復也是很重要的!感冒期間應避免吃到生、冷、酸的食物。
感冒期間要禁止進補(例如高麗參、羊肉爐)或喝酒,這些反而會讓病邪留戀不去,不利病情的恢復。除非感冒已拖很久,一直使用抗生素後的體虛,或久咳超過2、3個月,這時候才會用一些補氣食物幫助身體能量的恢復。
發燒時這些食物孩子要忌口
『生』指未煮熟的食物(例如:生菜沙拉)而寒涼水果也要少吃,如:水梨、瓜類、蕃茄、奇異果。
『冷』指低於體溫的食物。
『酸』儘量避免嘗起來帶酸味的水果,因酸使邪氣滯留體內,易使病程延長,不利痊愈。
『其他』不飲茶飲避免加重體內寒涼,不喝牛奶及甜食避免重生痰的情況。
善用「廚房裡的中藥材」幫助發汗退燒!
中醫的觀點中,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不贊成馬上退燒,因為這樣只會讓病邪深入更難痊癒,首要就是祛邪外出,利用發汗法退燒,自然就會退了。對於初期感冒,其實媽咪可多利用「廚房裡的中藥材」,就可以有治療的功效,廚房哪來的中藥呢?就是每個媽媽炒菜必備的「蔥」和「薑」。
媽咪照顧發燒的孩子,在水分補充方面可喝些蔥薑水(蔥白連鬚煮),甚或是吃蔥白與薑泥熬煮的熱粥,都可幫助發汗,達到退燒的效果。
退燒好幫手,蔥薑小檔案
『蔥』
性味:性溫味辛
成分:蔥蒜辣素、碳水化合物、抗壞血酸、蒜素、蛋白質。
功效:發汗解熱、散寒、活血健胃、抗凝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消除風溼痲痹、解毒消腫、清肺健脾。
『薑」
性味:性溫味辛
功效:發汗、散寒、溫中止嘔、祛寒痰、解魚蟹肉蕈毒。
【媽咪必學】風寒感冒食療方
◎蔥薑湯
食材:蔥白、帶皮的生薑。
煮法:大約300CC的水和7∼9片生薑煮3∼5分鐘,熄火前再放入3∼5條切細的蔥白,煮30秒即可,趁熱喝下身體就會舒服多了。
功效:治療初期出現感冒的徵狀,如:咽癢、頭痛、肌肉痠痛或怕冷的現象。
適合年齡:1歲以上。
小提醒:蔥白和洋蔥都具有抑菌效果,對初期感冒的治療有很好療效,由於蔥
白的效果主要在於精油,所以不能久煮,以免失效。
注意:如果咽痛、痰黃就不適合喝。
文章出處:《不吃西藥!中醫媽媽養出不生病、不過敏的健康孩子》
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請問小孩發燒可以用冰枕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版大您好, 小朋友發燒, 最好不要用冰枕, 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當人體發燒時, 毛孔等都會擴張 ... ... <看更多>
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小兒退燒躺冰枕無效,恐影響代謝致休克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提醒家長,退燒藥目的在讓小孩感覺舒適,效果僅幾小時。若病程未結束,退了又燒,很常見,6歲以下或20公斤孩子給退燒藥應依據體重,不論藥水、塞劑,應間隔4小時以上,以免 ... ... <看更多>
幾 歲 可以 躺冰枕 在 [疫苗] AZ/男/28歲- 看板nCoV2019 的推薦與評價
施打時間:2021.06.23 09:28
施打地點:觀音衛生所
施打廠商:AZ第一劑
施打心得:
因為工作需接觸旅客,回報市府造冊安排施打
很感謝板上大家努力防疫提供訊息
目前比較少30以下的分享
分享一下自己的狀況
覺得自己的反應蠻激烈的
打完那晚簡直是惡夢一場.......
好像很久沒有意識這麼清楚又燒得這麼劇烈了
印象非常深刻
同事有去打的其實每個人反應都不盡相同
年齡20-40歲之間普遍有發燒 溫度差別而已XD
以下依時間紀錄
6/23
0900抵達觀音衛生所
先是量體溫、填資料、簡單的問診和等待
0930打疫苗針、不會痛,挨針歸挨針有記得說謝謝
0945注射點開始微酸,沒什麼其他特別的感覺
1000確認無急性反應即回家
至1400皆無明顯狀況,僅注射點會酸,狂喝水,耳溫36.5
1400-1800感到疲憊就去睡個午覺XD
1900睡得不錯起來吃晚餐,無明顯狀況
2000繼續喝水無明顯狀況,手臂痠痛有變比較明顯耳溫36.7
2100耳溫36.9,眼窩開始感覺發熱,感到疲憊,什麼事都不想做就去躺著休息滑手機
2200耳溫37.2,四肢有無力感,左臂注射點痠痛明顯,這時候感覺像是打了一拳瘀青一樣
,舉手甚至動到肩膀都會痠痛
2230耳溫37.4,開始有狀況之後全身酸軟不舒服的感覺開始加速反應,除了上廁所喝水都
不想動
2300耳溫38.0,其餘同上
6/24
0000耳溫38.5,同上
0030耳溫38.8
0030-0530整個晚上半夢半醒睡不太著,耳溫皆在38.8-39.1之間,拿冰枕降溫,全身酸軟
、發熱
0530-1030 0530後開始感覺退燒一路睡到1030,耳溫37.6
1100起床洗個澡吃些東西,耳溫37
起床後發現我準備的普拿疼沒有少XD
我一直以為燒到39恍神之際有吃退燒藥...........
後續至1800耳溫都維持在36-37已完全退燒
然後當天睡得很好
6/25-6/28
接下來這幾天感覺身體都差不多在高燒後恢復的狀態,偶爾有輕微頭痛和感覺呼吸有點吃
力(小時候有氣喘,曾經重感冒發燒有誘發呼吸道收縮也會喘經歷),酸軟不舒服的感覺
退燒也就沒了,剩注射處到27號才慢慢消腫和不會痛,其他都正常,慢慢恢復中的感覺
補充一下
衛生所施打的過程其實很難一直維持防疫的距離,尤其可能安排施打的時間大多都在上午
,可以想像醫護和行政單位人員每天面對、接觸來來往往的人群,必須面臨多大的壓力,
真的非常感謝第一線對抗疫情的工作人員。
以上
謝謝大家
※以下不得刪除※
我聲明上述資料均為真實,若有不實,可能違反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
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相關規定。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
第 14 條
散播有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傳染病防治法
第 9 條
利用傳播媒體發表傳染病流行疫情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防治措施之相關訊息
,有錯誤、不實,致嚴重影響整體防疫利益或有影響之虞,經主管機關通知其更正者,應
立即更正。
第 64-1 條
違反第 9 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6.243.9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24870800.A.55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