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恩議員發言】增撥資源推動運動發展 積極培養電競人才
在5月1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我們繼續審議《2017年撥款條例草案》各項修正案。我就香港的青年、體育和電競發展發表了我的意見。香港的體育發展欠缺整體策略,政府投放於運動員和各個項目的資源也十分不足,我希望政府成立體育發展局,統籌體育發展政策,同時,增撥資源培育相關人才和加建體育場地,推動運動的普及化。當然,政府也必須優化現有的運動員資助機制,將資助對象由逐步擴闊至其他有卓越表現的運動員,並適度增加資助金額,減低運動員因訓練和比賽產生的經濟負擔。
除了傳統運動外,我也十分關注近年發展迅速的另一個新興運動—電子競技。政府雖然表示在今年暑假會舉辦一個大型電競比賽,但要推動電競產業的發展,不能單單依賴每年幾個比賽,而是要恆常化地持續推行電競活動和比賽,建立一個發展全面的環境。我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培養電競產業的人才,電競運動不只是須要遊戲選手,還須要其他專業人員,包括分析師、直播主持人、專家旁述和技術支援等,讓年輕人有多一個出路和選擇,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產業有規劃地發展。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主席:
在這個辯論環節,我會集中就涉及總目53民政事務局和總目9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修正案發言。首先,我想講體育方面。我相信不少市民同我一樣,認為香港過去在體育發展方面是欠缺整體策略、政府在培訓各類型運動員的資源投放並不足夠,各個運動項目的軟、硬件,包括運動場館,以及運動科學和物理治療等相關的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情況,嚴重影響香港過去的體育發展,這方面民政事務局的實在責無旁貸。但我認為,即使削減民政事務局局長的薪酬開支亦無補於事,相反我們應該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敦促下一屆政府全面推動體育精英化和普及化發展。
過去,本地多數運動項目都是依賴政府資助,雖然很多時資助金額並不多,但對於很多運動項目而言,政府的資助亦只是唯一的依靠,不過現時的資助模式難以推動體育界向可持續方向發展。所以我認為,政府應該參考藝術發展局的模式,成立法定的體育發展局,負責統籌各項體育的組織,完善資源分配機制,同時肩負政策的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活動的責任。
在制訂體育發展策略方面,政府可考慮邀請商界合作,提供誘因,吸引商界投放資源,與政府共同扶助本地體育邁向商業化發展。當然政府亦須增撥資源,培訓更多運動科學、醫學及物理治療方面的人才,為各級、各類型的運動員提升訓練水平,並在護理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支援,減少傷患,從而令運動員有更好的發揮和表現。
主席,本港不少精英運動員,包括曹星如、李慧詩、吳安儀等,近年於各項國際賽事取得驕人成績,為港爭光,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特別在互聯網發展的配合下,廣大市民對體育活動更為熱情,在近年越趨分化和對立的社會氣氛中,發揮了團結社會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把握這個好機會,透過進一步推動運動普及化,包括研究於各個社區增建體育場地,資助各體育會提供更多培訓,提高市民對各體育項目的認識和興趣,讓市民大眾多參與各類型的運動,希望可以有效緩和社會對立的氣氛。其中,政府應資助學界運動員到海外交流,透過比賽和交流提升技術水平,並且為青年運動員提供更具彈性的升學安排,令青年運動員能夠在學業和體育事業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另外,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優化現有的運動員資助機制,包括將資助對象由現時只有精英運動員,逐步擴闊至其他有卓越表現的運動員,資助金額亦應適度增加,盡量減輕運動員因參與賽事所需負上額外的經濟負擔;至於對不同運動組織和協會的資助,政府亦要進行全面檢討,善用資源,進一步加強對他們的支援。
除了傳統的運動項目,近年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興起一種深受青年歡迎的運動項目,就是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都有提及的電子競技。雖然香港目前在電競方面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內地、美國、韓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但我相信香港是有能力和條件發展電競項目和相關產業。
早前,我出席了本地一個遊戲資訊平台舉辦的電競比賽,現場人數超過100人。除了現場有觀眾觀看比賽外,其他遊戲愛好者也會上載打機的實況片段供大家參考,或以直播形式讓觀眾能投入遊戲當中。我亦了解過外國的電競發展,他們並非只是訓練電競運動員,或者單單舉辦幾個遊戲比賽,而是恆常化地持續推行電競活動和比賽,讓身處電競活動中不同位置的參與者、歡眾和愛好者,透過持續參與,提升整體的電競水平,以及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其實,香港並不缺乏人才,本地不少電競隊伍和選手在國際賽事中都表現不俗,可惜的是,由於社會氛圍、認知和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窒礙了本港電競產業的發展,他們的努力不為人知,也沒有足夠支援支持他們更上一層樓。反觀美國,就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將電競視為正規的體育項目,除了設立專項「電競獎學金」,獎勵在電子競技遊戲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學生外,更會組織遊戲團隊參加聯校比賽。另外,韓國的大學亦開設專門的電競課程,甚至針對不同種類的電競遊戲,細分了不同專業,而一些優秀的職業選手更能像傳統運動員一樣能保送入大學。
電競運動員可說是電競產業的帶頭人,電競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龐大。電競發展,其實是一個巨型產業鏈的發展,同時亦是可供青年選擇、有機會向上流動的其中一個出路。雖然真正能成為電競專業運動員的人不多,但其實電競的產業鏈與傳統體育並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收入基本來自於贊助、門票、媒體版權以及周邊商品。新舊兩個產業的新型配搭與融合,有助雙方推動自身產業發展,開拓新市場。
根據國際電子競技公司Newzoo在今年二月發表的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市場報告》,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經濟增長高達6.96億美元,比起2016年增加41.3%,預計到2020年將會進一步增加至14.88億美元,其中廣告佔1.55億美元,比2016年增加21%,至於贊助佔2.66億美元,增幅更高達57.7%。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觀眾達到3.85億,其中電競愛好者佔接近2億人,當中51%來自亞太地區,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競愛好者將會增加50%至接近3億人。
主席,電子競技的發展潛力非常龐大,它同時加速了與多個行業和產業的結合,為不同品牌、媒體等締造了一個重要發展契機。隨著網絡直播平台的發展和興起,越來越多市民可以透過網上直播,參與和觀看電競比賽,同時吸引了不少運動相關的組織和團體、企業、廣告商等積極參與電競活動和投資,將有助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正規化、普及化發展。
日前,我們新民黨和候任特首會面時,我已建議特區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支援有志投入電競產業的年輕人,因為電競運動不單只需要職業電競選手,還要有遊戲分析師、專家旁述、直播主持人、技術支援、賽事運營和組織,以及內容製作等不同專業人員的配合,香港可以在職業教育系統中加入電競相關課程的培訓,提升本地青年在電競方面的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產業有系統、有規劃地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電子競技 #電競 #比賽 #發展 #容海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5月1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我們繼續審議《2017年撥款條例草案》各項修正案。我就香港的青年、體育和電競發展發表了我的意見。香港的體育發展欠缺整體策略,政府投放於運動員和各個項目的資源也十分不足,我希望政府成立體育發展局,統籌體育發展政策,同時,增撥資源培育相關人才和加建體育場地,推動運動的普及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由左至右)香港管弦樂 ... 的評價
-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短片完整版(廣東話) - YouTube 的評價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於批評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論點,港人熟悉得幾乎全部信服,在一面倒的噓聲中,近年開始冒起不一樣的聲音。每年一度的書展人頭湧湧,攝友對 模的熱情漸漸冷卻,在搶購亂堆的另一端,文藝青年在小廳裏仰望台上兩岸三地作家,細聽分享。另一邊廂,國際級藝術展會《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每年訂於香港、瑞士巴塞爾及美國邁阿密海灘舉行,奠定了香港作為國際藝術都會的地位。蘇富比、佳士得等藝術品拍賣行的拍賣價亦屢創新高。以上種種,醞釀藝術氣候成形,不過,香港當真已從文化沙漠蛻變成藝術之都嗎?
星島日報 2016-12-23
博物館發展大落後 沿用英殖法例
香港大部分公共博物館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康文署)營運。據當局的意見調查顯示,2008年至2013年間,90.6%受訪參觀人士對其轄下五大博物館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滿意度雖高,本地博物館的訪客人數、會員數目、知名度以及旅遊景點排名卻表現遜色,遠遠落後國際水平,背後原因為何?
文:潘曉彤 圖:潘曉彤、星島圖片庫
對於批評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論點,港人熟悉得幾乎全部信服,在一面倒的噓聲中,近年開始冒起不一樣的聲音。每年一度的書展人頭湧湧,攝友對 模的熱情漸漸冷卻,在搶購亂堆的另一端,文藝青年在小廳裏仰望台上兩岸三地作家,細聽分享。另一邊廂,國際級藝術展會《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每年訂於香港、瑞士巴塞爾及美國邁阿密海灘舉行,奠定了香港作為國際藝術都會的地位。蘇富比、佳士得等藝術品拍賣行的拍賣價亦屢創新高。以上種種,醞釀藝術氣候成形,不過,香港當真已從文化沙漠蛻變成藝術之都嗎?「香港具備充足潛力,如何將環球發展與本地接軌,博物館其實起着關鍵作用,接下來需要將兩者之間的路打通。」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說。
入場人次少
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表報告《釋放博物館潛力 蛻變管治新模式》,列舉本地博物館經營的種種不足,並提出一系列優化管治的建議。有說博物館的入場人次反映公民的文化涵養,報告引述康文署資料:其轄下博物館中,2015年至2016年度的入場人次,除首位香港科學館錄得1,125,000人,其餘表現差強人意,其中較受公眾歡迎的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分別只錄得430,000及764,000人次。遊覽博物館似乎並非港人消閒活動首選,本地博物館看來亦沒有對遊客構成很大吸引力,2016年10月的貓途鷹旅遊(TripAdvisor)景點排行榜上,二十五個香港建議景點中,只有一所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榜上有名。
黃元山指,香港金融業約佔本地年度總產值16%,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產值於2014年佔上5%,已算是二綫產業。「全球貨品貿易百分比正在下降,內地與香港的物流關係亦逐漸改變,朝增值服務進發。」要發展多元經濟,突破單一產業結構,他認為香港的法治和言論及創作自由能為不同創新、創意領域提供濃郁的發展土壤,深信博物館的妥善經營,能帶動文化產業、旅遊業,以至香港整體經濟發展。
欠缺專門條例
香港藝術館現正閉館,經歷為期四年的擴建及修繕工程,涉及九億三千四百四十萬元,政府亦自2015年起,分階段更新四所康文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預算支出約六億一千六百萬元。香港投放於博物館的公帑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算少,黃元山質疑問題與管治模式有關 ,應着實探討資源可以如何更有效運用。
法例是管治的基礎,海外一般會制定專門的博物館條例,回顧本地博物館,卻仍受殖民時期的《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規管,過時之餘,條例中與博物館相關的條文更只有一小段,將博物館與下水道、排水渠、公共屠房、墳場、圖書館以及文娛中心相提並論,可謂形同虛設。
其實,立法會歷年來曾多次就博物館的管制作出討論,包括文化委員會曾於2003年提交報告,建議設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其後,德勤管理建策有限公司及洛德博物館與文化策劃管理公司,亦於同年發表研究報告中,嚴正指出本地博物館兩大管治問題為欠缺專家委員會組織架構,以及欠缺博物館條例。就此,政府於2004年11月成立博物館委員會,負責就公共博物館服務向民政事務局局長提供意見,然而對委員會其後提出設立法定管理委員會,以及數個管理特定博物館群的小組委員會的建議,卻沒有採納。
民政事務局曾於2010年對上述多份研究報告作出回應,指每所博物館的主題、架構、文化及財政狀況等不盡相同,認為不宜以單一模式管理,更提到法定委員會的設立無助減少政府的撥款,種種考慮下,最終決定繼續將公共博物館交由康文署管理。而制定博物館專門條例的進度,直至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毫無寸進。
與社群關係疏離
「社會上沒有任何處所可以完全取代博物館的功能。」康文署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博士(圓圖)指,世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成立於十五、十六世紀,具有收藏、研究和展示三項主要功能。他指,香港的博物館館藏主要以本地的社會及文化遺產為主,除了收藏,研究它們對地區的歷史意義亦是重要工作,而向公眾展示,並配合工作坊和講座等活動教育大眾,亦是重要一環。「讓市民知道大家共同擁有的歷史,感到彼此同屬此地,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
凝聚社會以外,黃元山認為當博物館成功與本地社群連結,讓藏品影響社會,能培養城市整體的藝術氛圍,擴闊藝術文化產業的需求和觀眾群。然而,香港的博物館在社區參與以及外展工作的表現卻不甚理想。
會員制度對博物館的發展影響攸關,除了提供營運資金,會員更是博物館的使者,幫助它們融入社群。研究報告檢閱世界各地博物館會員制度,發現它們的組織結構以及會員義務各有不同。報告更收集各地主要博物館的會員人數資料(見下圖),發現本地博物館之中,只有香港藝術館設有會員制度,人數亦僅有七百五十人。另外,報告亦以社交平台專頁的讚好人數作為博物館知名度的指標,綜合資料所得,發現巴黎、倫敦、紐約頂尖博物館的專頁均錄得超過一百萬個「讚好」,而香港太空館和香港科學館均僅有一萬餘個,許多公營博物館更沒有開設官方專頁,連繫大眾的態度甚為消極。
吳博士指,博物館與城市的文化發展息息相關,而香港約於二十年前才陸續建成較大型的博物館,起步的確較遲,不過官方對改革持開放態度,最近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剛完成改組,對於團結香港基金剛發表的報告建議,民政局及諮詢委員會將召開會議,認真審視討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星島日報 2016-12-23
博物館發展大落後 沿用英殖法例
香港大部分公共博物館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康文署)營運。據當局的意見調查顯示,2008年至2013年間,90.6%受訪參觀人士對其轄下五大博物館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滿意度雖高,本地博物館的訪客人數、會員數目、知名度以及旅遊景點排名卻表現遜色,遠遠落後國際水平,背後原因為何?
文:潘曉彤 圖:潘曉彤、星島圖片庫
對於批評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論點,港人熟悉得幾乎全部信服,在一面倒的噓聲中,近年開始冒起不一樣的聲音。每年一度的書展人頭湧湧,攝友對 模的熱情漸漸冷卻,在搶購亂堆的另一端,文藝青年在小廳裏仰望台上兩岸三地作家,細聽分享。另一邊廂,國際級藝術展會《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每年訂於香港、瑞士巴塞爾及美國邁阿密海灘舉行,奠定了香港作為國際藝術都會的地位。蘇富比、佳士得等藝術品拍賣行的拍賣價亦屢創新高。以上種種,醞釀藝術氣候成形,不過,香港當真已從文化沙漠蛻變成藝術之都嗎?「香港具備充足潛力,如何將環球發展與本地接軌,博物館其實起着關鍵作用,接下來需要將兩者之間的路打通。」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說。
入場人次少
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表報告《釋放博物館潛力 蛻變管治新模式》,列舉本地博物館經營的種種不足,並提出一系列優化管治的建議。有說博物館的入場人次反映公民的文化涵養,報告引述康文署資料:其轄下博物館中,2015年至2016年度的入場人次,除首位香港科學館錄得1,125,000人,其餘表現差強人意,其中較受公眾歡迎的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分別只錄得430,000及764,000人次。遊覽博物館似乎並非港人消閒活動首選,本地博物館看來亦沒有對遊客構成很大吸引力,2016年10月的貓途鷹旅遊(TripAdvisor)景點排行榜上,二十五個香港建議景點中,只有一所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榜上有名。
黃元山指,香港金融業約佔本地年度總產值16%,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產值於2014年佔上5%,已算是二綫產業。「全球貨品貿易百分比正在下降,內地與香港的物流關係亦逐漸改變,朝增值服務進發。」要發展多元經濟,突破單一產業結構,他認為香港的法治和言論及創作自由能為不同創新、創意領域提供濃郁的發展土壤,深信博物館的妥善經營,能帶動文化產業、旅遊業,以至香港整體經濟發展。
欠缺專門條例
香港藝術館現正閉館,經歷為期四年的擴建及修繕工程,涉及九億三千四百四十萬元,政府亦自2015年起,分階段更新四所康文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預算支出約六億一千六百萬元。香港投放於博物館的公帑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算少,黃元山質疑問題與管治模式有關 ,應着實探討資源可以如何更有效運用。
法例是管治的基礎,海外一般會制定專門的博物館條例,回顧本地博物館,卻仍受殖民時期的《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規管,過時之餘,條例中與博物館相關的條文更只有一小段,將博物館與下水道、排水渠、公共屠房、墳場、圖書館以及文娛中心相提並論,可謂形同虛設。
其實,立法會歷年來曾多次就博物館的管制作出討論,包括文化委員會曾於2003年提交報告,建議設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其後,德勤管理建策有限公司及洛德博物館與文化策劃管理公司,亦於同年發表研究報告中,嚴正指出本地博物館兩大管治問題為欠缺專家委員會組織架構,以及欠缺博物館條例。就此,政府於2004年11月成立博物館委員會,負責就公共博物館服務向民政事務局局長提供意見,然而對委員會其後提出設立法定管理委員會,以及數個管理特定博物館群的小組委員會的建議,卻沒有採納。
民政事務局曾於2010年對上述多份研究報告作出回應,指每所博物館的主題、架構、文化及財政狀況等不盡相同,認為不宜以單一模式管理,更提到法定委員會的設立無助減少政府的撥款,種種考慮下,最終決定繼續將公共博物館交由康文署管理。而制定博物館專門條例的進度,直至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毫無寸進。
與社群關係疏離
「社會上沒有任何處所可以完全取代博物館的功能。」康文署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博士(圓圖)指,世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成立於十五、十六世紀,具有收藏、研究和展示三項主要功能。他指,香港的博物館館藏主要以本地的社會及文化遺產為主,除了收藏,研究它們對地區的歷史意義亦是重要工作,而向公眾展示,並配合工作坊和講座等活動教育大眾,亦是重要一環。「讓市民知道大家共同擁有的歷史,感到彼此同屬此地,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
凝聚社會以外,黃元山認為當博物館成功與本地社群連結,讓藏品影響社會,能培養城市整體的藝術氛圍,擴闊藝術文化產業的需求和觀眾群。然而,香港的博物館在社區參與以及外展工作的表現卻不甚理想。
會員制度對博物館的發展影響攸關,除了提供營運資金,會員更是博物館的使者,幫助它們融入社群。研究報告檢閱世界各地博物館會員制度,發現它們的組織結構以及會員義務各有不同。報告更收集各地主要博物館的會員人數資料(見下圖),發現本地博物館之中,只有香港藝術館設有會員制度,人數亦僅有七百五十人。另外,報告亦以社交平台專頁的讚好人數作為博物館知名度的指標,綜合資料所得,發現巴黎、倫敦、紐約頂尖博物館的專頁均錄得超過一百萬個「讚好」,而香港太空館和香港科學館均僅有一萬餘個,許多公營博物館更沒有開設官方專頁,連繫大眾的態度甚為消極。
吳博士指,博物館與城市的文化發展息息相關,而香港約於二十年前才陸續建成較大型的博物館,起步的確較遲,不過官方對改革持開放態度,最近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剛完成改組,對於團結香港基金剛發表的報告建議,民政局及諮詢委員會將召開會議,認真審視討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5月1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我們繼續審議《2017年撥款條例草案》各項修正案。我就香港的青年、體育和電競發展發表了我的意見。香港的體育發展欠缺整體策略,政府投放於運動員和各個項目的資源也十分不足,我希望政府成立體育發展局,統籌體育發展政策,同時,增撥資源培育相關人才和加建體育場地,推動運動的普及化。當然,政府也必須優化現有的運動員資助機制,將資助對象由逐步擴闊至其他有卓越表現的運動員,並適度增加資助金額,減低運動員因訓練和比賽產生的經濟負擔。
除了傳統運動外,我也十分關注近年發展迅速的另一個新興運動—電子競技。政府雖然表示在今年暑假會舉辦一個大型電競比賽,但要推動電競產業的發展,不能單單依賴每年幾個比賽,而是要恆常化地持續推行電競活動和比賽,建立一個發展全面的環境。我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培養電競產業的人才,電競運動不只是須要遊戲選手,還須要其他專業人員,包括分析師、直播主持人、專家旁述和技術支援等,讓年輕人有多一個出路和選擇,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產業有規劃地發展。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主席:
在這個辯論環節,我會集中就涉及總目53民政事務局和總目9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修正案發言。首先,我想講體育方面。我相信不少市民同我一樣,認為香港過去在體育發展方面是欠缺整體策略、政府在培訓各類型運動員的資源投放並不足夠,各個運動項目的軟、硬件,包括運動場館,以及運動科學和物理治療等相關的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情況,嚴重影響香港過去的體育發展,這方面民政事務局的實在責無旁貸。但我認為,即使削減民政事務局局長的薪酬開支亦無補於事,相反我們應該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敦促下一屆政府全面推動體育精英化和普及化發展。
過去,本地多數運動項目都是依賴政府資助,雖然很多時資助金額並不多,但對於很多運動項目而言,政府的資助亦只是唯一的依靠,不過現時的資助模式難以推動體育界向可持續方向發展。所以我認為,政府應該參考藝術發展局的模式,成立法定的體育發展局,負責統籌各項體育的組織,完善資源分配機制,同時肩負政策的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活動的責任。
在制訂體育發展策略方面,政府可考慮邀請商界合作,提供誘因,吸引商界投放資源,與政府共同扶助本地體育邁向商業化發展。當然政府亦須增撥資源,培訓更多運動科學、醫學及物理治療方面的人才,為各級、各類型的運動員提升訓練水平,並在護理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支援,減少傷患,從而令運動員有更好的發揮和表現。
主席,本港不少精英運動員,包括曹星如、李慧詩、吳安儀等,近年於各項國際賽事取得驕人成績,為港爭光,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特別在互聯網發展的配合下,廣大市民對體育活動更為熱情,在近年越趨分化和對立的社會氣氛中,發揮了團結社會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把握這個好機會,透過進一步推動運動普及化,包括研究於各個社區增建體育場地,資助各體育會提供更多培訓,提高市民對各體育項目的認識和興趣,讓市民大眾多參與各類型的運動,希望可以有效緩和社會對立的氣氛。其中,政府應資助學界運動員到海外交流,透過比賽和交流提升技術水平,並且為青年運動員提供更具彈性的升學安排,令青年運動員能夠在學業和體育事業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另外,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優化現有的運動員資助機制,包括將資助對象由現時只有精英運動員,逐步擴闊至其他有卓越表現的運動員,資助金額亦應適度增加,盡量減輕運動員因參與賽事所需負上額外的經濟負擔;至於對不同運動組織和協會的資助,政府亦要進行全面檢討,善用資源,進一步加強對他們的支援。
除了傳統的運動項目,近年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興起一種深受青年歡迎的運動項目,就是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都有提及的電子競技。雖然香港目前在電競方面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內地、美國、韓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但我相信香港是有能力和條件發展電競項目和相關產業。
早前,我出席了本地一個遊戲資訊平台舉辦的電競比賽,現場人數超過100人。除了現場有觀眾觀看比賽外,其他遊戲愛好者也會上載打機的實況片段供大家參考,或以直播形式讓觀眾能投入遊戲當中。我亦了解過外國的電競發展,他們並非只是訓練電競運動員,或者單單舉辦幾個遊戲比賽,而是恆常化地持續推行電競活動和比賽,讓身處電競活動中不同位置的參與者、歡眾和愛好者,透過持續參與,提升整體的電競水平,以及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其實,香港並不缺乏人才,本地不少電競隊伍和選手在國際賽事中都表現不俗,可惜的是,由於社會氛圍、認知和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窒礙了本港電競產業的發展,他們的努力不為人知,也沒有足夠支援支持他們更上一層樓。反觀美國,就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將電競視為正規的體育項目,除了設立專項「電競獎學金」,獎勵在電子競技遊戲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學生外,更會組織遊戲團隊參加聯校比賽。另外,韓國的大學亦開設專門的電競課程,甚至針對不同種類的電競遊戲,細分了不同專業,而一些優秀的職業選手更能像傳統運動員一樣能保送入大學。
電競運動員可說是電競產業的帶頭人,電競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龐大。電競發展,其實是一個巨型產業鏈的發展,同時亦是可供青年選擇、有機會向上流動的其中一個出路。雖然真正能成為電競專業運動員的人不多,但其實電競的產業鏈與傳統體育並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收入基本來自於贊助、門票、媒體版權以及周邊商品。新舊兩個產業的新型配搭與融合,有助雙方推動自身產業發展,開拓新市場。
根據國際電子競技公司Newzoo在今年二月發表的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市場報告》,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經濟增長高達6.96億美元,比起2016年增加41.3%,預計到2020年將會進一步增加至14.88億美元,其中廣告佔1.55億美元,比2016年增加21%,至於贊助佔2.66億美元,增幅更高達57.7%。2017年全球電子競技觀眾達到3.85億,其中電競愛好者佔接近2億人,當中51%來自亞太地區,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競愛好者將會增加50%至接近3億人。
主席,電子競技的發展潛力非常龐大,它同時加速了與多個行業和產業的結合,為不同品牌、媒體等締造了一個重要發展契機。隨著網絡直播平台的發展和興起,越來越多市民可以透過網上直播,參與和觀看電競比賽,同時吸引了不少運動相關的組織和團體、企業、廣告商等積極參與電競活動和投資,將有助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正規化、普及化發展。
日前,我們新民黨和候任特首會面時,我已建議特區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支援有志投入電競產業的年輕人,因為電競運動不單只需要職業電競選手,還要有遊戲分析師、專家旁述、直播主持人、技術支援、賽事運營和組織,以及內容製作等不同專業人員的配合,香港可以在職業教育系統中加入電競相關課程的培訓,提升本地青年在電競方面的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本港電競產業有系統、有規劃地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l5H0uj8To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gg-wwknE-X0zCbCP5vNnNooUF-A)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8月9日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對於墓主人身份一直是個謎,有的學者認為是鹽官,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漢墓的布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亦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漢花園位於香港的九龍長沙灣東京街,於1993年12月建成,園內設施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營運,鄰近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中國漢朝時代的園林設計為主題,設有多個觀光景點。「妙趣園」:以欣賞石像雕塑為中心,四周輔以涼亭供觀光客休息。「蹴鞠臺」:是無蓋的四方高臺。在1993年時,為紀念香港政府營運香港公營房屋達40年,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彭定康在這裡親手埋下文物囊。「聽雨廊」:位於「蹴鞠臺」的旁邊,它是一道臨蓄水池邊的有蓋長走廊。「漢舫」:穿過「聽雨廊」就是一條置在蓄水池飾有龍頭的石舫。「怡趣亭」:位於「漢舫」的對面,透過亭的窗借出蓄水池的景致。這裡還設有屋頂倒鉤,讓民眾把自備的雀籠掛於亭頂,欣賞鳥鳴。「蓄水池」:池內飼養了錦鯉及龜。「奕亭」:位於蓄水池的另一方,由4組4柱的方亭所組成,整個亭的支柱為數16根,設有4檯棋盤供予遊客對奕中國象棋或圍棋。
• 蘇屋邨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 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PgtpiFIFe0/hqdefault.jpg)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短片完整版(廣東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多年來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康發展,提供多元化設施,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市民生活更加多 ... 康文署 部門短片LCSD Departmental Video. ... <看更多>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策劃 事務組 在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由左至右)香港管弦樂 ... 的推薦與評價
(由左至右)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策劃總監林丰先生、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文化)李基舜先生、香港管弦協會董事局主席劉元生先生, MH、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場地組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