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對政府淨零排放政策霧煞煞💫
#國發會應儘快提出我國淨零排放路徑與階段期程➡️
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全球已超過130多個國家宣示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今天在經濟委員會衣鳳詢問國發會主委,台灣未來是否可達成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國發會主委回答:「還在研擬探討。」
衣鳳對於政府落實淨零排放目標的進度實感到憂心,由於歐盟早在今年七月即預告碳關稅機制,預計在2023年將上路試行,其他如美國也正在積極規劃實施碳關稅,對於我國若干產業恐將造成嚴重的衝擊。
而大企業如水泥、鋼鐵業、高科技產業等,對於淨零排放還有能力應變及調整,但台灣的中小企業,包括營造建築業、倉儲運輸業、製造業等,都亟需政府的協助,他們對於全球市場的重大變革,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因應,也不知道如何前進。
政府應儘快提出我國淨零排放的政策路徑與階段期程,讓中小企業知道何時該做、該怎麼做,如此廠商會比較願意配合,也較能順利轉型。
建築業碳排放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能源轉型大勢所趨,掌握碳中和儲能商機!一次搞懂什麼是碳中和、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07/12/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姚 惠茹
聯合國在 1997 年 12 月通過京都議定書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從那之後,碳排量就逐漸成為評估環境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 年 12 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在 2050~2100 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
什麼是碳中和呢?
碳中和是「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超過所排放的碳」。通常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來達到相對「零排放」。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 100 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
分析碳中和商機,首先要來了解主要碳排產業,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產業是電力產業,其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高達四成,而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近幾年來雖然持續增加,也約略佔三成左右,如扣除水力發電、地熱發電等,以風電及太陽能為主的再生能源佔比又僅有一成,富邦證券表示,未來持續增加風電與太陽能發電仍將是主要的發展趨勢。
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超過二成,因此未來電動車取代內燃機汽車的趨勢,將會加快進行,另外包含製造業的工廠與建築業等佔全球碳排放量也達到二成,因此將被迫更新其生產設備,降低排放量,中國及其他第三世界等地區,必須要淘汰高汙染高排碳的產能,建置更具效能且符合環保碳排規範的產能取代,否則其出口將會被先進國家課以碳稅。
從前面分析主要碳排來源,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會成為近年來的重要產業發展趨勢,然而電動車雖然不排放 CO2,但若使用的電力是火力發電,則會增加發電廠的碳排量,因此電力來源由火力發電轉為再生能源,再使用電動車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效果。
富邦證券表示,由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電都是屬於間歇性發電,受到日照時間與季節性風力強弱的影響,必須透過儲能系統,將再生能源發電做妥適的儲存應用,故儲能系統將在碳中和發展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光電、風電產業快速崛起,因綠能發電具間歇性特質,尚需儲能系統搭配,才能避免再生能源受到天氣因素的波動影響供電,確保長期供電穩定,儲能系統市場規模因此快速成長,2018年全球儲能系統放電量 5,971 百萬瓦時,預估至 2024 年,全球儲能系統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七成。
富邦證券指出,現階段全球儲能系統主要可分為三大類,機械能儲能、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電池)及化學儲能(燃料電池)三大類,其中以電化學儲能為目前的市場主流,而化學儲能為近年備受市場期待的另一種儲能系統。
鋰離子電池
目前全世界車廠所生產的電動車,其儲能電池的應用種類,以「鋰離子電池」為市場應用主流,而再生能源儲能系統方面,也大部分同樣採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協助電網進行電力調節的輔助設備,例如特斯拉在各地建置超級充電站,就會利用到鋰電池儲能系統。
鋰電池材料中以正極材料最為重要,一般都是以鋰合金氧化物所構成,也是常聽到的三元鋰電池就是以鎳鈷錳等三種材料組成正極的鋰電池,另外常聽到的磷酸鋰鐵,也是正極材料的一種。負極材料目前多以石墨為主,未來會往矽負極來發展電解質現階段都是液態(膠狀),目前業界正積極開發固態電解質的鋰電池,作為下一世代鋰電池的發展方向。
固態電池
鋰電池為「液態電池」,其電解液為膠狀電解質,而液態電池性能容易受溫度高低影響,並有電解液外漏爆炸的風險,當前普遍使用的有機電解液存在爆炸等安全隱憂,已成為限制鋰離子電池發展的瓶頸,而固態電解質的重量較輕,只有液態鋰電池的一半、充電速度比鋰離子電池快,只要 10~15 分鐘,而且沒有腐蝕性的問題,壽命較長。
目前日本豐田、南韓三星、中國寧德時代、美國的 Quantum Scape(QS),德國的 Solid Power 與台灣輝能等公司業已開啟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目前預估最快 2023~2025 年間,有可能量產車用固態電池。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為一種將燃料(通常是氫氣)與氧化劑產生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的儲能系統,通常又稱為氫能源,利用氫燃料的氧化作用,產生電力,沒有排碳,只有排水,若是將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來產製氫氣,產製後的氫氣可做為燃料電池的燃料來源。
藉由氫能載體整合各式再生能源,能平衡各類再生能源供電缺口或不穩定。富邦證券表示,現階段包含美國、日本、南韓、歐盟、澳洲及中國都積極發展燃料電池,企業界與日韓車廠也都努力開發各式產品應用。
富邦證券表示,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碳中和的目標年,降低碳排放量的碳中和商機,已經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商機,因此使用何種電池能達到安全又具效能的綠能發電儲能系統,將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也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7/12/carbon-neutral/
♡
建築業碳排放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華爾街日報】中國嬰兒荒會引發全球大通膨嗎?
幾十年來,中國限制大多數家庭只能生育一個或兩個孩子,而現在將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子女,並提升在教育和兒童保育的投入。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變化,然而,鑑於其他許多國家藉助財政激勵措施提高出生率的努力成效有限,而且2015年類似政策調整獲得的迴響平淡,這代表,要阻止中國出現最嚴重的人口危機恐怕為時已晚。中國嚴重嬰兒荒的影響,將波及全球經濟幾乎每一個角落。
當然,中國勞動力大幅減少並不一定代表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價格會上漲。價格會不會上漲還要取決於需求、自動化水準、運輸技術等諸多因素。但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總成本似乎確實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大幅上升,特別是,如果印度繼續受困於貧瘠的基礎設施和保護主義情緒的話。越南等地對解決上述問題有所幫助,但其勞動力規模與中國存在著好幾個量級的差距。光是中國廣東省的人口就比越南多了大約30%。
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產生了巨大影響,原因之一是從人口統計學角度看,中國幾乎準確把握了向世界開放的時機。15至64歲的人群在中國人口中的佔比本就相當高,從1990年到2010年,這個比例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達到了75%。
那段時期裡,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企業突然獲得龐大且廉價的勞動力,不僅如此,總體而言,工作的人需要照顧的家屬相對較少。打工族更願意去冒險,去遙遠的沿海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然而,情況已逐漸發生變化。根據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數據,中國有大約一半的農民工年齡已超過40歲,而在2008年,這個比例只有30%左右。他們中的許多人將發現,自己有責任回老家照顧年邁的父母。
自2017年以來,中國進城務工人口和整體城鎮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都出現大幅放緩,這與中國15至64歲人口數量開始明顯下降的時間點非常接近。相較於總人口增長下降而言,適齡勞動人口的下滑是個更令人擔憂的趨勢。這代表,推動勞動者從低附加值的農業或地方服務業轉向高附加值製造業,亦即推動中國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因素——可能已開始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限制。
即便是在新冠疫情造成衝擊之前,中國官方數據已顯示,2018年的城鎮勞動力增量已經跌至1000萬以下,為2002年以來首見,而且2019年仍維持了這種趨勢。調查數據還顯示,自2017年以來,城鎮就業機會與城鎮勞動力數量的比例穩步上升。
城鎮化及人口增長放緩也可能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中國政府需要向外界展現減少碳排放的快速進展,這已導致鋼材供應量被強制削減、價格上漲,並為工業用大宗商品的買家帶來問題。但展望未來20年,儲蓄變少的老齡人口可能不太願意把辛苦賺來的錢拿來買新房,他們可能會對擁有可靠現金流的固定收益產品更感興趣,尤其是如果中國政府迎難而上、全面改革金融和資本帳戶相關規定,那麼出現這些情況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這不僅會打擊鋼鐵需求,也會殃及銅的需求。因為得益於清潔能源和汽車領域的投資,許多投資者似乎都把銅視為非常穩當的押注對象。但來自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 Group)的資訊顯示,截至2018年,建築業仍是中國最大的銅需求來源,對總體銅需求的貢獻率為26%,高於電力產業和耐用消費品領域,後兩者對總需求的貢獻率分別為22%和23%。如果未來中國家庭不再把房產視為最佳金融投資,那麼幾乎所有主要工業大宗商品的需求都將遭受重創。
通膨像狡猾的野獸,來得快,去得也快——各國央行官員今年正再次發現這一點,而且至少是在西方世界,服務對消費者來說往往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但是,除非事實證明中國在推進自動化和拓展勞動人口規模上的努力比預期更有效,否則,各地的勞動密集型製造商或許會在未來數年感受到壓力。此外,很多大宗商品生產商可能也會發現,客戶比預期中要少。
#社會 #經濟
建築業碳排放 在 佔全球排碳量近四成,建築產業減碳的困境與展望 的相關結果
由於目前建築業的節能減碳多集中在建築物的使用階段,但常忽略了建材與施工階段的隱含碳。因此,建築業減碳勢必不可忽略完整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如於建築 ... ... <看更多>
建築業碳排放 在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 的相關結果
建築業 和營建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跟能源使用相關,另外26%來自建材和營造階段。全球23%的碳排放來自生產3種建築材料: ... ... <看更多>
建築業碳排放 在 建築產業正在「夢遊」走入氣候災難中?-低碳生活部落格 的相關結果
2021年建築領域的碳排放占全球高達37%,在各行各業陸續因應氣候議題做出減碳對策時,建築產業似乎還沒跟上。世界基準聯盟(World Benchmarking Allianc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