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一番掙扎後,
把原來的家賣掉換了新房子。
新屋的屋齡有15年以上,免不了裝潢。
朴先是建築系出身,
工作領域以工業建築設計為主,
對室內裝潢不熟但很有興趣,
自從決定搬家後,
他一有空就直盯著韓國yutube 인테리어 쇼 (室內設計秀),
他的概念是:「簡單俐落」😔
畫了不下50張的傢俱配置圖和廚房結構圖,
研究人體空間學,
每天去現場監工,
我每天被他的方案和猶豫不決疲勞轟炸,
就連設計師都說:「跟朴先共事像同時接了好幾個案子一樣累!」
以上的插曲都還好,
反正他老小子有熱情開心就好,
我最受不了的是他的反覆不決和情緒化>__<
舊家客廳我們有個系統收納櫃,
主要是三個對開門,
中間空格可以放最大55寸的電視,
收納空間夠大但是櫃子的門泛黃又不太美觀,
於是我提議:
「要不要把電視收納櫃賣掉?
不然我擔心你想要的計效果出不來。」
他馬上訓了我一頓:「你不要這麼愛丟東西好嗎?這櫃子當初也花不少錢買的實在太可惜了!而且我們這麼多東西要收哪裡?」
投入在「創作」中的朴先非常敏感,常常口氣很大。
過幾天去逛家電,終於要把用了11年已經故障的冰箱換掉,
冰箱一決定好,朴先就跑去看電視機,
韓國男人幾乎都想要一個超大螢幕的電視機,
新婚時,經濟不寬裕沒有如朴先所願,
但他還是三不五時提到誰誰誰換了尺寸的大電視,
朴先平時也沒花什麼大錢,老婆一時心軟就「你想換電視就換吧?」
回答完「真的可以嗎?」興高采烈地問店員型號和功能。
銷售員一句:「30坪的房子都從75吋起跳。」
朴先毫不猶豫就下手這台75吋大電視!
回家後他又開始畫傢俱配置圖,小心翼翼地問我:「我們的電視櫃裝不下新的電視機,而且與客廳氣氛不搭,要不要就賣掉啊?」
所以為了他的大電視就能丟掉很可惜+收納空間多的電視櫃?!
搬家後,這老小子還給我收東西收到不斷鬧情緒,真的很抓狂!!
最後,我想盡辦法把原來櫃子裡的雜物塞到陽台的倉庫裡,
再買了個書架裝下那些書,配上以前的餐桌(這也是朴先簡單俐落概念下多出來犧牲品)
弄了這個露天讀書室。
搬家過程有好多故事想說,大家就等我接下來慢慢詳述吧!!!
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70的網紅方生糖-不只是房子設計,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將3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師前輩職場訪談,進行了交叉比對,竟然得到這樣的職場共識,句句有共鳴 非常推薦給建築系畢業生們參考 影片拼貼集結於: 1.建筑业病了?|还要不要学建筑?|边聊边转转现在的纽约 @海边的Liam (推薦這建築頻道主好有感覺) https://www.youtube.com/wa...
建築系 學 什麼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建築系 學 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只靠關係人脈上位的職場,會是你喜歡的世界嗎?】
執行工作,最討厭的是什麼?有人靠「潛規則」繞道,直接給你超前,你問他怎麼不按規則辦事?他反問你:「去排銀行排隊領錢,按照號碼來你是第五十號,A靠關係直接超前了,B靠人脈也把自己拉前了。此時倘若你有關係、有人脈,你會選擇用還是不用?」
劇中蘇筱說:「所以人人都用了潛規則?那規則給誰用?」但的確現實就是充滿了各種不公平,尤其應對到職場,更是血淋淋活生生的地獄。
《理想之城》看的就是職場中最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每個人都期待有主角光環,升職就像坐電梯般直上青天,成為人中之龍,龍中之鳳,但大半的人往往最後都下了地獄。
劇中有一個角色叫紅玫,是主角蘇筱的學姐。大學建築系畢業之後不想往工地跑,所以選擇去建築業擔任人力資源,頂頭上司就是一個標準的必取。你可以把她想成「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女主管,開口閉口參著幾句英文,很了解如何討好上位的人心,但卻對下屬極度的嚴苛跟賞罰分明,對她來說「有利用價值的才是好關係,下屬沒有利用價值,丟棄也沒關係。」
她在公司,整天恪盡職守完成主管交辦,因不會討好上司所以被討厭,甚至被同事排擠,還被對桌的人跟主管打小報告,但為了房租,又離不了職!離了職就怕連生活都有問題。
紅玫跟男友租屋在上海老舊社區,幾年工資月月往家裡送,遠地的母親說:「那是幫你存著!」她一直想等結婚後拿錢去買房,沒想到母親卻拿去給還在念書的弟弟買房,連一個房間都不給她。她想要回錢,母親卻一句話:「我養育你這麼多年,你給的錢拿去幫家裡買房有什麼錯?你就該找個能幫你買房的男人,不是讓妳也出錢一起奮鬥。你看隔壁家的丫頭,她嫁的人就替她買房買車。」
身心俱疲回到家,看到男友下班就窩在電腦前跟人連線對打,說了錢被挪用後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男友怒罵。這樣的男人沒有太好的收入,平日省東省西就,就連出去大餐都要用各種活動券湊成折價才敢吃,或許這就是貧窮帶來的生活疲憊。
心想:「或許這才是大部分人貧窮感的來源,做的不喜歡的工作,處著不喜歡的環境,過的不喜歡的生活,就連家人、男友都無法支持你。最可笑的是總有人拿你跟誰比較,要你學著她,要你機靈點,要你長腦子。」
職場為什麼總讓人疲憊?大概就是太多潛規則存在。
夏明說:「制定規則就是讓人去遵守、去執行,但有人就會有私心,有私心就有潛規則。」
蘇筱回:「一旦所有人不相信規則,只相信潛規則。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運用人脈、如何找關係,那這還是我們喜歡的世界嗎?」
你是否也問過自己,如果連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世界裡,那短暫快樂是不是也是欺騙呢?
前天粉絲問我一個問題:「職場上遇到自私的人該如何應對?」我想「規則」以待。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但人必須遵守規則,才會感到舒心。
✈ 澳洲 南澳洲 庫伯佩地 Cooper Pedi, Australia
-
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https://reurl.cc/4yEqzV
建築系 學 什麼 在 方生糖-不只是房子設計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將3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師前輩職場訪談,進行了交叉比對,竟然得到這樣的職場共識,句句有共鳴
非常推薦給建築系畢業生們參考
影片拼貼集結於:
1.建筑业病了?|还要不要学建筑?|边聊边转转现在的纽约
@海边的Liam (推薦這建築頻道主好有感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rHIc8edqA
2.我在澳洲做建筑师 | 建筑师专业介绍 | 华人造房需要注意的事项 | 华人海外创业
@我在澳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9EK3904HT8
3.【3P党】“建筑狗”分享建筑事业的苦逼生涯和光荣梦想
@发布平台【3P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rjHoE1sA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YJKWSfXm-o/hqdefault.jpg)
建築系 學 什麼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景觀建築跟建築到底差在哪裡?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駐英台景觀建築人:鄞絜芸Mika。
Mika畢業於實踐建築系,在英國Uni of Sheffield Landscape Architect Department獲得碩士學位後,現在在英國ALD景觀公司擔任Landscape Designer。在英國深造、努力的同時也和Ep101的孝儀一起擔任駐英台景觀筆記共同總召。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Mika從建築轉景觀的經歷及省思。
0:00 Intro
3:43 What is 景觀建築師?
8:44 英國各式各樣的景觀規定
12:50 Mika離開台灣的契機
19:36 建築哪裡不好?為什麼要轉景觀
26:55 景觀設計時需要處理什麼?
38:41 在英國的經驗中,如何區分建築跟景觀的責任範圍
42:19 未來有打算回台灣發展嗎?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Homepage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小額贊助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
🎙Ep107- 駐英台景觀建築人:鄞絜芸 Mika
#景觀 #SheffieldLandscape #實踐建築
🔗 https://linktr.ee/MikaYin
🏆經歷
- 英國_ALD_Landscape Designer
- 英國_英國皇家景觀建築師協會_Associate Membership
- 英國_駐英台景觀筆記共同總召
- 台灣_嶼山工房_Designer
🎓學歷
- 英國_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_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台灣_實踐大學_建築設計學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aJRhFI7jKA/hqdefault.jpg)
建築系 學 什麼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英國待幾年才能融入當地社會?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英國的景觀建築師:劉孝儀。
孝儀多年前在文化大學獲得景觀與園藝的雙學位後,延續當年在歐洲自助旅行的行程,到英國獲得碩士學位後就過了17年。目前是英國皇家註冊景觀建築師、Arcadia Landscape 事務所的主持人之一,也是謝菲爾德景觀建築系的兼任教師,同時也在天下雜誌擔任獨立評論專欄作者。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來聽聽孝儀聊聊景觀建築,和從海島到海島的工作與生活歷程。
★Show notes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01/
-----
Ep101- 不斷發酵的 景觀人:劉孝儀
#景觀建築 #Sheffield #Landscape #天下雜誌
0:00 Intro
3:36 景觀建築是什麼樣的行業
6:46 「植物盲」有藥可醫嗎?
13:15 因為什麼契機對景觀產生興趣
16:14 這些年間對景觀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19:36 選擇在英國定居的理由
21:14 對英國新的認識和想法
33:00 在英國工作生活,最需要調適的是什麼?
40:29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會改變過去的任何一個決定嗎?
44:40 何時打算回台灣發展
-----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追蹤離島人 | http://bit.ly/hop_instragra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t-pPRU03R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