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日本設計師 #佐藤可士和 曾在《#給未來的創新經營者》一書中說過,如果有老闆要來找他合作品牌改造,他會請對方給他三年的時間。第一年用在「內部理念統合」,攘外必先安內,有了統一的集體意識,也做好新的視覺設計商標後,第二年便是「實際與市場溝通」,此時在市場開疆闢土,配合適當的數位與實體行銷策略,慢慢向大眾溝通品牌裡面與產品機能,第三年品牌與產品才會開始慢慢為一般市場所熟知,留在消費者印象中。
.
我常在思考台灣的產業轉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明明台灣製造業環境十分鼎盛,早在好幾年前就政府或民間也都有人開始提倡台灣應該要從 OEM 轉型到 ODM、甚至是 OBM,台灣設計展、臺灣文博會、設計之都在台北......等各種大型展會蓬勃發展,政府補助台灣設計、文化產業不遺餘力,但為何好像還是沒輔導出一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
.
我想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長期計畫」,一個是「商業行銷」。政府補助的計畫通常為了不被詬病,每年計畫補助對象換人是常有的事,而又為了觀感上的道德問題,好像只要是拿政府補助的案子,太過商業化就會被人說話。但我必須要說,開發產品是一條不歸路,運氣好短則三月,辛苦一些長則三年才終於開發出一個好產品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沒有一個長期計畫、補助案也無法長期支持一些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品牌的話,要靠補助案生出暢銷產品的設計,我覺得難度依舊頗高。
.
此外,要做品牌就一定要商業化,也要做行銷。一個品牌的形塑不容易,在標案講求KPI的潛規則底下,你說一年就要能做出什麼知名品牌,那也太小看那些長期投入預算經營的各大品牌了。不是發文有趕上一個什麼時事梗,流量爆棚就會得到高轉換率。按讚高是一回事,但你長期經營的品牌形象核心到底是什麼?才是經常被忽略的重點。
.
在這樣的邏輯下,我個人是蠻喜歡基隆市文化局開辦《#基隆好物》的計畫理念,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理事長張漢寧 Jimmy Chang 說,《基隆好物》已在地執行5年,超過30家品牌與業者接受過輔導,「身為一個基隆女婿,能這樣結合自己的專業為第二個家服務,感到很光榮。」本次計劃希望能更深入打造青年返鄉創業成功模式,今年特地安排過去輔導過的 3 個案例品牌回娘家,讓他們再次跟設計師深入合作,將品牌擦得更亮更光,而另3家則是今年的新夥伴,他們第一次跟設計師合作,也經歷了一場打造品牌的震撼教育。
▼
泰機車 x 大象設計 Elephant Design(王胤卓)
▼
《泰機車》是位於基隆最大的傳統市場——仁愛市場裡的平價泰式料理餐廳,製作泰味十足符合台灣人口味的料理,並且為了環保棄一次性餐具,全面使用瓷器與不鏽鋼食器,是很有想法的年輕老闆。大象設計的設計師王胤卓延續上次的輔導成果,與泰機車一起針對品牌周邊產品如醬料罐、環保購物袋等設計,希望能讓他們在料理中灌注的精神讓客人帶回到家中餐桌,清爽好看的視覺包裝也能為家中日常妝點一些顏色。《泰機車》老闆說,這一次好物的深化輔導就像是驗收這一年來是否有將上次的輔導成果好好的發揮,「很開心能夠繼續和原本的設計師胤卓合作,也因為好物成為好朋友的夥伴關係。」業主跟設計師之間不該只是甲乙方的商業連結,日本設計師組合 Drill design 也曾在台灣的設計講座分享過,成為夥伴關係,才是設計進入品牌經營的第一步。
▼
凡人與路-Monazu手工鞋x 噐合設計 CHIHO Design (邱建基)
▼
這樣的品牌與設計師打造出來的夥伴關係也能在《凡人與路》、《沐澧 mooni》兩個品牌中看見,他們都是過去基隆好物輔導過的案例,也由原設計師繼續深化輔導。
.
《凡人與路》的變化頗大,原本品牌名為「Monazu」(夢那鹿),後來經過噐合設計的設計師邱建基進入品牌與設計師深聊,慢慢釐清製鞋師宋子凡對品牌的想像與願景,重新打造品牌名稱為《凡人與路》,並為其設計形象視覺,加上雖是手工鞋,但他憑著熟練的技藝力拼中量生產,以獨特的產品定位,實現產品親民價格,讓品牌成立幾年,便已經是台灣手工鞋品牌中的佼佼者。最新產品「夜浪潮靴」結合日本經典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在腳上繪出基隆依山傍海的絕美夜色。
▼
沐澧 moonix 天晴設計(易瑋勝)
▼
以蕪皂系列洗髮餅打出好名聲的《沐澧 mooni》,原本品牌名稱為「沐澧手作」,商品主打不含皂鹼,泡泡豐厚綿密,洗後髮絲不粘膩,深獲客人喜愛。商品本身實用具機能性,但品牌營造上較無記憶點,經過天晴設計總監易瑋勝重新調整品牌識別,將品牌加入英文名稱,更名為《沐澧 mooni》,並為其設計了一整套包括LOGO的識別系統設計,業績不僅成長三倍、品牌也開始受邀進駐誠品等百貨商圈。今年計畫為進一步加強產品在市場上的記憶點,易瑋勝為他們的手工皂設計了一個基隆嶼造型,有真實版與幾何版兩種造型,讓商品能快速成為消費者的記憶定錨點。
.
而本次基隆好物也遴選了三個在地新品牌,媒合了三個設計師來合作新商品。
▼
Tzaba喳吧 x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鄭洪
▼
《喳吧》皮革工作室的空間很迷人,改造家中車庫而成,附近都是工廠或販售工具零件,設計師藍亞青結合這樣的在地景色,將許多有趣的五金件結合在自己的皮革製品設計中,我很喜歡他將魚鉤結合在設計裡,成為皮件鑰匙圈的鎖頭。她雖然在過去輔導中已經慢慢為品牌打造出一個樣貌,但尚未有一個具亮點的品牌熱賣商品,大部分都是客製化商品居多。這次設計師鄭洪為品牌設計出一組「喳吧豐收包,運用基隆海洋意象與品牌主理人對於在地成長背景與情懷所精心製作的隨身袋包配件,在象徵漁網的包體設計上,預留多處五金空間,透過手作加工創造更多包款品項。甚至設計出幾個基隆海洋生物皮件鑰匙圈,吊掛在包包上非常可愛吸睛!
▼
SORA_the floral projectx BLACK TAILORS(洪天彧)
▼
另外兩個品牌則是跟花藝有關。《索拉花藝設計工作室》的乾燥花擺飾已具有一定賣相,設計師洪天彧調整了設計,新產品「和洋折衷的花禮禮盒組」增加擺飾機能性,加上小物儲藏空間,成為桌上風景外更為實用,我蠻喜歡加入擴香石機能與枯山水造型,成為產品獨特的記憶點外,香氣也找回人們買花時的嗅覺記憶,增加了乾燥花擺飾的裝飾層次。
▼
Mimosa.studio/ #女花工作室 x Qiao Design 設計的竅門(王俊隆)
▼
《女花工作室》則是以教學黏土造花課程為主的工作室,利用日本進口的黏土製作高擬真自然花卉,主理人也製作花的試管圖鑑、多肉擺飾等商品,竅門設計的王俊隆設計師將其作品與金工結合成吸睛飾品「祕密花園系列」,克服黏土脆弱性強化整體結構,並將女性小心思藏進紫薇花語裡,提高產品價值。未來如果還能結合植物金工造型,一定會成為該品牌的熱賣商品。
.
我總是特別尊敬那些願意蹲點在地井巷弄裡的創作者,佩服他們堅持在地方創作的毅力與勇氣。樂見各地方政府都能開辦像是「基隆好物」這樣的專案,有計畫地以資金與資源,長期協助真正有潛力的地方品牌開發產品,更期待未來能媒合貿易與媒體的資源給予地方品牌,藉此打造出最在地的國際風景!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計畫主持人|張漢寧
協同主持人|楊佳璋、章琦玫、潘雅君
設計師|王俊隆(竅門設計)、易瑋勝(天晴設計)、邱建基(噐合設計)、鄭洪、王胤卓(大象設計)、洪天彧(小黑尾巴)
輔導店家|沐澧、凡人與路、泰機車、喳吧、女花工作室、索拉花藝
基隆好繪插畫家|方維鴻(Rapture.Design)
張泰晴輔導長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整理名單時眼睛怎麼不禁流汗了呢....
線上連署聲援表單:https://forms.gle/ePFx6iSHxtu5QiTB8)
第一項訴求、調整不同身份別委員的組成比例:新住民、新二代及民間團體席次必須至少達總席次的二分之一。
第二項、公開透明的遴選機制:前項訴求之身分別委員,應由政府召開(考慮地域平衡後)足夠場次的公聽會、制定遴選辦法組成之。力求委員組成過程及標準讓公民明白。
誠摯感謝以下連署人和單位(已破百,持續增加中):
台越新二代凃虹香
臺越新二代黃曉妘
台越新二代王念慈
台越新二代黃雅鈺
台越新二代吳芝儒
台越新二代陳俐穎
台越新二代吳俐蒨
台越新二代林稚芊
台越新二代林芊君
台越新二代陳世昆
台越新二代吳嘉欣
台越新二代鄭佳怡
台越新二代大學生林靖閔
台越新二代劉千萁
臺越新二代 陳俊宇
臺越新二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青少諮委員蔡欣原
台菲新二代劉宜欣
台菲新二代林思吟
台菲新二代/Hernandez合南地劇團 團長鄭宇淑
中國新二代陳千惠
中國新二代許閔凱
台陸新二代馬金玲
台柬新二代陳靜華
台柬新二代陳靜華
台灣柬埔寨新二代蘇易得
台韓新二代金貞伶
台俄新二代陳昱綸
台菲新二代林中聖
台印尼新二代高嫚潞
台印新二代王郁晴
台印新二代 謝發群
台印新二代劉瑀恩
台灣印尼新二代沈昱辰
印尼新二代余佳銓
台印尼新二代 沈郁馨
印尼裔新住民/台印新二代/淡江大學教授何景榮
台泰新二代王秋雯
台越新住民林郁芬
越南新住民陳觀嬌
馬籍新住民鄭思敏
俄羅斯新住民奢樓府
俄羅斯新住民 妻子陳慧嘉
新住民劉娟
陸配王杰
陸配陳榮霞
新住民黎又瑈
雙親臺灣人的漢人楊博淮
呂柏靚
一般民眾張家瑜
台東均一中學學生簡衣絜
台東均一中學學生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台東縣台東市均一國際實驗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姜羽庭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三年級留之安 Dian Pairang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系(大二生)、太魯閣族 張慧㦤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蔡宗德學生,台南人李鎔璐
成功大學學生楊雁婷
中山醫學大學公衛系吳建廷
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學生余庭岳
台大學生陳璿安
支持新住民夥伴蘇意玲
台灣人陳翰堂
台灣人蔡雨珊
台灣人陳宇康
台灣人廖浩翔
台灣人古孟原
社工員楊明惠
彩富電子宋岳穎
說走就走去找越南女神李佳芸
台北市議員助理路惟舜
文化機關張文馨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
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范秀羽
紀錄片導演蔡崇隆
台東均一中學教師劉政暉
台灣人權促進會 秘書長施逸翔
外省人第2/3代、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汪英達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秘書長柳詩盈
台東縣新住民友誼聯盟協會封愛香
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鄭小文會長
中華婦女黨全體黨員個人助理胡亦行
綠黨秘書長張竹芩
台灣人權促進會廖欣宜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秘書長郭俊毅
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執行長(移民至台灣第七代祖籍福建泉州的台灣人)周明湧
台灣紫點點多元文化發展協會李霞理事長暨全體成員
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全體成員
台灣人權促進會全體成員
台灣外籍婚戀家庭輔導協會全體成員
臺灣新移民及新移民子女教育協會全體成員
成大零貳社全體成員
高雄新住民多元文化市集程昭勳
綠黨綠黨全體成員
雲林縣越南同鄉權益協進會全體成員
婦女團體社團法人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全體成員
台越新二代吳沛臻越在嘉文化棧全體成員
張泰晴輔導長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返校完整解析 - 暴政下的背叛與救贖
#終究會等到自由的那一天
《返校》上映至今票房已經破億,將躍居今年國片票房冠軍,也再次引起社會對於中國國民黨恐怖統治時期的回憶。也因為《返校》的高人氣,在政壇上甚至出現了國家暴力的被害者與不曾反省的加害者都一致好評的古怪現象。小編上映之初便進場觀影,花了一點時間,這邊把把片中的象徵元素與影片結構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返校》並不是一個單純控訴國家暴力的故事,而是一個探討人心在國家暴力下變化的故事,這是這部電影的「普世性」,世界上,無數的國家與民族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創傷,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共鳴。然而,返校作為本土電影,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喚醒那些「害怕想起來」的人,要治療我們的社會,便需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嘗試掩蓋或輕易遺忘。過了這麼久,台灣終於有了一部對過去發起正面挑戰的主流電影,這則是這部電影連結彼時此刻的「本土性」。
為了了解《返校》的世界,我們將以時間、空間象徵,以及登場人物的心理機轉三個部分,來介紹電影的結構。當然,以下會有大量爆雷,請小心!
第一部:#時間
在電影一開始,明確地告訴觀眾,時代背景為民國51(1962)年,然而,從一些細膩的暗示,和整個劇情的氛圍來講,時間卻可能更早。譬如說,方芮欣的學號為493856,代表1949年起的戒嚴,持續38年56天;魏仲庭的學號501014,則是「光明報事件」中,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被槍決的日期1950年10月14日。49和50,依台灣學校常見慣例,當然是指民國49年與50年入學,然而,就其象徵而言,指的卻是1949年與1950年,也就是說,暗示著本片的「政治年代」為1951年。
1950年代時由於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仍未穩固,在擔心共黨滲透同時,也是大量濫殺無辜,破獲炮製眾多「讀書會」冤案,並用誇張理由查禁書刊的年代。例如片中被禁的泰戈爾《漂鳥集》、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只是因為譯者附匪或有親共嫌疑,就被連累;屠格涅夫《父與子》,則因作者是俄國人,又描繪反抗舊有規則的年輕人,而被查禁。相形之下,1960年代的政治氣氛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根基站穩,而略有放鬆,部分禁書也只要換掉作者譯者名字,就可出「海盜版」,警總轉而更注意查緝仍寫作中的當代作家與政治運動。
但本作並非「歷史劇」,重點不在年代的考究,而在描繪「白色恐佈年代」的速寫。因此,片中也反映了1960年代查禁台語歌曲,1970年代打壓布袋戲等「文化殖民迫害」。民國51年/1962年,更像是增加現實感的定錨,同時也呼應當時柏林圍牆建立,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對峙下的「冷戰高峰期」氛圍,便於從「世界史」的認識去切入這部作品。
電影背景中時代的模糊,更進一步對應到戲中大量運用的交叉倒敘。
電影分為三段,「惡夢」、「告密者」、「活下來的人」。在「惡夢」之前還有一小段片頭,告訴我們在這個肅殺年代中,學校讀書會的存在,並預示觀眾,讀書會之後被查獲,魏仲廷被捕刑求。之後進入「惡夢」此章的起頭,方芮欣就在深夜無人的教室中醒來,帶著觀眾嘗試填補這兩個時間點中的空白。
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回憶的完整劇情都發生在同一天(以下稱 X-Day),其他的只是後續支離破碎的片段。
在這天中發生的事大概是這樣的:
一早,天氣晴。方家酗酒的父親對懷疑他有外遇的母親家暴,方芮欣發現母親沈浸於求神問卜中,放棄安慰母親而出門上學。上學時,阿聖攜帶的禁書差點在門口被白教官發現,魏仲廷為其掩護成功。 升旗典禮時,憲兵闖入,同樣收藏禁書的黃老師被抓走,升旗後,白教官為了塗鴉的惡作劇叫住方芮欣,張老師幫她解圍,把方芮欣帶到辦公室用筆談心。放學後,讀書會在儲藏室秘密集會讀泰戈爾,成員擔心黃老師被捕的後續效應,提出由學生輪流傳遞禁書的方案。
晚上,方芮欣和張老師在半山腰的佛寺外相會,老師重複畫著水仙,方芮欣教老師彈「雨夜花」。方芮欣回家時發現方父因涉嫌貪污被憲兵逮捕,並驚見方母就是找出帳本的告密者。受到打擊後,方芮欣在雨中跑到張老師家,張老師面對女學生顯得窘迫,給她自己的衣物,幫她燙衣晾乾,方芮欣不想離開,老師為她戴上白鹿項鍊,方喃喃唸著「不要跟他們一樣離開我」,就趴在桌上睡著。
X-Day為何重要呢?
在這天中,讀書會險遭破獲,埋下伏筆;我們見到了「國家機器」除了單純的恐怖外,更可透過「密告」被庶民利用來對付仇人;同時,儘管是處在恐怖統治中,人仍有追求心靈自由、追求愛情的渴望,因此這天中也有方芮欣與魏仲庭在肅殺氣氛中,最後的快樂回憶,這樣的人性,在陰暗的「惡夢」中,再也無處可覓。也讓我們看到獨裁政權的可怕。
那麼,為什麼方芮欣與魏仲庭的「惡夢」會是「返校」呢? 接著,我們就要來探究《返校》中的校園世界。
第二部:#空間
進入「惡夢」章節後,方芮欣在教室中醒來,不久後遇到魏仲庭,很快的,觀眾便意會到,這個世界中,似乎只有這兩個「活人」,而其他人都消失了......或已都不是完整的「人」。
一開始,兩人直覺地要離開學校回家,然而,在暴雨中,學校聯外道路被洪水沖毀,兩人只好回到教室。在洪流之中,小小的學校,猶如當時這個島國一樣孤立無援(片中多次重複暗示:學校=國家),可怕的不是走不出去,而是潛藏在學校中的黑暗。
《返校》的場景選擇在校園中,原因之一自然是校園呈現出的權力規訓,在這個學校中,沒有什麼校長、主任登場,只有「白教官」象徵著統治校園的權力者。從學生每日的行軍列隊、升旗典禮,讓校園和軍隊幾無差別。
原因之二呢,則是學校必須如此嚴格控制的起因:在白色恐怖年代初期,有許多大案,都是以學校師生為整肅對象,例如1940年代末以師大和台大學生為主要受害者的「四六事件」、基隆中學「光明報案」、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的「澎湖七一三事件」,標誌了白色恐怖年代的開始。「七一三」事件中,估計有300多人遇害,數千學生被強逼充軍,更有外省人的228之稱。
為何中國國民黨政權需要這樣強力鎮壓校園? 那是因為,包含蔣介石、陳誠等人,均把中國內戰失利的原因,怪罪在「共產黨滲透校園」、「宣傳失利」,把「學運」當作洪水猛獸,因此,管他是不是共產黨,只要讀左派書籍、甚至連左派思想都算不上的文學禁書,都要嚴加查辦;「民主自由」只能掛在口中,若要求實踐,或是比照美國等「盟邦」的標準,也都是該死。
在害怕「思想會顛覆國家」之下,教育體制被嚴加看管,教員要做身家調查,檔案列管;教官直接進駐校園,由軍事管理取代教育體系的行為輔導。現代化國家的教育體系,是要把人培養成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生產大軍」,而中國國民黨的教育體系,除了產能,更要負擔對外作戰、對內糾察的雙效合一功用,讓這個「失去祖國」的殖民政權得以用少數殖民者,壓制多數被殖民者。莫怪乎,魏仲庭認為:「返校」的惡夢,比遭受刑求還要難受,在這邊,學校這個場所,就是監獄與國家的延伸。
有人說,《返校》「美化」白色恐怖,許多案件中,人是在一夜間人間蒸發,連大喊「國家殺人」的機會都沒有。與之對比,《返校》中師生的逮捕,均發生在白天的操場;而夜晚的禮堂,則是「國家」譴責叛徒的場景。將恐怖赤裸裸地放在檯面上,或許減弱了懸疑感,但在這裡強調的卻是「被迫觀看」。
給誰看呢,在片中,逮捕是表演給所有的學生看,因為這是「教育」的一環,在這座學校,即使在回憶中我們也沒有看見任何正式上課的場景,公開處刑的「行為教育」,和私下流傳的「自由知識」形成對比。另一方面,學生的「被迫觀看」,也呼應在自身的「被監看」,這是個秘密有罪的世界。凡是秘密被發現,就要被拿出來「公審」,在這個世界中,終究無處可躲,結局從一開始已被預先告知。
於是,學校成為了學生的惡夢,自由與生命,在這座學校中被吞噬。但有個問題是:這是誰的「惡夢」? 是誰建構出來的空間?
第三部:#人心
《返校》的英文片名叫做Detention(留校查看),後者更接近影片的「被迫」意義。
從魏仲庭被刑求時的獨白,一開始我們以為這是他的夢;然而,在電影中,更多的是以方芮欣為視角的敘事過程。在校園中出現墓碑的鏡頭中,我們則發現了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出現在同一個世界中,但兩人看到的事物並不完全相同。
在不同心理學派中,對「夢」的理解有微妙的差異,例如佛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動機或需要,透過偽裝的形式而以夢呈現。然而,《返校》中對這場「夢」的了解,較偏向完形治療學派,例如該派大師Perls便認為,夢中的每個部分都是代表著當事人部分自我的投射,代表做夢者未完成的情境,而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
完形學派主張,要把夢境帶到現實生活中重現,夢和現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矛盾和不一致的層面,需要讓夢境表現出來,透過這些矛盾間的對話,做夢者才能體認的自己情感表現出的世界。
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恰巧有著共同潛意識投射出的夢,但兩人有著不同的自我矛盾,有著不同的未竟事宜,因此,在兩人共同逃離「國家暴力」的攻擊後,兩人在校園中分道揚鑣,各自尋找夢境的解答。
在大魔王白教官出現後,他直接說出:「這是負罪的死者的世界」,又對魏仲庭說,你很快會加入他們。
因為這解釋實在太白話了,對於白教官神來一筆的提醒,自然讓觀眾也不用再去推理。但看完全片後,可以理解魏仲庭的罪在因為暗戀學姊而違背原則,害讀書會被查獲。而方芮欣的罪當然是因為嫉妒而陷害他人,進而也害死了自己的愛人。
問題是,其他那些有夠衰的人有什麼罪呢? 而真正犯罪的國家,怎麼還是維持大魔王狀態,繼續懲罰負罪的死者呢?
合理的解釋是,這世界其實就是這群衰人的潛意識集合,長期的恐怖統治,除了對個人的外在壓迫外,也造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外在的肉體禁不住嚴刑銬打,內在的心靈也難以維持正常,而活在恐懼的重現中,自己嚇死自己。
方芮欣的情況則是,她長於一個屬於當權階級,但卻是父親酗酒家暴,母親逃避現實的家庭。缺乏愛,讓她渴望愛,無法處理家中的狀況,讓她學習母親(用國家的恐怖對抗丈夫的恐怖),引進國家的力量(用國家打擊情敵,順便幫忙父親早日釋放)來干涉私人領域。
在「惡夢」世界中,有三個角色曾經殺人,一個是鬼差、一個是白教官,而另一個就是方芮欣。
白教官將手槍交給方芮欣這段,其象徵明顯的幾近刻意,就像是黑幫電影中也常見大哥把槍交給新入行的小弟或外人,吩咐他殺人,表示「從此以後我們就是一夥的了」。國家利用人性的種種弱點,讓人出於愛而互相殘殺,讓每個人都成為國家的耳目,這是極權政權最可怕的「借刀殺人」控制手段。
當她因害怕「被拋棄」而費盡心思做出種種操作時,她卻發現自己傷害了更多人,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這是方芮欣的重大「創傷」,就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常見的解離症狀,這也是她「失憶」的合理原因。
和魏仲庭與方芮欣相反,有個角色,沒有真的出現在惡夢中,那就是只有方芮欣看得見背影的張明暉老師。
在一開始,張老師的背影是方芮欣四處探索的動機,一通來自張老師的模糊神秘電話,只聽得到「快離開」,意思是:快離開這個你們建構出來的世界。
在方芮欣終於想起來之後,在回憶的場景中,張老師告訴身邊的方芮欣,她雖然犯了錯,但「不是妳殺人,是國家殺人」。張老師是「讀書會案」八名受害者中,唯一在片中寬恕「抓耙子」的,也因此他不被這個世界所限制。
在張老師的啟發下,方芮欣解決了自己的矛盾,毀滅這個由自身罪責構成的世界,幫助魏仲廷有勇氣活下去講述事實。而魏仲廷也「想起來」老師的遺言,決定要不計代價活下去。
當魏仲廷把自己的夢境帶回現實中,有點諷刺的是,他也「克服」了自尊,表示「我什麼都招」,換取活下去的機會,完成老師沒能完成的事。
大家會好奇的另一個點是,在現實中,方芮欣死了沒有? 從影片中的墓碑,鬼影這些符號,似乎暗示著方芮欣已經成為無法離開學校的幽靈,然而,方芮欣又是在惡夢中具有自主意識,能夠結束這場惡夢,卻選擇與這個世界共同毀滅的人。筆者姑且如此解釋,方芮欣就算活著,但她靈魂的某一部份,已經隨著愛人的消逝永遠埋葬。她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肉體是生或死已經不那麼重要。
結語:#當自由來臨的那刻。
隨著《返校》的觀影人數日益上升,從各種角度分析的影評也越來越多,確實,在電影藝術上《返校》仍存在許多不成熟之處,主要角色魏仲廷刻畫太過單薄,白教官的邪惡僅流露在表面上(還好把演員的造型也弄得很像邪惡的某人),不少劇情表達缺乏懸疑太過直接。然而,《返校》仍會影史留名的原因,在於填補了社會長久的期待,德國有無數描述納粹罪行的電影、韓國近年也拍出多部以軍政府極權統治時期為題材的賣座大片,但台灣對於四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歷史,鮮少有電影作為題材,就算有,也是當作「背景」為多。
《返校》以懸疑片的方式,呈現了極權政府的恐怖統治特徵,僅管沒有明確的說出「誰是兇手」,但時間背景與採納的符號,和過去已經有了突破。片中幾句反覆被引述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不好嗎?」 更有著對台灣電影界陳述的畫外之音。我們期待,更多以台灣本土史為背景的電影,能持續超越,進軍國際。
《返校》也提醒了我們,就算在「自由來臨」以後,還存在著只強調政府鼓勵拍片,卻絕口不提影片內容的市長;還存在著把殺人當作保衛政權的必要之惡,甚至就像年金一樣理所當然的「白教官們」。有了自由,卻有人不想要,寧可擁抱沒有自由的外國政權。
許許多多,沒能等到自由來臨,但相信那一刻總會到來的人,如果他們地下有知會如何是想?
這應該是這部沒有很恐怖的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