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文學 新書分享:《#國語》※
辛金順〈國語──他者的聲音〉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
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
用他們的身體舞蹈,唱歌
用他們的炊具煮炒,吃飯
用他們的房子居住,睡覺
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裡面沒有我,是他們的
童話和敘事
是他們教我說話,是他們
教我寫字
是他們的老師教我歷史和地理
告訴我
要愛自己的民族和國歌
我是他們,我不是他們
我說話的口音時常被他們糾正
我住在都城
可是我沒有自己的家
我寫字
卻寫不出自己的名姓
我說話,卻被他們的語言想像
我找不到自己
在我
說出的語言裡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我想起母親,白髮蒼蒼
駝背的
遁入了自己沉默的語言裡
成了遺忘
成了噤口的嘴
成了自己的深淵,成了
被放逐的世界
而我只能哀悼,只能用
他人的語言
書寫
我母親和我
一生
空白的傳說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辛金順 創作
#呂侑芃 手寫、配色
※收錄於辛金順最新詩集《國語》(#聯合文學,2021年4月21日),詩集曾獲第四屆「#周夢蝶詩獎」,詩獎粉專 周夢蝶詩獎學會
※《國語》(引自書介)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2020年第四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2020年「打狗鳳邑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許多語言的消失和邊緣化,往往都是因為某一語言藉著政治權力而擴展為強勢的語態,以鞏固族群的勢力所造成的。是以,某族群語言的強弱,正也反映出了族群間的政治位階狀況。
尤其在單語主義國家,某一語言往往以國族之名,合法性地將其他族群語言進行壓制、驅逐、邊緣化,甚至消滅掉。因此在「國語」的名義之下,也就沒有了「我」的語言,只有「我們」,或「他們」的語言,這無疑表徵著一種自我存有的失落。
※好評推薦(摘自推薦序)
「辛金順的這本詩集,在語言的說與不說之間,在日常的現象與文本的再現之間,都彷彿一條大河,浩浩蕩蕩,不擇細流,呈現給讀者詩與現實、想像和現象對話的多重回聲。」──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辛金順究竟從何處取得一股緩慢、寧靜而又神秘的力量進行他的創作,不免令人好奇。在他的詩中,我們鈍去的聽覺瞬間獲得活化,並在他引領之下,得以探知種種悠遠而又無聲的事物。」── 林建國(陽明交通大學外文副教授)
※讀者推薦
蔡牧希〈#編寫一部城邦的字典:讀辛金順《國語》〉(節錄前半)
辛金順《國語》詩集,以「語言」圓心不斷向外擴延,無論是〈移工語言課〉,或是〈國語〉、〈字母〉、〈漢語〉、〈字母〉等詩,都試圖重新定義一個後現代社會的鄉愁。
作者出生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的吉蘭丹,母語是潮州話,但從小能說吉蘭丹土話,也在多語的地域裡,對於語言所代表的意涵特別敏銳。
而所謂「語言」,除了被視為溝通工具外,同時也承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文字成為「符號」,其代表的「指意」(Signification),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歧義性。
作者鬆動了語言符碼的意涵,而此理論可溯源自羅蘭.巴特符號學(semiology)。在羅蘭.巴特的觀點下,無論藝術創作或戲劇文本類似於一個天然語言的符號系統,人們根據解讀到的符號,交流自己的或相互的意願,表達觀眾的思想或行動等等。
詩人打破約定俗成的語言結構,並探討語言乃至於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語言處於連帶關係之中,若脫離了整個語言系統,個人是否還能具有任何意義?將語言中符號和概念的結合,放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關係網絡中。
與詩集同名的〈國語〉一詩,以德希達「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開篇,文化的被剝奪現蹤在詩句裡:「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無論是國族的認同,或是自我的定位,都在文化消失後逐漸迷航:「成了噤口的嘴/成了自己的深淵/被放逐的世界」。
按:牧希亦為詩聲字小編之一,全文請見其「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mushimushitsai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孟璇,並感謝 竊竊詩語 社友侑芃手寫支援。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Ting's Bistro克里斯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米其林 #義大利 似乎我在認識這位充滿前衛思維的義大利主廚之後,對於料理的想像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加的無拘無束、沒有限制。利用藝術性把料理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這種作法已然超脫了傳統對於料理的任何認知。很希望我們台灣也能夠有出現這麼一位打破所有禁錮思想的人才出現啊! =================...
後現代藝術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
上週六在信義誠品的選片指南,我負責主講的是實驗片單元。在影評圈以內,我可能算是比別人關注多一點點實驗電影(雖然真的是皮毛),也只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實驗片名導吳俊輝老師的專訪。還記得當時去訪的時候挫死,開始惡補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名導的片。
.
在選片指南當天,我先引用了一段吳俊輝老師對實驗片的個人定義,很玄。礙於口述難以清楚表達,在此文字引用我當時的文章內容。
.
「⋯⋯許多人說自己厭惡實驗電影,視之為異類,卻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何討厭。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自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從根本來說,其實實驗片才是『真正的電影』,因為從中你可能可以看到電影膠卷的存在,看到影像本身的被介入、操弄等等。與主流電影引導你進入故事相反,實驗電影卻是一再提醒你,你現在所看見的是電影。」
.
如果要更了解實驗片的真諦,建議讀讀這篇專訪,沒想到後來Google搜尋「實驗片」三字,就能直接在第一頁找到這篇文。當初在寫的時候,為自己下定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人都能看懂,不賣弄太理論性的辭藻。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9619348
「挑釁界限,拆穿夢幻」進入實驗片的世界,專訪吳俊輝老師
.
比起中文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地寫:「(實驗片)是一種電影拍攝模式,它嚴肅地重新評估了電影慣例,並探討了以非敘述形式替代傳統敘述手法或工作方法。」好像會更清楚一點。
.
今年金穗獎選入的實驗片有其精彩之處,存在可觀作品,但我其實也懷疑,如果真的要嚴格地去檢視實驗片的定義,是不是並不是每一部都真的這麼實驗?有些反而比較像是所謂的錄像藝術、跨類型電影或更廣義的非劇情片。未來金穗獎如果要持續保留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到現有分類可能會面臨挑戰的難題,過去台北電影獎也曾有過實驗片單元,但後來也已經廢除。
.
以下附上我在選片指南當天所做的影片介紹,算是草稿,當天並沒有完全照著說,所以內容會跟我用說的不太一樣。但為了讓觀眾更清楚知道賣點,讓大家更有興致去買票,所以稍微有點加油添醋,還請各位實驗先進們見諒。
.
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能夠有一點點提升,你可能看不懂,但保證你每一部片看完都不會忘記。
.
.
本屆一般組、學生組實驗片介紹,歡迎搭配連結閱讀、欣賞。
.
廖哲儒執導的《殺人狂》,看來顯得斑駁的影像,其實是在重現一位負責執行槍決的法警日復一日的夢魘,反覆不斷的佛經誦讀聲與鬧鐘並置出現,澈底擾亂觀眾的觀影思緒,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感。
https://youtu.be/kSHiGrVJr_w
.
郭柏萱執導的《Stranger》完全以大特寫來呈現人體的局部,觀眾看完全片都不能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個人的身體的紀錄,還是不同人體局部的拼貼。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有這麼密集的身體大特寫,看久了竟然覺得非常不安,自虐性的穿刺畫面,對觀者的承受底線也是一個挑戰。
https://youtu.be/d_tc80XttYw
.
《回流》是這個單元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異域》與《彼.此》的風格,以3D掃描軟體掃描一個日常的畫面,再讓攝影機深入這個掃描出來的殘缺影像。母親是緬甸華人的導演胡鈞荃這次選擇讓鏡頭走進華新街,那種看來極度詭異的空間感,撕裂了現實,其實或許更貼近導演的記憶的再現。
https://youtu.be/Z5Wy8rnhspQ
.
梁廷毓的《襲奪河》延續了過去的作品《無頭河》,他的作品一向在處理早期台灣的鄉野傳說,包括原漢紛爭與魔神仔等,這次的《襲奪河》則試圖還原早期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腥衝突,勾勒出一個靈異傳說,內容包括屠殺與人吃人。導演變造了影像的顏色與質感,使得空間也連帶顯得扭曲。現在坊間很多鬼片都用特效來嚇人,但我在看《襲奪河》的時候,是感覺不僅導演真的相信這世上有鬼,而且也真的有鬼參與演出。如果你投入進去看,大概感受到的恐怖感受不會輸給《女鬼橋》或《粽邪》系列。
https://youtu.be/GoW5fX_d_34
.
在一般組的部分,蘇匯宇導演一人就有兩部提名,分別是《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其實本質上是錄像藝術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挑戰了實驗電影的定義。《未來的衝擊》片名其實來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一本著作,作品中讓旁白讀著書中非常晦澀的未來學分析,不過你不用去懂在這些名詞上鑽牛角尖,請享受蘇匯宇打造的極具幽默感的後現代影像。(註:同樣以《手事業》入圍本屆金穗獎的李宜珊導演有驚喜演出。)
https://youtu.be/Jw8FEWPxfb0
.
《女性的復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七〇、八〇年代的女性復仇電影,眼看一群女性衝進一間建築物毒打男人(其中一名女性是導演反串),男性斷頭、穿越女性陰部看到的日本軍官──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極度挑釁,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美感。
https://youtu.be/_9Dr_IcyA4I
.
剛才蘇匯宇是把一本理論書籍《未來的衝擊》影像化,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則是把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早期台灣人人手一本的權威文法書)給影像化。片中的影像都是來自書中的例句。原來柯旗化是綠島受刑人,導演試圖從柯旗化的例句中,找到一些他對自由、人權的見解,以及對威權的控訴。概念非常有趣的作品。
https://youtu.be/xA1xjkc1zMs
.
最後介紹曾經以劇情短片《野潮》大放異彩、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呂柏勳的新作《聽說他這個人》。導演先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長怎樣,再請人去拼貼出那個人可能的長相。一群人七嘴八舌在討論的過程,卻也有人不知道這討論的群眾之中存在暗樁。與其說是實驗電影,它更像是一個會讓人渾身發毛的社會實驗節目,概念相當新穎特殊。
https://youtu.be/Ut5qDWKxiVk
.
.
(附圖為《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
金馬影展 TGHFF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後現代藝術台灣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懷念詩人管管 (1929-2021)】
本名管運龍的詩人管管,是文壇少見的全方位藝術家,他精彩的一生見證著時代的波瀾起伏。管管在1929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年少便遭逢國共內戰,被國民黨強拉為軍伕,其後更被迫離開家人與故鄉,隨軍來臺。
在軍人生涯中,管管著迷於現代詩,乃至於1959年在《藍星詩頁》發表〈放星的人〉,成為早期代表作之一。管管投身詩壇的年代,也是臺灣戰後現代詩及其不同流派蓬勃發展的時期,管管由閱讀「藍星」詩人而轉入「創世紀」詩社、成為創世紀詩雜誌的社長,標誌著其養分來源不僅有傳統抒情的成分,更擁抱超現實潮流與表現,進而形成他獨樹一幟、難以歸類的風格。
詩文以外,管管的才華還擴及繪畫、朗誦、編劇,乃至於影視演出等多方面。不僅他參與編劇、演出的《六朝怪談》(1979年由王菊金執導)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肯定,作為演員的管管還在如《孽子》、《策馬入林》、《梁祝》等電影,以及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出演,所涉領域豐富而廣闊。
即便如此,管管的讀者最印象深刻的,或許還是他充滿童趣、天真爛漫的生命態度。彷彿時代劇變與漫長的年歲從未在身上烙下印記,他一生優游,活過了詩人「荒唐裏有一點輝煌」的人生。
#管管 #詩人管管 #管運龍 #藍星 #創世紀 #現代詩 #現代文學 #白先勇 #柯慶明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2/3/21
圖說:六o年代風靡台灣文壇的《現代文學》雜誌重新印刷出版,於敦化南路上誠品書店地下一樓誠品藝文空間舉行重刊酒會。圖左三為白先勇,右一為管管。
攝影:游輝弘
來源:聯合報
歷史新聞
【1992-03-22/民生報/14版/文化新聞】
他們不是褪色遁入歷史 而是融入廣大文化世界
文壇參商敘舊
回味「現代文學」進入高潮
【記者 張夢瑞/報導】
誠品書店三週年慶特別策劃的「現代文學與六○年代」系列活動,昨天進入高潮;當年參與編輯與寫作的作家齊聚一堂,把酒言歡,重溫那段浪漫、理想、狂喜的時光。
為了表達對六○年代作家與文學永恆的尊重,主辦單位在現場四周,貼滿了六○年代文壇風貌的相片及資料。專程自美返台主持「現文重刊」酒會的作家白先勇說,好像回到從前。
當年在「現文」經常有作品發表的詩人管管、張默、辛鬱、羅門、蓉子、向明、洛夫幾乎全到齊了。「現文」復刊才加入的馬森、林清玄、張大春、古蒙仁也來了。馬森著名的長篇小說「夜遊」,在「現文」連載一年,最近將重印。不斷有作品推出的馬森說,雖然文學作品今不如昔,但是他捨不得停筆。
白先勇的老師朱立民昨天也來參加酒會,令白先勇相當感動。朱立民說,最近他將應邀到上海參加莎士比亞研討會,將準備帶一套新版的「現文」送給對方。朱立民同時鼓勵白先勇不要放棄寫作,繼續文學創作效命。
曾擔任「現文」主編的台大教授柯慶明向大家透露,目前台大有15位中文系的學生正在研究「現文」的作品,「現文」中不少文章,已被大學中文系列為必讀的作品;另外,高中、國中的國文教材,有好幾篇是出自「現文」。柯慶明說,「現文」並沒有走入歷史,相反地,它已經走入廣大的文化世界裡。
預定29日回美的白先勇說,人到中年,才體會出杜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境界。人生聚散如此匆匆,下次「現文」的朋友何時聚會,他不知道,因此他格外珍惜此刻。
後現代藝術台灣 在 Ting's Bistro克里斯丁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米其林 #義大利
似乎我在認識這位充滿前衛思維的義大利主廚之後,對於料理的想像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加的無拘無束、沒有限制。利用藝術性把料理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這種作法已然超脫了傳統對於料理的任何認知。很希望我們台灣也能夠有出現這麼一位打破所有禁錮思想的人才出現啊!
==============================================
📍 追蹤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tingsbistro
🔰 30元/月成為「頻道會員」:http://bit.ly/37QvBuN
==============================================
📖《食驗煮義》食譜書購買通路
博客來|https://bit.ly/2GuLhMw
誠 品|https://bit.ly/3jLwk77
金石堂|https://bit.ly/32Xbivp
三 民|https://bit.ly/32PC1da
【克里斯丁也在這】
■ https://www.facebook.com/tingsbistro/
■ https://www.instagram.com/tingsbistro/
【影音合作邀約】
📩tingsbistro@gmail.com
【克里斯丁人氣影片】
■ 牛排如何分級?Prime跟日本和牛一較高下|克里斯丁聊料理
https://youtu.be/6IXWqEcs9N0
■ 戈登拉姆齊是如何登頂成為「地獄廚神」?曾經拐走主廚老婆!|克里斯丁聊料理
https://youtu.be/jc32wLdL6WE
■It's Fxxking RAW!!! 全台灣最難訂位的餐廳 體驗江振誠的米其林美味|克里斯丁Vlog
https://youtu.be/_yiognMjWJs
■什麼樣的薯條要花上12小時才能完成?嘗試分子料理大廚赫斯頓神級薯條作法!|克里斯丁食驗室
https://youtu.be/JUv_fxZ3wGs
後現代藝術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後現代藝術台灣 在 殭屍生存之夜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覺得我還是比較適合活在兩百年前,那個時候的藝術品,比起現在容易懂得多。
遊戲名稱:7 Days to Die 七日殺
地圖名稱 Prefab Mod for A19.1 b8 stable
七日殺吉普賽人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No1CmLmZ0&list=PLeKPzksqZZKoRzxPkRHjaaY_LQDyW5A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