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她系主任》( The Chair) 敘述剛當上系主任的智允,遭遇家庭與工作的多重難題,包括她與收養的女兒珠珠的母女關係、她和鰥夫比爾的壓抑戀情、智允與學院院長、出資者的交手、思索著該怎麼讓學生對文學產生興趣、該如何讓年邁的教授學會跟年輕學子溝通、該怎樣處理層出不窮的公關災難事件、該如何面對學生意見、輿論壓力、種族、歷史與性別等議題等。
.
《叫她系主任》全劇只有六集(一集大約半小時長度),影片情調並不沉重,但我卻看得有些喘不過氣,必須分三天才能把影集看完。文學是什麼?老師是什麼?性別、身份、種族又代表什麼?在這個意見多元的年代,人與人相處的眉角越來越多,有時一段意見會被放大、拆解與重組,最終產出截然不同的意義。究竟是言者無意或背後確實有不周到的思慮?聽者的激烈反應,是正義之聲或偏執之論?面對無法獲得共識的反覆討論,究竟是更開拓了人的思想,或箝制住另一種自由討論的可能性?
.
「你是納粹嗎?」學生A
「不是,我是教授,納粹痛恨教授,因為納粹敵視思想。美國大學收過最好的禮物,就是逃出納粹德國的知識份子,例如作家湯瑪斯曼、漢納鄂蘭、布萊希特、狄奧多阿多諾,很多人寫了法西斯心態的無價研究,以及對思想自由的重要辯護。」教授
「如果我是你,就不會在這裡用猶太難民的故事。」學生B
「他們並非全都是猶太人,其中有些人是從旁聲援。」
「你是在自比漢娜鄂蘭嗎?」學生C
「不是。」
「你在課堂上向希特勒敬禮耶。」學生C
「我們是他們的傳承者,大學應該是捍衛言論自由的地方,不必害怕交流想法...」
「對啦,你講話就是言論自由。」學生C
「不是,我希望這裡是所有人都能暢所欲言的論壇。」
「你是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的白人終身教授,你真的認為這個論壇平等嗎?」學生D
「我懂,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做法永遠不會完美,但進行這段對話是一個開始。」
「昨天有人在布魯克斯廳畫納粹符號,畫在休息室,你知道那件事嗎?」學生E
「......如果你要暗示我做的事等同於散播新納粹主義,那就扯遠了,那是刻意誤認某種明顯...」
「你是說我們誤認了納粹禮嗎?」學生F
「不是,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要說...」
「每次都是這樣,你們做出客觀上糟糕透頂的事,等到被我們指正,就反過來指控我們搞錯?」學生F
.
妥協或迎合、捍衛信念或隨波逐流?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叫她系主任》是一部讓人苦笑多於大笑的作品,劇中人物面臨的煩惱與困惑,正是你我每天都在面對的問題:一件事不會只有一個面向,而是有幾十幾百個面向,我們會因為無法理解所有不同的聲音(立場),而感到挫敗、覺得遭受攻擊、變得膽怯與無所適從。
喜歡《叫她系主任》的結局,試圖在混亂之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各種界線的改變,過往的「權威/利益者」也要面臨挑戰和質疑),以及和解的可能性。然而,當身邊的喧囂逐漸歸於平靜,我們最終仍要面對自我:我認可自己的選擇嗎?我是否不後悔、是否問心無愧?
.
「要成為英文老師,就必須愛上故事,還有文學。當我們那麼做的時候,永遠都是想從他人的觀點出發,試圖佔據一個不同的空間。沉浸在故事裡時,我們身處的是各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迫,文字是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是跳舞,一段進行中的對話。我們有的時候太愛一首詩,就會...每次拜讀的時候,都會學到些新東西,感覺到自己被詩改變了,那是一段非常複雜,但也十分忠貞的關係。」
.
不確定《叫她系主任》會不會有第二季,單就第一季來說,短小精悍,敘事穩當,劇本有趣,演員群戲突出:吳珊卓(Sandra Oh)、Jay Duplass、Nana Mensah、Everly Carganilla、Holland Taylor 等,都有精彩傑出的表現,喔,片中還有 David Morse 耶,感覺好久沒看到他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駐外使館烽火連天。只要有媒體站出來批評北京政府,這些駐外使館就會馬上開砲,被形容是「戰狼外交」。 像是最近日本《讀賣新聞》評論說中國抗疫措施不當、訊息不透明。中國駐日使館發言人立刻跳出來抗議。中國駐法大使館在網站上發表批評法國防疫的文章也引起極大爭議,引起中法外交爭端。 ...
德國表現主義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德國表現主義英文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與您分享歷史的公平正義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民族!!!
兩百年來,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最主要的敵人就是英國,AngloSaxon民族,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強大,中國的國力已經超過俄國、日本、徳國、英國,他們曾經侵害中國,但不會是將來中國的主要敵人。未來的半個世紀,主要敵人雖然明顯是美國,事實上仍然是AngloSaxon民族。
【五百年來統領世界】
我們可以說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是英國崛起的開始,1760年英國成為全球海洋的霸主,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後,加上英國發生的蒸汽機工業革命,國力如虎添翼,到了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接受「印度皇帝」的頭銜。英國的領土、屬土遍及七大洲、五大洋,正是「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霸權的巔峰。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而代之,因為同屬AngloSaxon民族,所以是和平轉移,沒有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說從1588年到今天2020年,將近五百年期間是AngloSaxon民族在統領世界。
【領先發展造成優勢】
AngloSaxon民族在科技、藝術、商務、文化對世界有卓越的貢獻,使我們敬仰崇拜了200年,但是AngloSaxon民族的成就及貢獻來自於時間的領先發展,並不是優秀的種族基因。百年來日本、德國、俄國都有不亞於AngloSaxon民族的優越表現,結果都被美國打崩,尤其1991年蘇聯社會主義帝國崩塌以後,AngloSaxon民族囂張傲慢,達到峰頂。
【戰爭掠奪壞事做盡】
大英帝國擴張時期世界其他民族尚無現代個家組織,亦無領土概念。所以AngloSaxon民族的一個Cook船長,就能夠號稱發現澳洲、紐西蘭,輕易據為大英帝國女王陛下的領土,中東阿拉伯、印度、緬甸、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儘為其有,號稱日不落帝國。
美國擴張時期起於東部13個州的小國,從印地安人、法國、墨西哥、西班牙、帝俄、日本、夏威夷王國,以戰爭搶奪了大片大片的領土,成為今天50個州,包括許多屬地,如波多黎各,關島…的龐大帝國。
遠的歷史,AngloSaxon民族在美國幾乎絕滅美洲的印地安人,在加拿大幾乎絕滅愛斯基摩人,在澳洲幾乎絕滅澳洲的原住民,以及紐西蘭的毛利人,世人絕口不提,知之甚少。較近歷史,英國人在印度及非洲的殖民屠殺,美國人在菲律賓的殖民屠殺,排華法案意在絕滅華人,世人幾乎不提,知之甚少。最近的歷史,美軍在韓國的細菌戰,越南的生物戰(橙劑),美軍透過淫穢招妓性侵,在日本、韓國、琉球、台灣、香港、菲律賓、越南…污染毒害當地社會數十年,有人提醒討論嗎?
【華麗轉身粉飾優雅】
全世界的領土資源搶奪殆盡以後,憑藉富裕社會,優厚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移民,挾著巨大的媒體文化宣傳力量,開始沐猴而冠,從海盜民族演飾成愛好和平,文明優雅的民族,西裝領帶,英語英文,餐桌禮儀,舞蹈音樂…遂成為領導世界優雅文明的典範。
俄國人、德國人、日本人幹了壞事,載入史冊,全球皆知,而AngloSaxon民族最大的本領是壞事做盡,透過強大的輿論宣傳文化粉飾,非但不入史冊,無人知曉,反而自我塗抹成愛好和平,慈善道德,民主人權。把AngloSaxon民族的意識行為繪製成普世價值,世界的人權組織,愛護動物組織,愛護生態環境組織,總部都設在倫敦,華盛頓,得到世人的敬仰。
【五眼聯盟空前團結】
五眼聯盟是五個AngloSaxon民族的國家組成的情報聯盟,在英、美協定下組成的國際情報分享團體,成員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美國五國。五眼聯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協同作戰,冷戰期間五眼聯盟共同監視蘇聯和共產集團,以及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英國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主權而爆發的福島戰爭,五眼聯盟都非常團結,以情報及物資支援英國,打敗阿根廷。
五眼聯盟看不起德國日耳曼人、北歐斯堪地那維亞人、法國人、愛爾蘭人,看不起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拉丁民族,拉丁美洲人,更看不起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對於亞洲人的歧視就更不用說了,他們一直活在世界階級架構的頂端。
目前的中美衝突,不僅是中國美國兩大強國的矛盾,更是中華民族和AngloSaxon民族的衝突。因此,現在五眼聯盟空前團結,拉攏歐盟、印度、日本、台灣,結成反華聯盟,共同協力,打擊中國。
【用紙糊的美麗國家】
我們中國五四運動那一代的領袖人物,知識份子,莫不留學英美,英語流暢,五四運動打著德先生、賽先生的旗幟。孫中山先生帶來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憧憬,成為辛亥革命的口號。
事實上美國的排華法案從1882~1943年正在殘酷的進行,華人在美國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而孫中山先生1896年,1904年多次去美國都在海關受到羞辱的待遇,1919年崇拜美國的五四運動,羞辱自己的中國文化。難道他們都不知道美國排華法案正在進行?其實從孫中山開始,中國人一路用花紙刻意糊出一個不真實的天堂願景,在中國人心目中建立了根深柢固的不實的美麗國家,這就是中國人的AngloSaxon夢魘。
百年來中國的知識份子,學習英語,留學鍍金,莫不以AngloSaxon的國家為尚,去不了美國去英國,去不了英國去加拿大,去不了加拿大去澳洲,去不了澳洲去天涯海角的紐西蘭,只要是AngloSaxon的地方,都去繳錢留學鍍金。英文和留學一直是中國社會階級定位的指標,中國人一直綿延到今天仍然走不出AngloSaxon夢魘。
AngloSaxon夢魘甚至影響到中國人對女性的審美觀念,罔顧華人的體質,一概向AngloSaxon女人看齊,百年來中國出名的影藝美女個個胸大腰細,眼大臉小,等於是華裔的AngloSaxon女人。影響深遠,無遠弗屆。
【打壓中國面貌猙獰】
近廿年來的中華民族快速卓越的崛起復興,讓AngloSaxon民族恐懼驚嚇,中國遂成為美國最大的敵人
。幸而2001年以來阿拉伯人穆斯林文化和美國的AngloSaxon文化發生劇烈衝突,不斷的戰爭给了中國建設圖強的廿年的喘息時間。
2001年以來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製造顏色革命,被屠殺的百姓以百萬計,製造的難民數百萬人湧向歐盟。同樣的顏色革命惡行也試圖在北京進行過,駐華大使在街頭的動作被警方逮住警告,更在香港惡搞了一年的反中獨立暴亂,終被北京的香港國安法平定。
美國現在正在威脅制裁中國,制裁伊朗,制裁俄國,制裁朝鮮,這樣惡性重大的現行犯,AngloSaxon民族卻能夠把受害的俄國、朝鮮、伊拉克、伊朗、中國指控為流氓獨裁國家,把自己打扮成世界警察普世價值,邪惡扭曲的宣傳能力,讓人嘆為觀止。
美國及澳洲政府在自己國內掀起反華浪潮,迫害華裔科學家工程師,簽證阻撓華人留學生,封殺無數的中國企業,終於促使許多中國知識份子看清了美國及AngloSaxon民族的猙獰面貌,CNN民意調查發現91%的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擁護中國政府。使如今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策略,鼓勵中國人民起而推翻中共政權的嚎叫,成為笑話。
【打開紙糊原形畢露】
其實打開美國250年的歷史,種族滅絕,戰爭掠奪,排華法案,囚禁日裔,種族歧視,經濟侵略,一如人類歷史上殘暴的血淋淋的帝國,並無特殊。只是AngloSaxon善於宣傳掩飾,加上華人的美國情節根深柢固,走不出AngloSaxon夢魘。譬如林肯扯的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的美國政治,最近有歷史學者指出,美國從建國第一天就是for the 1%, by the 1%, of the 1% 的殘酷國家。
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起,美國醜化中國打壓中國就沒有停止過,最近中國快速崛起確實驚嚇了美國,終於川普總統撕去了掩飾面具,露出猙獰面貌,不顧顏面,變本加厲的醜化中國打壓中國。終於讓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打開紙糊,目睹美國原形畢露。
【自由民主紙糊帝國】
世界的政治制度長期的進步演變,並無普世價值,只有中國的慕洋公知,配合中國人走不出的AngloSaxon夢魘,才把AngloSaxon國家的自由民主捧為普世價值。以下是自由民主破綻百出的例子
美國選出川普這樣的惡質淫邪的總統,展現出美國自由民主的反智社會。
新冠疫情的全面失控,曝露出國家治理的無能,醫療體制的崩潰,忽略老弱及少數民族的生命。
警察任意的屠殺黑人,引起全國各地的社會動亂,延續不斷,聯邦政府束手無策,川普總統為了選票甚至煽動利用。
國家債務每年暴增1.4萬億,多年累積的國家債務高達26.6萬億,為了解決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困頓,直接印鈔票9萬億救災,完全罔顧財政倫理,更不顧將來不可管控的風險災難。
國家力量衰敗至此,仍然不忘在國際上張牙舞爪,長臂管理,全球被美國政治制裁的國家有五、六十個,如俄國、中國、法國、徳國、朝鮮、伊朗、緬甸、卡塔爾、叙利亚、賴比瑞亞、伊拉克、阿富汗、蘇丹、南蘇丹、象牙海岸、剛果、辛巴威、中非共和國、黎巴嫩、索馬利亞、葉門、阿爾巴尼亞、蒲隆地、土耳其、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日本、南非、阿根廷、古巴、羅德西亞……多到我列不完。
被美國經濟制裁的國家多到不勝枚舉,全球被美國司法制裁的公司企業數萬家,各國官員及企業高層被美國制裁的超過10萬人。
被美國國會立法觸及的國家更多,國會立的法案有幾百件,台灣關係法、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台北法案…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超過20件。有關俄國的有,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烏克蘭自由法、烏克蘭主權統一民主和經濟穩定法、烏克蘭主權法、俄國特別指定國民清單法、俄國行業製裁識別清單法,向俄羅斯提供用於北冰洋或其領土及領土延伸區域內開採頁岩油項目的設備技術和服務的企業制裁法…超過幾十件。有關全世界的干預立法,成百上千,幾十篇法學博士論文都研究不完。
從醫療崩潰、財政崩潰、社會崩潰、選舉崩潰、治理崩潰,到對世界張牙舞爪、長臂管理的崩潰,加上富人驕淫的生活方式,分崩離析的多元種族,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紙糊的帝國,這是一個無法維持的帝國,終有一天只需一根導火線,就會像1991年的蘇聯帝國。美國帝國的崩潰也就是AngloSaxon民族的崩潰。若不是我們的人生有限,從歷史長河來看,已經接近帝國末日的瞬間崩潰。
【華人努力重振心結】
拆封紙糊花旗,瞭解真相,AngloSaxon民族是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半個世紀的主要競爭敵人,不是台灣人、香港人心目中的救星。
中國人這一次要重新審視美國這個國家,不再接受中國的慕洋公知虛構塑造的天堂國度。AngloSaxon民族從不接受合作共享、和平共存,他們只善於假冒偽善,只想消滅對手,獨霸世界。我們中華民族不再心存幻想,必須努力自強,不畏帝國。
中國人今後要重新塑造教育內容,不再灌輸國人假造的承認砍倒櫻桃樹誠實的華盛頓,不再灌輸國人假造的美國成群的開國英雄傑佛遜、漢彌爾頓、富蘭克林,不再灌輸國人假造的美國是民治、民有、民享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共和國。
留學生繼續向AngloSaxon民族學習優點,看清缺點,留學的目的是看清世界、瞭解世事。不再為了可恥的鍍金鍍銀,光宗耀祖,回國卡位。
走出我們中華民族的AngloSaxon百年夢魘。
德國表現主義英文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駐外使館烽火連天。只要有媒體站出來批評北京政府,這些駐外使館就會馬上開砲,被形容是「戰狼外交」。
像是最近日本《讀賣新聞》評論說中國抗疫措施不當、訊息不透明。中國駐日使館發言人立刻跳出來抗議。中國駐法大使館在網站上發表批評法國防疫的文章也引起極大爭議,引起中法外交爭端。
但最精采我覺得是德國,起因是德國《圖片報》4月15日寫了一篇文章,認為中國應該為這次疫情給各國造成的損失買單。文章就提到有法律界人士和德國部分議員認為,中國在疫情爆發初期訊息不透明甚至刻意隱瞞,拖延了全球防疫腳步,因此有理由考慮要求中國承擔法律責任。《圖片報》甚至還列出了一份帳單。但這樣的做法就激怒了中國駐德大使館,寫信給《圖片報》主編說他們「用心險惡」,踰越新聞報導底線,還說這種算賬實際上是在煽動民族主義,鼓吹反中情緒。
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國家雖然是外交部門該做的事。過去很多這種攻防都有所謂的外交詞彙,但是中國這些外交人員回應的方式不太像是要熄火,反而是要挑起戰火。剛剛提到的中國駐德國使館還另外發聲明,除了替中國政府辯護,還說「奉勸德個別媒體還是當心不要被帶進溝裡。你自己失信事小,抹黑他國,影響抗疫事大」。
這種說法就更激怒《圖片報》主編萊歇爾特,他就再寫了一封公開信,直接把矛頭對準北京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諷刺他很會控制媒體但卻控制不了野生動物市場,說「您不僅監控民眾,而且危害他們,並危害全世界。」還很挑釁地表示「中國最有力的出口產品是新冠病毒,雖然沒人想要。」對於中國的防疫物資外交,他形容成「微笑的帝國主義」,還對習近平說:「您想通過一場源自中國的瘟疫讓中國更強大,但我不認為您能這樣挽救您的個人權力,我相信,新冠病毒早晚會成為您的政治終點。」
不只這樣這個主編還把這封信的內容拍成影片放上YouTube背景不只放了大大的習近平,還上了簡體中文字幕。之後他又錄了英文版,簡直就是怕全世界不知道他像習近平開戰。
之後中國大使館不知道是不想再給《圖片報》炒作的機會,還是因為這把火燒到主席怕怕了,回覆地四平八穩,針對萊歇爾特指控中國竊盜專利這件事,還特別回覆說中國是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數最多的國家。欸但發明多不代表竊盜少啊。
後來《德國之聲》也專訪的圖片報主編萊歇爾特。他說原本只是想指出有一種東西叫做對全球衛生事件的責任。尤其現在疫情已經演變成全球衛生災難。他認為中國政府如果知情不報當然很嚴重,才開出了一份帳單討論說是不是要叫中國買單。
但他也說中國當然不會真的會賠錢,只是中國沒有自由的媒體,不允許人民批評國家、也不能發表相關文章和追究政府的責任。他這篇報導的用意最主要是要中國政府出來負責。
畢竟中國當初自己說病毒來自海鮮市場,雖然後來《華盛頓郵報》也暗指可能是實驗室外洩。但不管哪裡病毒都是來自中國武漢,疫情發生後,他們卻知情不報,像德國官員還有包括德國疾病控機構嘗試想要跟他們聯絡,中國衛生官員都不接電話也不回email。
而且這外交不就是要廣結善緣嗎?這些中國外交人員跟當地媒體叫陣,是要突出自己的表現,還是說這是北京統一的對外策略?雖然真相我們大概很難確定。但是有報導提到中國外交官證實習近平去年曾親筆寫了一個memo,要求外交官在中美關係惡化等國際挑戰當道時,必須立場強硬展現“鬥爭精神”,才會導致現在中國外交部鷹派當道。也有專家說這一批新的中國外交官相互競爭激烈,想要爭出頭,最後反而侮辱了他們派駐的國家。
現在的外交人員都會上社群網站用個人化的方式經營。也讓人批評說很外交官的行為越來越像是酸民,到底他們代表的是個人還是官方的立場有時候也讓人看得霧煞煞。這種戰狼外交到底對中國本身是好是壞,對於其他想要跟中國交流的國家又會有什麼影響,這種口水戰會不會引起世界更大的紛亂也值得我們深思。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C5JSLizxuQ/hqdefault.jpg)
德國表現主義英文 在 Neo-Expressionism 1_ 新表現主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新 表現主義 (英語 ... 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粗糙紋路傳達強烈情感的具象表現,扭曲的形態和粗獷的筆觸,令人聯想到 德國表現主義 和抽象 表現主義 ,因此得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