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會用某種固定的模式去看事情,包括生活、自己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雖然生活中的許多情況都不是我們有能力去改變的,但「永遠」都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它們的方式。
相同的一件事發生在兩個人身上,這兩個人的看法就有可能完全不同。一個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我老是會碰上這種事?」另一個人則可能會覺得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反倒會將這件事當作是讓自己變更好的契機。
我們多半會忘了自我對事情的預料,往往會與實際情況的發展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說,一個看起來會很糟的情況,最後可能會變成一件很棒的事。以下這個例子,就道盡了在看待事情的角度上,會對處事態度造成多大的影響力。
感恩節前的周五,湯姆下班時被裁員了,他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接下來的週末,他除了擔心錢的事情,還發現自己一直想著:「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真是個廢人。每個人都知道我什麼事都做不好,還是在感恩節就要到來的這個時刻。我真的是全世界最倒楣的人。」沉浸在憂慮和自責的想法中,湯姆不但無法好好睡覺,還一直對老婆和孩子擺臉色。當外地的親戚趁著假期來他家拜訪時,他也因為太沉浸在那些負面思緒中,幾乎和對方沒什麼互動。他已經期待這個假期好幾週了,但假期結束時,他完全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樂趣或溫情。
我們可以用湯姆的例子來說明人類應對生活困境的方式。具體來說,這個故事淸楚呈現了所謂「痛苦與創傷雙箭理論」(first and second arrows of pain and suffering)的概念。
第一支箭是事件本身。我們無法掌控這支箭,在這個例子中,湯姆丟了工作,這種事任誰也不願碰上,所以理所當然會感到恐懼、憂慮和焦躁。人生本來就處處潛藏著各種壞事,像是失業、生病和意外等,而它們也多多少少會讓我們不太好受。
然而,第二支箭就是可以掌控的部分,它是我們碰上這件事時產生的想法。我們可能會過度自責、覺得自己倒楣,或是覺得這一切有失公平。換句話說,這第二支箭是我們根據情況的基本事實,進一步思考得到的結論和推斷;這份結果往往會因為過往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像,把我們帶往一個充滿恐懼、憤怒、不安全感、憂慮、焦躁,甚至是憂鬱的境界。
通常這個反應會深受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因為當時我們已經透過反覆刺激某些神經迴路,讓那些神經迴路成為我們的基本思考模式。就跟湯姆一樣,第二支箭多半都是對自我的嚴厲批判。對湯姆而言,失去工作已經夠糟了,但他對自己強力指責的第二支箭,更是讓他的處境雪上加霜,使他完全失去了與家人共度假期、好好充電的心思。
有了這個概念後,我們就可以有效強化心靈的彈性,增進復原力。想想你最近碰到的任何一個困難,仔細思考那件事讓你受挫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例如:與重要的人關係緊繃、健康出狀況,或是你正在奮力完成一件大案子。這就是第一支箭,我們可以把它想成這個問題的客觀事實。
第二支箭是你對這些事實產生的想法。舉例來說,與某人關係緊繃可能會讓你冒出「這個人對我一點都不公平」或「為什麼我老是會碰上這種事?」的念頭;健康問題可能會引發你一連串的恐懼,害怕自己會因為這些病痛無法好好工作,或是照顧孩子;工作方面,你可能會擔心別人看不見你在職場上的價値,或是覺得這個案子會決定升遷機會。
在檢視第二支箭的時候,我們可以釐淸自己對這件事產生的擔憂和焦慮,其實都是源自那些不曉得是否為事實的假設。現在就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上述的這些情況。當處於關係緊繃的狀態下,是人與人相處時本來就可能出現的正常狀況,無關乎公平性?會不會後來檢查結果顯示,這個健康問題沒有你想像中的嚴重,不會對你的能力造成影響?
另外,你根本不淸楚屆時其他人會怎樣看待你的成果,或是你的老闆是不是很看重這個案子。畢竟,我們永遠都無法眞正預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們在碰到事情時,總會妄下結論,然後讓這些結論把自己搞得一團亂。
你在遭遇困難時,又用怎樣的第二支箭射向自己?你能看見自己的想法會帶來怎樣的痛苦,會更難化解原本的主要問題嗎?你會如何重新考慮或應對預設的假設?一方面,你可能會準確預料到需要擔心的事,但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只是杞人憂天。或許你會在完成案子的過程中得到其他人的協助,或是可以想想自己過去成功完成過的類似案子,藉此為自己建立信心。也許那個惹你不開心的人並非有意傷害你,或是他只是那天過得不太好。停止對自己射出第二支箭的舉動,可以大大降低不必要的壓力,幫助你心平靜氣地面對困難。
以湯姆的例子來說,這裡的重點不是要責備湯姆用第二支箭二度傷害自己,因為我們都很容易落入這樣的狀態;這裡是要請你記住,「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也是我們對復原力的一部分定義。許多第二支箭對個人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必要的,它只是我們在面對受挫事件時產生的反應。
--
📖 本文摘自心理師想跟你說九月推薦好書《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作者蓋兒.蓋茲勒行醫逾三十年,為哈佛醫學院的兼職助理教授,運用神經科學、正念練習和情緒智商等領域觀念,幫助許多人走過倦怠感。
閱讀好書這邊走:https://reurl.cc/WXX0Nx
心理師 兼職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P40 兼職金屬搖滾樂團主唱的心理諮商師 feat. 周慕姿
|暢銷書《情緒勒索》作者
✨種種的經歷,令她成為了與眾不同的心理師。
#周慕姿 在成為個案尋求幫助的心理諮商師、暢銷書《#情緒勒索》作家之前,前後花了11年,才摸索到自己職業生涯的摯愛。
30歲那年她放棄新聞背景,決心投入心理諮商,職涯從頭來過。這個放手一搏的決定,在旁人眼中看似過度努力,但她並不認為:「諮商和歌德金屬搖滾樂團雖然不輕鬆,但都是我非常喜愛的事物,對我來說這些都很有趣,非常愉快。」
從小熱愛演唱的慕姿,在朋友邀請下踏入歌德金屬樂的領域,隨後組成金屬樂團【恆月三途】,打破傳統金屬樂的衝撞性,用歌謠唱出屬於台灣的歷史故事。在享受舞台的同時,也盡情抒發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
|精彩內容|
⭕️「沒有感覺的生活比較簡單,但如果沒有感覺,你又為什麼要生活?」
⭕️「現在的年輕人,會認為找心理師像是來找顧問、來做spa、來排毒。」
⭕️「我討厭被別人覺得容易取代,想要有專業的工作。工作的同時,又能夠幫助到別人,對我來說那個意義感會遠大於賺很多錢。」
⭕️「家人與伴侶:『我們沒有很支持阿,只是我們沒有機會說不支持。』」
⭕️「我的工作就像擺渡人:陪伴個案一段路程,從彼此身上帶走一些東西,也留下一些東西。」
⭕️跳脫金屬樂團衝撞的框架,表達自己想陳述的故事。
⭕️「同時擁有堅毅和軟性,對心理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太軟會沒辦法撐下去。」
⭕️「當個案說『我知道我有很多罪惡感,但我現在很快樂,覺得人生有意義了』,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一個人能夠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所以建立自我的標準、理解自我,是很重要的事,而最好的紓壓放鬆方式就是「運動」。
⭕️「壓力,最主要來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你可能並不相信自己有能力。」
⭕️「憂鬱症,是身體與心理相互影響下的症狀,你必須投靠藥物和諮商,身心一起調整才會獲得改善。」
🎧聆聽本期精彩節目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aALV0
◽️Spotify:https://reurl.cc/qgb8ln
◽️SoundOn:https://reurl.cc/AkW8NQ
◽️KKBOX:https://reurl.cc/3aALzj
◽️Google播客:https://reurl.cc/nob0Kl
【延伸推薦】
🌟周慕姿臉書:https://reurl.cc/KAzk0g
🌟《過度努力》各大網路實體書店都買得到唷:https://reurl.cc/GmqVEG
照片來源 / 周慕姿臉書 周慕姿
心理師 兼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招收督導學生】
由於最近碩士班的實習剛開始,收到一些詢問督導事宜,我在這裡統一回覆。
我目前仍然有收督導學生,大多數是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兼職實習或全職實習學生,但若你是相關助人行業,像是社工或精神科醫師等等也歡迎詢問。
我是以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為主,其中又再更偏向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的理念,也就是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相信情感是連接心靈的關鍵,只是這份情感常常過於複雜,在長大的過程中因著不同程度的創傷而變成痛苦。督導的過程,即是帶著你理解個案的苦。
心理師的位置很難坐的安穩,再厲害的大師都會有難以想通的時刻,更不用說剛學習心理諮商不久的研究生。這些時刻會讓人焦慮,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覺得根本走錯行,甚至談話中碰觸到你的個人議題時,也容易產生強烈的情緒困擾和治療僵局。
在我和你的督導中,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呈現想要討論的議題,我們可以一同思考治療路徑的各種可能性,不用擔心被貶低或批評(我知道有很多督導風格是這樣XD)。
心理師的訓練中,最重要的是能夠穿透表層情緒的深層同理,這很困難,因為表面往往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也會成為個案本身或治療師本身的盲點。也因此,若能夠對個案有更多的思考空間,也比較不會被卡在一個點過不去,也就是當我們能夠思考,就能獲得越多的自由。當你能自由地理解一個人,不論是你這位治療師本身或是個案,也就越能夠使用收集到的素材,整合個案的生命故事,並賦予意義。
意義,即是我們的生命面臨徬徨失措的創傷時,提供指引尋路的微光。
因此,如果你正在尋找督導,歡迎寄Email給我,並附上你的本名,聯絡電話,以及在學證明(或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討論。
Email:wesley90120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