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年內所看過的院線片已成為每年歲末的儀式,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看片量稍微減少,但還是有達到每年的目標(100部)
先謝謝一些特映會和包場邀請的片商和公司!
今年的觀影心得就是,華語片依舊很弱,相較2019年也沒有太多驚喜,倒是有些影展沒有被看見的電影滿有意思的,也蠻希望導演可以持續探索和堅持的。
以下爲2020年建議可以看片單,包括院線、修復、特別放映、影展、線上ott等...整理很久,和大家分享:
#華語電影
《金都 My Prince Edward》黃綺琳
《怪胎 I Weirdo》廖明毅
《誤殺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柯汶利
《消失的情人節 My Missing Valentine》陳玉勳
《熱帶雨 Wet Season》陳哲藝
《蚵豐村 Ohong Village》林龍吟
《菠蘿蜜 Boluomi》廖克發、陳雪甄
《佔領立法會 Taking Back The Legislature》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南巫 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張吉安
《同學麥娜絲 Classmates Minus》黃敬堯
《孤味 Little Big Women》許承傑
《阿紫 The Good Daughter》吳郁瑩
《少年的你 Better Days》曾國祥
《惡之畫 The Painting Of Evil》陳永錤
《幻愛 Beyond The Dream》周冠威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柯貞年
《叔叔 Suk Suk》楊曜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柳廣輝
《親愛的房客 Dear Tenant》鄭有傑
#世界電影
《燃燒女子的畫像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Céline Sciamma
《靈魂急轉彎 Soul》Peter Docter
《就愛斷捨離 Happy Old Year》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
《蘿莉破壞王 System Crasher》Nora Fingscheidt
《外出偷馬 Out Stealing Horses》Hans Petter Moland
《緝毒風暴 Just 6.5》Saeed Roustayi
《美國工廠 American Factory》Steven Bognar and Julia Reichert
《閉嘴!彈琴 Shut Up And Play The Piano》Philipp Jedicke
《少年阿罕默德 Young Ahmed》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寂靜之死 Begining》Dea Kulumbegashvili
《當愛離開時 After Love》Aleem Khan
《殺戮荒村 Bacurau》Kleber Mendonça Filho and Juliano Dornelles
《超級網紅真裸告白 Searching Eva》Pia Hellenthal
《看不見的目擊者 Blind Witness》森淳一
《1917》Sir Samuel Alexander
《你的鳥兒會唱歌 And Your Bird Can Sing》三宅唱
《我的媽媽開Gay Bar Stage Mother》Thom Fitzgerald
《她們 Little Women》Greta Gerwig
《千日千夜 About Endlessness》Roy Andersson
《蘋果的記憶 Apples》Christos Nikou
《小狼居家守則 The Wolves》Samuel Kishi
《戀你在他方 I Carry You With Me》Heidi Ewing
《聽見心聲音 Listen》Ana Rocha
《真實 The Truth》是枝裕和
《大地蜜語 Honeyland》Tamara Kotevska, Ljubomir Stefanov
《悲慘世界 Les Miserables》Ladj Ly
#修復電影
《阿基拉 Akira》Katsuhiro Ôtomo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90》Giuseppe Tornatore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Bernardo Bertolucci
《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今敏
《東京教父 Tokyo Godfathers》今敏
《中央車站 Central Station》Walter Salles
《美麗佳人歐蘭朵 Orlando》Sally Potter
《在黑暗中漫舞 Dancer In The Dark》Lars von Trier
《蘇州河 Suzhou River》婁燁
《教會 The Mission》Roland Joffé
《綠洲 Oasis》李滄東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侯孝賢
《鳥人 Birdy》Alan Parker
《名揚四海 Fame》Alan Parker
《卡比莉亞之夜 Le notti di Cabiria》Federico Fellini
《八又二分之一 8 1/2》Federico Fellini
《大路 La strada》Federico Fellini
《阿瑪珂德 Amarcord》Federico Fellini
《小牛 I vitelloni》Federico Fellini
《生活的甜蜜 La dolcevita》Federico Fellini
《感官世界 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大島渚
《俘虜 Merry Chirstmas,Mr.Lawrence》大島渚
《春天的故事 A Tale Of Springtime》Éric Rohmer
《夏天的故事 A Tale Of Summer》Éric Rohmer
《秋天的故事 A Tale Of Autumn》Éric Rohmer
《冬天的故事 A Tale Of Winter》Éric Rohmer
#OTT
《戀戀小情歌 God Help The Girl》Stuart Murdoch
《困獸之網 The Net》金基德
《再見了,唇 Farewell Song》塩田明彥
《你好,之華》岩井俊二
《霍爾的移動城堡 Howl’s Moving Castle》宮崎駿
《風之谷 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宮崎駿
《再會吧!青春小鳥 Have A Song On Your Lips》三木孝浩
《不即不離 Absent Without Leave》廖克發
《心靈圍籬 Fences》Denzel Hayes Washington Jr.
《玉子 Okja》奉俊昊
《Nang Nak》Nonzee Nimibutr
《Little Voice》Mark Herman
《Electric Dreams》Steve Barron
《地下鐵 Subway》Luc Besson
《五月風暴 Après mai》Olivier Assayas
《夜晚還年輕 Tangerine》Sean Baker
#影集/ #電視劇
《闇 Dark》
《普通人 Normal People》
《好萊塢 Hollywood》
《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
《鬼滅の刃 Demon Slayer: Kimetsu No Yaiba》
《紙房子 La Casa De Papel》
《誰是被害者 The Victims' Game》
《返校 Detention》
感謝在全球疫情陰霾中,在台灣,仍可以在這一年進電影院看電影!2021祝福大家:平安快樂!
悲慘世界影集線上看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艾美獎五部不可錯過的重點歐美影集】
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第 72 屆艾美獎(The Emmy Awards)將於美國時間本週日(9/20)舉行線上頒獎典禮,由美國電視學院會員票選出本電視年度(2019/6/1-2020/5/31)最優秀的電視作品。先前曾經發文大致介紹本屆入圍概況( https://is.gd/H58hOr ),簡單來說,在去年大贏家《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倫敦人生》(Fleabag)、《核爆家園*》(Chernobyl)都已完結,連同蟬聯好幾年的喜劇大作《副人之仁*》(Veep)也全劇終,今年的艾美獎瞬間多出了許多空位,同時各個獎項的入圍席次也都擴增1-2席,讓各家好手都摩拳擦掌想要分到一座獎。(延伸閱讀:去年的得獎名單 https://is.gd/DPykRh 、去年的得獎結果分析 https://is.gd/Y8FkRb )
在「後權力遊戲時代」,HBO 積極試圖以《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繼承之戰*》(Succession),以及《殺手進城*》(Barry)分別承襲戲劇與喜劇的招牌。Netflix 則持續穩健多角經營,以《黑錢勝地》(Ozark)和《王冠》(The Crown)為首,輔以優秀的喜劇和迷你劇集,首次超越 HBO 成為本屆入圍最大贏家(Netflix 今年入圍了 160 項、HBO 則是入圍 107 項)。
其他各家也都磨刀霍霍,無論是老牌 AMC/Sony 的《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Hulu 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Amazon 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The Marvelous Mrs. Maisel)等,都有取得固定的入圍席次(儘管疲態也逐漸浮現)。倒是新參戰的 Disney+ 和 Apple TV+,都分別以《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和《晨間直播秀》(The Morning Show)首季打響名號,取得了令人不可小覷的入圍佳績,未來發展潛力備受矚目。
今年美國疫情仍橫行的期間,電影學院是否會票選出不一樣的得獎趨勢?從入圍者來看,一方面可以看到許多老鳥依然持續入圍,但同時也嗅到一些新的趨勢逐漸開展。比方說,雖然本季我最愛的是《絕命律師》(到了第五季精彩度有增無減),艾美獎卻沒有讓它入圍男主與女配獎項。又或是《使女的故事*》與《美麗心計*》(Big Little Lies)的女主角沒入圍、《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只入圍男主角等,都在在顯示了艾美獎對於一些特定的熟面孔已經感到疲乏。這對去年早早播畢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和《美麗心計》等,顯然不是好事。反之,新劇《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憑借新劇《晨間直播秀》入圍女主角的珍妮佛安妮斯頓,以及至去年才打入艾美獎入圍但即將六季完結的《Schitt's Creek》,皆可能因此出線。
由於艾美獎獎項太多,連同技術獎一共有 123 個獎項,在此就不一一細數與預測,而是挑選出五部我認為今年獎季重要的作品,跟大家分享、推薦。
▆
▆
1.《#繼承之戰*》Succession
《繼承之戰》演的是一名媒體大亨與他四名子女的事業繼承權爭奪戰,雖然題材是冰冷生硬的,但始終扣回的母題是親子之間的矛盾依附與認可尋求,以及手足之間的愛恨交織與爾虞我詐。本劇監製之一為《大賣空》、《為副不仁》的導演 Adam McKay,在攝影和調性上依稀可見其寫實的手法。比起其他白領西裝金融劇,《繼承之戰》提供了更多的場景變化(從克羅埃西亞的豪華遊艇,到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等)。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配樂家 Nicholas Brittel 譜寫的主題曲和音樂,更是一絕 —— 鋼琴下行音階呼應了「傳承」的往下意象,管弦室內樂演奏的莊嚴古典樂帶有宮廷的貴族氣息,鋼琴小調和弦進行透露出危機和背叛的隱憂,偶爾再混入嘻哈節奏點綴出現代感。
《繼承之戰》儼然已成為 HBO 繼《權力的遊戲》後的招牌強檔,嚴肅、高雅又令人隱隱生畏、卡司強勁而富有魅力;重點是它不留情面地聰明而狡詐,不一一餵食情節給被動的觀眾,而是鼓勵觀眾與他來場對等的智力較勁,主動探索角色、對劇情產生一定的期望,然後又被聰慧的劇本給將上一軍。觀賞《繼承之戰》就像吸毒一樣,不由自主被捲進去,只為了一次又一次體驗那個情緒的籌賞。
獎季分析:去年《繼承之戰》首季只入圍了五項艾美獎,但由於第二季的節奏和角色塑造都更加精準,挾著不減反增的影評評價和觀眾口碑,使得第二季一舉入圍了 18 項艾美獎,為今年入圍數目第三高的影集。最恐怖的是演員獎項:戲劇類節目的演員獎項總共六項(男女-主/配/客串),《繼承之戰》今年就入圍了九位(兩位男主、三位男配、一位女配、一位男客串、兩位女客串),整體卡司的高一致強度可見一斑。除了演員之外,這部在幕後的製作也非常精良,可以好好準備迎接艾美獎橫掃了。
已獲頒技術獎:最佳劇情類影集選角、剪輯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劇情類影集、男主、劇情類男配、劇情類女配、導演、編劇、配樂
▆
▆
2.《#守護者*》Watchmen
與 2009 的電影同樣取材自同名美國漫畫,9集長度的迷你劇集《守護者》卻沒有太多的牽絆與包袱,而是在既定的宇宙中,走出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故事。這齣九集及完結的迷你劇集,將焦點投射在一個警察必須蒙面自保、白人至上犯罪組織興起、天空還會降下外星烏賊的平行世界,在既有的美漫犯罪與科幻類型中,完美融入了黑人種族平權與跨世代創傷經驗的議題,讓許多觀眾第一次接觸到 1921 年真實在奧克拉荷馬土爾沙上演的黑色華爾街屠殺,瞬間將藝術與今年的社會脈動,緊緊扣在一起。《守護者》提醒觀眾:你看再多天馬行空的虛構故事,都比不上真實歷史來的殘酷與精彩,而且歷史到如今還在重複上演中。
由去年剛以《藍色比爾街的沈默》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瑞吉娜金恩(Regina King)領銜主演,另外還有「刀疤」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近年來最逗趣古怪的演出,整體卡司非常多元,也帶出在劇中飾演多重角色的明日之星:葉海亞·阿巴杜-馬汀二世(Yahya Abdul-Mateen II)。如果有一部劇可以概括代表 2020 的美國現況,那麼《守護者》可能是最好的答案。第六集的一鏡到底回憶/幻覺/歷史再現,可能是今年最出色的電視作品。
獎季分析:《守護者》是一部迷你劇集,卻一舉入圍了 26 項艾美獎,成為入圍最大贏家,著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在這其中最亮眼的自然是女主角和男配角,在今年的社會氛圍下,最佳迷你劇集也已是囊中物。
已獲頒技術獎: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攝影、服裝、剪輯、混音、配樂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女主、男配、導演、編劇、美術設計、音樂監督
▆
▆
3.《#美國夫人》Mrs. America
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主演的《美國夫人》,同樣是一齣九集迷你劇集,篇幅雖短,但是當中女力能量卻爆表。故事講述著美國七零年代,一群婦女在性別政治運動下的對立和角力。但更有趣的是,本片以非主流的手法,將保守派的政治倡議者 Phyllis Schlafly 聚焦為主角,而不是直接將之塗抹為歷史上的反派。主角反對美國《平等權利修正案》、反對墮胎、誓言維護傳統家庭價值,聽起來是否有些言猶在耳?
《美國夫人》有美劇中罕見的大量女性角色,且從主創人、監製、導演、編劇、攝影,到演員,幾乎全部清一色皆為女性。由女性構築、述說的女性故事,說的簡單卻是得來不易。而每一集都以其中一個角色為名,並以其作為該集的敘事主觀人,也讓整個劇情的推動能夠從更多層面和角度來切入。最終,《美國夫人》是一部見樹又見林的女性賦權寓言,樹是每個真摯刻畫且優缺點共存的女性角色,林則是一個歷史上的性別運動,如何緩慢、令人感到挫敗,卻又確實地推動著時代向前進。連同《守護者*》(黑人議題)與《美國外史*》(白人至上法西斯主義),這部大概是今年最切合時宜、與美國川普政權下的時勢(事)最契合的電視作品。
獎季分析:《美國夫人》除了演什麼像什麼的凱特布蘭琪之外,還有一干優秀而多樣貌的女演員,包含此次入圍艾美獎的《鐵窗紅顏》 Uzo Aduba、《美國諜夢》Margo Martindale、Tracey Ullman,以及未能入圍但同樣精彩的蘿絲拜恩、伊莉莎白班克斯、莎拉保羅森等。此次艾美獎《美國夫人》共入圍 10 項,包含女主與三位配角。其中女主不是沒有機會,但應該會被《守護者》的瑞吉娜給搶下,而比較有可能奪獎的,則落在女配。外界普遍看好在劇中飾演美國第一名女性黑人總統候選人的 Uzo Aduba,可能會乘著賀錦麗(拜登的副總統搭檔)的提名風潮順勢摘獎。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女配、選角
▆
▆
4.《#正常人*》Normal People
先前就曾撰文介紹過,《正常人》是今年影集中最令人喜出望外的驚喜小品,沒有之一。這是一部愛爾蘭的小品迷你影集,講述著一對愛爾蘭男女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青春歲月,以及在時光流淌的縫隙中,這對普通而正常的生命如何擦撞出不凡的火花。兩位主角都是銀幕上的相對新人,但卻能夠自在無比的向彼此、向觀眾揭露自己的胴體、自己的真情,以及自己最黑暗的不安全感。這部劇雖然沒有什麼絢爛大場面,角色所遭遇的事物都彷彿你我在家鄉會經歷的那些,但是字字珠璣的台詞能夠牽動人心,且在酸甜的成長滋味中,留下一絲雋永。
從凜寒的北歐,到盛夏的義大利古鎮,攝影、服裝、音樂都極美,觸感也帶有一股新鮮的親暱性。大量旁白堆砌,讓人想到《愛在三部曲》的質感。這部劇在春夏之際從歐洲到美國引起一陣騷動,或許是對於那些曾經或正在歷經這些青春迷惘與情感受挫的人們,格外能引發共鳴。或許我們在 Marianne 和 Connell 身上找到自己、找到一個陪伴,陪伴著我們一起在人生的摸索上跌跌撞撞。
獎季分析:儘管在影迷們之間口碑極好,可惜艾美獎並沒有入圍太多項,僅有入圍最佳迷你劇集男主角、導演、編劇、選角。而如果投票會員中有一批忠貞的支持者的話,我認為他們會將票源集中在男主角獎,將之頒給年僅 24 歲的新人 Paul Mescal。雖然這個預測看似大膽,但卻也有前例可循,這個項目(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還蠻喜歡獎勵新人的,比如說去年《別人眼中的我們》的 Jharrel Jerome、前年《凡賽斯遇刺案:美國犯罪故事》的 Darren Criss 等等。因此,《正常人》若不會空手而歸的話,男主角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男主
▆
▆
5.《#壞教育*》Bad Education
嚴格來說,這是一部電影,去年也在多倫多影展首映取得不錯的口碑。然而,HBO 隨之將美國發行權買下,所以這部片在是直接在電視台播出,成為所謂的「電視電影」,也就無法角逐奧斯卡獎。《壞教育》為《良種動物》導演 Cory Finley 的第二部執導長片,改編自美國史上最大樁的公立學校貪污事件。休傑克曼飾演一名德高望重的督學,在長島小鎮的學區中與幾位教職員聯手作假帳,神不知鬼不覺污了上百萬美元。
整部電影的節奏輕巧俐落,配樂和剪輯也趣味十足。演員們飾演乍看無害,卻各懷鬼胎中飽私囊的一群公僕,顯然是玩得非常過癮。休傑克曼的角色本身就帶有外放的作秀感,也讓他繼《悲慘世界》後難得有如此獨挑大樑的表演機會,而他也確實與《老娘叫譚雅》艾莉森珍妮以及《愛情昏迷中》Ray Romano 有精彩的對手戲。整部片宛如迷你版《驚爆焦點》,劇情直接而簡單,雖然少了一點厚度,但娛樂性十足,也拼湊出平庸的邪惡如何在日常中上演,讓我們時刻警惕。在劇中揭發整起醜聞事件的學生記者,由25歲的年輕印度瑞士混血演員 Geraldine Viswanathan 飾演,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潛力新秀。
獎季分析:本片原先在多倫多首映後即傳出休傑克曼的奧斯卡呼聲,可惜最後本片不符合奧斯卡資格,但是他也確實入圍了本屆艾美獎的最佳電視電影和最佳電視電影/迷你劇集類男主角。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絕命毒師》的獨立續集作品《續命之徒:絕命毒師電影》。然而,那部片終究還是太仰賴其前作的重重包袱,因此不一定能夠脫穎而出,《壞教育》則是一部比較容易入口的大眾作品。男主角部份,大概會是休傑克曼、《守護者》傑瑞米艾朗、《正常人》Paul Mescal 三強之爭。如先前所述,我會押《正常人》Paul Mescal。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電視電影
--
註:本文標記「*」者,皆可在 CATCHPLAY+ 訂閱「雙享無限看」方案觀賞,連同 20 多部入圍本屆艾美獎的優秀影劇作品全都收錄。若想要補上追劇進度的,這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平台,HBO GO 和 CATCHPLAY+ 艾美獎好劇一站匯集就在 CATCHPLAY+!
🔥了解更多方案與優惠請點此
👉 https://bit.ly/3c4z6Sj
#艾美獎好劇一站匯集 #CATCHPLAYPLUS
悲慘世界影集線上看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殺警案,還是決定說點什麼。我並沒有要給一個什麼明確的答案,只是提出個人看法,與大家公開討論。先聲明,我一定有我的立場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可是我盡可能地用溫和的語氣在闡述,所以,如果你是那種一言不合就一定要謾罵,嘲諷,開酸的人,為了你我都好,麻煩你別看吧,感恩。
老實說,無論是認為精障者犯罪應該獲判無罪,或是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地關監禁甚至死刑,兩派都多少有些過激的言論讓人不舒服:認為應該無罪的,會一直喊著人權人權,好似相反立場的人就是沒人性,認為死刑只是為了『報復』。另一派的人,則常夾雜類似詛咒的話,「等哪天你家人被人殺死了,你再來說你不支持他判死刑。」甚至更激進的人會認為,不論大罪小罪,反正只要犯罪,就希望司法判處極刑。
廢死和精障者犯罪無罪,雖然是兩個不同議題,可是支持者時常有著極大的交集,反對者亦是(支持A也通常支持B,反對A也常跟著反對B),所以先都歸在一起去討論。而這是不是一個單純的人權議題呢?以人權議題來說,婚姻平權絕對是,畢竟婚姻說到底是關乎兩個人的事而已。但廢死或精障者犯罪呢?這不僅僅是關於(兇手的)人權,還是一樁犯罪,更有受害者的人權(如果還活著)以及其家屬要追求的正義。
以王婉諭來說,第一時間,她的立場是反對死刑的,也因此招來許多嗜血的人批評她不夠愛小燈泡,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她轉為希望兇手被判處死刑。我相信以前的她一定也曾是個廢死派的理想主義者,她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這麼希望兇手被槍決。難道她從廢死轉為支持死刑,她就成了不懂人權的人嗎?
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支持和信仰的事情,找到很好的理由和理論,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可是對相反立場者,卻會用一種過於簡單,而去脈絡化的方式來解讀,甚至以偏概全,認為反對者『都是』怎樣的人。然而,一個人會產生怎樣的立場,一定跟他的生命經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就像上述的王婉諭的例子。但這去脈絡化的解讀方式,也造成兩邊立場的人無法產生對話。
講究人權是一個世界的大趨勢,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權旗幟的人,都真的了解其內涵。例如在婚姻平權上,有些人喊著支持,卻又會說那些扮裝皇后,或是女性化(娘娘腔)的男生『噁心』,又或是說,他們支持女同,但反對男同,因為肛交很髒云云。雖然同婚的推動他們還是幫忙推了一把,但說到底,那或許只是在吃人權自助餐,因為喊人權似乎是件很『潮』的事(我指的是部分的人)。而我也有些疑惑,雖然「精障者犯罪應判無罪」的想法是良善的,但其中是否夾雜著一絲歧視的味道?例如原住民考試的加分,我也始終不懂這是否是漢人某種優越感,認為「你不如我」所特立的,即使,那政策是出於良善。
另外,關於精神鑑定,前陣子大家才在說,普篩會有偽陽性偽陰性。再先進的科學分析,都會有謬誤,再精密的程式,也免不了出現bug,可是這時精神鑑定又變成不能被質疑了?倒也不是我不認同那位專業醫師的鑑定,我想,任何精神科醫師去,大概都會判定殺警案的犯人,當時確實處在發病狀態(所以,這案子打一開始就不可能求處死刑就是了)。
而我比較想詬病的是司法程序。我跟一位擔任過法官和律師的朋友聊到此案,他認為應該第一時間送交三組不同的醫事人員做鑑定,並且在不讓他們知道同時間還有別人做鑑定的情況,以自己的專業來做判斷。縱使出來的結果可能一樣,但至少比較能讓人信服,畢竟這是這麼重大的刑案,多花些錢和人力,本是應該,而且也才不會讓單一一位醫師承受所有壓力。
然而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時間已久,現在的鑑定都已無法還原犯人當時的身心狀況,而且,鑑定的醫師都已被大眾知道,鑑定結果也半公開,那接下來的鑑定,也就不可能是自由心證,不可能不被影響了。「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
而診斷這件事情,總是一翻兩瞪眼的。即使你的病歷和報告有密密麻麻一大疊,但最後出現「你有/無 高血壓」,就是會影響你能不能申請到保險。然而所有的病症都是一條軸線發展的,今天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難道139/89的人就不用擔心,而多了1mmHg就會馬上腦溢血嗎?可是報告上頭寫著「病患犯案時處於心神喪失狀態」或「未達到心神喪失狀態」,就多少會影響我們心中的天平。不過,雖然我認同犯人在當時處於發病狀態,有嚴重被害妄想,但他被捕後說「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會死」這類的話(大致語意是這樣,詳細內容我忘了),所以他是否完全地心神喪失?這有待商榷,不過我當然不是專業。
然而,真正有裁決權的還是法官。過去也是有很多案例,法官不採納鑑定的報告,例如某個醫療糾紛,三位醫事人員鑑定結果,不是沒有疏失,就是疏失本身不足以影響病人結果(死亡),但法官還是對醫師判了刑。而不論是醫師或法官,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立場,一位廢死派的法官,大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求處犯人死刑。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同婚釋憲,憲法擺在那幾十年了,明明大家看到的文字內容都一樣,不同的大法官卻對婚姻平權的解讀南轅北轍,說到底,還是每個人的立場根本性的不同啊。
不論這個案子將來如何發展,最該注意的是,將來出現『模仿者』。這模仿者指的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謊稱自己有,或是曾經有精神病史的人,在犯案當下並非發病狀態,卻還是犯案,並宣稱自己發病了,例如王景玉就是這樣。即便他殺害小燈泡時,『可能』有些症狀,但那些症狀不足以影響到他的認知,就不該構成減刑要件。而一旦越來越多人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其中有真有假,然後去犯案,就是更加造成精障者的污名化,讓真正弱勢而應該受到照顧的人,被剝奪資源,甚至讓他們不願出來,也會形成大眾對醫師的鑑定和司法體系更加不信任。
精神疾病有那麼容易判斷嗎?如果今天『與惡』的應思聰出現在你面前,你該如何判定他是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還是演技很好的演員林哲熹?甚至是曾經有應思聰病史,但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或許專業的醫師比我們懂得判斷,但有沒有可能出現演技更厲害的模仿者呢?
記得我高中時讀了『24個比利』這本訪談小說,即便採訪者(本書作者)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他相信比利確實是有人格分裂(解離型人格),然而這本小說我從頭讀到尾,我都無法說服自己比利是真的有病,我始終認為他是個模仿高手。除了他的每個人格都太完整太立體,更重要的是,那24個人格多是男性,且多掌握權勢,而佔少數的女性人格,則較為懦弱且邊緣。可是他聲稱犯下多起性侵案的,竟是其中一個邊緣的女同志人格。把責任推給了一個女同志的他,是個完全的生理男性,此舉就像是要淡化自己的罪行。
或許有人會說,一般人不會想被當精神病患,所以不可能假裝精障者去犯案。但同樣地,一般人也不會想去殺人或性侵,一般人也不會想去坐牢呀,因此我們只是用著自身想法,去套用在犯罪者身上,而實際上我以前也遇過一個中國籍人士,希望能以被害妄想症(他認為自己遭中共監控)的名義,讓我們收治住院,可是被老師拒絕了。也遇過幾個在急診喊著希望精神科收他住院的病人,所以這世上真的是各種想法的人都存在啊。大眾期待醫師去拆穿謊言,但說穿了,沒有任何科學方法是能夠完全讓一個人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這實在太為難了。
誤導醫師,影響診斷,實務上有沒有可能呢?我自己曾經幹過一件事。三年前我有一個故事入圍文化的優良劇本獎,後來拿到台北市影委會的劇本獎,還得到兩個文學獎,講的就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偽裝』成正常人,最後逃出醫院。先說,那個時候的我狀況很糟,媽媽過世,失戀,決定不從醫,並從研究所休學等種種事情接踵而來。為了完成這個劇本,我希望能真實的體會被當成病人的感受,於是我去了身心科。
我先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形象,在我闡述自己的狀況後,醫師也做了些回饋和建議,然後我發現,那些回饋跟建議跟我過去在精神科實習所學到的一模一樣,也就是,當我說我有A的症狀,我知道醫生會給我a這建議,當我說我有B的問題,醫生一定會用b這答案來回答我。因為所有建議和答案幾乎都在我預期之內,所以醫生給予的口語方面的治療,是無效的,然而我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乖乖領了藥,那些我預期他會開的藥。
接著我想了解,吃藥會引起哪些副作用?為什麼精障者很多不願配合治療?於是我吃了幾天醫生開的藥,直到某天,我頭痛欲裂的起床,卻還要搭高鐵到台中去接案拍照,不僅遲到了,還把行李箱忘在高鐵站櫃檯,我就不敢再服用了。後來我要求醫師為我做檢測,他找了心理師來。看著那一份密密麻麻,有幾百題的測驗,即便題目看似亂數排列,可是我卻能清楚分辨出,「這一題在問我是否有思覺失調症症狀」,「這一題在測試我是否有躁鬱症」等等,也就是,藉由答題,和我在醫師面前形塑的形象,我可以有一定的程度去影響醫師對我的診斷。在那一刻我其實覺得有點可怕,精障的『模仿者』如果可以做到這樣(但實際如何操作,我想還是別說得太細)。
後來我還是跟醫生坦承,我有醫學的背景,目前正在創作劇本(我沒有說我是為了寫劇本才來看診的啦,那太不給醫生面子了,不過我有說他給的建議我自己都聽過,所以沒什麼效果)。在那一刻我才感覺鬆了一口氣,也才終於建立起我跟醫師之間的信任感,不過那次之後我就沒再回診了,沒有後續,當然也沒利用這些去犯罪啥的,申請保險什麼的(題外話,後來接觸很多線上編劇,才知道滿多人都滿瘋狂的啊,為了瞭解酒店文化,去當一日小姐,或是跟著法醫去命案現場之類的)。
雖然我們期待醫生做出正確診斷,也沒有醫生想犯錯,但每個醫生執業生涯中,大概不可能沒出現過判斷錯誤的時候吧。我有一個親戚二十幾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他的學歷家庭等等都很好,可是他就是發病了,最嚴重的時候,被強制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或許大家身邊多少有接觸到憂鬱症確診的親友,可是有因此住過院的應該很少,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情況有多嚴重。
往後的十幾二十年,他時不時的會發病,並且一發病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恢復。直到幾年前,他才正式被確診為是躁鬱症,不是單純憂鬱症。由於他天生性格就很溫和,情緒的起伏不明顯,以致於他在躁鬱症的『躁期』,看起來也不顯著。而人在躁期時,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不容易有病識感,因此他永遠在『鬱期』才會去求醫,導致每次醫生看到他,都是在鬱期,也就被診斷為憂鬱症。而如同我前述,「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即便他不斷換醫生,但每位醫生翻開他的病史,密密麻麻都是其他精神科醫生下給他『憂鬱症』的診斷,使得他這麼長時間都被當作是單純憂鬱症在治療。
而實際上不管是哪種疾病,一旦進入長期的慢性病,病人與自己的病『共處』了許久,也就產生『共生』關係,有的時候他們比醫生更能掌握自己的狀況。我有一個朋友,有先天性的心臟異常,導致他心跳始終維持在兩百以上。一般人心跳數如此,早就昏過去了,可是因為他一出生就是200bpm,就像一般人爬山可能會有高山症,但長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人,身體已發展出一套自我調節機制,所以他可以打球熬夜樣樣來,他甚至是我遇過運動神經最協調的人之一。當然他幾年一次,還是會發生類似休克的瀕死狀況。而在兵役體檢前,他刻意熬夜多天讓自己疲憊,當醫生看到他的數據,想當然爾是判免役了(普通人不要學,他是真的有心臟異常,而且這很危險)。
我也認識一位編劇,曾拿過兩大劇本獎首獎,是個創意無限的創作者,但他本身有躁鬱症。躁鬱症的躁期其實是個自信滿滿,且創意噴發的狀態(並不是大吼大叫就叫躁鬱症。如果有不熟悉躁鬱症表現的人,可以看看電影『LUCY』,裡頭Lucy說自己「腦袋速度跑得很快」就是典型躁鬱症表癥),生病十幾年下來,他其實知道如何調配藥物,讓自己處在輕躁狀態,不會過於失控,卻又能展現創意。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要大家不信任醫師診斷,而是醫生的判斷確實有許多變因在其中,而這變因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仰賴病人本身給的資訊。坦白說,要醫生從短短三五分鐘(台灣一般門診時間,精神科會再長一些),去下正確診斷,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所以,或許假扮成應思聰的林哲熹不會有,但卻可能存在著不少,有應思聰病史,可是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例如王景玉,或是前陣子新店路上隨機砍死人的現行犯,他們確實有精神病病史,可是他們犯案當下真的沒有判斷能力了嗎?
我們一定都有過生氣的經驗,也有過『模仿』自己生氣的經驗,假裝對某人發脾氣,所以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生病久了的人,對自己疾病越熟悉,有些人甚至可能具有一定掌握能力,導致醫生的精神鑑定也更加困難,他們在犯案後又一再地在媒體面前強調自己的精神病史,讓大眾對精障者敵意更深,讓弱勢的病患更躲到角落,這些『模仿者』,才是真正與惡的距離很近。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無助和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影響,我其實滿熟悉的。除了上述那個躁鬱症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長輩是我三等親,我外婆在糖尿病導致失明後的幾年後,也開始精神錯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不過她情況特殊,可能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腦部病變,而有了幻覺),我母親在神經退化性疾病MSA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有「我已經死了,心臟沒在跳了」這類妄想的言語,後來也有了憂鬱症,主要照顧者我爸也一樣得了憂鬱症,而我哥則有輕微亞斯伯格(亞斯伯格在2013年以前都屬精神疾病)。也因為這樣,我滿痛恨明明不是在發病狀態下犯案,卻以精神病史來為自己脫罪的人,因為他們造成社會更多的誤解與對立。
『與惡』讓我們開始重新省思,但我認為,或許是題材的關係,『與惡』揭示了一種面向,可是卻不是全部面向。在『與惡』裡,受害家屬的喬安是個社經地位高的女強人,非常跋扈,看似她的憤怒大過於喪子的悲傷,甚至利用職權,一路追殺到兇手家屬。而兇手的父母,憨厚,低薪,縱使隱姓埋名,還是想默默還債。影集對於曉明屠殺的過程,用很快速的方式的帶過,不讓人感受過多可怕或悲傷的氛圍,但卻重複著曉明父母在眾人面前下跪的畫面。觀眾當然在不知不覺中,『沒有那麼同情』喬安,而同情應思聰和李曉明及其家屬。這不見得代表編劇本人的觀點,就像我上述那個寫思覺失調症的得獎劇本,很多人也認為我在為精障者犯罪脫罪,可是那真的就是取材問題,我也許下個案子就是另一種觀點。而相對的,韓國電影『素媛』則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某些人,就是全然的邪惡,帶給你永久的傷痛」。
回到『與惡』,確實有時候新聞畫面會出現兇手或其家屬在媒體面前下跪的悲慘鏡頭,例如殺警案的兇手妻子就是,但這個社會上也有很多時候,受害者家屬拿不到賠償(雖然那幾百萬根本無法與人命相比,可是對一些低薪家庭,那卻是救命錢,尤其如果死的是經濟支柱),而那在『與惡』中是沒有被呈現的(例如前陣子有一個受害者媽媽跟兇手下跪,請求他賠償,還被兇手踢的)。坦白說,『與惡』為了戲劇效果,確實用了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但現實生活中,除了事件剛發生時,記者會去採訪兇手家人,可是當時間過去了,有人知道鄭捷或王景玉的家人的現況嗎?
我們先撇除精障者犯罪,或是自我防衛時不慎將加害人誤殺,或是威權時代政府亂抓人亂殺人等情況,先聚焦在一般的殺人案件,以下是我自己私人的一些想法:在一場悲劇之後,最該被照顧的,是受害者(如果還活著)以及受害者家屬的心情,其次才考量兇手以及其家屬。如果家屬選擇原諒,其他人也不用在那邊鼓吹一定要上訴,如果家屬無法原諒兇手,那麼國家是不是有什麼能幫助家屬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畢竟,這種兇殺案,死者家屬可能連保險都領不到多少。
我外公在我國中時過世的。當天晚上九點多,他獨自在附近公園運動,在台中英才路過斑馬線時,被一輛由剛滿18歲就有車的爸寶,以時速九十幾公里撞過來,拖行了五十幾公尺,我外公頭蓋骨碎裂,當場死亡。在那之前,我外公什麼糖尿病,高血壓,痛風都沒有。家族裡的大人其實都準備好了,在第一時間就調閱監視器,找專人來量煞車痕,而媽媽家族裡有法院書記官也有記者,肇事者滿18歲就有車,家境肯定不差,所以決定提告。
但我外婆卻說「算了」。倒不是她多體諒肇事者或是她為人和善,事實上外婆是我見過最具威嚴的長輩,所有的兒子媳婦孫子都怕她,所以她只是不想頻繁地跑法院,因此肇事者連一毛都沒賠,那個肇事者我也只看過一次,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兒孫們都尊重(怕)外婆,因此再沒有人提出要繼續提告(雖然外婆曾有一說,是外公死後,她獨居,她怕一提告,對方會來私下報復。所以明明是受害者家屬還要擔心被報復,唉)。
然而那畢竟是外婆自己的意願,沒有人強迫,或給她出主意。倘若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妳一定要告死他」或是說「算了啦,人都過世了,你再告他也於事無補」,我大概都會覺得「干你屁事?」。所以,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屬,有人說「你支持廢死,你不愛你的家人」或是一直喊著要廢除死刑,然後搖著人權的旗幟時,我大概心裡也會想「所以你在說我沒在care兇手人權?你認為希望兇手被判死的我,是個壞人嗎?」。對於受害家屬來說,他的家人就是無緣無故被人殺了(先不提那種行竊失風被屋主殺了,或是要強暴人反被殺這類的例子),在那悲痛的情緒中,大概沒辦法去想那個兇手是不是精障者,是不是低收入戶。也因此當其他無關緊要的人一直喊著人權人權,或告死他關死他之類的言論,是否有站在受傷最深的,被害家屬去想?我們都只是局外人而已。
對我來說,廢死並不是我們宣布1月1號開始不執行死刑,社會就太平了,而是在各種機制下,不論是犯罪的預防,假釋犯的管理,精障者的社會支持系統,讓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動用到死刑,那才有廢死的意義。否則,那就像是把期末考門檻降低,讓大家all pass,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好看。是的,死刑有其『不可恢復性』,一旦死了,生命再也不可恢復,既然如此,那兇手在殘殺被害者時,又怎能輕易地奪去他人生命呢(一樣地,先撇除精障者等等特殊情況)?
我自己也是常常在天秤的兩邊搖擺,然而,當我看到了印度公車上,一個醫學院女生被人輪暴,然後腸子被從肛門中拉出慘死的新聞,看到台灣一群男生因為聽信謠言,而輪暴一個弱智女學生,棄屍在焚屍的新聞,我很難相信會在犯案後說出「她應該乖乖讓我們強暴,這樣她就不會死了」或是將人棄屍在草叢後,跑去夜唱,再回來焚屍的人,是有教化的可能。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有所謂純粹的邪惡吧,才能這樣無視他人的生命。
最後,聊到死刑在我心中的意義。死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我們用它,而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它,就像保險一樣,我們買保險不是為了發生意外,而是希望永遠不會使用到它。是,這或許是近乎不切實際的理想,但其實廢死派有一部分人不也是理想主義者?某一部分人認為人都有教化的可能,任何生命都有被拯救的價值。
以上,我只分享自己的想法,沒有要影響誰,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信念,而沒必要因為想法的不同,就去將對方妖魔化,畢竟,每個人的成長和背景都是不一樣的,那我也確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能看完的人,也是很厲害。)
悲慘世界影集線上看 在 BBC影集【#悲慘世界】搶先預告_公視3台_2/6起周間22:00 的推薦與評價
18 万views, 6283 likes, 162 loves, 198 comments, 1002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公視粉絲團: #這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 ... <看更多>
悲慘世界影集線上看 在 悲慘世界線上看- 美劇- Gimy劇迷 的推薦與評價
在成功改編《戰爭與和平》(War & Peace)之後,BBC決定改編另一部經典文學作品《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該劇同樣為六集迷你劇,著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