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他無法告訴你感受?述情障礙:內在情緒色盲者
「他好悶,每次都沉著一張臉,問他怎麼了他也不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他談,不論是陪他也好幫他也好,他搞得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他常常不說自己的事,他經常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不然就是他也不知道怎麼說!但你知道嗎?他花很多時間打電動,甚至有時候把我當空氣了!」
你的TA有這個狀況嗎?一開始你覺得他神秘、他酷、他忙,就由著他去了,但日子久了,寂寞的感覺日益加劇,想要被支持、被聆聽、被聽懂的需求難再被延宕、被合理化,那生活中的斤斤計較與衝突爆發自然順應而生。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談到:「經常被身體感覺的源頭攻擊,卻又有意識地切斷這源頭,便會造成『述情障礙』:無法感受或傳達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事。唯有藉著探索自己的身體,從最深處與自我連結,才可能重新感受到你是誰,你看重什麼,還有你的價值是什麼。」
述情障礙者就如同內在情緒色盲,無法清晰分辨情緒,內在像是呈現長期混濁又難受的狀態,他無法條理分明的述說自己,自然無法清晰地感受他人。
一個人之所以可以情緒調節,先決條件在於可以「指認」情緒,並且「選擇」他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拳擊釋放憤怒。但述情障礙者,無法指認情緒,甚至他們會使用不適切的情緒調節策略降低不適感,例如:情緒性進食進而導致更多負面情緒的產生,進而產生更多飲食問題;逃避、否認而導致慢性負面情緒困擾。
述情障礙者的自我表達困難,在我們總是依賴「語言」接收訊息的環境裡,他們其實會感覺痛苦甚至被壓迫,受過傷的自我狀態,會讓他們內在像是籠罩在防護罩中,就如同歷史上知名的海倫凱勒,曾在一次疾病中被奪走聽覺與視覺,因而變得無法用言語溝通,但卻扎實感受到外界的動靜,與內在的孤寂,而缺乏用「語言」這個媒介清楚表達自己的過程。
而海倫凱勒的改變,是「水」的觸覺,加上家教蘇利文鍥而不捨的在他手掌上寫下字母,讓她終於在黑暗中露出曙光,感受到光明。
所以述情障礙最重要的增加身體知覺與語言的連結感,再來有一面不時忠實反映他狀態的鏡子,才有可能讓他從海倫凱勒的狀態中,逐漸過度到知所暢言的狀態。
因此,回到身體當下知覺的活動,像是瑜伽、冥想等,安靜下來與身體共處,將有機會增加對自我的連結感,同時修復內在麻木與混亂的狀態。有時候內在「無知」的狀態,是害怕「知道」後產生的強烈痛苦感,而當長期練習與身體共處時,在「知道」的感覺被喚醒時,依舊能平靜面對,就是修復述情障礙最有可能的方式了。
想測測是否有述情障礙嗎?
以下提供《多倫多述情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為加拿大心理學家Taylor 等人於 1990 年建立,林育臣等人於2003年發展中文版本。藉由20道題目,挑選最符合自己的選項。
計分為1(完全不同意)、2(部分不同意)、3(中立)、4(部分同意)、5(完全同意),最後將分數加總。
1. 我常常不清楚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情緒。
2. 我很難找到恰當的言詞來描述我的感受。
3. 我有一些連醫生也不了解的身體感覺。
4. 我不能輕楚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5. 我比較喜歡描述問題而不是分析它們。
6. 當我心裡難受時,我分不清究竟是悲傷、害怕還是憤怒。
7. 我常常被我身體的一些感覺所困惑。
8. 我寧願任事情發生,而不去瞭解它們為何會發展成那樣。
9. 我有一些自己難以識別的感受。
10. 我不覺得感受自己內在的情緒是必要的。
11. 我難以描述我對別人有何感受。
12. 別人告訴我要多描述一些我的感受。
13. 我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怎麼了。
14. 我常常不知道我為何會覺得生氣。
15. 我比較喜歡和別人談論他們的日常活動而不是他們的感受。
16. 我比較喜歡看〝輕鬆〞的娛樂電影而不是探討心理的劇情片。
17. 即使是對親近的朋友,我也難以表露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受。
18. 沈默的時候,我就很難感受到與另一個人親密的感覺。
19. 我覺得省察自己的感受對於解決個人問題不是最有用的。
20. 尋找電影或戲劇中隱藏的意義會使人從享樂中分心。
.........................................................................
最後分數52-60分以上為述情障礙高危險群。61分以上為述情障礙。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在 蘇姍與貓 Susan and ca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見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最新錄製的影片,提到先生John憂鬱症治療中,她自己也自律神經失調需要停止更新影片雙雙休養,我忍不住流下淚來,看到John的神情狀態,可以想像反覆的治療過程到底有多辛苦,還有理科太太努力說出每一個字的艱難,我想那是有非常多照顧者的苦在背後,才讓語言哽住。
這讓我想到自己以前的狀態,身心狀況不夠安穩時,最先停下的真的就是創作,創作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需要高度統整身心的工作內容、上鏡頭演出也是,要有好的上台腳本、上台狀態,其實需要非常高的身心條件配合。
我很感謝理科太太夫妻公開談論他們遇到的狀況,也很支持他們休養、治療。我想要跟理科太太與John說:「停下來好好休息沒關係,明年春天就算想繼續再休息也沒關係。」也想要跟所有因為各種心理疾病、困擾治療中的人們說:「這世界不是沒有理解你的人,慢慢來,沒有關係。」
我所知道的憂鬱症是腦中調節情緒的傳導物質有了狀況,以至於情緒的轉換有障礙,也會從心理影響到生理,例如失眠。而傳導物質分泌有了變化,又分成先天的遺傳原因,以及後天的心理情緒壓力造成腦內分泌異常,而無論是先天或後天的原因,最後都會因為缺少腦內情緒調節的傳導物質(生理上的運作困難)而造成外顯的反應。
治療的方式可以從調整認知(心理諮商晤談)著手,也可以從生理直接調節(精神科藥物),治療的方式,就看自己求助的相關專業人員的判斷以及自己對治療方式的接受度。
而心情憂鬱跟憂鬱症是不太一樣的,如何分辨自己到底只是心情低落,或是到了需要求助專業的憂鬱症?可參考這篇文章:
*如何分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https://reurl.cc/EKDnmv
單純的心情低潮可能會:不太爽做事、帶著情緒入眠、好事發生心情就好了、悲觀但不至於自我傷害。
而到達憂鬱症情緒調節有困難時則會:完全不想做任何事、失眠、好事發生了心情仍低潮、可能會有想自我傷害的念頭。
我曾經問過諮商師,什麼樣的狀況下他覺得可以求助心理諮商、什麼時候又適合直接求助精神科?諮商師跟我說,若是當事人情緒非常激動,隨時都有可能有自傷、傷人的生命威脅時,可能需要直接使用藥物作為急性的鎮定調節治療。而適合進行心理諮商治療方式的時機,前提就是當事人的情緒足以稍稍穩定下來可以意識清楚的與諮商師對談的時候。
我覺得不同的心理諮商師與精神科醫師,對於不同治療方式接受程度或是開藥開的藥量輕重都有差異,生理與心理、腦部與情緒在身心有狀況時常常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希望大家在尋求專業協助時,也能找到跟自己的價值觀相近的專業協助。
對於每一個在進行心理治療與心理復健的人而言,我覺得旁人能做的付出就是給予最大的接納,不歧視也不評價當事人當下的狀態,並且以一個開放、健康的心態,陪伴、協助當事人去嘗試可能的治療復原方式。
我認為台灣社會常常避談情緒與心理健康,所以若不是自己或身邊的人遇到了心理狀況,不然平常對於心理健康與心理治療的相關知識是非常少的,以至於自己或身邊的人其實需要專業協助時,卻沒有警覺,在這裡介紹一個網站給大家:
*小鬱亂入 :
http://depressytrouble.tw/index.php/information/
這個小鬱亂入網站裡,有非常詳細的憂鬱症介紹,包含了:憂鬱症量表、如何面對患者、憂鬱症知識、面對病症、醫療協助專區、容易跟憂鬱症搞混的精神疾病⋯⋯等等,非常多心理相關的知識介紹,希望大家無論是自己或旁人需要時,都可以廣傳這個網站裡面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可以讓更多人得到療癒的契機。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在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的相關結果
本研究使用「情緒調節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和「分手適應量表」. 為研究工具。 ... 四、情緒調節困難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 <看更多>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在 情緒調節策略量表之發展 - 政治大學 的相關結果
在認知調整策略分量表中,有三個測量指標,分別為情境修正、注意力分配與認. 知改變,研究者初步判定此三個指標有相關,因此以主軸法、採直接斜交法進行因素. 分析。第一次 ... ... <看更多>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在 心理分離個體化、 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探索 的相關結果
Roemer, 2004)。本研究擬以呂孟真(2007)所修訂的「情緒調節困難量表(情. 緒反應量表)」作為評量情緒調節變項的指標,用以評估個體情緒調節能力的程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