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品評訓練——談我自己走過的路】
很多人以為,成為像我這樣的啤酒評審,是因為感官敏銳、天賦聰穎。事實上,這幾乎得靠努力,非常地努力。努力好歹有個正確的方向,可以事半功倍。分享一篇2015年寫過的舊文,跟有志提升啤酒品評技術的同好分享。
酒類品評的自我訓練其實是有方法的,我相信自己成為啤酒評審的歷程與心得,也會對有心精進的朋友們有所啓發。縱使你不見得想成為一位職業評審,但以下這些建議,若是有一、兩項能夠給你一些想法,相信會很有幫助!
1) 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心裡要有圖景架構
當啤酒成為嚴肅的興趣嗜好,不免要替自己擬定一些計劃。全世界的啤酒很多,然而時間精力有限,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益,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同樣都花一年的時間,你絕對有辦法熟悉全世界許多不同的啤酒類型,建構一套系統知識。試著把全球啤酒形態架構攤開來看看,當成是你的啤酒漫遊地圖。當你每次都能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要從酒杯裡找尋什麼,也熟悉品酒筆記應該寫些什麼,那你就是在累積有用的技術與知識。你也可以直接跟專家一起喝,讓老手給你一些指引,養成筆記的習慣,你不難知道自己的旅途已經進行到哪個階段。
2) 選擇經典產品,多多品嘗,熟能生巧
全球經典類型約有百種上下,台灣可以買得到超過一半的不同啤酒類型,而經典代表品牌與作品,則超過兩、三百個品項。你可以專注在這兩、三百種啤酒品項上,用心把這五十種類型鑽研透徹,若是你的方法正確、態度認真,你也可以觸類旁通,掌握另一半從來沒有喝過的五十種類型的能力。換句話說,你可以揣摩沒有喝過的啤酒類型應有的面貌。機會是給有充分準備的人,從今天開始有計劃地鍛鍊,有朝一日,有機會喝到書上讀過的啤酒類型,就能立刻加以印證。
3) 試著瞭解原料與製程,不要滿足於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與酒類品評之間,有相當的距離。有些品牌的廣告文宣很有知識性,但是品評所需的知識,很多時候還需要靜下心來研究一番,而這是品評的重要背景知識。專業品評與一般娛樂性質的品評最大的不同,在於專業品評總是試著從啤酒的感官表現,回溯其原料、生產,乃至運輸、保存諸多外部因素。除了經驗累積之外,最重要的知識來源當然就是閱讀。我相信,若是身為啤酒愛好者,卻也能具備基本的啤酒知識,將能夠得到更多的滿足與樂趣。
4) 試著從批判的角度出發,不要總是抱著單純享受的心態
啤酒特別著重新鮮品嘗,然而,消費端最不敏感的,卻是啤酒鮮度的差異。這說明了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是從批判的角度對待(有問題的)啤酒,或許也不具備批判所需的背景知識。我的忠告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品評能力,必須從批判的角度出發,以及建立正確的類型與品質知識。
在熟悉經典類型之後,比較不同品牌的酒款,檢查是否符合類型想像,檢查是否出現不符期待的風味,檢查風味強度是否符合要求,檢查是否出現風味缺陷——這些品飲功課絕對是辛苦的,但卻是很有助益的。所謂「真相是痛苦的、知識是痛苦的」,這些知識無法讓你感到世界更美好,但卻能夠帶來更多滿足感與成就感。唯有擁有分辨優劣的能力,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平常若是只抱著放鬆的心情喝酒,而不是從學習、批判的角度出發,那麼就很難累積有用的技術與知識。
5) 設定具體成效目標,設定具體達成時間
啤酒評審考試的內容,包括學科與術科,筆試包括啤酒類型與生產製程相關知識,術科則是實際品飲,閱卷官會針對描述相似度、給分精準度打成績。
我曾經在啤酒廠擔任兩年半的品飲顧問,我的工作是將啤酒感官特徵與生產製程連上關係,也就是透過品飲,給釀造部門提供具體建議。除了技術細節之外,我還必須熟悉更多啤酒類型,這些都像是準備大考一般,還需要預留時間全盤複習,最後衝刺。在準備品飲考試的期間,每次品飲都彷彿參加一次模擬考,每天品嘗數種啤酒,都根據考試要求,在十二分鐘之內完成筆記,訓練自己的速度,也自己批改筆記。我拿出一個玻璃花器,告訴自己,當這個花器裝滿了瓶蓋,我就大概可以去考試了。最後,考試成績出來,我以高分通過,名列2013該年度所有應試者成績的前3%,也是當時台灣唯一獲得該項認證的啤酒評審。
6) 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朝向更有意義的品味生活邁進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品酒,不是為了變成職業級的品評師。對我而言,酒類文化教育是我的工作(與使命),成為更專精的酒類品評者,把自己的酒類品評觸角與視野延伸到其他領域,整合不同的酒類領域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我工作的需求,也能讓我接觸更多不同的族群。
由於我的目標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對我而言適合的自我訓練,不見得也適合你,我只希望自己的方法對你有所啓發。每個人資質與長處不盡相同,所以不需複製我的成功道路,而是應該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步調與做法。況且,一個成功模式,看似一套固定的做法,然而實際上,卻往往不可複製。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值得學習模仿的小關鍵,就那樣做,快快樂樂地做,只要能夠幫助你提升品味樂趣與滿足成就感,就是一條對的道路!
投入、專注、努力,而且用有效的方法精進品評技術,累積正確的酒類知識,才能達到原本設定的目的。
感官品評的方法有哪幾種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更多人認識醬油的細微差異。
每回拿到沒看過的醬油品牌,總喜歡享受開瓶的剎那。醬味既複雜且迷人,有時帶著微微的八角香,有時散發著醬瓜味,有時帶著點核果或柴魚的氣息。這麼有趣的事情怎能不分享?於是我自2008年開始,參考了品酒的規範,不定期舉辦醬油品嘗會,以眼睛、鼻子和舌蕾,描述醬油的顏色、香氣、滋味和後韻。
幾次醬油品嘗會之後,我開始覺得困惑。因為每個人對味道的觀點都不同,我的醬瓜味不見得是你的醬瓜味,味道認知沒共識,所以描述的用語很混亂。回想舉辦醬油品嘗會的初衷,並不是評判醬油品牌間的高低好壞,而是希望和愛好者一起分享醬油風味,然而對味道沒共識,又該如何表達?又該如何分享?
既然品醬油的方式源自品酒,我想起品酒學中的風味輪(Wine Aroma Wheel)。自從美國教授Ann C. Noble將香氣和味道以視覺圖形呈現,做出風味輪後,參與者就可以透過標準化的風味術語,說明每一杯酒的彼此差異。
「能不能做出醬油風味輪呢,發展醬油的品味術語指標?」
這個想法在心頭發芽,然後我突然覺得……,或許風味輪是個推廣台灣醬油產業的好方法?以葡萄酒產業為例,有風味輪作為溝通橋樑,品酒會成了世界各國推廣葡萄酒最常見的方式。假使有人對味道有疑惑,譬如某人不清楚「紫羅蘭花香」是什麼,只要拿出「紫羅蘭花」的香精瓶,味道就能繼續溝通。因為每一個風味輪中的味道,多有對應的香精瓶,所以主持品酒會的人能輕鬆凝聚對味道的共識。
除了葡萄酒之外,舉凡啤酒、威士忌、咖啡、紅茶、橄欖油、巴薩米克醋……,這些產業發展迅速的歐美食物都已經有了風味輪,用有共識的風味描述語推廣味道。眼看著這幾年台灣飲食面對的國際競爭挑戰,如果要推廣咱的台灣醬油味,應該要好好考慮建構醬油風味輪吧?
於是我拜訪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劉伯康教授,他是研究食品感官品評的專家,根據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 IFT)的定義,感官品評指以科學方法藉著人的視嗅嚐觸及聽等感覺,測量與分析食品或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性質的一門學科,這門科學正是建構風味輪的基礎。
「有沒有興趣建立台灣醬油的風味輪?替台灣醬油產業拿下在國際推廣時的發球權?」我開門見山直接問,他愣一下,表示醬油不是飲料,除了直接品評,還要考慮加熱後的變化,因此必需進行很多場感官品評,譬如風味描述分析法(FPM)、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和時間與感官強度的關係(TI)等,進行品評實驗前,還要先訓練一批品味員,依訓練強度決定時間為三個月到半年。因為所以,研究經費在哪邊?
「我建議出錢的單位是釀造公會或是具有號召力的大廠牌,因為做出醬油風味輪後,必需獲得這些廠商承認,才能達成國際推廣的效果。」他的建議很中肯,做出風味輪的目的是推廣,所以必須取得多數醬油廠的共識。
於是我拜訪台灣某一家大醬油廠的老闆,他是臺灣區釀造食品工業同業公會(Taiwan Fermenting 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的重要會員,我提起日本人推廣醬油文化的種種努力,也談到這外國買家面對醬油時,往往分不清中國醬油和台灣醬油的差異,面對幾年中國崛起所引起的中華廚藝熱潮,開始有不少歐美廚師學習用醬油入菜,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台灣的醬油業界是否該整合行銷資源?是否考慮建立風味輪進行國際推廣?
我說得激動,他聽得高興,然後……,他面有難色告訴我,以我的藍圖,建立風味輪只是個開始,後續的推廣路程還很長,由於公會的經費不屬於私人,他必需先找同業討論,再來評估或擬訂計劃。
這個說法很合理,等待答覆的期間,我繼續四處提倡醬油風味輪的概念,一年之後,我看到林巧姿女士在2012年寫的碩士論文《醬油風味描述語之建置及風味特性分析》,內容已經非常扎實,除了以感官品評分析不同釀製方法醬油在烹煮後的差異,也透過有經驗的品評員,將純釀醬油的主要風味描述語分為「鹹味、甜味、酸味、苦味、豆味、鮮味、焦糖味、麥味、金屬味、發酵味」等十種。
「太好了,至少第一步已經踏出了。」讀完論文後,我真是高興,雖然距離建立醬油風味輪還有距離,但卻是個很棒的開始。我立即聯繫林巧姿就讀的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創新研發所,曾裕秀主任告訴我,原來他們曾找劉伯康教授協助官能品評訓練,因此才能踏出品醬油的第一步。
回到家時,我躺在床上,想起曾經有個夢想,希望舉辦台灣醬油品嘗會時,已經有著醬油風味輪做輔助,講師經過完整的醬油品嘗訓練課程,且擁有品醬師的證照。
夢想還沒完,我期待將來到很棒的中式餐廳時,當我點了幾份和醬油有關的菜餚,會有專人向我說明不同菜餚採用的醬油差異處,如果我進一步詢問,他會解釋清楚不同原料或是釀製手法對於醬油風味的差異。當我滿意道謝時,他會自信地拍拍衣服掛的胸章,那是個醬油品嘗師的標章。
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進行式,我正努力讓它實現。
感官品評的方法有哪幾種 在 感官品評系統化案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品評 員訓練內容則包括品評員的種類與來源、篩選的原則與方法、訓練原則與方法、品評員評估、品評員資料庫及制度等。 3.訓練課程之制定需視各企業本身與其產品而定,我們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