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創新工場投資的Insilico Medicine,看AI新藥研發平臺如何賦能傳統藥企,一起進行“AI+生命科學”的顛覆式創新!
改造者系列:AI醫藥的下一站是長壽 --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
英矽智能的AI藥物研發平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今年2月和8月,半年的時間內,先後公佈了兩種臨床前候選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腎臟纖維化。
在采訪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AI醫藥企業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將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和跨物種生物學,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AI製藥領域於2014年左右興起,在2018—2020年間全面爆發。AI能夠快速識別大量樣本中的客觀規律,加速尋找和測試潛在靶點的過程。「有了AI,我們50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得上一個典型的製藥公司5000人所做的事情」,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如是分享。2
1 「改造者」 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2「未來呼嘯而來」,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
■本期受訪嘉賓:Alex Zhavoronkov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加速研發進程,為癌症、纖維化、抗感染、免疫和抗衰老等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提供創新的藥物和療法方案。
Alex Zhavoronkov是英矽智能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擁有皇后大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和數學博士學位。
■對談實錄
Q1 英矽智能原來在美國創立,後來為什麼選擇遷至中國?
Alex:中國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和土壤,吸引創業企業、大型企業紛紛入駐。中國大陸多樣化的投資者,包括傳統藥企、科技巨頭、PE/VC等各類投資者,能將最優質的AI人才、CRO、藥企融合在一起。投資者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質牌照、幫助招聘、企業管理和宣傳等等。英矽還與許多學校開展了合作研究,擁有豐富的內部研發管線。中國完整的生態夥伴體系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研發規模,甚至與大藥廠競爭。
Q2 英矽智能和輝瑞、安斯泰來、楊森製藥等諸多藥企都有合作,在和大型藥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
Alex:創新型的AI生物技術公司按照創立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類:2014年之前成立、2014年—2015年左右成立、最近5年成立。2014年之前成立的企業通常不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者不具備向藥企提供解決方案所需的行業知識。2014—2015年間成立的企業則創立的正是時候,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出現,AI製藥開始興起。同時,許多藥企缺乏AI的專業知識和AI團隊,如果想要獲取AI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與初創企業合作。作為交換,那時候的藥企也通常願意向初創企業提供資料和各類資源。英矽智能很幸運,創立時間(2014)正處於大藥企對外部合作最為開放和寬鬆的時期。而最近幾年成立的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藥企已經開始自建AI團隊、自研AI應用,只有具備非常特定細分領域AI技術的初創企業才有可能成功撬動藥企,與之建立合作。
然而據我的觀察,儘管許多大藥企都建有自己的AI部門和數據科學家團隊,但他們並沒有足夠強的AI能力——他們往往缺乏具備足夠AI知識的團隊。以生物醫藥方面的論文發表為例,在2014—2019年間,英矽智能發佈了上百篇AI相關的論文,然而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藥企阿斯利康則只有65篇,位列其次的諾華有54篇。
藥企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應用AI,而這正是AI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但是,在AI初創公司開始接觸藥企和銷售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大型藥企錯綜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分工,針對不同部門銷售定制化的模塊,而非從一開始就銷售整體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藥企內部通常很難有一個部門能夠處理所有的模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往往沒有那麼強。因此,AI初創公司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也要靈活地劃分模塊,對症下藥,英矽智能通常一次只銷售一個模塊。
儘管銷售是模塊化的,AI初創公司需要具備端到端、全鏈路的解決方案。英矽根據不同的研發週期,設計了三大AI平臺——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分子生成和設計平臺、臨床試驗預測平臺。據我們瞭解,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同行,同時擁有生成生物學和生成化學兩大AI平臺,能把靶點發現和小分子化合物生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公司很少。此外,英矽智能的AI系統可以用軟件形式呈現,藥企可以自行操作,用自己的數據運算測試。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差異化的優勢。
最後,對於藥企而言,如果想要應用綜合的AI解決方案,需要有整體性的戰略為引領。咨詢公司可以充當整合各部門組織、統籌整體戰略的角色,AI企業可以選擇與之合作。
Q3 在您看來,未來AI醫藥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lex:在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和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現在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企業,他們在不斷精進演算法模型和數據。未來的競技不會是關乎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新方式。
AI初創公司需要積累足夠的行業專識,理解藥企的需求,學習藥企的經驗,並向藥企證明自己提供的模塊能夠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應用,並且模塊之間能夠很好地兼容,能融入業務流程,且符合監管要求。比如機器學習加速了藥物識別,但還有很多步驟和流程並不能被加速或跨越:實驗論文不能被跨越,你依然需要向藥物監管部門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和模型來證明研究的有效性;實驗中的生物過程不能被加速,你依然需要等待生物體自然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活動,你也不可能直接從大鼠實驗跨越到人類實驗。而這些都涉及到更細分的新技術問題。
所以,對於AI醫藥企業而言,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如何理解跨物種生物學?正因如此,我判斷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即如何運用AI來監督和追蹤生命體在漫長時間裡無數細微的實時變化,來創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進行跨物種比較、跨疾病模型比較。我相信AI是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體的最佳工具。
■要點回顧
1、中國的資本環境天然地聚集了垂直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幫助AI初創公司,即「改造者」,迅速汲取經驗、擴大規模,加速行業創新與賦能。
2、在與垂直行業企業合作時,「改造者」既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也要有靈活、敏捷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端到端、全鏈路的方案有助於「改造者」更靈活地根據傳統企業的需求組合方案,能夠擴大服務範圍和客群,提升「改造者」的競爭優勢。
3、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與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限制因素並不是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方式來實現行業定制化。
感染鏈三要素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病毒體檢台灣記
在台灣全體人民上下通力合作之下,台灣享受了18個月的世外桃源生活。但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集體榮譽感之下,一個小破口,集體頓時陷入了歇斯底里。5月中開始的社區感染,至今才一個月,台灣社會的集體反應,揭露了以下幾個事實:
1. 台灣社會的僥倖心理普遍而強大,或說好聽一點,台灣人對世界現實的「免疫力」極強,永遠可以對世界大事「置身事外」,以觀戲者自居,直至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戲中人。這是一種奇特、具有台灣特色的心理機制。
2. 當下,幾乎整個社會,包括執政黨、在野黨,都在以政治思維替代科學思維。這提供了敵意方中共一次絕佳的見縫插針的分裂統戰機會。
3. 台灣人民,在承平時期,尚能展現某程度的「公民思維」,但一旦落入全面威脅的時刻,根深蒂固的「百姓思維」立刻取代了公民思維。
4. 「公民思維」的要素是一種「沒把民選政府監督好乃選民的失責」的意識。「百姓思維」是一種「政府就是用來照顧百姓的,政府失職失能完全是政府的責任,與百姓無關」。前者是一種成年人的態度,反應模式是「一起探討解決方案」。後者是一種嬰兒的態度,理性可以在一秒鐘之內被情緒壓蓋,「給我疫苗,其餘免談」,完全忘記了18月桃花源時期自己就是拒打疫苗的那個人。
5. 因此,台灣陷入了「究責先於探討解決方案」的狀態,事後諸葛亮紛紛跳出。最令人難受的是,「事後諸葛亮」中有許多是一年前由世界各國「逃難投奔」桃花源或鼓勵親友「返台避難」的人士。另外,當時拒打疫苗的人轉身變為事後諸葛亮的人也不少。
6. 台灣政府體制,繼承自一個當年治理一千萬平方公里、5億人口的體制,穿在小小3.6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350萬的島國上,如此一件大衣,壓得台灣氣都喘不過來,遑論快步向前了。上層五院,比美國還多;大法官人數比美國還多;20幾個部會,比美國還多;將領人數比例世界第二(僅次北韓);九層管理機制(九合一選舉)。如此當初為中央集權設計的複雜政治結構,在插入一人一票機制之後,先天集權與後天民主之間的矛盾成為不可調和,集權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撞,無可避免的產生了「左右來回推、上下交相賊」的局面;「迂迴集權」與「民粹主義」之惡性博弈循環因而自然生成。
7. 傳統農耕社會下的倫理習慣,還深植於台灣人心。加上三百餘年的殖民地自我形象,使得台灣社會嚴重缺乏從「作為一個人」的深度探討自己生存的意義,以及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理性、科學的全局觀。
8. 疫苗之災,凸顯了在以上背景之下,台灣主政群,從中央到地方之科學決策不足,人民從「百姓」進化到「公民」之間的落差,「迂迴集權思維」與「民粹思維」之間的對撞,以及最致命的:惡質選舉文化的無所不在。
9. 例子無數,此處僅舉一例:在疫苗施打優序這問題上,當科學、政治、人道、倫理、經濟五方面發生衝突的時候,當國運與家庭幸福出現矛盾的時刻,政府怎麼決策?個人如何選擇?
疫苗遲早會到來,但不會一次來五千萬劑供全民施打。從科學角度,首要任務是切斷傳播鏈,如同對付森林大火。從人道角度,需優先照顧弱勢。從倫理角度,我的老爸媽理應優先。從經濟角度,該保護事關全民生計的關鍵產業。從政治角度,個人、本黨的政治生命及下一次選票才是重點。
科學上,病毒傳染的形態不只是單鏈條,而是網狀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必須用網狀思維。網絡的要害是節點(nodes),應用在疫情上就是:1. 陌生人接觸頻率;2. 流動頻率。疫苗供應不穩定下,力氣只有用在刀口上,也就是上述的「節點」,才能發揮最大的切斷效果。
10. 病毒無祖國,病毒不挑身份、不挑貴賤、只挑節點。但這與人道、倫理、經濟、政治的優序是有衝突的。請注意,這衝突不會只發生在這一次,以病毒的變異速度,疫苗研發計畫將趕不上變化,未來至少兩三年內,台灣除非鎖國,否則你將長期處於上述的抉擇。台灣政府、台灣人,你是打算理性對待,還是選擇把台灣玩死?
此次病毒破口事件,等於對台灣社會、人民意識、政治體制,做了一次總體檢。對於台灣社會的各種臨床症狀,除了找解方,其實也應該出台一份病理學的報告。
(更多相關內容,請造訪 「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感染鏈三要素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晶片末日」? 疫苗與台灣經濟
本篇談的不是「疫情」與台灣經濟,而是「疫苗」的施打順序與台灣經濟的關係。疫苗會分批到來,但不會一次出現五千萬劑供全民施打。供應有限下,不同的施打順序會對社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本文將聚焦於台灣經濟中的支柱產業 – 電子業,雖然文末也會略涉其他層面。
病毒傳染的形態不只是鏈條,而是網狀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必須用網狀思維。網絡的要害是節點(nodes),應用在疫情上就是:1. 陌生人接觸頻率;2. 流動頻率。疫苗供應不穩定下,力氣只有用在刀口上,也就是上述的「節點」,才能發揮最大控制效果。
當下政府,無論中央或地方,展現出的施打節奏,都順著職業別、年齡別、身份別、地區別。這些類別中,固然都多少存在節點,但這種分類法,基本上都是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不是網狀思維,整體功效是會打折扣的。
鏡頭拉到台灣經濟中的支柱產業 – 電子業。六月四日新聞報出,晶圓測試廠京元電苗栗竹南廠爆發外籍移工COVID-19疫情群聚感染,隨即廠區也位於竹南的IC封測廠超豐電子也爆出群聚感染,對全體4000名員工進行快篩,其中有1,000名外籍移工。
然而,早在6月2日,美國華盛頓D.C. 政界瀏覽率最高的《國會山報》(The Hill)就已刊文警告(台灣疫情可能帶來的全球「晶片末日」(Chipageddon),並指稱5月22日台積電就已有一名員工確診、14人隔離,四天後又有一名確診、10人隔離。文中舉例,在台灣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單單汽車一個產業,因半導體缺貨的2021年預估損失就達一千一百億美元,倘若一旦台灣疫情進入第四級,全球就會進入不可想象的「晶片末日」。
台灣半導體及相關行業,當下已是驚弓之鳥,而台灣社會還不知道此事對台灣經濟的嚴重衝擊性。雖然現在看來台灣疫情升級到四級的機率並不大,但台灣人心中有數並不代表國際市場心中有數。國際供應鍊都是基於預期管理,台灣電子業的全球客戶眼看台灣疫情進入第三級,應該都已經做出最壞想定的B計畫,換廠、換單、或換產品。這就是說,即使台灣電子業之產能不受此次疫情影響,第三季、第四季的收益,因客戶在預期心理下導致的供求紊亂而受到衝擊,應該是肯定的。
接下來就得講到重中之重了:台灣電子業中的「節點」- 移工及移動性的派遣外勞。散佈在電子業各核心公司的外勞往往群居或群聚,他們才是疫情傳播網路下電子業的「節點」,反而電子園區內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不是節點。
移工或外勞往往做的是底層工作,不受到重視。但病毒不會挑貴賤,人心才會挑貴賤。他們沒有選票,因而沒有政治份量,但在疫情中的「節點效應」卻可撼動護國神山。
當寶貴的疫苗抵達台灣時,科學園區的移工、外勞應不應該優先施打?很多人會被這問題嚇到,甚至被觸怒。但病毒無祖國,病毒不挑貴賤、只挑節點。在科學、政治、人道、倫理四方面發生衝突的時候,當國運與家庭幸福出現矛盾的時刻,政府怎麼決策?個人如何選擇?
當然,在網狀思維下,第一線的篩檢、醫護人員依然是優先中的優先,因為他們不但身處節點,且是保障醫療資源的關鍵要素。但,再來的疫苗施打優序呢?
(本文原刊於經濟日報)
(更多分析,請造訪 「前哨預策網」InsightFan.com )
感染鏈三要素 在 傳染病三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疾病之發生及傳播需同時有感染原、易感染主和傳染途徑三要素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感染鏈〈Infection chain〉,此三者關係及處置,如圖1.表示:. ... <看更多>
感染鏈三要素 在 傳染病三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疾病之發生及傳播需同時有感染原、易感染主和傳染途徑三要素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感染鏈〈Infection chain〉,此三者關係及處置,如圖1.表示:. ... <看更多>
感染鏈三要素 在 Q658:依據疾病感染鏈的模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3)會灼傷皮膚及眼睛,使用時應將人員支開。 疾病之發生及傳播需同時有感染原、易感染主和傳染途徑三要素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感染鏈〈Infection chain〉,此三者關係及處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