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87)不是首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
在1988年橫掃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九項大獎(提名九項全拿)的《末代皇帝》即將在下週五於國內以修復版之姿重映,想當年只能透過小螢幕看,完全無法感受紫禁城的壯闊空間感。已有幸提前觀賞試片,發現有些電影真的是天生為大銀幕而生,絕對值得進場欣賞。
.
隨著上映在即,卻也發現網上太多以訛傳訛的說法。尤其以「《末代皇帝》是首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最令人難以忍受,如果各位有注意片商的官方宣傳,會發現已改註記為「首部西方電影」。但不知最早是誰寫出這樣的錯誤資訊,引發如此誤解,是故在以下稍作說明。
.
據載,首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有可能是文華電影公司製作、由石揮執導的《我這一輩子》(1950),在電影開場有一顆掃過紫禁城的太和殿的鏡頭。不過暫時難以確定是為了這部作品的拍攝實地取景,還是採用既有的紀錄影像。過幾年上映的《地下尖兵》(1957)則有在紫禁城的御花園取景。
.
1958年,中法合拍的兒童電影《風箏》上映,故事描述12歲法國小男孩偶然得到一個中國風箏,孫悟空竟從風箏走出來,將男孩帶到中國。其中就有一大段戲份是在紫禁城拍攝,清晰可見劇中人物穿梭在太和殿前廣場。
.
六〇年代進入文革時期,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紫禁城才再次回到了電影銀幕裡,包括在紫禁城漱芳齋取景的《知音》(1981)。但其製作規模仍比不上由中國、義大利合作拍攝的電視劇集《馬可.波羅》(1982),該作描寫了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中國之旅。其取景地點包括紫禁城、頤和園與十三陵等地,得到當時深切盼望國際聲譽的中共官方大力相助。(註1)
.
但該劇組卻在十三陵的長陵棱恩殿實景拍攝時,造成了不少破壞。因為劇組為了照明需求在殿中擺滿電器設備與照明設備,還放滿易燃物質,甚至有人在殿內吸菸,當館方制止時,義大利工作人員卻回道「我們在義大利博物館裡照樣抽菸」、「我們是花了錢的。」當年中共文化部不敢得罪義國,擔心要求停拍會影響國際信譽,只好同意續拍,並派遣消防車到現場待命,先做好最壞打算。
.
該製作內幕直到1983年才在《北京晚報》被揭發,引發民眾憤慨,官方也誓言未來將不再冒破壞古蹟風險,對相關拍攝審查更為嚴謹。就在同一年,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問世,幸好是在上述爭議事件發生前一年就完成拍攝,他沒有遭遇太多阻礙。
.
過去以宮闈片聞名的李翰祥得知有機會實際在清宮取景,甘冒被當時台灣政府封殺的風險叛逃對岸。情節相當於上下集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都在紫禁城內取景拍攝,包括登基大典也是在太和殿內實景拍攝。因此坊間傳聞,「《末代皇帝》是首部進入太和殿拍攝的電影」的說法自然不攻自破。
.
東西方切入角度不一,面對受眾不同,因此最終呈現也會有差異。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描述溥儀晚年生活的《火龍》(1986)(合稱「清宮三部曲」)的作品格局並不會輸給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末代皇帝》。回頭看,大家可能更耳熟能詳的《慈禧秘密生活》(1994)都有許多點子是取自李翰祥的劇本創見。但現在大家卻連他進入紫禁城拍過片都不復記憶。
.
1986年四月,中共文化部正式明令「國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室內禁止一切拍攝」。不過偏偏《末代皇帝》就趕在四月之前就遞交申請通過,因此它成了最後一部可以進入紫禁城的宮殿中拍攝內景的作品。
.
電影在同年七月開拍,貝托魯奇深知同胞在拍攝《馬可.波羅》惹來的爭議,因此在拍攝過程中特別謹慎。還把前來探班的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拉進來出演撫順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一角。起先他以公務繁忙為由婉拒,此邀約竟驚動當時的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親自下令准假。由此可得知當時《末代皇帝》的拍攝是得到官方全力的支持,本身也有共產黨背景的貝托魯奇贏取了絕對的信任。
.
在《末代皇帝》之後,仍有多部影視作品在紫禁城內取景拍攝,但再也沒有人能向貝托魯奇一樣自由穿梭在清宮之間。片中許多場面,確實已經成為絕響。
.
由此,可以確定的是,改說「《末代皇帝》是首部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西方電影」,是絕對沒有錯,但若說「西方影視作品」甚至也不正確,因為《馬可.波羅》才是第一部。說法可以再斟酌,但千萬別再說「《末代皇帝》是首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這與事實實在相去甚遠。
.
.
(註1:該片在1989年曾被台灣片商修剪為上下集登上院線,片名為《馬可孛羅》。但票房慘遭滑鐵盧。)
.
.
(圖為《末代皇帝》劇照。)
甲上娛樂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