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唬爆米花教室:中印衝突續報】 #福編報導
中共解放軍近來開始在班公錯周邊用擴音器放印度歌,最常出現的一首,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印度F4 督嚕督嚕督嚕督嚕大大大」。
這固然是有用到四面楚歌的典故,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印度士兵去想舞蹈、宴會、溫暖,但現實他們卻只能在寒風中啃冷掉的硬抓餅。不過選督嚕督嚕督嚕督嚕大大大,可能是因為這是解放軍最熟悉的印度歌(他們更熟的版本是「我在東北玩泥巴」)。本來有放影片,但後來FB顯示播放該歌曲有侵權疑慮,只好刪掉。
===================================
最近自由時報和大紀元怎麼寫中印衝突或兩岸緊張,我都懶得看了。反正在覺青眼中,任何對台動作都是「為掩蓋被印度打進來的事實」、「為了轉移糧食危機焦點」、「沒有豬肉只好作秀」。
近期中印邊境衝突簡述:
8/29~8/30深夜,印度用流亡藏人組成的情報局直屬免洗部隊 SFF,衝入中印邊界班公錯南岸的各制高點與重要山口(奪制高點和奪關),包括黑頂、頭盔頂、熱贊拉、熱欽拉。
但這涉及中印部署的落差問題:
中共的哨點通常距邊境線有一段距離,平常用車、馬或步行巡邏到邊境線。邊境線近年有安裝監視器,但哨點與後方基地一定要有戰備道路,巡邏線也不斷嘗試修路。
印度則承襲尼赫魯的前進政策,永遠壓到很接近邊境線上。
印度這種做法,在未明確劃定邊界的地方,很容易進行蠶食(一點點往前佔)。但過度沿邊界部署大量人員,卻容易在真正戰時被包抄打垮(缺乏應變縱深)。
1941年大量蘇聯部隊就是沿蘇波邊界部署,等德軍突破包抄後,上百萬人不是潰不成軍就是坐以待斃。1962戰爭,印度也是被解放軍穿插後,多數前線部隊崩潰逃散,好則裝備丟失空手逃跑,壞則被包抄的共軍機槍手了結。
0830衝突,印度就是利用解放軍不在當面,從監視器死角讓 SFF 爬上去接近制高點,然後一鼓作氣衝上去。接著印度人趕快拍照,並且派車聲援。但當時出了包,一位邊界警察部隊警官運氣不好想拍照留念時,踩到爆炸的老雷(1976後雙方當地就不布雷了)。
而印度方面運BMP-2裝甲運兵車來助勢的拖板車,和運物資到前線的民間承包貨車相撞,BMP-2車掉下去,砸到軍官車死4人。接著解放軍衝上來,印度人避衝突先走,留 SFF 和解放軍幹架。幹架中一位 SFF 尉官和士兵因不明原因一死一傷。(有說和解放軍槍戰被槍擊,有說碰到老詭雷的)。但真正讓印度敗退的,是---沒有補給。
(BTW,在大陸,有種憤青喜歡罵解放軍失職軟弱,應該人先空降,空投補給,路慢慢修,這就跟台灣有種覺青說,兩岸打仗時,有白米給部隊就好,啥補給演習都沒必要...(給白米叫人賣命還真敢說,這跟丟大陸的國民黨嘴砲黨棍書蟲有啥兩樣?)。)
事實是,輕裝衝上去的 SFF,就算是藏人,也受不了5000多公尺的寒風。輕裝突破上去,代表沒睡袋、沒帳篷,沒奶油、沒巧克力、沒辣子雞丁。晚到的解放軍卻是氧氣筒(防高原反應)、燴菜飯盒、帳篷一應俱全。很快飢寒交迫的 SFF 就丟失山頭。印度退到山腰的高地去。
8/31~9/1印度發起另一波衝擊,另外佔領班公錯兩岸兩個高地與班公錯北岸交界線山脊北段
9/2開槍事件是印軍射擊中共無人機,解放軍另用攻擊無人機掃一排梭子回應。但9/3後,印度並沒有守住班公錯南北岸任何高地。因為印度並沒有事先修路,完全靠當地民眾「義勇」搬運糧水(三立信,Ptt八卦板信,福編不信,那些窮人最好這麼閒)
到9/6後,解放軍軍車和帶帳篷的人衝上班公錯北岸交界線山脊北段,還挖好陣地進駐,吃的是無人機送到團部,再用車子送來的自熱食品。南岸部分則是解放軍守住所有山頂,但山腰部分平坦地仍為印度佔據。
9/18-9/19 班公錯北岸山脊,解放軍冷鬥毆逐退印度前進據點,並且往印度方面的山脊推進。
===========================
其實印度的作為叫報復的報復。因為在加勒萬河谷衝突後,中共突然在中印邊境的石門溝與溫泉兩地向前修築道路與工事,突破所謂的Google線/美印線,報復印度人「入侵」加勒萬河谷(因為1962年印度被打到加勒萬河匯入的主流什約克河畔)
但解放軍的作為讓印度很沒面子,所以才發動這一波衝突。目前解放軍是以拖待變,利用補給狀況較好的優勢,等印度受不了撤退。也就是解放軍吃定印度雖然有30萬大軍在克什米爾,其中有4萬大軍在中印邊界附近,
卻不敢對6000解放軍正面壓迫或主動攻擊,前線補給也只敢靠民伕而沒有其他方式,讓印軍士氣低迷。同時印度翻越喜馬拉雅與喀喇崑崙到衝突前線的綿長山路根本無法負荷運輸,但靠直升機或飛機協助運輸,費用會持續暴增。印度今年經濟狀況已經不好,若要靠空運同時維持錫亞琴冰川數千駐軍與中印邊界4萬大軍的補給,那將是破天荒的費用。
=>印度按耐不住主動開火正是共軍所期盼。
=>印度不主動攻擊也不撤退,對印度是極大的經費負荷
憤青ptt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歡迎新朋友,順便聊聊『分享旅行』這件事對我的意義》
.
過去一兩個月裡,有幸透過幾次旅行經驗分享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也讓這裡多了一些追蹤者。想在這裡歡迎一下新加入的朋友們,並且聊聊我為什麼會持續做這件事。
.
* * *
.
我自己旅行(亂跑)的歷史非常悠久,不過開始積極分享旅行卻是最近兩年才發生的事。
.
從小學開始,我就有自己騎腳踏車在台北市區亂跑的習慣,國中時期就已經涵蓋了北到淡水、南到新店的範圍,但我很少跟旁人提起自己去了什麼地方,倒不是因為生性自卑或害羞內向不敢講,而是因為自己從很小就擁有的憤青心態——
.
當我到處亂跑的同時,腦袋裡想的多是像都市規劃、地方文史、貧富差距這類「大人」的議題,因而打從心底看不起身邊都在讀金庸倚天屠龍記、聽周杰倫范特西、玩小朋友齊打交的同學們,覺得大人的世界你們這些小屁孩是無法理解的(茶)。因此,朋友對我旅行的理解大都僅止於「啊,楊佳榮上禮拜又騎著他的破爛腳踏車跑到內湖去了」而已。
.
這種旅行回來不整理、不分享的習慣維持了很多年,一直到兩三年前,我開始定期到美國以外的地方旅行,每次回來都會被同事問起「你上禮拜去那個XX如何?」這讓我意識到其實旁人對我的旅行經驗是有興趣的,也因此有了持續寫作的動力。我開始在荒廢很久blogspot上面整理自己的旅行故事以及文化觀察,並且在2018年去跨越歐亞大旅行之前開了臉書專頁。
.
* * *
.
問題是,寫這麼多有的沒的,真的有意義嗎?會不會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我一個人在自high?我在過去兩年裡漸漸地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首先,我發現旅行經驗其實比我想的要寶貴許多。幾次前往冷門國家旅行之後,我發現在這些遊客不多、旅遊書不太寫的地方,任何一點資訊和經驗,都可能對別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像是從吉爾吉斯經帕米爾高原進中國新疆,如果不是因為許多歐美人士走過並且留下流水帳式的記錄,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勇氣自己踏上這段路。
.
其次,我發現了另一個比起提供資訊更難得的好處,那就是透過自己的旅行故事去結交朋友,並且與人對話。我的旅行經驗開始成為跟同事朋友間閒聊的常見話題;摩洛哥以及西非故事在背包客棧以及PTT分享之後,我不時會收到一些網友的詢問;最近在兩個不同場合分享旅行,其中許多對話都讓我意猶未盡,無論是跟去過50多國的神人或初心者聊都讓我覺得非常享受 :)
.
透過分享旅行,介紹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並且利用這個話題跟人喇賽(亂聊),我想光是兩件事就讓我有足夠的動力可以一直寫下去了。
.
* * *
.
感謝每個願意撥冗閱讀我文章的人(<--欸為什麼這句話聽起來那麼像得獎感言啊XD),也再次歡迎最近開始追蹤的新朋友們。我會繼續在這裡(以及其他更多地方)分享文章、以冷門國家與跨文化經驗為主軸寫作,希望大家持續指教與分享!
.
順便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話題是想要我發文聊聊的呢?(最近不少人問我 (1) 怎麼決定去哪裡玩 、 (2) 為什麼你預算可以這麼低,考慮來發幾幾篇文來談談)
憤青ptt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不過他就加入他
--
以PTT 一堆憤青魯蛇的眼光
什麼地主寡占 不是供需決定 真的很無知
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哪塊地是農地,哪塊地是建地
應該PTT一堆人都回答不出來 整天只會土地正義 糧食自給率的喊
有在注意的話 台灣土地真是一大奇葩
舉個奇葩的例子:市區的鬧街 會出現農地跟住家相鄰
還有市郊一整片的農地 中間卻有一塊建地
到底一開始誰來決定哪些是建地,哪些是農地?
答:日本是有都市規劃的,但中國國民黨來了就爛尾
大概民國70年以前房子隨你蓋,70年以後 各縣市都市計劃法頒佈
在頒佈以前,只要有地上物的,哪怕再荒涼,就算建地,沒有地上物的,通通是農地
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奇葩的現象
而農地要變更建地 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一般就是找70年以前的空拍圖去舉證轉建地)
要變更地目 非常的困難 公務員也不敢辦 因為會涉及圖利他人
中華民國流浪政府套用在台灣的土地法 是1930年制定用在中國秋海棠的土地上
而今硬生生是要套用在台灣 而且加上時代變遷了將近90年 實在很可笑
一般變更地目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重劃區" 或是"區段徵收"
這兩種都是由政府主導 也是有民間主導重劃的 但很少見
重劃區大概從第一次公聽會到完成大概要10-20年左右 地方有力人士要先卡位
台灣的人口結構、家庭結構、都市生活圈、商業圈等轉移或擴張
以現行的土地法根本無法應付這種需求 才會造成這種奇葩土地
規劃比較成熟的就台北市而已 哪怕是台北市 也有內湖這種工業地蓋住家的奇葩
隨便舉個例子 板橋、三重、五股、泰山、新莊 這些偏郊工廠林立
一條街 通通都是工廠 都是違章工廠 當初都是農地填土蓋好的
或是在河邊 以前會淹水 地價便宜
台中的潭子、豐原、神岡、大雅也是一樣 以前算是台中的市郊 所以有很多工廠
鹿港的頂番婆就是產業聚落 番花路也一堆 農地價也堪比建地
總之呢 會造成這種情形 就是政府土地規劃不作為
就大家只想炒地皮賺錢 沒人在乎怎麼規劃 這也是大家選出來的 沒辦法
所以就會看到 很多新設立的工業區 地點都不太好
像是彰濱 海風+鹽 機器耗損大 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導致招工困難
講這麼多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房價要跌 就跟地價有直接關係 建地價格要跌 供給量就要增多
以目前的土地法 在市區內的建地 短時間內並不會增加
而在買不起建地的情況下 企業為了生存就買農地
也不一定只有大企業 像一些倉儲、物流、小本生意的修車廠都需要滿大的空間
只能打農地的主意 那位置好 出入方便 臨大馬路的農地 價格自然堪比建地
要務農的人 我是不懂啦 為什麼要選臨大馬路的農地種田 明明偏郊有一分地100萬的
農青大多數都一堆毛而已啦 要種田好賺 那大家就種田了 很簡單的道理啊
今天臨大馬路的農地 拿來蓋廠房租人 比種田好賺 誰要種田?
我舅舅種三分地的田 一年1收 扣掉請人耕田 收稻 等工錢 剩下的一年還不到20萬
我舅為啥不蓋廠房租人 因為農田沒臨路 地勢又低夏季易淹水
不然蓋個豬寮雞舍都比種田好賺 所以為什麼南部會興種電
這又要講到台灣農地破碎化 不像美加那種規模經濟 大家都是小農 大家都要餓死
所以說呢 都是供需關係 如果今天土地法ok 鬧區農地通通可以申請變更建地
那建地供給變多 價格自然下跌 房價自然也會下跌
大概就是這樣
農地變貴 建地變貴 只是必然的 因為建地不會變多 土地無法進口
大家看到的都只是結果 很少人去找原因
就算找到了原因 你我這種小咖也無能為力
既然打不過就加入他 這是最好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