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至親遭逢突如其來的
腦中風或是腦出血
負責照顧的親人
總是滿滿的內疚與自責
他們總是在想
昨天是不是病人有什麼不舒服?
今天早上是不是穿得不夠暖?
這幾天是不是沒在提醒病人要吃藥等等...
聞訊趕來的其他家屬
也是焦急的追問照顧者
是不是最近沒有注意病人的變化?
沒有督促他吃降血壓、糖尿病藥?
沒有督促他要戒菸、減重?
沒有勸他不要熬夜等等...
#越是認真照顧的人越會自責!
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跟他們說「你已經照顧得很好了!腦中風或是腦出血就是會這麼突然!前一刻還好好的,下一刻就會突然倒下!在發生的那一刻,沒有什麼前兆!也沒辦法避免!就是趕緊送醫,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那些遠方趕來關心的家屬
你們的責任
就是來關心和幫忙
出錢或出力都很歡迎
但是,不要來只出一張嘴巴
#此刻不需你來追究照顧者哪裡沒做好?
#不需要你來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
好嗎?
#停止折磨自己_往前看!
不要再想什麼「早知道」!
#我們要共同面對疾病未來的發展~
我在1/11總統大選、過年前
也寫過相同的文章,值得你重看一遍
https://www.facebook.com/1536864699976440/posts/2432538570409044/?d=n
#有超過213萬的觸及人數
心想說,這件事情很重要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上網
所以我要加快腳步
把這些文章集結成書
#加快出版_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見
#救病人也要救家屬
今天,這本書已經出版兩個月了
目前是6.3刷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見
不要再有人,承受這種內疚自責
也不要再有人,去對別人辛苦的照顧
去指指點點
歡迎推薦給你身邊的親朋好友~
歡迎分享本文~
《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
博客來訂書:
https://reurl.cc/g7WLQ4
簽書會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d0qQo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的網紅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晶片身分證爭議,鍾佳濱促修戶籍法20171115】 內政部擬換發晶片身分證,引發隱私權高度爭議。立委鍾佳濱抨擊戶籍法充滿警察國家遺緒,應該檢討修法;如果身分證只是要確認身份,建議思考更穩定精確又對個人隱私權影響最小的方式,例如虹膜辨識系統。 鍾佳濱15日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指出,任何國家不管對...
「我們要共同面對疾病未來的發展」的推薦目錄:
我們要共同面對疾病未來的發展 在 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晶片身分證爭議,鍾佳濱促修戶籍法20171115】
內政部擬換發晶片身分證,引發隱私權高度爭議。立委鍾佳濱抨擊戶籍法充滿警察國家遺緒,應該檢討修法;如果身分證只是要確認身份,建議思考更穩定精確又對個人隱私權影響最小的方式,例如虹膜辨識系統。
鍾佳濱15日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指出,任何國家不管對本國人或外國人,在執行公務時需確認身份,我國戶籍法規定國民必須隨身攜帶身分證,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盤查人民要求出示身分證,這兩項規定結合,給人警察國家控制人民的印象,根本不合時宜。
最近內政部循每10年慣例編一大筆預算,要求人民換發身分證,外界聚焦於是否換發晶片身分證?晶片身分證會不會承載過多個人隱私資料,爭論不休。內政部回應晶片身分證內容與現行身分證差不多。
鍾佳濱質疑,現行健保卡就有儲存個人就醫、病歷資料,如果只是把紙本身分證資料放在晶片身分證內,為何還需要換晶片身分證?
鍾佳濱認為,戶籍法規定國民要提供照片製作身分證,但人的長相會變,傳統用照片來辨識身份不可靠,無法提供有效辨識,若採「生物特徵」辨識,DNA負載過多資訊,包括遺傳疾病因子、血緣關係、複製器官所需要的資訊,超過辨識身份所必要的資訊;指紋會留下痕跡,曝露行蹤紀錄,因此被質疑侵犯隱私權,但大家忽略了,照片也是生物特徵的一種,加上普及的監視器,更容易被掌握行蹤。
科技日新月異,手機解鎖從密碼、指紋發展到臉部辨識,當iphone X推出臉部辨識功能時,我們更應擔心的是生物特徵被大量收集掌握在單一機構中,其所衍生的資料保全和管理,才是數位時代需共同面對的課題。
鍾佳濱指出,相較於臉部辨識,虹膜只是臉部的局部特徵,比iphoneX臉部辨識對隱私影響還小,一定要近距離攝取,通常在當事人同意情況下才會被採集。虹膜具有終生不變特質,可應用在通關辨識,協尋失蹤人口。
對於身分證可否採用虹膜辨識?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涉及隱私權、國家安全及科技管制互動是否到位問題,說不定未來科技更進步,連身分證也可取消。
鍾佳濱強調,過去沒有照片的年代,無法提供照片辨識身份,現在隨著科技進步,也應檢討使用照片的規定,10幾年前誰能想像現在每台車會安裝行車紀錄器,未來說不定每個人的手機都有虹膜辨識功能。他要求內政部徹底檢討戶籍法不合時宜的規定,為何國民還要隨身攜帶身分證?如果只是為了確認身份,是否需要提供一種更穩定、精確、對個人隱私權益侵犯最小的身份辨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