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 | 人生角色4/6》
突然想到好像很久很久很久之前,有人想要看4/6的文章,但我也忘了是想看哪個主題,只好隨便寫寫惹。
我身邊充斥一~堆~4/6人,身為2/5的設計,大概有八成都看不懂他們在做什麼。上次上課還被一個4/6人說:「其實我們6爻的人很看不慣你們5爻的人啦。」(公殺,我才看不慣你們咧。)
#以上只是開開玩笑不要當真
#別看完文章到處亂戰人
#我們那個時候是很理智的在討論人生角色
回歸正題,我觀察4/6下來的結論大概有幾個,第一個就是他們的腦都覺得自己和藹可親,時常搞不懂為何大家好像都不會主動接近他們。
因為我們看4/6基本上都是「仙氣」十足,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靠近比較好。
大概都是相處過後才發現,「喔,好像也還好欸,其實還算好相處。」
第二個是,他們大腦總覺得社交好麻煩、交朋友好麻煩、我也沒有很愛交朋友啦,但是一有聚會還是覺得「必須參加」,如果是吃吃喝喝的輕鬆聚會最好。他們還會在大腦組成「互助會」,我幫你、你幫我,棒棒棒~因為我們是朋友嘛,就算我不想。
所以他們大多數看不太慣那些只在有利可圖的場合才會出席的人。
也不能理解到底為什麼有些人許久沒找你,一找的時候還不會噓寒問暖,直接單刀直入問你能不能幫什麼忙啊、有問題想要問你啊。
更沒有辦法接受沒有相處就可以變成情人、夥伴。
以及他們總覺得要圓融一些較好,畢竟社會在走,人脈要有。就算我今天要換情人換工作,最好先找到下一個再說。
所以我常常聽到4/6的人跟我抱怨誰誰誰很討厭、誰誰誰很煩、誰誰誰怎麼可以這樣子對某某某、誰誰誰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但是講了老半天他們還是會持續跟這個人交際,只是有很高的可能性是漸行漸遠,或者是不主動聯絡,反正不要交惡就好。
第三,每次詢問4/6意見的時候,他們總拐著彎講了很多遠大的理想或者是一個概念,最後我總想著:「所以呢?」不過大多數的人都會被打動或被激勵啦,畢竟他們某個程度上還是人生典範,只是對於想要尋求實際建議的人可能很難被打動。
總之,不要去細想實際解決的方案,4/6的話都非常勵志,多少都可以被觸動心裡的某個點。
第四,他們喜歡與人保持距離,應該說,他們不喜歡太黏膩的狀況,雖然腦袋總想著「要多陪伴」,但是適當的保持距離有助於我們跟4/6的相處,畢竟他們的身體或多或少都需要獨處一下。所以我發現,只要偶爾出現刷個存在感,然後好玩的聚會找他們即可。
第五,他們時常需要被「打對點」。但是那個觸動的頻率跟事件究竟是什麼?到現在不得而知。
說說我媽媽好了,他第一次感冒的時候,我關心了他幾句還奉上喉糖,結果惹得他生氣:「不要浪費錢好嗎?」
第二次感冒的時候,我關心了他幾句,順便問他要不要帶個喉糖回去,他便說:「還是你這個女兒貼心。」
(所以問題是我不應該直接把喉糖送給他嗎?我搞不懂啊。)
反正,跟4/6相處就像在玩戀愛養成遊戲(尤其像純愛手札的詩織),你不知道哪個選項是對的,要是你做對就可以+50好感度,做錯就只能直接通往壞結局。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4/6充滿了矛盾與掙扎,其實他們內心也很痛苦啦,在某些時候。不過能夠去認識自己的機制的話,好好善用機會主義和斷裂的特性,其實就過得很舒服愜意了。
#如果有46人想要知道怎麼認識自己的機制再跟我說
#但是那篇文章可能會充滿39挑釁意味
#我怕被46圍剿
喔對了,一月分我沒有帶夥伴時段,目前夥伴時段實在招喚不出我來(每次去都爬著回來)。
台中想要上人類圖的人有福惹,明年年初會有一階跟二階的課喔~可以自行關注亞洲人類圖XD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我們那個時候是很理智的在討論人生角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KJnxJgNNAs/hqdefault.jpg)
我們那個時候是很理智的在討論人生角色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偽婚世代》傳送門~
★博客來:https://is.gd/sjsnvu
★誠品:https://is.gd/lwnNz2
★金石堂:https://is.gd/Rcst5k
★讀書共和國:https://pse.is/G5XZS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明星外遇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談話性節目一連三天都在討論這個議題,可見這個主題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才可以吸引這麼多眼球,持續發酵。
而討論的面向除了傳統的誰對誰錯,要不要離婚之外,我開始發現有些人不再只是謾罵,批評,他們開始有預防的概念,不是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怨嘆,而是在發生前,盡可能降低風險。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怎麼預防外遇。
這裡談到的預防,可不是什麼馭夫術、馭婆術,死盯著另一半的行蹤,非得要對方交代自己的密碼和手機訊息不可,這樣的做法不僅防堵不了外遇事件,還有可能加速關係的惡化,讓人更想遠離你。
真正釜底抽薪的辦法,其實是強化我們的自制力,當誘惑發生,或是兩個人的互動一下子變得太親密時,能維持好那條界限,即使滿滿的友情也不變質。
而且這不只是在關係中或是婚姻裡的人要學,單身的人也得練習,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了不讓自己「愛到卡慘死」,不管是明知故犯,還是被蒙在鼓裡,不小心讓自己當了小王或小三,提升意志力都有助於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可以更理智一些些,做出比較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
怎麼做呢?是不是一有心動的反應,就趕快跳開,避免後面會糾纏不清。
當然不是,如果把所有可能發生情愫的人都排除在外,那我們的生命會變得多慘白,結婚後,就只能跟這個世界一半性別人的做朋友。
這種避嫌法,其實只治標不治本,因為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你越想壓抑的就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反而會變成另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讓人想要變壞。
在我分享做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西北大學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們想知道一個為期兩週的意志力訓練可不可以降低家暴的發生。
所以他們將四十名有伴侶的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三個小組中。其中一組要求受試者要用非慣用手吃飯、刷牙和開門。
第二組受試者被要求不可以罵髒話,而且不能說「是啊」,要說「是的」。第三組沒有特別要求。
兩週過去後,結果發現那兩組有被要求做一些改變的受試者,比較不會因為一些典型事件,像是爭風吃醋、或另一半質疑自己,就對伴侶暴力相向。
相反的,第三組受試者,也就是什麼也特別練習的人,暴力的情況就維持不變。
研究者發現暴力之所以下降,並不是那些小事,像是換手吃飯、不罵人,真的發揮功效,而是透過有意識地鍛鍊特定注意力,使我們的大腦慢慢培養起,對自己的覺察力,變得更加留意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夠選擇比較困難的那件事情來說,而不是簡單的事情。
而且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他們與最終目標無關,也就是他們並不是直接告訴受試者不要打人,要好好對待自己的伴侶,這樣的目標都太大了,很容易讓人放棄,並且引發人被剝奪的感覺。
所以他們操弄了人的認知,改用其他瑣碎的小事來提升受試者的自制力,使得他們在暴怒的情況下,還是對自己的行為能有控制感。
回過頭,在面對外遇問題時,也是一樣的邏輯,不是直接去制止,而是透過增強這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來預防傷害。
我很喜歡鄧惠文醫生曾經做過的一個比喻,她說她在教小孩的時候,都會跟小孩說水只能倒一半,為什麼呢?因為小孩肌肉還沒長好,控制力比較不好,倒太滿水一下就灑出來。可是等他長大一點,小孩自己就會知道,其實水是可以倒八分滿的,如果他平衡很好,要全倒滿也可以,只要他能hold住就好。
所以面對情感的碰撞,並不是你一直告訴自己或伴侶,不可以有婚外情就會消失的。你反而是要提升自己覺察力和自制力,設計一套方法,讓自己願意做比較困難的事情,像是戒吃甜點、抬頭挺胸、閱讀書本取代滑手機等等,而不是隨意地放縱自己做比較簡單、容易的事情。
意志力的強化有很多做法,在這邊我只簡單講兩個大原則:第一個目標要小,不要大,太大反而容易挫折自己,讓意志力更快崩潰。第二,每次完成目標,都要感謝自己。
如果你就能把力量收回來,不被外界的世界給迷惑。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嘉玲。
假如你想再多了解一點,婚外情,或是在婚姻裡每一個角色的掙扎,我最新出版的小說【僞婚世代】,就做了很多剖析,而且你可以在一個安全的距離看別人的故事,不用自己以身試法,啊!說錯了,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這樣講好像也怪怪的,算了不越描越黑了。總之,小說超好看,一定要購買,當作是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a5k1R_RsU4/hqdefault.jpg)
我們那個時候是很理智的在討論人生角色 在 理性讨论公共议题| 当年他出任教长时, 就是这个棺材钉石决承认统考 ...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我們必須拒絕認同夢境是有意義的,連帶也拒絕認同任何只能存在片刻的意義,是有意義的,因此人生意義就必須是永久的意義。結論就是,人若不能永生那生命就沒有意義 ... ... <看更多>
我們那個時候是很理智的在討論人生角色 在 論理性—— 理性的相反是感性嗎?激動的人就不理性嗎? 的推薦與評價
又如在華人世界中討論社會議題時,對比較激烈的抗爭行為的批評,往往就是覺得示威者、抗爭者不夠「客觀理性」。我們都認定了當一個人很激動時、情感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