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7號公園的樹木保護,談到整個高雄的綠化政策,值得大家更多的思考!
#生態如何民主?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圖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在好過日影子市長團隊中,個人負責公園與綠化政策,這部分的政策不但是檯面市長候選人所缺乏,也鮮有全市性的完整論述。
2016年,美國《自然保育》期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世界幾個大城市中,只要花費大約每人4塊美金的經費來種樹,就可以減少空汙、暖化對健康的傷害,此成果亦在美國公衛年會發表。本協會陳信諭 醫師也提過,實證資料指出,大規模綠化對空汙有實質減量的效應。所以提升「綠覆率」應該是全市級的重要議題。
➡️種樹砍樹不該是對立無解的問題
高師大旁的37號公園(同慶路93巷)近日改建問題鬧得沸沸揚揚,還有無處大小角落樹木被任意斷頭修剪,也引起民眾的不滿。而也有不少團體、在地政治人物參與發聲,例如護樹不遺餘力的高雄。愛樹人,要求刀下留樹,並檢討修剪規範,將綠覆率列入市政KPI指標。這些個人深表敬佩和贊同,同時也認為:護樹之外,還要種樹、綠地擴大串連,對綠化與提升綠覆率完整的全市級政策。
如果大家實際去過高雄的大街小巷,會發現市民其實很喜歡花花草草,在巷子中盆栽隨處可見,我實際詢問民眾覺得「增加綠覆率」好不好,也從來沒有得到反對答案。那麼為何會有「護樹團體」與「砍樹居民」的對立呢?
原來大家不喜歡「樹蔭擋到店面」、「樹根撐破路面甚至破壞住家」、「落葉太多」、「開花氣味難聞」、「棉絮四處飄落」、「樹枝斷落會影響安全」等問題。而37號公園改建案也是由部分居民提出,議員要求,結果往往變成市府以「民意」為藉口砍掉成年大樹,而護樹團體落得好像站在民意反對面的窘況。這其實反映了對於特定議題代表性不均的現況,讓「缺點無限放大」,而重視綠化的市民卻難有管道表達,雙方也難尋求共識。
➡️建立「市民反映,市府種樹」的正向循環
凡是民主,就一定有正反聲音,沒有什麼 2958:2 票通過的可能。除了要砍樹的聲音,我們也要更呈現護樹和種樹的聲音。看看國外案例:波士頓市府就有個市民提案「市有地種樹」的網頁,在市有的路旁人行道,只要不會影響他人或交通,市民可以要求種樹、並從幾個選項裡面選擇樹種,如果獲准,市府就會出錢種樹。
我們認為,高雄的綠化、公園新建改建,也都該引入公民參與機制,讓人民可以進一步要求大街小巷「綠化強化」,而不用等待建設或一定要透過政治人物表達。 而種植樹種、位置,都能在有規範下,透過溝通微調,以尊重在地心聲。 現存樹木更換與否,要有更嚴謹認定標準,不能由少數人決定,例如100位市民裡面有5位覺得很臭,不能因此就把樹給砍了。但若樹木已經老朽危殆,自然也當汰換。畢竟年輕樹木的生長與固碳能力更強。
➡️哪裏設公園,哪裏種樹都該有計畫
而全市的綠化政策,本「影子市政團隊」也認為要有宏觀佈局。高雄雖然是六都人均綠地面積最高,但各區分佈不均,例如新興、前鎮、小港、三民等區綠地均偏低。以我所居住的楠梓區來看,人均綠地數據雖漂亮,但這其中包含了高雄都會公園、援中港濕地等離人口密集區較遠的大型公園。「公園第一排」不只房價高,部分研究也發現和健康真的有關,因此必須讓每個市民更貼近綠意。
我們認為,綠地的設置本來就是都市計畫甚至國土計畫的一環。
在全市層級,應考慮設置串連環城綠帶、限制市郊不當開發、減緩城市無止盡擴張。
在各區層級,落實重劃區(例如亞洲新灣區幾個重劃區)和大型開發案的綠化要求,加速闢建都市計畫區未成公園。
在社區層級,我們需要增加種植行道樹(例如很多前年被颱風吹倒的樹木都未補種,而有些中等大小道路甚至沒有行道樹)、市有地微型綠化(如平面停車場)、社區型公園改善,以起到串連綠意深入社區之用。
➡️定期更新本土化種樹指引
高雄適合哪些樹種(例如本土、抗風抗蟲害性質),哪些「熱點」需要多種樹,種植前做何種準備,這些應該和「修剪規則」合併為「行道樹種植維護規則」,作為「高雄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辦法」之細則。例如美國農業部(USDA)或各級地方政府均發表有相關指引(guideline),均是高雄可參考。
另外,公園的多用途使用、全齡友善休憩措施,自然也是大家關心,我們認為這些設備必須與充足綠蔭結合,才適合熱帶高溫的高雄。好過日和我之後都會持續追蹤相關議題,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守護高雄的綠意!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態如何民主?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圖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在好過日影子市長團隊中,個人負責公園與綠化政策,這部分的政策不但是檯面市長候選人所缺乏,也鮮有全市性的完整論述。
2016年,美國《自然保育》期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世界幾個大城市中,只要花費大約每人4塊美金的經費來種樹,就可以減少空汙、暖化對健康的傷害,此成果亦在美國公衛年會發表。本協會陳信諭 醫師也提過,實證資料指出,大規模綠化對空汙有實質減量的效應。所以提升「綠覆率」應該是全市級的重要議題。
➡️種樹砍樹不該是對立無解的問題
高師大旁的37號公園(同慶路93巷)近日改建問題鬧得沸沸揚揚,還有無處大小角落樹木被任意斷頭修剪,也引起民眾的不滿。而也有不少團體、在地政治人物參與發聲,例如護樹不遺餘力的高雄。愛樹人,要求刀下留樹,並檢討修剪規範,將綠覆率列入市政KPI指標。這些個人深表敬佩和贊同,同時也認為:護樹之外,還要種樹、綠地擴大串連,對綠化與提升綠覆率完整的全市級政策。
如果大家實際去過高雄的大街小巷,會發現市民其實很喜歡花花草草,在巷子中盆栽隨處可見,我實際詢問民眾覺得「增加綠覆率」好不好,也從來沒有得到反對答案。那麼為何會有「護樹團體」與「砍樹居民」的對立呢?
原來大家不喜歡「樹蔭擋到店面」、「樹根撐破路面甚至破壞住家」、「落葉太多」、「開花氣味難聞」、「棉絮四處飄落」、「樹枝斷落會影響安全」等問題。而37號公園改建案也是由部分居民提出,議員要求,結果往往變成市府以「民意」為藉口砍掉成年大樹,而護樹團體落得好像站在民意反對面的窘況。這其實反映了對於特定議題代表性不均的現況,讓「缺點無限放大」,而重視綠化的市民卻難有管道表達,雙方也難尋求共識。
➡️建立「市民反映,市府種樹」的正向循環
凡是民主,就一定有正反聲音,沒有什麼 2958:2 票通過的可能。除了要砍樹的聲音,我們也要更呈現護樹和種樹的聲音。看看國外案例:波士頓市府就有個市民提案「市有地種樹」的網頁,在市有的路旁人行道,只要不會影響他人或交通,市民可以要求種樹、並從幾個選項裡面選擇樹種,如果獲准,市府就會出錢種樹。
我們認為,高雄的綠化、公園新建改建,也都該引入公民參與機制,讓人民可以進一步要求大街小巷「綠化強化」,而不用等待建設或一定要透過政治人物表達。 而種植樹種、位置,都能在有規範下,透過溝通微調,以尊重在地心聲。 現存樹木更換與否,要有更嚴謹認定標準,不能由少數人決定,例如100位市民裡面有5位覺得很臭,不能因此就把樹給砍了。但若樹木已經老朽危殆,自然也當汰換。畢竟年輕樹木的生長與固碳能力更強。
➡️哪裏設公園,哪裏種樹都該有計畫
而全市的綠化政策,本「影子市政團隊」也認為要有宏觀佈局。高雄雖然是六都人均綠地面積最高,但各區分佈不均,例如新興、前鎮、小港、三民等區綠地均偏低。以我所居住的楠梓區來看,人均綠地數據雖漂亮,但這其中包含了高雄都會公園、援中港濕地等離人口密集區較遠的大型公園。「公園第一排」不只房價高,部分研究也發現和健康真的有關,因此必須讓每個市民更貼近綠意。
我們認為,綠地的設置本來就是都市計畫甚至國土計畫的一環。
在全市層級,應考慮設置串連環城綠帶、限制市郊不當開發、減緩城市無止盡擴張。
在各區層級,落實重劃區(例如亞洲新灣區幾個重劃區)和大型開發案的綠化要求,加速闢建都市計畫區未成公園。
在社區層級,我們需要增加種植行道樹(例如很多前年被颱風吹倒的樹木都未補種,而有些中等大小道路甚至沒有行道樹)、市有地微型綠化(如平面停車場)、社區型公園改善,以起到串連綠意深入社區之用。
➡️定期更新本土化種樹指引
高雄適合哪些樹種(例如本土、抗風抗蟲害性質),哪些「熱點」需要多種樹,種植前做何種準備,這些應該和「修剪規則」合併為「行道樹種植維護規則」,作為「高雄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辦法」之細則。例如美國農業部(USDA)或各級地方政府均發表有相關指引(guideline),均是高雄可參考。
另外,公園的多用途使用、全齡友善休憩措施,自然也是大家關心,我們認為這些設備必須與充足綠蔭結合,才適合熱帶高溫的高雄。好過日和我之後都會持續追蹤相關議題,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守護高雄的綠意!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從37號公園的樹木保護 的推薦與評價
高雄好過日. Mar 26, 2018. #生態如何民主?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圖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在好過日影子市長團隊中,個人負責公園與綠化政 ... <看更多>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在 高雄好過日- #生態如何民主?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需要兼重民意與專業的綠化政策 圖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在好過日影子市長團隊中,個人負責公園與綠化政策, 這部分的政策不但是檯面市長候選人所缺乏,也鮮有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