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東牆破了,該挖西牆補嗎?
三天前,在市議會,我主張「減列/部分刪除」一筆明年的預算。
這筆高達3,500萬的錢,準備從我們的「#教育基金」支付到公車處,補貼公車處營運的虧損。
補貼的名目從一讀會到二讀會,幾種名目、金額兜不太攏,但都沒有關係,行政團隊工作千頭萬緒,難免會有局處間說法不一致之處,但我真心想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基金」該這樣用嗎?
我無意引起更多的論戰,但必須要把話說清楚。
如果有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請完整看完我在市議會的質詢與官員的答詢。
以及我們團隊花了力氣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完整PPT將放在留言處)。
那麼我會很樂意共同討論/辯論。如果是假帳號、帶風向、看熱鬧、懶得看清全貌的朋友,恕我慢走不送。
【一、公車處不是賠錢貨,是基隆市的榮耀!!】
這句話我從擔任市議員開始在市議會中已經講過不下十遍。
本市公車處108年負擔虧損已達18億9千多萬,借款金額自103年底已攀升至11億540萬元,財務結構日益惡化。
或許你不知道公車處的財務狀況,但對於公車司機、每日搭乘外出上下學通勤的人來說,這樣的營運困難在乘車經驗中就能體會到。
公車處的處境該不該認真看待?當然要!公車處作為本市服務範圍最廣的單位,該不該獲得補貼?當然可以!
但,我們不同意在缺乏核實計算基礎下,109年開始從教育處「地方教育發展基金」中補貼3,500萬元,更不同意每年無止盡的補助下去。
【二、教育基金該這樣使用嗎?】
如果以本市學生上下學為由要動支教育基金,那麼是不是至少要核實計算呢?
我們很雞婆地研究了一些數據,以107年使用學生票搭乘本市公車共3,488,688人次為例,其中也包含(1)外縣市學生、(2)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3)非通勤時段使用,每張票價補貼6元來計算,再怎麼樣刷悠遊卡/樂學卡也花不到3,500萬元。
而長久以來,基隆市「#從未」以教育基金逕行補貼公車處的營運虧損,大家都重視教育品質、重視孩子的權益。 每一筆地方教育發展基金,都是投資我們的未來。
依法,
如果今年教育基金有剩餘款,應該要滾存回基金中明年繼續使用。
依理,
如果未來中央一般性補助或統籌分配款有所浮動,那此刻教育基金的使用是不是會擠壓其他教育支出呢❓
我們從未反對學生優惠票價,更不反對補貼公車處營運虧損,更完全不迴避營運上的難題,但補貼的計算方式是民意代表審查預算該釐清處的,是市府該說明白的。
守護教育基金,是每一個作為父母、或是教育者都該慎重看待的。
【三、補貼前是不是要先問問「洞」怎麼來的?】
12/2預算審查大會,市府增加口頭說明,教育基金還補貼了86條學生專車。
但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學生專車是20幾年前開始公車路線尚不普及、為了服務學生「跨區就學」的設計,但目前市公車路網的覆蓋率如此之高,教育處、交通處、公車處三個單位 #卻從未好好檢討過。更嚴肅地問,依法,每輛專車承租人每趟應支付1,500元的區段收費,但公車處收到租金了嗎❓
我們真的要問,為什麼能不依辦法辦理對承租單位收專車租金?該逕行使用教育基金補貼嗎?教育基金是提款機嗎?
【四、中央呢?】
在此之前,每年市政府已經補貼公車處近1億6千多萬,但中央公路總局補貼辦法僅提供1千9百萬的路線虧損補助,#地方中央補助金額相差近10倍。
你如果此刻還耐著性子與我同在
請一起看看《大眾運輸事業補貼辦法》明定,市區汽車客運業以經營「特殊服務性路線」之補貼計畫,屬於縣 (市) 者由中央政府與縣 (市) 政府 #各分擔二分之一。
面對每年持續虧損的38條特殊服務性路線,除了給予補貼外,我們真的必須問,中央的支持在哪裡?市府有沒有可能盤點、整合路線?
基隆市不僅是(排除台北捷運外的)全國大眾運輸使用率第一名,在高齡化社會中,更是全國65歲以上銀髮族大眾運輸工具使用率第一名,讓「不怕變老」能緩慢地在基隆市得以實現。
光憑這一點,我們所有市民都應該一起對中央/交通部喊話:請給模範生更多的支持!!!
【結論】
最終,市議會同意該預算減列為1,800萬。
算算,公車處明年將比今年多得到約1,700萬的預算,稍解燃眉之急。
但我必須要說,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共34,344人,地方教育發展基金照說每一分錢都該使用在他們的未來上,審慎評估,核實給予,是我身為市議員該做的本份。
如果有朋友只看了媒體標題就對我有所誤解,那我也只能含淚吞下。
公車處每年行駛超過6,300萬公里,服務超過2,200萬人。
我再說一次,#公車處長久以來都是基隆市的榮耀,如果要共體時艱,我相信除了挖教育基金之外還會有別的方案。
我也相信會有很多對公車處有感的市民願意在大選前跟中央表達我們對基隆市公車處的支持!
王醒之
#公車處難題怎麼解?
#質詢跟答辯真的都很精彩
#我們非常樂意討論也期待正面解決問題
我們非常樂意討論也期待正面解決問題 在 醒之暖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東牆破了,該挖西牆補嗎?
三天前,在市議會,我主張「減列/部分刪除」一筆明年的預算。
這筆高達3,500萬的錢,準備從我們的「#教育基金」支付到公車處,補貼公車處營運的虧損。
補貼的名目從一讀會到二讀會,幾種名目、金額兜不太攏,但都沒有關係,行政團隊工作千頭萬緒,難免會有局處間說法不一致之處,但我真心想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基金」該這樣用嗎?
我無意引起更多的論戰,但必須要把話說清楚。
如果有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請完整看完我在市議會的質詢與官員的答詢。
以及我們團隊花了力氣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完整PPT將放在留言處)。
那麼我會很樂意共同討論/辯論。如果是假帳號、帶風向、看熱鬧、懶得看清全貌的朋友,恕我慢走不送。
【一、公車處不是賠錢貨,是基隆市的榮耀!!】
這句話我從擔任市議員開始在市議會中已經講過不下十遍。
本市公車處108年負擔虧損已達18億9千多萬,借款金額自103年底已攀升至11億540萬元,財務結構日益惡化。
或許你不知道公車處的財務狀況,但對於公車司機、每日搭乘外出上下學通勤的人來說,這樣的營運困難在乘車經驗中就能體會到。
公車處的處境該不該認真看待?當然要!公車處作為本市服務範圍最廣的單位,該不該獲得補貼?當然可以!
但,我們不同意在缺乏核實計算基礎下,109年開始從教育處「地方教育發展基金」中補貼3,500萬元,更不同意每年無止盡的補助下去。
【二、教育基金該這樣使用嗎?】
如果以本市學生上下學為由要動支教育基金,那麼是不是至少要核實計算呢?
我們很雞婆地研究了一些數據,以107年使用學生票搭乘本市公車共3,488,688人次為例,其中也包含(1)外縣市學生、(2)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3)非通勤時段使用,每張票價補貼6元來計算,再怎麼樣刷悠遊卡/樂學卡也花不到3,500萬元。
而長久以來,基隆市「#從未」以教育基金逕行補貼公車處的營運虧損,大家都重視教育品質、重視孩子的權益。 每一筆地方教育發展基金,都是投資我們的未來。
依法,
如果今年教育基金有剩餘款,應該要滾存回基金中明年繼續使用。
依理,
如果未來中央一般性補助或統籌分配款有所浮動,那此刻教育基金的使用是不是會擠壓其他教育支出呢❓
我們從未反對學生優惠票價,更不反對補貼公車處營運虧損,更完全不迴避營運上的難題,但補貼的計算方式是民意代表審查預算該釐清處的,是市府該說明白的。
守護教育基金,是每一個作為父母、或是教育者都該慎重看待的。
【三、補貼前是不是要先問問「洞」怎麼來的?】
12/2預算審查大會,市府增加口頭說明,教育基金還補貼了86條學生專車。
但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學生專車是20幾年前開始公車路線尚不普及、為了服務學生「跨區就學」的設計,但目前市公車路網的覆蓋率如此之高,教育處、交通處、公車處三個單位 #卻從未好好檢討過。更嚴肅地問,依法,每輛專車承租人每趟應支付1,500元的區段收費,但公車處收到租金了嗎❓
我們真的要問,為什麼能不依辦法辦理對承租單位收專車租金?該逕行使用教育基金補貼嗎?教育基金是提款機嗎?
【四、中央呢?】
在此之前,每年市政府已經補貼公車處近1億6千多萬,但中央公路總局補貼辦法僅提供1千9百萬的路線虧損補助,#地方中央補助金額相差近10倍。
你如果此刻還耐著性子與我同在
請一起看看《大眾運輸事業補貼辦法》明定,市區汽車客運業以經營「特殊服務性路線」之補貼計畫,屬於縣 (市) 者由中央政府與縣 (市) 政府 #各分擔二分之一。
面對每年持續虧損的38條特殊服務性路線,除了給予補貼外,我們真的必須問,中央的支持在哪裡?市府有沒有可能盤點、整合路線?
基隆市不僅是(排除台北捷運外的)全國大眾運輸使用率第一名,在高齡化社會中,更是全國65歲以上銀髮族大眾運輸工具使用率第一名,讓「不怕變老」能緩慢地在基隆市得以實現。
光憑這一點,我們所有市民都應該一起對中央/交通部喊話:請給模範生更多的支持!!!
【結論】
最終,市議會同意該預算減列為1,800萬。
算算,公車處明年將比今年多得到約1,700萬的預算,稍解燃眉之急。
但我必須要說,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共34,344人,地方教育發展基金照說每一分錢都該使用在他們的未來上,審慎評估,核實給予,是我身為市議員該做的本份。
如果有朋友只看了媒體標題就對我有所誤解,那我也只能含淚吞下。
公車處每年行駛超過6,300萬公里,服務超過2,200萬人。
我再說一次,#公車處長久以來都是基隆市的榮耀,如果要共體時艱,我相信除了挖教育基金之外還會有別的方案。
我也相信會有很多對公車處有感的市民願意在大選前跟中央表達我們對基隆市公車處的支持!
王醒之
#公車處難題怎麼解?
#質詢跟答辯真的都很精彩
#我們非常樂意討論也期待正面解決問題
我們非常樂意討論也期待正面解決問題 在 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CTPS 的推薦與評價
講者過往的職涯歷程,講者也非常樂意提供大家職涯、 人生探索的建議☺️ 本次講者陣容堅強,我們邀請到顧問業、FMCG、科技 、行銷、新創、NGO 等十位講者,機會非常難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