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議題,在見報之後,縣市民眾有高度的討論,楊文科縣長也在第一時間表示支持,並提出建議,修改地制法第四條,將直轄市人口從125萬降到100萬,推動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台灣第七都。
楊縣長的支持,第一時間我為之振奮,因為,楊縣長也是肯定我的想法,讓我更有力量為這事去奔走;這幾天為了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我有許多時間都在新竹與台北之間往返,回到家都晚了,星期三晚上回到家,孩子們都睡了,我太太跟我說,孩子們都在嘮叨著,爸爸這幾天怎麼都這麼晚回家。隔天早上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的女兒,大聲的跟我說「爸爸這幾天跑到哪裡去了?」我記得那個當下,我給他們三個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告訴他們,爸爸正在努力一件事,希望能夠讓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對我來說就像夢想一樣,夢想通常遙不可及,不太容易實現,但是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總是覺得,事情只要開始就會改變。在這一次自由時報的專訪,我特別提出大新竹合併的倡議,為什麼是倡議,因為難度極高,也許我應該說的保守一點;為什麼是倡議,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對國家在國際戰略產業上的重要性,促使我提起這項倡議,有以下這幾點:
第一、美中貿易戰、COVID-19之後,我看到我們所處的城市,竹科是那麼的令人感到光榮與驕傲,因為它不僅能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生活無虞、養兒育女且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當國家在國際上遇到許多阻礙、打壓的時候,它更可以成為國家和國際談判的依靠,疫情當下,全世界都在爭疫苗,這時候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鴻海、慈濟都展現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我們可以採購到疫苗。
第二、我自己城市治理經驗,每每遇到縣市分治的區域、管理的問題,總是都要從公文的往返、打筆戰開始,事情一拖半年、一年,甚至無疾而終,例如:新竹市有一些縣有地,因為疏於管理,大雨過後,會有土石崩塌,影響住戶的生活安全;還有,警光一村的住戶,因為新竹縣的一紙公文,就要被迫搬遷,或者是,米粉寮的住戶本來與新竹縣有租約,但新竹縣為了要將土地標售,就停止租約,影響民眾的居住權;大新竹輕軌也因為這樣而進度緩慢,公民團體要喝好水的倡議,我們加入連署,並且積極向台水公司提出調度水源要求,爭取竹市全數飲用水庫水,獲台水允諾、也推動修改自治條例、爭取桃竹備援管線,但上游還是需要新竹縣做好管理。
第三、大新竹創稅1,920億(竹市1307億、竹縣613億),排名全國第五,但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到的卻是全國倒數,這是制度的問題,但,我們也積極做好規劃,向中央爭取資源,不過這樣還是有所侷限。
如果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竹科這個經濟巨人就可以大展身手,這座城市也可以轉骨、轉大人,不只可以擁有準時、安全、舒適的大新竹輕軌,也可以有更優質的教育環境,社會福利也會更全面,觀光發展將更好,醫療照顧更周全,治安也會更安全。
因此,我在楊縣長支持並提出方案之後,我就積極奔走,也得到許多支持與反對的意見,但我做為倡議者,就要積極的說明,不過這一週的發展,發生許多讓人不解的事情,國民黨的抹黑攻擊不斷,指責大新竹合併升格是為我個人量身訂做、因人設事。
我要說,如果這是量身訂做,就是為了竹科這座戰略城市而訂做;如果這是量身訂做,就是為了縣民、市民的期待而訂做,絕非為了我個人。
還有一說,是為了我個人下一步,可是我有說過,這是一項倡議,它有很大的難度,如果我是為了我個人的下一步,我應該不提,既然提出,我就要留在這裡,努力的實現。
另外,也有人說,這是因人設事,我認為這是汙辱了台灣最驕傲的民主機制,因為,假設修法通過,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也不是只有我能參選,所有符合資格、有服務新竹熱忱的人都可以來參選;並且也不是參選就能當選,而是要經過選舉的洗禮,由民眾來決定,才能成為大新竹城市的治理者。
這幾天,國民黨傾全黨之力不斷的攻擊、抹黑,這也是我可以預料到的,因為,我們正挑戰他們最在意的地方派系利益、樁腳文化。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之後,將從三級政府,轉化為二級政府,不只更有效率,也能打破地方派系,未來大新竹的選舉也會更乾淨,給願意為這座城市服務的人,一個公平的參政機會。
最後,我想藉這個機會提醒楊縣長,我們都是人民的公僕,我們都希望為自己的家鄉做更多的努力,您第一時間主張,要修法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我敬佩您的遠見及魄力,但這幾天您似乎是受到國民黨的壓力,突然之間,竹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是我們可以馬上去努力的,為何出現了變化,為何有這麼大的轉彎?
楊縣長,說好修法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讓新竹成為第七都是你的建議,現在為何轉彎呢?
臉書上這照片,是我請同仁至戶所調閱的直系家族戶籍謄本,也發現200年前,我的祖先林格,來到新竹,世代居住在這裡,我媽媽的爺爺名叫王芋圭,我爸爸的爺爺叫做林番薯,芋仔與番薯早就是一家人,閩客也不再有隔閡。
楊縣長,現在我們兩個人已經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而且有幸參與其中,希望我們要為自己家鄉的發展,都能不顧一切的努力。
#新新竹_新幸福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00的網紅O3鍾雨璇 原名- 蘇慧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炎 Homura / Lisa] 弦樂粵語版Cover [鬼滅之刃] 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 主題曲「炎」 曲, 編: 梶蒲由記 詞: 韓麗麗 Lily Hon 唱: 蘇慧恩 Ophelia So 放聲向你 說出再見 掛念度日如年 在廢墟兜圈走千遍 探覓你的臉 隱身蛻變 手握血劍 守候你背影 ...
我會與你擁抱雨再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我會與你擁抱雨再降 在 妮啵NiB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年孤寂 【平裝典藏版】
Cien años de soledad
(圖二僅為自己寫的筆記)
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譯者|#葉淑吟
類型|#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讀感|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就看過許多人分享這部經典之作,但也很多人說很難讀,自己讀完以後發現深深愛上這本書,雖然耗時多日閱畢,但每一天都很期待可以趕快翻開它,這是本講述一個世紀的故事,屬於波恩地亞家族七代成員的百年歷史,從第一位成員到最後一位子孫的興盛沒落,如果真要說它難的地方應該就在於他們的名字總是不斷重複,延續著上一代的名字,也承襲著這個家族的命運與循環。
這本書的前四分之一需要時間摸索,但過了四分之一以後,彷彿融入了這個家族,隨著世代的接連,跟著體察家族的興衰,從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成立這個家族與馬康多這座城市開始,以及撐起整個家族生活的烏蘇拉,到中期家族興旺,後期揮霍無度,截至末期的衰敗與滅亡,好似神話一般的故事,卻道盡家族體系的現實與人性。
為什麼稱這本書為《百年孤寂》,我想是因為整個家族的人都深陷在孤寂之中,他們好像忙碌奔波、放蕩不羈、子孫滿堂、四處征戰,其中也不乏男女交歡、賓客迎門、富麗堂皇,但是他們每個人都還是很孤單寂寞。
有雷⚡️
⇣
/
這本書中有個貫穿整體的焦點『羊皮卷』,上面的內容是以梵文記載,而家族成員只是保存著它,卻沒有人能破解裡面的內容,直至最後的成員破解後才發現,原來這紙羊皮卷是預言波恩地亞家族七代的命運。
用百年孤寂來形容波恩地亞家族再貼切不過。忙碌了一整個世紀的烏蘇拉,老年後失明卻沒有半個人發現,在潮濕的屋裡背上爬滿水蛭也許久才被發覺;孤獨的波恩地亞最後只想待在樹旁,也死於樹旁;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生四處征戰,生了十七個兒子卻沒有一個真心相愛的人;阿瑪蘭塔深深愛著每一位出現在生命裡的男人,卻始終不願改變,守貞到終老…;家族倒數第二個成員,也就是解開羊皮卷預言的奧雷里亞諾,也因是私生子的身分,生平走出家門的次數寥寥無幾,甚至很難踏出房門;直至最後一個成員,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甚至被螞蟻搬走。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擁抱著孤寂,延續了百年。
/
看完《百年孤寂》後真的深深的愛上這本書,我想我肯定會再翻閱無數次,也覺得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觸,無須帶著害怕的心去閱讀,只要你一開始了就會自己停不下來的。
✨喜歡的句子
「他們進入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的房間,使勁全力搖他,在他耳邊大喊大叫,拿一面鏡子擺在他的眼前,無奈怎麼也叫不醒他。不久,當木匠來替他量身訂做棺材時,他們看到窗外飄下黃色小花,恍若一場綿綿細雨,後來花雨像是一場無聲的暴雨襲擊了一整夜,覆蓋了屋頂,堵塞了大門,悶死了所有露天而睡的動物。這麼多花朵從天而降,天亮後,街道像是鋪了一件厚重的床罩,居民得拿鐵鍬和釘耙清除,好讓送葬的隊伍能夠通行。」P152
「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剛死去的那個。」P177
「發動一場戰爭要比結束它容易。」P181
烏蘇拉對即將離去的奧雷里亞諾上校說「如果你又得離開,你至少要記得我們今晚的模樣。」P184
「這一刻他最後一次努力,尋找心底深處埋葬已經腐爛的情感的角落,卻怎麼也找不到。」P184
「他在夢中想起前一晚以及最近幾年許多個夜晚,都作過一樣的夢,他知道一旦睡醒這幅畫面就會消失,因為這個不斷夢見的夢只有在同樣的夢裡才會想起。」P267
喜歡程度:⭐️⭐️⭐️⭐️⭐️
出版日期:2018/02/05
#妮啵閱讀 #妮啵手寫 #妮啵2021 #閱讀 #閱讀筆記 #好書推薦 #書籍推薦 #bookstagram #馬奎斯 #GabrielGarcíaMárquez #南美文學 #經典文學 #皇冠文化
我會與你擁抱雨再降 在 O3鍾雨璇 原名- 蘇慧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炎 Homura / Lisa] 弦樂粵語版Cover
[鬼滅之刃] 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 主題曲「炎」
曲, 編: 梶蒲由記
詞: 韓麗麗 Lily Hon
唱: 蘇慧恩 Ophelia So
放聲向你 說出再見 掛念度日如年
在廢墟兜圈走千遍 探覓你的臉
隱身蛻變 手握血劍 守候你背影
大峽谷之中飛出圍城 願你懂得呼應
紅葉疊降 波光水影 孤身走過
隨叢林霧裡 擊倒鬼影 領悟敗挫
迎著這光線 吶喊一切未滅
讓那刀鋒之刃 赤炎不變
痛後再擁抱 熾熱去禱告 注定放手為彼此更好
面對遍野嗜血的煎熬 荒土砌成去路
記住你聲線 腳踏這伊甸
夢裡的天空也從來未變
呼吸化出紅蓮 決意來為你實現
不膽怯 勇敢去逆戰
眷戀過去 記憶透澈 差點摧毀意志
浮沉在寂靜中衰竭 切斷了歡笑
瓦礫已破 放開對錯 努力去探弋
邁向最遠處那些光芒 挺起胸襟奔往
靈魂被佔 風沙翻滾 這悲傷的感覺
曾殘留夜裡 多麼不甘 盼願劃破
延續你說話 綻放所有願望
讓我堅守終老 尋覓內心發現號
Woohoo~~~
耗盡青春勇氣 與任性 笑著控訴
懷著抱負前行 跌倒不需氣憤 請記緊
痛後再擁抱 熾熱去禱告 注定放手為彼此更好
面對遍野嗜血的煎熬 荒土砌成去路
記住你聲線 腳踏這伊甸
夢裡的天空卻從 來未變
雙手化出紅蓮 誰來為你實現
光陰快得似箭 舊記憶都上演
跨出那邊界線 最終會遇見
車箱裡 欣賞著雨點
CREDITS
String arrangement: Wing Ka Ho
Piano & Percussion arrangement:Edward Lau@canband
Piano :Edward Lau@canband
Violin :Wing Ka Ho, Arthur Choi
Viola :Sammi Chan
Cello :Hilson Yip
Strings recording : SS Studio
Strings Recording Engineer :Wing Cheng , Chris Leung
Mixing & Mastering : 鄧鎵康TK Hong@canband
Follow Ophelia So: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rtist.OpheliaS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ophelia_o3/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蘇慧恩OpheliaSo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6h12jcWTZlK0p8ZBnwgaxV
#蘇慧恩 #炎 #Homura
#廣東語 #鬼滅之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HpQaV_GveM/hqdefault.jpg)
我會與你擁抱雨再降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RainieSITR
楊丞琳最新單曲〈SINGING IN THE RAIN〉
金曲製作人 米奇林&許哲珮 聯手製作配唱
楊丞琳為了迎接出道20周年演唱會能帶給歌迷不同的新鮮感,接下來每個月都會有新歌分享給歌迷,新專輯的最新單曲〈SINGING IN THE RAIN〉由金曲製作人米奇林和許哲珮擔任製作和配唱製作人,專輯音樂統籌剃刀蔣形容這首歌曲是「復古的R&B電鋼琴浪漫小品,編曲動機在不影響歌手的情緒表現下,巧妙的穿插些創意使整體更符合〈SINGING IN THE RAIN〉這首歌想傳達的思念氛圍」,製作人米奇林介紹這首歌曲:「這首歌代表了丞琳內在靈魂的感性面向,淡淡的感傷,在雨天,總是會想著、緬懷著再也無法重來的過去,也紀念著每一段情感的無可奈何,在音樂與和弦嘗試了比較Soulful的呈現方式,讓這首歌的情感既內斂但同時又蘊含能量,丞琳在演唱的氣音共鳴也完美詮釋了Soulful音樂完整的樣子,深層卻充滿故事」,而金曲獎得主許哲珮談到這首歌曲的配唱過程:「這是一首輕鬆、浪漫,甚至有點性感的歌曲。丞琳聲音的詮釋出乎我預料之外,她的中音域有著很舒服的質地,緩緩、鬆鬆的,適合歌裡的雨天。其實我也較少聽丞琳演唱英文歌曲,沒想到的是丞琳的英文唱法竟帶有些日本偶像的率性(不是發音上),是一種咬字的重音,很迷人,也非常有辨識度!」。
因為歌名叫〈SINGING IN THE RAIN〉丞琳的英文名字又叫RAINIE,所以這一首歌曲非常適合下雨天,導演鄺盛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設定這支MV應該是在一個下雨天,在一個異鄉的小酒吧,女主角一邊聽著歌,一邊回憶著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時光,而這個想法也和歌手以及音樂製作人不謀而合,因為這一首歌想表達的是主題是「想念」,不管是分隔二地的愛人,或是已經離開的家人,也許是失去聯繫的朋友,或是任何生命中經歷過的美好往事,在某個下雨天,在一個人回家的路上,在某個夜深人靜的獨處,這首歌曲都很適合聆聽,尤其在這個因為疫情影響而讓全世界停擺的2020,讓每個人都面臨了意想不到的無常,卻也因此可以慢下腳步,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來不及說再見的離開,但愛是永遠不變的精神,更提醒大家要好好的生活,珍惜當下!
#楊丞琳 #SINGINGINTHERAIN #LIKEASTAR
【楊丞琳 LIKE A STAR 世界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
11月6、7、8日 台北小巨蛋 與你 星心相惜
-
〈SINGING IN THE RAIN〉
詞曲:賴暐哲/林碧霞/PeachGreen/李佳歡
也許是這樣的雨天
讓思緒無限地蔓延
也許是 店內的音樂
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你
I'm just fine
不好不壞
別擔心一個人不自在
不過就只是你已經離開
Always
總會想起你
伴隨著我呼吸 的頻率
Always
總會想到你
和過去所有美好回憶
I sing around, walk around without you
我會好好的 好好的生活
I just be normal, suddenly
I just wanna sing a song
Cause you're in my mind
I just wanna sing, wanna sing a song
也許是這樣的雨天
讓思緒無限地蔓延
也許是 店內的音樂
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你
I'm just fine
不好不壞
別擔心一個人不自在
不過就只是你已經離開
I just be normal, suddenly
I just wanna sing a song
Cause you're in my mind
I just wanna sing, wanna sing a song
I said never think of you
But I lie, I did it inside, outside
Still now I just wanna think of you
Now all bitter and sweet on my own
夢中的每個場景
都聽見你的聲音
我想我還無法忘記
I know you
I just be normal, suddenly
I just wanna sing a song
Cause you're in my mind
I just wanna sing, wanna sing a song
-
製作&經紀公司Production & Artist Management:
樹與天空娛樂有限公司Tree & Skyline Entertainment Co., Ltd.
監製Chief Executive Producer :楊丞琳 Rainie Yang
經紀人Artist Management:林麗娟Dana Lin
執行經紀Assistant Artist Manager:楊于慧Charlotte Yang / 詹佳玲Erin Chan
詞曲:賴暐哲/林碧霞/PeachGreen/李佳歡
製作人 Producer:米奇林MCKY
配唱製作 Vocal Producer :許哲珮 Peggy Hsu
編曲 Arrangement:賴暐哲 (跳蛋工廠 EGGO Music Production)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s Arrangement:許哲珮 Peggy Hsu
和聲 Backing Vocals:許哲珮 Peggy Hsu / 楊丞琳 Rainie Yang
錄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蘇賢緯 Lugia Su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Wonder Studio
混音工程師 Mix engineer:陳文駿 AJ Chen
混音錄音室Mix Studio: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
母帶後期製作人Mastering Producer:李榮浩Ronghao Li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周天澈TC Z.
母帶後期處理錄音室Mastering Studio:Studio21A
執行製作Production Assistant:森銘 Gorden
創意&企劃統籌Creative & Marketing Director:周啟民Jimi Chou
化妝Makeup:陳佳惠Carlin Chen (妝顏造型工作室)
化妝助理Makeup Assistant:梁安妘An Yun Liang
髮型Hair Stylist:劉珈妘Sydni Liu (Zoom Hairstying)
髮型助理Hair Stylist Assistants:方雅雯Nora Fang(Zoom Hairstying)
造型服裝Stylist:陳錦嬅Kate Chen
造型服裝助理Styling assistant :蘇育弘Justin Su / 黃子櫻Tzeying Ng
花絮平面攝影 BTS Photographer:黃義文 Evan Huang
花絮動態攝影 BTS Videographer:梅澤 Jimmy Mei
影像製作 Production:東頤製作有限公司 TUNG YI Film Production
導演 Director:鄺盛 KUANG SHENG
攝影師 Director of Photography:金鑫 JIN SHIN
跟焦師 Focus Puller:劉于豪 LIU YU HAO
燈光師 Gaffer:馬銘財 MA MING TSAI
燈光助理 Gaffer Team:高煜盛KAO YU SHENG/郭耿華 KUO KENG HUA/黃偉傑 HUANG WEI JIE
製片 Line Producer:黃緯豪 HUANG WEI HAO
執行製片 Executive Producer:陳登哲 CHEN TEN GCHE/ 張仟又 CHANG CHIEN YU
演員 Actor:PIETRO BALTAZAR
廠務 Production Assistant:林煜翔 LIN YU SIANG
攝影器材 CAMARA EQUIPMEN:妄想機影音製作有限公司Mirager Production House
片廠 LIGHTING EQUIPMENT:利達數位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ader Asia Pacific Creativity Center
灑水車Sprinkling Truck:廖桑 LIAO S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G3Hd_wI1Cg/hqdefault.jpg)
我會與你擁抱雨再降 在 Hebe Tien's Official Channel田馥甄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萬萬不可的限制裡
找到萬事皆可的念頭
如果現在 哪裡也去不了
就待在家裡 回到心裡 在歌裡
想念什麼 想做什麼
『皆可』
《皆可》數位聆聽::https://orcd.co/anythinggoes
在眾所期待的第五張新專輯正式問世前,田馥甄又一新歌揭曉。繼首波斷捨離情歌《懸日》後,推出第二首新歌《皆可》,在較為熟悉的田式風格中,再現新專輯另一樣貌。田馥甄說:「喜歡它看似悠遊自在卻又帶著有所追求的執著,而在曲末放下執著,愁緒卻揮之不去的旋律起伏,投射了自己心境。」
以歌抒情,有著孤獨無依的沉重也有自由自在輕盈的《皆可》,就在一句一句「可不可以,可不可以」,對自己生命的種種叩問中,傳達出此時此刻田馥甄面對生活、情感的人生態度和感悟。
🔸MV遠赴洛杉磯取景!繼《寂寞寂寞就好》《你就不要想起我》《靈魂伴侶》後
再度攜手金曲獎導演徐筠軒操刀執導
🔸以非現實視覺手法與歌者對話 感受/幻想著變化 殘酷 與美好的景物
引領觀者聽尋那萬事皆可的念頭
🔴喰空
「把這個夢給貘吧!」才出了念頭,食夢貘就自你身上應許而生;你們沒有身份,你餵食了貘,貘接受了你。拋下不吃的,成了種子降生在這座城。
🔴芽生
再幽冥暗黑的水中,都有發亮蠢動的生命;再荒蕪的土地,也會有適應而生的物種。
海是另一個宇宙,地是另一個蒼穹。雲朵們俯看著,打了一個呵欠。
🔴雷鳴
深海發出陣陣雷鳴,頻率與你的脈動相連、一路延伸至你的掌紋化作山脊稜線鐵道公路,打破互不干擾的默契。你就在那之間,是媒介是鏡子是溫床。
🔴藏虹
游移遷徙的幻獸們,才是彩虹的本體;他們的身體建成了虹之路,與幻獸同行的你,則不斷死去又重生,藏身在美麗的虹之中
🔴洗心
看著日月並存的天空,貘在你的身邊像是倦了或是道別,你這才發現自己也從指尖髮梢開始變得透明。貘和你都明白,你們終會再見。
皆可
作詞 Lyricist:藍小邪 Lanxiaoxie
作曲 Composer:林家謙 Terence Lam
可以只睡覺嗎
不做成 什麼夢
可以只呼吸嗎
不吞吐 茫茫人生
不勇敢不慌張不懷疑不信仰
不用有什麼
不聰明不笨拙不怕錯也不害怕
不錯
我可不可以 飄蕩成雨
可不可以 碎裂成瓦礫
可不可以 開成一朵 粉的雲
誰懂
我可不可以 心向光明
可不可以 身陷在泥濘
可不可以 僅僅擁抱 我自己
不勇敢不慌張不懷疑不信仰
不用有什麼
好在不聰明不笨拙不怕錯也不害怕
不錯
我可不可以 飄蕩成雨
可不可以 碎裂成瓦礫
可不可以 開成一朵 粉的雲
誰懂
我可不可以 心向光明
可不可以 身陷在泥濘
可不可以 緊緊擁抱 我自己
隨便我
變成一粒塵 還是一顆星
變成了海洋 還是空氣
變成了自己 放過了自己
都可以
隨便我
想要去哪裡 偏去了哪裡
路過誰懷裡 誰的心裡
看透了風景 淪為了風景
都可以
容我 哄哄 自己
🔺更多田馥甄資訊
田馥甄 IG:https://www.instagram.com/hebe_tien_0330
田馥甄 FB:https://www.facebook.com/atunemusichebe/
田馥甄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751035982
🔔 訂閱田馥甄官方專屬頻道:https://reurl.cc/Grd46x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編曲 Arrangement:吳加恩 Blackie Wu
吉他 Guitar:鬢角 Bin-Jiao9 (本勵門)
弦樂監製 Strings Producer:許義昕 Eddie Hsu
弦樂編寫 Strings Arrangement:吳加恩 Blackie Wu
弦樂 Strings:WOT Music 我的音樂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陳韋全 Rohnie Tan、陳柏邑 Boy Chen、高維濃 Weinung Kao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張譽耀 Edric Chang、薛媛云 Aggie Hsueh、張奕若 Yiruo Chang
中提琴 Viola:袁繹晴 Yi Ching Yuan、陳可倪 Ko Ni Chen
大提琴 Cello:吳登凱 yoyo、劉宥辰 Yu Chen Liu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李雅微 Shivia Lee
和聲 Backing Vocal:田馥甄 Hebe Tien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s:莊鈞智 Thomas Chuang、林尚伯 Shang-Po Lin、陳以霖Chen Yi Lin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完美聲音錄音室 Perfect Sound Studio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黃文萱 Ziya Huang
混音室 Mixing Studio:Purring Sound Studio
母帶後期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FLAIR MASTERING WORKS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內田孝弘 UCHIDA TAKAHIRO
OP:HIM Music Publishing Inc.
OP:Terence Lam Production & Co. (Warner Chappell Music, Hong Kong Limited)
SP:Warner Chappell Music, Hong Kong Limited Taiwan Branch
TW-EW7-20-0100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T9BZh4LeO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