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修澤蘭與王秋華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 #修澤蘭 從大陸中央大學畢業,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在當時男性佔優勢的專業環境,以女性身分展現獨特的建築思維,最為人知的作品是 #陽明山中山樓,也是台北近郊住宅區 #花園新城 的開發者與設計建築師。#王秋華 是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46),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之後在老師 #古德曼事務所 工作,1950年代起成為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事務所的合夥人,1970年代後期帶著美國已經世俗化的現代建築觀念,來到穩定發展中的台灣。兩人對台灣建築發展的意義,因為路徑與時間點不同,對比下頗耐人尋味。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2022台灣建築史-房地產熱門討論及分析,精選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現代建築特色、台灣解構主義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現代建築特色、台灣解構主義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李承寬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在李承寬身上可以看到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影子,這是繼承理性啟蒙的遺緒,將自由與解放的樂觀價值推到高峰,同時在美學與哲學上,則出現歌頌自然宇宙的寬廣意義。此外,李承寬尤其尊崇循環、自然法則與變動,可以看出與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園林的承傳呼應。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陳其寬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陳其寬的家世,沒有王大閎顯赫,也沒有哈佛大學的背景,但是他跟同時期的中國建築師一樣,早期的建築作品經常流露對融合傳統與現代性的企圖。相對於當時東海早期校舍使用的傳統形式,或王大閎的傳統空間形制,陳其寬使用了更 #現代的、#更輕盈 的構造語言,讓他的作品更貼近現代性,而不是與現代性對抗。東海大學舊藝術中心可能是陳其寬最具重要的作品,形塑出 #理性、#安靜的現代性。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2022台灣建築史-房地產熱門討論及分析,精選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建築史#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修澤蘭與王秋華建築評論人#阮慶岳敘述: #修澤蘭從大陸中央大學畢業,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在當時男性佔優勢的專業環境,以 ... ... <看更多>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現代建築特色、台灣解構主義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建築實踐方面,台灣後現代建築首先見各大都市中大街商業建築(包括造型與室內空間)。 ... 後現代建築台灣在【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五:李 ... ... <看更多>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在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建築的態度: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 這是講堂小編帶著工作人員拍攝2位老師( 阮慶岳X 王增榮)的訪談短片,是講堂的第一次嘗試,希望透過影像,邀請兩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