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天,應該明天會放出最後一部分
=====
Part 2 最難搞的永遠是人,現代化改變了很多狀況
接著來談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新技術的發展,總是會放到舊框架下發展?
原因有兩個方面:人事與資源
人事方面,老軍官通常不懂新技術,接納新的技術代表要引進年輕軍官,或是分派權力出去,還有世代之間的服從問題。舊技術訓練出身的學長學弟較有一致性的服從,不同兵科尚且不會,更不用提新技術帶來的革新,往往都是權力風暴。
資源方面,新技術會分掉預算,正常人不會喜歡自己單位的預算被砍,長年合作的軍火商也不喜歡新的技術,搶走原本的市場。
解決這兩個問題,通常採用新單位、獨立預算編制的作法。新的單位包含全新的戰術單位設計,新武器與理念的獨立部隊。獎勵革新,鼓勵民間廠商發展新的技術,同時藉由舊技術的普及化壓低預算,強迫舊廠提升,或是增加新廠的競爭。
這兩個方法都有問題,新單位的困境在於,沒有發生戰爭驗證,新單位最後都會被整併到舊組織,經驗很難傳承。即使是國外的戰役驗證有用,國內依然會有反抗勢力,以國情不同加以抵抗,而他們常常是對的,要修正國情又得要實驗,不然根本不能成軍。
鼓勵市場競爭說的簡單,軍事武器的進入門檻本就高,而且利益太大,政治面很可能早已被壟斷。但若就讓舊廠拿到新研發經費,恐怕也是動力不大,最後把錢丟掉水里的可能性很高。觀諸歷史經驗,多半只有戰爭前後的國家,才會因為需求產生強力競爭。這意即當今世界,有辦法進行有效軍武良性競爭的國家,只剩下美俄兩國,其他的不是技術力不夠,就是根本沒有對外需求。
而我們在研究這些,討論軍事武器發展的影響,也不能老以為自己是先知。舉衛星的例子來說,1960年代就有人測試衛星定位與導航的技術,只是其他電子技術尚未發展,像是電腦需要超大空間,系統整合不到車輛與船艦上。在軍事技術上,衛星定位帶來的強大優勢,要到第一次波灣戰爭才明顯顯示出來,但這給予各國強烈震撼的並不是未知,而是成功的整合能力,這背後代表的是整體國力的差距。
波灣戰爭帶來的系統整合困境,在於定性與定量的觀測困難。以戰車作為案例,傳統上的三個指標:火力、防護力、機動性。現在還要加裝一個精準度,透過電子系統的協助,戰車命中率大幅提升,而這完全依靠電子系統的整合。
技術與整合的發展曲線有三種:線性、漸緩、趨漲。
冷兵器的整合通常是漸緩的發展,例如一把近身武器,配合裝甲與盾牌等等配備,作戰能力雖然得以加強,但性價比遠遠不如用大量的輕裝士兵海淹死少量騎士。想要弄出一整隻重裝部隊,價錢比天高。即便是戰術整合,把步騎弓兵種運用自如,也是初期有很大的效果,面對兩國實力差不多的部隊,技術發展帶來的突破性就很少。這個狀況到熱兵器時代,一直是量大於質,高點出現在徵兵制與步槍帶來一次大戰的壕溝戰,然後進入第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了變化。
量大於質的效果,從二戰後似乎一直被證實在韓戰與越戰的戰場上,但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高,美軍似乎在各地都是贏了戰場、輸了戰爭,但面對的弱小國家,則是贏了戰爭、輸了未來。一整代的年輕人死亡,後遺症都要花數十年消弭。這讓量大於質的定律,不停地被懷疑於挑戰,結束這場爭端的戰役則要等到90年代。
在電子時代,從兩次波灣戰爭、科索沃與敘利亞內戰等各種衝突,都會發現到擁有現代技術優勢的一方,幾乎是單方面的屠殺對手,交戰中劣勢方根本沒有勝算。我們常常稱呼波灣戰爭後,整合電子技術的武器叫做「精準武器」,例如飛彈,但多數研究者會稱呼系統整合,名稱差異也代表思考上有根本的不同。
這也代表,至少以現況來說,電子技術、奈米科技等等的發展,目前的曲線是漸近式成長,只是我們不確定這個上漲幅度多大,又會在哪個階段產生決定性影響
所以,近代技術的特徵大致有三個
1.武器的質量提升,效果大於單純的數量增長。這不是說不靠數量,1打10當然還是不行,但質量提高有時候就能發揮10打100的能力,100對1000就可能是狂勝了。
2.軍事技術的硬體配備種類變多。現代兵器往往裝置電腦、電子瞄準具、紅外線、夜視鏡等等裝備。看起來單一武器的價格提高很多,但生存性與獵殺能力提高更多,CP值比單純增加數量要好。
3.國家商業與軍事技術需求變高。所有看到的軍事兵器,背後都代表整體國力的推升,有這項武器不代表有相對應的國力,但沒那個國力,絕對自己造不出來。
但是,這三個近代技術的特點,也是其優點,產生了另一種在戰略上無法逆轉的困境。
這個困境叫做:「可以打敗敵人但得不到勝利,能夠封鎖國境但征服不了對手」
要打敗的人很簡單,你只要敲掉對方軍隊就好,但敵國堅決不投降,也不想跟你談判,你該怎麼辦?你可以用軍隊封鎖敵國的國境,但只要他們不放棄,你永遠征服不了對方。
意思是,質量提升但數量沒有增加,加上現代國家人口眾多,生活水準下降的情況也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即便你用精兵佔領的對方的交通都市,但沒有足夠的綏靖部隊,仍舊控制不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妥協,你就得耗資源下去,在兩次大戰期間,派出數十萬大軍佔領,把反抗軍殲滅,找尋合作者是可能的,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要增加數量,就面臨兩難,增加同等質量的部隊,軍事預算就會直線飆高,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起數量如同二戰多的現代化軍隊。增加質量不足的部隊,先不提佔領或是綏靖任務,會遇到重大傷亡的狀況,這會加深國內的對立,為何有人享有較好的待遇,更高的安全?
還是,我們根本上應該要擴充戰略的範圍,將戰爭與勝負的定義改寫?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蔡永泉議員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分享] 美軍的M1戰車曾經測試過柴油引擎-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戰車世界、戰艦世界顯卡選擇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軍事資訊站-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問題] 戰車世界無法下載更新 - PTT遊戲區 的評價
- 關於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森野葉子(Leaf) 在Facebook 上。如要連結森野葉子(Leaf) 的評價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周講的武器系統,想說做點比較正式的補充,放專欄覺得不夠格,所以這幾天分成幾段放臉書。
Part 1 技術控會很在乎細節,從業者認為組織比較重要
研究武器技術者,常常會過度在意特定武器的細節,例如台灣很多的二戰德軍迷,對虎式與Bf系列有著癡迷般的研究。這不是壞事,但浪漫情懷上升到忽視其他部分,就會讓你面對現實發展有著很神奇的想像。
技術通常不是預先確定的,不是一個固定路徑,像是在日式RPG迷宮中,不停打怪練等,終於打倒魔王後得到精裝的寶箱。最常見的發展路徑有3種:
1.既有功能依照既定形式的發展:箭矢的箭頭、羽毛略作變化,箭身加強材質。
2.滿足特定需求:我們需要一款可以抵抗機槍子彈,在壕溝地形中無視鐵絲網,仍然可以前進撕裂敵軍的武器,例如坦克。
3.從既有技術中找出開創性用法:把戰車裝上加強的鏟斗,就可以在沙灘掃雷了。
而新的技術,常是因為需求出現,軍事領域很少是先發明一款不知道該怎麼用的東西,然後再去找市場。國家存亡跟公司存續是不同等級的事情,至少在技術上不能亂類比,會有這種先發明後找用法的錯覺,通常是軍事技術太過保密,多年後研究人員仍未窺得發展全貌,甚至關鍵處遺失。
需求來自大致3種,武器出現了無法解決的Bug,錯誤的使用經驗回饋,便利性不足。大體上就是一種「現在這個真的很糟糕,有沒解決辦法?」
例如,前膛槍要把槍口直立,先塞藥包再塞彈丸,這在愈發精準的槍枝時代實在很致命,你得要在敵軍面前,冒著敵火暴露身體裝彈。所以解決這問題的是後膛槍,使用的彈藥,也就是我們後來通稱的子彈,屬於把火藥與彈頭合併的新技術。這很難的,現代化工廠看來簡單,回想當年這需要怎樣的冶金技術,還能夠大量生產,不然根本不可能在軍隊中實裝。
有些技術控會幻想某種神奇武器的出現,來改變整個戰場的流向,或是事後諸葛的認為,之所以輸掉戰爭,都是某些老古板卡住技術不發展等等。這也不能說錯,但要算進這些人為因素之前,我們得要先排除3個可能性:
1.根本沒有技術的基礎。
2.在形式上根本不需要。
3.單純使用者沒想到,習慣既有作法。
事後看來也許很蠢,但這是組織常見的狀況。不是沒有人想到劃時代的發明,回到未來的電影所描述的時代已經過了,但人類還是沒有時光機。設計一款鋼彈感覺超棒的,但多幾台自走砲效果不是更好嗎。以及最最最常出現的,根本沒人想到這樣做,因為既有的習慣跟運作都很好。
回顧歷史都覺得「如果這樣就會改變」,實情是換你我變成當事人,搞不好也會維持一樣的做法。
所以這些困難都講完了,我們以大家常講的戰車作為例子,以色列就是很好的討論對象。以色列的梅卡瓦設計上強調防護力,以保護乘員安全為第一,採用了極少見的前置引擎,這雖然增加正面被擊中後,戰車失能的可能,但相對的乘員也多了逃生的機會。這在歷年中東戰爭中被證實,確有其國情不同的設計概念。
反過來說,若以色列在波灣戰爭後全部採用美國的M1,就會遇到很多問題。M1的設計比較強調攻擊,大油箱、高火力,在波灣的沙漠地形中有如猛獸一般強韌。但拿去以色列附近的地形,像是面對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恐怕功能就會受到極大限制。
用在台灣上,我們也可以去思考這個問題,不是哪一種戰車較好,現實不是玩遊戲,我們有地形限制,也有補給線長短,更有時序。依照國情與需求,而不是單純比較性能,軍事武器不是一種先驗的概念,多是針對現有狀況去調整。
而這些概念越接近現代,系統整合的優勢就越加突出,常常大於單一武器的優勢。以第一次波灣戰爭為例子,美軍於事前評估了伊拉克軍隊的狀況,對於武器優勢的對比大概是10:7的估計,依照傳統兵推,50萬美軍可能會產生上萬的傷亡。結果開打後的傷亡只有原本估計的1%,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全世界所有軍隊都回去重新研究到底發生何事。
後來的研究表明,美軍並沒有在全部的軍武上有絕對性優勢,就算有也沒有強到單方面虐殺的程度。而是在系統整合上遠優於伊軍,在較大的戰術上,前線砲擊支援、空中呼叫支援、偵查到獵殺的時間,被縮短到非常小的差距,以至於伊軍所有試圖的反擊,都快速被打擊殲滅。在武器技術上,美軍的電戰系統整合做的很好,就好像讓命中率與有效射程多了幾%,但就是這一點差距,在整個部隊上疊加出了數倍伊軍的實力,產生了一面倒的戰況。
用比較現代的比喻就是,你有電子瞄準系統,也有GPS、電腦、紅外線裝置等等,但怎樣可以整合到武器上,讓戰車、直升機等任何一款武器,可以即時連線自己的位置,了解到整體戰況,精準定位與瞄準,這就是另外一回事。
用個大致的圖解,把實際技術發展的流程列出,假設兩國甲乙,各有ABC三種武器,雙方實力基本上一致。
甲:A、B、C = 乙:A、B、C
結果甲先整合了A與B,就超前乙了
甲:[A+B]、C > 乙:A、B、C
之後甲把AB整合成了新系統D,乙才學會了A與B的整合
甲:D、C >> 乙:[A+B]、C
為了抵銷掉這追不上的劣勢,乙額外開發了較便宜但功能弱,勉強可以補上的E,稍微抵銷絕對劣勢
甲:D、C > 乙:[A+B]、C、E
這種是近代合理發展的狀況,若你有看到某些人,鼓吹特定神兵利器可以徹底打破現狀,不要理他就好了。技術有這麼簡單就能找到決定性突破,當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跟工程師都是白癡嗎?
個人才智或許有天才與智障的差異,但在國家之間都是累積出的,你無法跨代跳躍式的超越。也不要想偷竊技術很簡單,現實不是玩遊戲,點了偷竊技術,偷到的就馬上可以用。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蔡永泉議員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需要不對稱的作戰思維」」
#關心台灣現況論述
中國利用 [和平統一]口號逼迫台灣放棄自由的策略若要成功,必 要條件之一就是在台灣人民之間散播恐懼,灌輸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 (以上摘自自由時報星期專論費學禮論述 )其中談及華府某些人士認為,協助台灣維持空中優勢將是徒勞無功,採購更多戰機也只是浪費預算。國內也有對於中國可以生產更多戰機與防空飛彈,我們的軍備足以抗衡嗎?有足夠對稱性的軍武可以抵抗嗎?
文中提到,購買昂貴的裝備,例如新型噴射戰機潛艦和重型戰車等,是台灣軍事領袖為維持足以和中國軍隊匹敵的「 對稱性」戰力。同樣也採納美國國防官員和部份美國專家建議台灣國安同行,採納「不對稱」作戰思維以應對中國持續增長的軍事威脅。 例如大量生產造價低廉、配備反艦飛彈的小型船艦,以及能夠迅速部署水雷,以遏阻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兩棲入侵的新式船艦; 台灣的軍事規劃者,持續採購66架新型的F-16V戰機,作為可能成為新的「不對稱」 戰力的基礎。其配備有新式自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 任務電腦能夠偵測並導引空對空飛彈同時應付更多目標,台灣 空軍現有140多架F-16戰機也以升級為新式AESA雷達,提升的同步攔截的能力。還有台灣兩百架 F-16戰機全部滿載 文中所提的小型空對空飛彈,總數將超過4千枚,而人民解放軍的現代戰機僅1300架。 引進大量這類空對空飛彈,不僅有助於提振台灣的空防優勢,也能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可以有效抵禦人民解放軍攻路巡弋飛彈的國家。 美台軍事協調合作 反擊中國宣傳攻勢,協助台灣取得新的不對稱戰力,是維護台灣海峽嚇阻態勢的關鍵,但強化台灣同樣需要的對稱性或傳統武器系統,也能達成這項目標。而美台雙方在軍事規劃上的協調合作,將有助於反擊中國的宣傳攻勢。
以上自由時報費學禮的星期專論,在隔天TAIPEI TIMES英文刊載,告訴全球台灣的軍防現況。我們國人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看待中國對我台灣軍防的影響。有這個面向的認知,我們才能看清政治人物理念是否合乎台灣的需求?軍防是國家大事,要如何防止被威脅、被迫過我們不喜歡的生活方式,尋求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協助,是何等的重要。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戰車世界、戰艦世界顯卡選擇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戰車世界 、戰艦世界顯卡選擇- 戰車世界、戰艦世界這兩款遊戲,要用GTX 1050 TI 高一階的顯卡還是以下顯卡?(顯示卡第1頁) ... <看更多>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World of Tanks enCore 是一款《戰車世界》新圖形引擎的預覽軟體。這個應用程式將會去評估遊戲更新後在您電腦上的表現。 戰 ... ... <看更多>
戰車世界電腦需求 在 [分享] 美軍的M1戰車曾經測試過柴油引擎-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啦
我們在說
現在存在的各種M1A2戰車以及更早的M1A1戰車型號
都由一台功率為1500匹馬力的Honeywell AGT1500燃氣渦輪機提供動力
這一顆燃氣渦輪機引擎與Allison X1100-3B變速箱
和其他部件結合在一個稱為FUPP全功率動力組
(Full-Up Power Pack) 的單一整合推進裝置中
燃氣渦輪機具有加速快 不需要暖機
以及幾乎所有可燃液體都能當做燃料的優點
不過需要以相當高的燃料消耗率當做代價
呃我記得我之前在某篇文章中提到
原本台灣的M1A2T戰車的確是有考慮使用柴油引擎
不過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M1使用國使用柴油引擎
所以美國人說你們台灣如果要採用的話需要獨立支出研發經費
所以台灣最後只好用原裝的AGT1500燃氣渦輪機
但實際上美國人的確有測試使用柴油引擎
當做動力的M1戰車測試平台
那麼就在西元1997年,GDLS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
開始探索一種稱為EuroPowerPack 的柴油引擎裝置
使用德國MTU的1500匹馬力V12 MT-883 柴油引擎
連接到德國RENK的HSWL 295TM變速齒輪箱
作為打算向土耳出售的一個產品
GDLS測試了一個原型車,在改進的車體中
使用MT-883/HSWL 295TM推進系統和來自M1A2 SEP的炮塔
當時測試包括300英里的可靠性 可用性和可維護性評估
由通用動力公司和國防部工程師對五個測試課程進行
並向靜止和移動目標發射70發炮彈
當時的測試展示了通用動力公司的工程人員和 M1A2戰車
接受引擎和傳動裝置的靈活性
柴油動力的戰車與標準燃氣渦輪動力戰車一樣移動
在目標探測識別或主炮精度方面沒有差別
測試證實柴油引擎幾乎不會影響戰車的性能
而且運營成本比燃氣渦輪要低得多
不過土耳其最終決定購買德國製造的Leopard 2戰車
由不同類型的MTU V12 柴油引擎提供動力
MTU確實提供了EuroPowerPack系列的產品
作為Leopard 2 和其他戰車的選配引擎
1999年,GDLS開始研究另一種柴油引擎配置
使用Continental AVDS 1790 V12 柴油引擎
與AGT1500燃氣渦輪機一樣額定功率為1500匹馬力,
並配備Allison X7050變速箱
AVDS 1790已經有用於其他美國戰車和裝甲車
包括M60和M88裝甲救援車
後來,GDLS 建立了一個重型戰車試驗平台
名稱是HCVTB (Heavy Combat Vehicle Test Bed)
這個試驗台由M1戰車車體修改而來,
這個車體安裝了MT-883引擎和Allison 5250MX變速箱
以及其他先進功能
HCVTB平台在提供與燃氣渦輪機相同的動力的同時
透過提高燃油效率將航程增加50%
並且由於與商用柴油引擎具有更高的通用性
維護成本將降低 37%
雖然HCVTB概念在2010年代初默默消失
但GDLS並未放棄採用包括柴油引擎在內的新推進系統佈置的M1戰車的想法
GDLS在去年推出的次世代AbramsX採用柴電混合動力系統
AbramsX具有減輕重量以提高機動性和運輸性的特點
提供與M1A2戰車相同的戰術航程,油耗降低直接50%
目前不清楚AbramsX混合動力推進系統的柴油引擎是什麼,
但有人推測可能是Cummins為美國陸軍開發的
ACE先進戰鬥引擎的型號
ACE是一種模組化 可擴充的設計,
製造商表示輸出功率從750到1500匹馬力之間可以調整
因為不管是HCVTB或是AbramsX 展示車
在很多方面都與標準的M1A2戰車車體明顯不同
還不清楚車體必須進行多大程度的改造才能接受柴油引擎動力裝置
以及改裝需要多少成本 每輛車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9.100.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75169899.A.E78.html
※ 編輯: mmmimi11tw (39.9.100.207 臺灣), 01/31/2023 21:01: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