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租房 6 年,我見識過的奇葩房源 ]
最近在臉書上發現了一個叫做「奇葩裝潢分享中心」的粉專,裡面搜集了很多荒誕的台灣租屋設計,一張張貌似是 591 租屋網截下來的照片,喚醒了我在外租房 6 年的創傷記憶,但這台式 bad taste 的幽默,還是令我嘴角忍不住上揚。
以前在 591 找房子時,就深深驚嘆於奇葩房源的數量,記得有個公寓,整間房是打通的,美其名叫「開放式設計」,廚房、臥室、餐廳、客廳全部共處一室,以家具種類的不同做精神上的區分,浴廁部分用稍高一點的門檻和浴簾與室內其他地方隔開來,雖然能擋住洗澡水往外流,卻擋不住大便時的屎臭。最好笑的是,整個房子的牆竟然都使用了白色磁磚,一踏進去,就好像踏入了一個巨大的浴室一樣,滑不溜丟的,我想應該很好清洗,但是視覺上實在不美觀。
還有一次去拜訪一位友人位在師大的家,那公寓我目測在正常狀態下,應該只適合一個人住,但該房東卻在這麼小的地方,硬是隔出了三個房間(想像一下一間普通套房被隔成三等份),剩下的區域,只夠放一個又小又窄的浴室(在馬桶上坐下來,膝蓋會碰到前面的牆壁),以及玄關進來一張破沙發與一個無濟於事的盆栽,企圖營造一種「溫馨小客廳」感。我朋友的房間門打開,一張單人床,一個小書桌,一個塑膠衣櫃就滿了,書桌甚至搖晃到不行。這樣一個月 1,2000,不知道是這位房東太貪婪,還是我朋友太白痴。
還有一個房源很獵奇,Google Map 顯示位在陽明山某條小徑上,是一棟紅磚砌成的獨立房屋,周邊樹林環繞,前後都有庭院,屋主還聲明可以在前面做點小生意。老實說當時其實有點心動,但最後因為我不會騎車而作罷。
也曾去看過一個在萬華的房源,頂樓加蓋,要走到房門口,首先要經過天台兩個巨大轟轟作響的水塔,很像周星馳電影裡那些底層餓鬼會住的地方,房東太太卻不以為恥,反而建議我「可以在這裡烤肉喔!材料都可以放在這邊(手比水塔旁邊幾處莫名水泥平台),很方便!」十分具有樂觀正向的精神。房東太太也很自傲地說,前幾年隔壁幾棟曾發生過大火,一棟一棟連燒過來,最後停在她這棟,因為他們房子是真材實料做的,租到賺到。
好笑的是,房東太太一吹噓完,牆角就爬出了一隻巨大的蟑螂,我假裝沒看到,房東太太也假裝沒看到,但下一秒她竟然不動聲色用光著的腳去壓住那隻可憐的蟑螂。我就這樣和房東太太微笑著四目交接走出房間。
591 還有一個我很不解的點,就是很多房東似乎以為,只要房間裡有「象徵性」的物件,似乎就能大言不慚地賦予房子本人根本沒有的「風格」:掛一張英國國旗就是「英倫風」?牆上一張愛琴海的海報就是「希臘風」?角落擺一張網美藤椅就是「度假風」?沒有裝潢就是「極簡風」?果真不能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
也有很多套房,一看就知道原本根本不是設計來給人住的,而是那些邊邊角角用來當儲藏室的地方,但房東們總會找到方法,在那些詭異彆扭的格局裡,塞入所有民生需要的家具,重新詮釋了麻雀衰小五臟俱全這句形容。
還有看過一個房子,浴室的門打開,竟然還有幾層階梯在裡面,而馬桶就在階梯的頂端,想要大便必須拾級而上,坐在頂端,感覺就像大便之王。《寄生上流》裡那個廁所並不誇張,而且在台灣甚至不少見呢。(據說是因為管線設計不良,才需要靠地心引力讓糞便排出廁所?)
我也租過一個把陽台改建成浴室的房子,夏天的時候還算舒服,邊洗澡還能享受一下外面的陽光與微風,但冬天的時候簡直是在戶外洗澡,記得有一年寒流來,晚上只剩 9 度,好巧不巧那天熱水器又壞了,我又是不洗澡睡不著覺的人,於是最後只好硬著頭皮洗完,回到床上躺著的時候,身心好像受到極刑伺候一樣受創,眼淚就這樣忍不住滴到枕頭上。
說來說去,以上這些煩惱,純粹來自一個領月薪的年輕人,如果我有錢,想必也不必在租屋這回事上受到這麼多的創傷吧。
你們有租過什麼奇葩房子嗎?
歡迎追蹤我的 IG: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為什麼國外電影裡工作普通的男女主可以住市中心三房兩廳
#我以前住過的房子太醜了所以放張網路找來的美照
奇葩裝潢分享中心 #租房 #591 #台北 #生活 #taipei #rental #Abbychao #少女A
戶外洗澡 熱水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父母愈是執著於成績,孩子愈是對考試充滿焦慮,這就是絕佳的例證—當父母把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被恐懼限制,嚴重時可能連正常表現都做不到。
我們有可能不自覺用焦慮傷害孩子,減少了孩子的勇氣,也削弱了孩子的能力。隱藏在這些焦慮與困惑的中心,無非是一個單純的願望:願孩子成長茁壯,如此而已。
我們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成就,不再有相同的遺憾與壞習慣,不會因為某件我們原本可以預防的事而遭受失敗。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高貴的目標。但父母也是人。我們都會犯錯。也都會焦慮,這些情緒會在無意間被孩子接收。
取自《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
各位朋友,早安:
「因為害怕自己犯錯,所以我們緊盯著孩子不放。」
作者所提出的TRICK,不只是希望孩子擁有,也期待父母能做好榜樣。父母要相信自己,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反覆強調。
覺察到自己內在的不安與焦慮,並且看見這些情緒如何影響孩子。這個反覆自省的功夫,可以讓我們在每天每天的言語上、行為上,開始重新選擇。每一個重新選擇,也會回饋到我們的「自我」,塑造我們的人格,包括提升我們的自信。
我期待之後能找到不同的書,把這個部分再多加詳述。但這本書的內容,已經能對大部分的朋友,有相當實質且具體的幫助。
祝願您,就像教養小孩一樣,能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調整自己的個性,如同重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052620218474544/
……………………………………………………………..
不只是外顯行為,父母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孩子
【文/ 艾絲特•沃西基】
當事情與孩子有關,父母表露的心情和示範的行為,往往就是孩子表現出的結果。就因為太明顯了,我們反而不會去想這件事。儘管有數十年的相關研究,連常識也能印證這點,但家長或老師依然容易落入這個陷阱。孩子除了效仿外顯行為,也會接收無意識的暗示。回到一九六○年代,史丹佛大學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Bobo doll study)發現,假如成人做出攻擊性行為,例如用槌子重擊玩偶,觀察到這種行為示範的孩童也比較容易展示攻擊性行為。二○一○年發表於《行為研究與治療》(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期刊的一篇研究則發現,父母若表現出焦慮的行為及思考方式,兒童面對課業考試出現焦慮及逃避行為的程度較高—就是我教學多年來觀察到的現象。其他研究亦指出,兒童經由觀察父母來學習情緒管理,父母若有能力展現不同的情緒,兒童也會養成較佳的情緒管理能力。孩子真的是你的鏡子,不論好壞一概會反映。
身教往往是無意識的。我們可以在自己成為父母時發現。舉個例子,我父親以前有一條規矩,生病時不可以洗澡。後來這也成為我家的鐵律,因為我從小在這條規矩下長大,從來沒仔細想過,直到女兒對我說:「媽咪,這個規矩好傻喔。」我才停下來思考為什麼要有這個規定,父親又是為什麼有這個觀念。也許是烏克蘭的古老智慧,我父親一個世紀前生活的地方。依當時的條件,生病還冒著嚴冬去戶外洗澡,八成不是好主意。但我們現在在加州,屋內有暖氣也有充足的熱水。從那天起,這條規矩就從我家消失了,是女兒讓我意識到其中的不合理。
即使有所自覺,我們的行為也時常前後不一。我們有時很偽善(我也一樣)。我們開車超速,卻希望家裡的青少年開車時一公尺都不得超速。我們邊吃飯邊看手機,看見孩子有同樣舉動卻又大聲責罵。我們對孩子發脾氣,還納悶他們為什麼頂嘴。聽起來熟悉嗎?
此外還有焦慮和不安全感,所有的身教示範中,這可能是最會削弱孩子力量的一種,但不幸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焦慮不安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我數不清有多少次,某個新手爸爸或媽媽在座談會後對我說:「我需要聊一聊。我不知道該怎麼當父母。我需要有人指引。」接著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孩子的睡眠、飲食、紀律,任何你想得到的問題。我懂為什麼。我們對於教養所知甚少,這也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原因。得不到適當的支持和資訊,我們就會感到不安。我們擔心孩子因為我們的缺失而無法順利成長;因為害怕自己犯錯,所以我們緊盯著孩子不放。父母愈是執著於成績,孩子愈是對考試充滿焦慮,這就是絕佳的例證—當父母把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被恐懼限制,嚴重時可能連正常表現都做不到。
相同情況也發生在嬰幼兒學習獨自睡覺的時候。寶寶接收到父母太多的不安,最後連簡單且自然的活動都無法自己做到。這會演變成一種共依存狀態(codependency),兩方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彼此都讓對方繼續不健全的行為,形成一段失能的關係。一般人想到共依存狀態,常會想到情侶關係,但也能發生在親子之間。我們有可能不自覺用焦慮傷害孩子,減少了孩子的勇氣,也削弱了孩子的能力。隱藏在這些焦慮與困惑的中心,無非是一個單純的願望:願孩子成長茁壯,如此而已。我們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成就,不再有相同的遺憾與壞習慣,不會因為某件我們原本可以預防的事而遭受失敗。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高貴的目標。但父母也是人。我們都會犯錯。也都會焦慮,這些情緒會在無意間被孩子接收。我們都曾經當著孩子的面,說出後悔的話或做出後悔的事。這些都會發生,但孩子最後仍會安然長大。我最不樂見的就是害爸媽們更加焦慮。我希望討論的是,我們可以如何當更好的榜樣,如何讓教養對親子雙方都簡單一些。這是做得到的,只要我們願意檢視自己的行為。
.
以上文字取自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博客來獨家版):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https://lihi1.com/pjatE/fb0801
天下讀者俱樂部
🌿艾絲特•沃西基接受《親子天下》獨家專訪紀要就濃縮在這篇
>> https://lihi1.com/jAfcp/fb0801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戶外洗澡 熱水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遜媽咪的聊天室:孩子出生後,我的人生...】
親愛的郭老闆
我一直記得三年前那個炎熱夏季,我和你、L第一次見面時,正是兩家孩子出生的前夕,兩個孩子在媽媽的肚皮裡就打過照面,大概是因為如此,每次在網路上看著你寫的爸爸經,總讓我親切萬分,覺得這兩個孩子有好多相似點。
確實,我們能和朋友分享育兒的方式與思考,和孩子討論協商出兩方都能接受(偶爾十分勉強)的生活型態,卻很難與爸媽聊聊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他們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我們的存在,讓他們人生出現多少改變、犧牲與不得已,如果不去探究這些,孩子很容易因為父母那句「如果不是你」、「都是為了你」,批戴著「被怪罪」的委屈心情成長。
最近,兒子告訴我:「淑婷是工作的,媽媽是陪我玩的。」偶爾我打開電腦卻沒在打字時,他還會提醒我:「媽媽,你趕快工作!」這種貌似懂事成熟的話,與其說聽了感動,其實我心裡有更多愧疚。
身為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看似自由、工時彈性,其實不然,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我幾乎無時無刻都可能在接電話、回訊息、寫信,每隔兩三天突如其來的採訪、出差、開會,他有時被寄放在長輩家,有時必須跟著我跑好幾個縣市。就算待在家裡,我也希望他能自己玩,讓我偷點時間寫個幾百字也好,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和清晨,我從熟睡的孩子身邊偷偷離開,躡手躡腳走到工作桌前,打開電腦,開始一天唯一且短暫的工作時間。
一些不知情的朋友誇讚我厲害,能夠同時育兒與工作,殊不知我不僅是兩頭燒,還望著同學、同業的工作成就暗自嫉妒,揣想著,如果沒有孩子,我也能接下那個專案吧?那篇報導我還能寫得更完整?那個職位我也有資格去應徵吧!看著同齡的朋友一路往前衝,跳到新媒體、爬到新職位,交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我卻是三、四百字的慢慢爬、偷空寫,太花力氣的工作我不敢接,太好的案子我沒本事搶,唉,我到底是在做什麼呢?
我什麼也沒做,我只是做了一個媽媽,但又捨不得放掉我喜歡的工作。所以,我開始寫我希望孩子知道的事,用他能懂的方式去談嚴肅的事,以跟孩子一樣的高度去理解這個世界,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將母職放入我的人生事業裡,或者反過來說,在我的母職生涯中,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想我們兩人都一樣,試著在家長的身分與心中僅存的一點理想中找到平衡,在那裡,有我們,有孩子,有我因為採訪工作越來越熟悉的這塊土地,以及我們應該在乎的一切。
其實寫這封信時,我們一家正在進行年度家族旅遊,坦白說,大概出發的第一天下午我就開始質疑,為什麼要帶著小孩長時間旅行?說起來其實不是很長,九天八夜,但也絕對不短,大約兩百一十六個小時緊緊黏在一起,洗澡睡覺刷牙都手牽手或抱在身上沒分開的那種。
帶著小孩外出旅行,痛苦與煩躁是絕對的,我無法像那些親子部落客去刻意美化,大概第五天吧,我懷抱著快崩潰的心情,拜託老公接手幫小孩洗澡,讓我能躲開他十分鐘,心裡夾雜著快樂與愧疚的情緒,因為負責開車、搭帳篷的老公也累了一整天。
就在我享受獨自擁有一個蓮蓬頭且沒有另一人不時哭鬧的微小自由時,聽到隔壁間的媽媽正在責罵孩子,孩子大約也是三四歲大,因為蓮蓬頭的水灑到眼睛而哭泣,不肯再沖水洗去肥皂泡泡,媽媽從一開始好言相勸到後來逐漸變得嚴厲,開始斥責,都忍不住想開口幫忙(不是我自誇,我兒子絕對是洗澡界的磨人精,早就讓我練就一番幫人洗頭、洗澡,眼睛都不會碰水的絕技),我心裡明白,這種戶外洗澡間真的很不方便,蓮蓬頭的高度不對,水力不足,冷熱水不穩定,大人勉強湊合,還可以迅速躲開水,但這些小孩呢?一躲開淋下來的水就要挨罵。
但在這趟旅行中,我又不斷發現孩子的適應力十分驚人,無論我們每天移動多少地點,他都沒有太多疑惑,下車就是玩,上車就是看喜歡的影片看到睡著。連續幾天睡在又熱、蟲又多的露營區,突然有一天改睡在旅館冷氣房的彈簧床上,他依舊安穩入睡,人工游泳池、天然冷泉、海水浴場、路邊小溪,他都毫不遲疑立刻脫光下水玩,這個孩子比我更適應外在環境變化。
也許這份堅韌的彈性,建立在被我們笑稱是terrible two、trouble two、甚至「控制狂」的習性上,脫褲子的順序、上廁所的方式、吃飯的步驟、哪個玩具該被哪個玩具救援,這些沒有任何變動空間的怪癖,讓他成了俗世裡最玻璃心的幼兒,這一秒還哈哈大笑,下一秒突然癟嘴磨牙歪嘴噴淚翻白眼,以傳達各種憤怒委屈難受悲嘆的情緒—那些他還無法完全用言語傳達的種種心思。
有時候我們處得很好,一關關順利過了,我們牽手摟脖子又親吻,他會甜蜜的說,要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有時候糟透了,他一直要我幫忙機器人變身,我也因為他老是不肯自己幫機器人變身而生氣。
但不只是為了體驗這些,我們才帶著他一起旅行。我們還看到了他人生認識的第一座瀑布,看著平交道前火車轟隆隆駛過,在營地煮了一鍋忘了帶調味料的麵,吃一桌豪氣的海鮮料理,在海邊被浪花沖得尖叫,被蚊子咬的雙腳都是腫包,他幫我擦防曬,我幫他擦防蚊液,他睡前我說故事,他醒來前我打開電腦工作,說來神奇,我敲打鍵盤的每一刻,都想著我和孩子正在這座美麗的海島旅行,我寫著海島的故事,他玩著石頭、與花木月亮對話。
我想到家中書櫃最上方的那幾本相簿,貼滿了孩提時代與父母出遊的照片,有一張我被爸爸擁在懷裡,有一張我正流著眼淚,看來是剛吵架了。那時的我一定沒料到,幾十年後,換成了我和兒子吵吵鬧鬧;當時爸媽帶著我們旅遊,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想永遠都得不到答案了,現在,我只能和兒子這位新生命旅伴繼續前行,作為一位話多的旅伴,我有說不完的故事和當媽媽的想法,只要他別嫌我太吵就好。
淑婷
--
郭老闆的來信: https://goo.gl/wBH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