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繼承及贈與,3種 #房產移轉方式 在稅負上有什麼不同❓
《康健雜誌》#劉北元 #專欄【房產傳承,税該怎麼辦?】👉立即了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649
房產價值動輒上千萬,移轉的相關稅賦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這次專欄將告訴你:
重點1️⃣|#贈與
父母將房屋贈與小孩會課什麼稅?
#房地合一稅 上路後,父母親贈與給小孩的房產若要出售時,會怎樣?
.
重點2️⃣|#繼承
以繼承方式傳承不動產給子女,有機會節省稅捐?
.
重點3️⃣|#買賣
資產傳承規劃中的一步活棋?
直系血親間的財產交易,要注意什麼?
(本文作者曾經擔任律師、前金管會保險局人身保險商品審查委員,現為北宇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劉北元)
▪️▫️▪️▫️▪️▫️▪️▫️▪️▫️▪️▫️
🔸更多專業能量,請持續關注
FB|#劉北元的保險世界 💬
全台最大保險 #LINE 社群|#保險談判桌 💬
IG & Podcast節目|#劉北元的保險法 💬
#保險法 #權威 #房產 #不動產
#傳承 #交易 #稅負 #遺產贈與稅法
房地合一稅多次繼承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3/10投書蘋果專欄「張金鶚專欄:囤房稅,玩真的嗎?」,財政部昨晚即表示暫不推「囤房稅」,令人失望!政府真的有體察民意嗎?
財政部說明暫緩推動「囤房稅」的二點理由:1是怕「傷及無辜」;2是怕「轉嫁租屋者」。但我完全無法認同!
首先,財政部積極推動的房地合一稅,更容易產生傷及無辜,尤其延長2年到5年期限,所以財政部才訂定許多「例外後門條款」。而囤房稅多屋的認定很明確,過去實施過程也沒有傷及無辜的爭議。為何房地合一稅實施的理由與囤房稅不實施理由都可以面對相同問題?令人無法認同!
其次,房地合一稅因為是短期買賣交易稅,而同樣更容易產生轉嫁行為,而囤房稅是長期持有稅,未必容易轉嫁。更進一步說,囤房稅能讓更多空屋釋出,如此一來,供給增加,房市轉嫁更為困難!
更何況若政府推動房地合一稅延長期限的改革,若沒有囤房稅的同時實施,短期投資客將會延長囤房期間,等待5年後再出售,以規避房地合一稅的課徵,如此房地合一稅的成效也令人質疑!唯有兩稅同時實施,才能達到雙重效果!
不論如何,囤房稅能否轉嫁必須看買賣雙方及市場景氣;而多屋擁屋者認定明確,傷及無辜的機會遠比其他稅制來的小。政府面對不合理房市現象,應著眼健全房市是長期制度的建立,讓房屋成為人民安身立命之所,而非投資炒作的獲利工具!如此政府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居住正義也才能落實!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935464#ixzz6oitvvSFF
房地合一稅多次繼承 在 蘇家宏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賣屋繳的稅增加了,房地傳承想清楚!
財政部昨天2/24日公布『個人出售房屋財產交易所得標準』,稅率較之前高了一些,主要影響的族群是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所購買的房地產(不適用房地合一稅的課稅案件),在去年賣高價住宅(台北市7000萬元↑新北市6000萬元↑其他縣市4000萬元↑),今年5月要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比起預期的稅金還要高。
自房地合一稅新制上路後,普遍說來,房屋交易需要繳的所得稅,比起之前房屋交易要課所得稅(俗稱『舊制』)要來的多,本次財政部調高稅率標準,就是影響在適用『舊制』的房屋交易所得稅案件。
依照『舊制』在土地交易部分只課徵土地增值稅,但是不課徵土地交易『所得稅』,『舊制』房屋部分可以運用公告價或公式計算,得出來的數字比較小,在出售房地次年,要繳交個人綜合所得稅時課徵。
『舊制』房屋則可以依照:
1. 實際交易的價差(要舉證出售與成本的證明)計算所得額
2. 只有買賣價,提不出成本,就要以買賣總價乘上房屋評定現值(分子)/房屋評定現值+公告土地現值(分母),算出此次房地買賣的『房屋收入』,在乘上稅率17%(原本是15%)計算所得額
3. 除了以上計算以外的案件(例如什麼資料都沒有),例如:台北市認定為高級住宅者:依房屋評定現值之47%(原本46%)計算所得額。
對於財富傳承規劃想要『省稅』又要留『祖厝』給子女的人,記得,沒有買賣房屋就不會被課徵『所得稅』。政府針對『豪宅』出售所得稅的增加,就跟你沒關係了。
換句話說,我們所持有的房產如果是以『繼承』的方式傳給下一代,不但不會有『土地增值稅』的問題,也不會有房地出售後所需課徵的『所得稅』。
規劃好『傳家宅』讓子女能夠享受好宅,有單一房子的人可以運用『以房養老』方式取得現金,未必賣房,有多間房屋與子女時,運用遺囑指定各房屋歸屬於不同子女,是現在傳承不動產的好策略。
#高價住宅
#所得稅
#出售房屋
#繼承
#遺囑
#不動產
#房屋
#土地
PS
房地合一所得稅的基礎在於房屋與土地『實際』交易的價格減去成本、費用…後,依照不同狀況,乘上稅率45%、35%、20%、15%、10%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