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知的《迴憶》:一對不會溝通的夫妻,是如何毀掉一段關係?】
撇開 #徐睿知 令人熱議的醜聞,電影《#迴憶》還是值得一看的。
《迴憶》被譽為是韓國版的《別相信任何人》,講述女主角「金秀真」某天從失憶中醒來,意外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逐漸驚覺身旁溫柔可靠的丈夫「志訓」似乎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觀影中,觀眾會跟著金秀真的視角沿途抽絲剝繭,在她尋回記憶的過程中陪伴她迎接各種峰迴路轉、最終真相大白。
我發現這部狀似公式化的懸疑驚悚片,背後隱藏著一個很溫暖的命題,即是剖析人與人在關係間的「互信」與「投射效應」的影響,才是導致婚姻與家庭破裂的關鍵。
—
市面上兩性書籍都提到「溝通」的重要,可是溝通精髓到底是什麼?
有一種「溝通」,是你把你該講的講完,我把我想說的說完,雙方狀似大器的說出「我理解你的想法」後,仍不忘補上一句「但是⋯」,結果繼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展開纏纏綿綿的鬼打牆。
到頭來,沒耐性的那位索性直接翻桌、逼著另一方非得就範,反正你聽我的就對了。
另種「溝通」也很常見,就是一個人講完他的想法,另個人完全誤解對方意思,畢竟大家都不像卡內基這麼懂說話。
豈知,另個人聽不懂就算了,甚至自作聰明,用一種自認很懂人性的敏感(但其實是玻璃心)無限延伸小劇場,主觀認為對方就是「這麼想」,但自己從來沒想過跟對方確認,直至憋到受不了大爆發,直接提出分手離婚,搞得另一半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第三種「溝通」方式,就是兩方什麼都不說,各自揣測對方心理,各自在腦海上演一齣大戲,隔閡越來越深。
-
上面三種溝通方式,在我看來都不是溝通,但實際上,這三種方式卻是「聰明人」最習慣也最擅長的行為模式,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投射效應」,指的便是這種以己度人的狀態。
正因我們自作聰明,卻又抱著羞於承認「解讀他人但失誤」的軟弱,所以忽略了「知識是知道,但智慧是理解」這件事。
對我來說,溝通就是智慧的展現,所以最需要彼此理解,但我們都不是伴侶肚子裡的蛔蟲。
因此,主動向伴侶的觀點提出某種「詢問」與「確認」,徹底明白對方意思後再做出回饋,這其實是非常重要且充滿勇氣的,絕對不是你自己在那邊把幻想當真相,還以為自己多麽懂思辨。
—
電影《迴憶》中,我們看到女主角秀真和男主角志訓都有嚴重的溝通失調,秀真在發現各種奇怪線索後,她不敢向志訓確認;反之,志訓問題最大,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和秀真說實話,僅用自己覺得「對她好」的方式相處,盡可能隱瞞真實。
秀真跟志訓,他們是有愛的,動機是純良的,但為什麼會搞得過程這麼崎嶇,說穿了就是源於他們「沒有互相確認」,缺乏誠實交流。
當然啦,若他們在開頭講清楚,這部電影自然無法演下去,就不會延伸出後面一堆鳥事,但是我相信《迴憶》就是精準呈現給觀影者:一對沒有好好溝通的夫妻,他們到底會把婚姻搞成怎麼樣。
—
《迴憶》的導演徐有玟,她就曾用女性角度訴說電影核心:「最親密的感情,有時候卻最疏遠;希望大家看完能想想,為什麼面對身邊最親密的人,我們反而『陌生人』的恐懼去對待。」
越是親密的人,我們越不敢說實話;親密的人說出的話,我們越會胡思亂想。
但是,若想把關係走向更長遠與堅實,「信賴」是不可或缺的,且這種信賴,它是奠基於一種對彼此溝通上的耐心與篤定。
我知道我提出想法,你會給我誠實的回答;我知道當聽見你的犀利答案,我不會鬧情緒;我知道我們會互丟意見,並真正做到「聽進對方立場」,繼而一而再、再而三協調,終至找到一個「各退一步卻彼此舒服」的相處方法。
或許,這才是溝通的開啟方式吧?
#Adaymag
甲上娛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稀如 Michelle T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
投射效應意思 在 Zoey 佐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年快樂之 ✨✨
▋2020,慢走不送。⠀⠀⠀⠀⠀⠀⠀⠀⠀
⠀⠀⠀⠀⠀⠀⠀⠀⠀
回顧這一整年帶給我的轉變⠀⠀⠀⠀⠀⠀⠀⠀⠀
有種難以言喻又無所適從的感覺⠀⠀⠀⠀⠀⠀⠀⠀⠀
⠀⠀⠀⠀⠀⠀⠀⠀⠀
我從大約六年前開始⠀⠀⠀⠀⠀⠀⠀⠀⠀
每一年都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高峰⠀⠀⠀⠀⠀⠀⠀⠀⠀
並且不斷地再創新高⠀⠀⠀⠀⠀⠀⠀⠀⠀
2015 比 2014 更棒,2016 又更加精彩⠀⠀⠀⠀⠀⠀⠀⠀⠀
2017 我搬到美國 展開全新的人生⠀⠀⠀⠀⠀⠀⠀⠀⠀
2018 我結婚了 有了新的身份⠀⠀⠀⠀⠀⠀⠀⠀⠀
2019 我在家創業也成立了公司⠀⠀⠀⠀⠀⠀⠀⠀⠀
⠀⠀⠀⠀⠀⠀⠀⠀⠀
然而,直到 2020 的最後一天⠀⠀⠀⠀⠀⠀⠀⠀⠀
我回頭看這一年,竟然沒有那種站在頂峰的快感⠀⠀⠀⠀⠀⠀⠀⠀⠀
而這也是睽違五、六年⠀⠀⠀⠀⠀⠀⠀⠀⠀
第一次覺得:難道我的人生不再走上坡了嗎?⠀⠀⠀⠀⠀⠀⠀⠀⠀
⠀⠀⠀⠀⠀⠀⠀⠀⠀
但是、但是⠀⠀⠀⠀⠀⠀⠀⠀⠀
2020 無論是在事業上、財務上或感情上⠀⠀⠀⠀⠀⠀⠀⠀⠀
我一樣也創造了一些不凡的成就⠀⠀⠀⠀⠀⠀⠀⠀⠀
我出了人生的第一本書⠀⠀⠀⠀⠀⠀⠀⠀⠀
我們的品牌和課程持續成長⠀⠀⠀⠀⠀⠀⠀⠀⠀
今年也是我出了社會之後⠀⠀⠀⠀⠀⠀⠀⠀⠀
頭一次不用擔心錢、也沒什麼財務問題⠀⠀⠀⠀⠀⠀⠀⠀⠀
⠀⠀⠀⠀⠀⠀⠀⠀⠀
2020 是我過得最舒服、最奢華的一年⠀⠀⠀⠀⠀⠀⠀⠀⠀
但,我還是覺得今年少了些什麼。⠀⠀⠀⠀⠀⠀⠀⠀⠀
⠀⠀⠀⠀⠀⠀⠀⠀⠀
也許是邊際效應開始遞減⠀⠀⠀⠀⠀⠀⠀⠀⠀
我覺得自己儘管擁有了優渥了生活環境⠀⠀⠀⠀⠀⠀⠀⠀⠀
還是沒有那般乘風破浪的翱翔感⠀⠀⠀⠀⠀⠀⠀⠀⠀
⠀⠀⠀⠀⠀⠀⠀⠀⠀
今年,怪怪的,明天可能也不會好轉⠀⠀⠀⠀⠀⠀⠀⠀⠀
不過,這些生活中的元素⠀⠀⠀⠀⠀⠀⠀⠀⠀
也成為我拼湊理想生活的新線索⠀⠀⠀⠀⠀⠀⠀⠀⠀
也許,對我來說⠀⠀⠀⠀⠀⠀⠀⠀⠀
我並沒有想要什麼豪華的大房子⠀⠀⠀⠀⠀⠀⠀⠀⠀
也許,對我來說⠀⠀⠀⠀⠀⠀⠀⠀⠀
遠距工作並不是一直在家工作⠀⠀⠀⠀⠀⠀⠀⠀⠀
也許,我並沒有想像中的享受獨處⠀⠀⠀⠀⠀⠀⠀⠀⠀
也許,我骨子裡還是有一些我沒發覺的天份 例如下廚⠀⠀⠀⠀⠀⠀⠀⠀⠀
也或許,我對於事業的野心還是小於對生活的野心⠀⠀⠀⠀⠀⠀⠀⠀⠀
⠀⠀⠀⠀⠀⠀⠀⠀⠀
這些新線索讓我像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重新定義理想生活對我的意義⠀⠀⠀⠀⠀⠀⠀⠀⠀
⠀⠀⠀⠀⠀⠀⠀⠀⠀
而我對今年最大的感悟之一⠀⠀⠀⠀⠀⠀⠀⠀⠀
就是:「#環境可以影響你,#但絕對不能決定你」⠀⠀⠀⠀⠀⠀⠀⠀⠀
⠀⠀⠀⠀⠀⠀⠀⠀⠀
2020 ⠀⠀⠀⠀⠀⠀⠀⠀⠀
我失去了一個能夠幫助我成長、帶給我刺激的環境⠀⠀⠀⠀⠀⠀⠀⠀⠀
我的生活只剩下我先生與我自己⠀⠀⠀⠀⠀⠀⠀⠀⠀
但這也讓我有機會對自己做更深度的挖掘:⠀⠀⠀⠀⠀⠀⠀⠀⠀
「當沒有外在環境牽制我時,我想要成為怎樣的我?我需要什麼工具和資源才能成為這樣的自己?」⠀⠀⠀⠀⠀⠀⠀⠀⠀
⠀⠀⠀⠀⠀⠀⠀⠀⠀
到頭來,雖然少了環境來幫我一把⠀⠀⠀⠀⠀⠀⠀⠀⠀
時常感到空虛、寂寞、甚至有點無助⠀⠀⠀⠀⠀⠀⠀⠀⠀
但我也更積極地決定著自己的狀態和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
明天會如何,明年會如何⠀⠀⠀⠀⠀⠀⠀⠀⠀
沒有人有絕對的答案⠀⠀⠀⠀⠀⠀⠀⠀⠀
但在告別 2020 年之際⠀⠀⠀⠀⠀⠀⠀⠀⠀
我想分享一段在《 靈魂急轉彎 》裡的小故事⠀⠀⠀⠀⠀⠀⠀⠀⠀
來描述我對未來的想法:⠀⠀⠀⠀⠀⠀⠀⠀⠀
⠀⠀⠀⠀⠀⠀⠀⠀⠀
⠀⠀⠀⠀⠀⠀⠀⠀⠀
有隻小魚游到老魚身邊對他說:不好意思!我正在找一個叫做海洋的地方,你知道要怎麼去嗎?⠀⠀⠀⠀⠀⠀⠀⠀⠀
⠀⠀⠀⠀⠀⠀⠀⠀⠀
老魚說:我們已經在大海裡了呀。⠀⠀⠀⠀⠀⠀⠀⠀⠀
⠀⠀⠀⠀⠀⠀⠀⠀⠀
小魚反駁:這?這只是水而已呀!我要找的是海洋!⠀⠀⠀⠀⠀⠀⠀⠀⠀
⠀⠀⠀⠀⠀⠀⠀⠀⠀
⠀⠀⠀⠀⠀⠀⠀⠀⠀
我對於 2021 年的期許⠀⠀⠀⠀⠀⠀⠀⠀⠀
就是不要再將目光投射在海洋⠀⠀⠀⠀⠀⠀⠀⠀⠀
而是學會感受到自己無時無刻,都徜徉在其中。⠀⠀⠀⠀⠀⠀⠀⠀⠀
⠀⠀⠀⠀⠀⠀⠀⠀⠀
敬 2020⠀⠀⠀⠀⠀⠀⠀⠀⠀
以及每位持續在追夢的你。⠀⠀⠀⠀⠀⠀⠀⠀⠀
⠀⠀⠀⠀⠀⠀⠀⠀⠀
⠀⠀⠀⠀⠀⠀⠀⠀⠀
P.s 我有做了一支 2020 年的回顧影片,在 #佐編茶水間 的 Youtube上可以看到唷!⠀⠀⠀⠀⠀⠀⠀⠀⠀
⠀⠀⠀⠀⠀⠀⠀⠀⠀
新年快樂🧡🧡⠀⠀⠀⠀⠀⠀⠀
Zoey
投射效應意思 在 郭莉芳 X 理財講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耶誕快樂
有個妹子說:最近看姐發的感情文章很有感,
其實,對於看甚麼文章有感這件事,
就跟心情有關,
你心裡想著甚麼,就會投射甚麼~
(多數粉絲都是對姐挑的"職場"文,感觸更多,可能上班族為荷包折腰的辛酸苦楚更有感,這也難怪,麵包本來就比愛情重要)
#不要當愛情備胎
#他做甚麼比他說甚麼更重要
不過呢?這一篇,姐也是很選想來給姐姊妹妹們看,
因為現在已經不是撕花瓣,問"愛我、不愛我"的年代,
談過戀愛的都知道:「曖昧」本身就是愛情旅程最美的一段過程,
但這過程拖太久,說真,拉回現實,
輕熟女的青春,或是熟女的年華更沒有搞曖昧的本錢,
姊妹們要不要務實一點,
有句話說得好:
「如果妳會問他到底愛不愛我?那他肯定不愛,或是根本沒有妳想的那麼愛!」
#對曖昧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
一個人,愛不愛妳?他會用各種方式讓你明白、不會懷疑,
所以以上問句,應該根本不存在!
如果妳有這樣的疑惑,那麼,
要不要試著失聯幾天或是一個禮拜,
看看對方有沒有認真地想著妳、念著妳、想方設法想見到妳.....
如果沒有,那,
他肯定心底謝謝妳給了他耳根子清靜的幾天,
樂得輕鬆。
還不如學郭富城唱一首:「我是不是該安靜地走開」吧。
#話說這樣暴露我的年紀真是糟糕
就跟投資一樣,不對的標的,
我一定會停損!
面對生活、感情上的選擇,
不也是這樣,
投資失誤損失的是錢,
生活失誤、愛情失誤,
抱歉,損失的可是「人生」阿,妹子們。
#沉沒成本
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沉沒成本的理論。
*******
雖然我們內心渴望脫離曖昧,卻不願意放棄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意思是指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而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就是即使你明知沒希望了,不會回本的,也甘願繼續投資,合理化自己的付出,因為你擔憂一旦面對現實,接受「失敗」這個事實,那麼一直以來所付出的就完全浪費掉了。
在兩性關係裡,所投入的種種心思、精神、感情和愛,也可算是沉沒成本吧,這些也都是收不回的成本,而我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離開曖昧關係,同樣是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過的一切一切。就是這個想法,使我們明知是錯的,卻仍然選擇繼續下去,困在曖昧的漩渦中。
投射效應意思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殺死宿主,而是繼續分裂下去、傳播開去,所以成功的病毒應為低毒性、長潛伏期、高傳染性、低死亡率的,HIV是非常成功的病毒例子,潛伏期長達十年,不會立刻致命,到人們發現時病毒已完全控制宿主。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比起2003年沙士更進化,潛伏期更長、死亡率較低、傳染性更高。
當這種冠狀病毒進入人類身體後,從細胞表層抵達細胞核心的過程當中,它欺騙了人體細胞四次,一次又一次讓細胞以為病毒對自己有益而打開了防護閘門,讓病毒得以進入細胞核,進行複製自己的繁殖過程,這新型冠狀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十天左右,好讓自己大量複製,再爆發出來傳播開去。原本病毒的目的是傳染更多的宿主,讓自己分裂下去,可是當病毒留在身體一段時間後,竟然忘了自己是病毒,忘了自己的目的,就留了在宿主的體內,有些病變細胞告訴免疫系統「我已被感染,請殺死我」,所以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去對付病毒,而炎症的引起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太強或太弱的免疫系統都不行,要達致平衡才是最好的免疫能力。
從身心靈的角度去看這新型冠狀病毒就變得很有意思,一切人生的問題都源於分裂,以為自己是分裂的個體,可以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近來世界發生的災禍,如亞馬遜森林大火、澳洲火災、全球氣候問題、食用魚類被塑膠或輻射污染,都讓人類開始反思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原來都影響著整體,我們其實從來都並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一粒沙裡就藏著整個宇宙,從任何一個東西裡就看到整體。我們能從細胞裡看到一個人的整個生命,也能從一個人的生命看到整個宇宙的生命,宇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存在著。
回到這個病毒的象徵意義,愈會自欺的人愈容易被感染,把自己看成生命的受害者都是自欺的人,因為從身心靈角度來說,我們要為生命遇到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對如何看待外境絕對有選擇的餘地,把事件看成是生命的禮物還是問題是自己的選擇,遇事時指責別人還是承擔責任也是選擇。另外,免疫系統的問題象徵著攻擊自己,所以愈會自我批判的人也愈容易被感染,其實說穿了,指責別人與自我批判根本是同一回事,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真正自愛、自信的人,愈能無條件地愛別人和愈謙卑,相反地,愈自我批判的人自然會先否認自己未接納自己的部分然後投射在外,去指責他人,愈驕傲自大的人其實內心充滿自卑。
看到病毒竟然會忘了自己是病毒,也忘了自己生命的目的,感到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人類的靈性道路?人類投生為人,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真正本質,更忘了生命的目的與意義所在,讓人迷失在娑婆世界,以為追逐名利權色會讓自己快樂,竟忘了生命的目的是從無意識變得有意識,去憶起「我是誰」。因此,人變得迷失,不斷在外境尋找快樂,過程中只找到短暫的快樂,卻怎麼也不會完全滿足,無法持久地快樂,人總要不斷擁有更多和更好。其實人也像病毒一樣,不斷自我防衛或攻擊別人以餵食並壯大自己的小我(ego),讓心靈不斷分裂下去,不再記得自己原來是這個整體,讓人變得恐懼、不安、憤怒、孤單,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小我的食糧。
這病毒在中國爆發,而香港的疫情也在擴散,所有的炎症都象徵著憤怒,或許中國內地已醖釀著很多的憤怒與恐懼,共產黨以恐懼統治國人,完全是在製造人與人之間的分裂與恐懼,近來香港的政治事件也在社會間累積了太多的憤怒與恐懼,所以這病毒在這地區蔓延都是中國人的共業,跟過去的歷史、或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都脫不了關係,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因果循環,壞消息是我們也責無旁貸,也要為此負責,而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改變與轉化這一種,不再餵食惡的種子而去培養善的種子,改變永遠都是從自己開始。因此,我們不是要憎恨任何人,而是學習無條件地愛所有人,包括我們從前憎恨的人,由分裂的幻相回歸至一體的實相。
從整體來看地球的事件,不論是環境問題、政治問題、還是病毒問題,其實一切都是讓人類覺醒的功課,亦即學會愛、慈悲與寬恕,並接納如是,如果人類學會真正的愛,我們就不會再無止盡地佔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資源絕對足夠分配給窮人;也就不會過度的破壞環境去賺錢,地球就得以修復;國家也就不會發展生化武器,而把資源用於發展心靈平安的建設上,最後甚至國家的概念也是多餘的,若我們學會愛的話,自然能夠愛不同種族的人,這樣就連宗教也不需要了,我們已能夠發展慈悲心,愛人如己,寬恕別人,活得平安。
人類的靈性覺醒(也可稱作開悟、解脫)絕對刻不容緩,認清「我是誰」,我們無限的真正本質,了悟真正的生命意義,放下物質的追求,學習愛與慈悲,把他人的福祉與我的福祉視作同一回事,我們自己的覺醒就是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我們一個人的平安自會以漣漪效應般散播開去。
一切都只是為了我,學會愛。
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平安!
謝稀如 Michelle 2020/2/3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O90yQF0dsk/hqdefault.jpg)
投射效應意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常常聽過一句話,叫「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話呢,在心理學有它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叫做「單純曝光效果」,或者是有些翻譯叫做「簡單曝光效果」,基本上都在講同樣一件事。
這個「簡單曝光效果」或「單純曝光效果」,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創造一個人對你的好感,或者是他對你的記憶的話,就多出現在他的眼前。
在電視時代的很多廣告操作,就是用這樣的邏輯,當你看一次、看兩次,不管你看什麼節目中間的廣告,都是這個商品的時候,久而久之,你可能不僅是記住它,而且當你有相關的需要時候,你會優先選擇你所熟悉的,也就是你看最多次廣告的那個商品。
這樣的一個概念的理論基礎,其實是來自於1960年代,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叫羅伯.查瓊克,他做的一個研究。他的研究是這樣子做的喔,他找一群大學生,給他們看一些中文字,那當然在那個年代裡面,史丹佛大學的大學生,基本上是不認識中文字的。
所以呢,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中文代表什麼意思,於是呢羅伯.查瓊克,就把這些中文字,給這些學生看。然後呢,每個字的出現頻率都不太一定,從出現1次,到出現25次不等。然後,試著讓這些大學生,猜猜看這些字是什麼意思?
結果發現喔,重複觀看這些中文字越多次的人,他們就會越覺得這些中文字,所代表的是好的意涵。比如說,當我們看到「劫」難的這個「劫」,這個在我們中文的理解裡面,劫難的「劫」,它通常在指設是負面的意思。
但是,當一個學生看到這個「劫」啊,看了25次之後,他們會認為這個字是代表快樂啊,或者是積極啊,這些正面的意思。而不是像是生病啊,或傷心啊,這種負面的意思。
所以,其實歸根究底,不懂中文就是不懂中文。也就是說,他們對這些中文字的理解,是來自於他們本身好感的投射;當他們看得越多次,他們對那個字的好感就會越高。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查瓊克他就想進一步的看看,這樣的現象是不是適用於人的身上。於是呢,他讓另外一群大學生,觀看一些陌生人臉孔的照片,跟上次實驗一樣,每個人觀看的次數從1次,到25次不等。
結果發現喔,隨著曝光的頻率增加,這些大學生,對於曝光次數越多的人,的主觀好感度、主觀喜好度也會增加。這個研究發現,就叫做「簡單曝光效果」或「單純曝光效果」。
可是,我常常說很多研究很棒,但是我們在理解這些研究的時候,常常是理解「一半」的,怎麼說理解一半呢?因為,當你的理解只停留在這邊,那請問一下,你不斷的在某個你喜歡、心儀的女孩子面前,不斷的簡單曝光,重複曝光,就等於你能夠贏得芳心嗎?
你回想一下,自己在國中、高中的時候,你每次下課都到你喜歡的女生,她的班級前面到處晃晃,每節下課都去,就等於你追到這個女生了嗎?甚至於,很多人在青澀跟悲慘的青少年歲月裡面發現啊,這樣子不僅沒有辦法得到對方的芳心,反讓對方有更討厭的感覺。
她討厭你的程度,就跟你出現的程度成正比,那這到底怎麼回事?這個狀況其實就我剛剛說的,理解任何研究不能只理解「一半」,因為「簡單曝光效果」它的後半部,而且是最重要的那個部分,叫做你要讓「簡單曝光效果」發揮作用,它的「前提」是什麼?
它的前提是,對方一剛開始對你的印象不能是負面的,如果對方一剛開始就討厭你的話,那這個時候,你出現的次數越多,只會讓她的反感越大啊。所以,你說這個研究「簡單曝光效果」,最重要的關鍵在哪裡?
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的「第一印象」到底給別人什麼感覺?然而,我們常常對於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沒有知覺的。也就說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我們自己,我們的耳朵多數時候,也沒有真的在聽自己,到底說的是什麼樣的話。
所以我很鼓勵你,在你想要運用「簡單曝光效果」,去創造別人對你的好感之前;首先啊,那最重要的那個第一步,叫做你要先確定,從別人的角度、從別的感知、從別人的眼睛、從別人耳朵裡面,你到底會不會下意識的,創造了一些「反感」給別人?
如果會的話,你第一個要做的是先調整這些部分,否則啊你的曝光次數越高,反而效果會越差。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2月12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如同今天的內容所分享的,你要怎樣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一個需求,或者是你想要深刻的從這一個部分,去瞭解、去前進。你想要讓自己跳脫出「自我感覺良好」,這麼可怕的狀態的話。那麼12月12號的『人際回應力』,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我們會用有系統的方法,幫助你去理解自己,平常不管在表情,或者是語言上的回應,到底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更重要的一點是,你怎麼樣透過「表情的調整」跟「回應的提升」,去創造更美好的人際連結。
而且另外一提,12月12號這一期的『人際回應力』,是我們在2018年的最後一期;如果錯過這一次,下一期就要等到明年4月之後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12月12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b9jfEQWSH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