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興美工學畫期間,學校為了讓我們有扎實的基本功,具有寫實的描繪能力是必須的!
於是有些同學傾向畫得越逼真越像越好,走火入魔地想要畫得越寫實,這時候老師便提醒我們:「要刻畫得像,沒有訣竅,就是花時間,但千萬不要畫得像照片一模一樣,如果你們要畫得像照片,那直接洗照片出來就好,幹嘛要畫?!」
其中一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臨摹畫家的作品,一人挑一幅畫去臨摹,每週交ㄧ幅,就這樣一個學期臨摹同一幅畫到學期結束,為了讓我們藉此學會該畫家的精髓與優點。
可是一直畫同一幅畫其實很膩,非常膩,有同學畫忍不住說:「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學其他畫家的畫?我們就不能創造自我風格嗎?!」
老師:「等你們學會走,再來跟我講要學飛!」
於是,我們一直處於練基本功和想創造自我風格中遊走....
當大夥對逼真寫實已練就一身功夫後,欣賞他人作品時看得是筆觸、用色、氛圍、風格,而非單單只看畫得像不像與否。
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法國現代派大師畢卡索,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畫家之一。
他從小時候就具有描繪寫實的精闢能力,但他終其一生追尋童真的畫風,畢卡索也說過:「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畢卡索ㄧ生中給自己畫過很多自畫像,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畫風轉變。
圖分別為18歲的自畫像,25歲的自畫像,90歲的自畫像。
有時候聽到有人說看不懂就是藝術,或是說隨便撇一撇這樣我也會畫諸如此類的話,讓我忍不住翻白眼翻到後腦勺🙄
不懂藝術的鑑賞就不要出言不遜,畫中背後的故事有其含義,畫風的轉變述說人生歷練,一筆一畫都是歷練的精髓。
畫成什麼都無妨,是創作者賦予了作品意義。
#Belle聊藝術
#不定時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
拉斐爾藝術風格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瑪莉・卡莎特(Mary Cassatt,1844-1926)是最著名的美國印象派畫家,向來以溫馨動人的親子主題和孩童描寫享譽畫壇。
要知道,人家能擁有如此能耐真的很不簡單,尤其她還是個家教嚴謹、偶包很重的富家女。為了成為畫家,簡直是跟家裡豁出去,一開始吃了好多苦頭才終於迎來事業的春天。
藝術史上最經典的母愛之美,還有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聖母聖子圖做為經典。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溫雅秀美,無人能出其右,無怪乎他一路從宮廷走紅至教廷,傳世至今。
一年一度母親節,正好來欣賞藝術史上最美最動人的母愛時刻~
========================
關於拉斐爾的經典傳世聖母子圖,瑪莉・卡莎特的動人親子畫面,以及美國富家女的巴黎畫壇求生記,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49集。
首播 05/05(三)20:00-21:00
重播 05/09(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zKRDf0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300057945049526
拉斐爾藝術風格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術史上最經典的母愛畫面,除了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聖母聖子圖之外,另外還來自巴黎印象派小圈圈裡唯一的美國人,也是位女性畫家-瑪莉・卡莎特(Mary Cassatt,1844-1926)。
拉斐爾一生創作的聖母子圖大約30幅,他筆下的聖母容顏五官精緻美貌絕世,簡直是史上最正,而聖子白白胖胖肥嫩可愛,看起來真讓人好想咬一口(咦?😆😆😆
瑪莉・卡莎特(Mary Cassatt,1844-1926),也是以描繪親子主題著稱。
卡莎特筆下那些生動溫馨又可愛的日常畫面,讓人不融化都很難。但是你知道嗎?卡莎特出身美國富裕家庭,若非堅持畫畫而終生未婚,她可能老早就帶著大筆嫁妝嫁給歐洲貴族繼續爽爽過了。😅
一年一度母親節,正好來欣賞藝術史上最美最動人的母愛時刻~💕
========================
關於拉斐爾的經典傳世聖母子圖,瑪莉・卡莎特的動人親子畫面,以及美國富家女的巴黎畫壇求生記,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49集。
首播 05/05(三)20:00-21:00
重播 05/09(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zKRDf0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297314725323848
拉斐爾藝術風格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形成三個走廊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賽馬場,後被作為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此遇難。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國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陰荏苒,進入十六世紀後,經過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教堂已經破損。1506年,教堂重建,1626年完工。建造之初,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被聘 為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一個希臘十字形(四臂等長)建築群。1513年,年輕畫家拉斐爾接替了他,他修改了原有設計,改為拉丁十字形(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群,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在拉斐爾死後繼續教堂的設計建造工作。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前後歷時120年,完工後,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經歷了上百年建造過程,融合了多位大師的心血,它還是一座建築藝術瑰寶。同時,它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刻、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教堂正面建築1607年設計,歷時7年建成。正面寬137米,高45.5米,有5扇大門和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廊簷上站立著13座5.5米高的雕像,中間是耶穌,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廊簷兩端各有一座大鐘,左面是羅馬時間,右面是格林威治時間。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正殿穹頂由米開朗基羅1547年重新設計。在意大利的教堂建築設計上,穹頂造型的寓意是通向天堂。每當仰望高高在上的明亮穹頂,看到穹頂上教徒升天圖案,就會產生對天堂的向往。當陽光從穹頂照進殿堂,也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聖彼得大教堂北邊第一個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1499年創作的著名作品《聖殤》,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 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有意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的樣子,而不是傷心、哀愁、老態的婦人形象。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署名作品。青銅華蓋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陵墓,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所任職教堂附近墓地或者教堂地下。這樣,形成了一個特殊景觀—地下墓穴群。遊人可以通過石棺浮雕、墓穴壁畫等了解天主教喪葬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聖彼得的陵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w8vJNFWxCQ/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5TEe0ogyWL5Ch4E8QCv3J2BTt7g)